1. 首页 > 电脑手机 >

蒋先云的资料 蒋先云的资料和简介

时任中共中央代表兼中共湖北区委书记的张国焘对蒋先云不信任,对蒋进行立案调查并恶语相伤,张国焘甚至对人讲过“他(蒋先云)要不去投靠蒋介石,我不姓张。”的话来!让蒋先云非常心寒和苦闷。结果是查也查不出什么问题,但组织上也不信任重用他。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彻底反共,15日武汉召开30万人声讨蒋介石大会,蒋先云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讨蒋演说,表明自己与老蒋彻底决裂的心迹。同年,蒋先云之妻李祗欣(1906年1月14日—1927年4月11日)亦病故于武昌红十字医院,年仅21岁,而后4月18日,在武汉的国共两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继续北伐,4月19日,任命蒋先云为北伐军第一纵队第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党代表兼团长;5月28日,蒋先云率部在河南临颍与奉系军阀激战。初左脚中弹,带伤跨马,手举军刀,率队冲锋。然再次中弹,人马俱翻,仍高呼不绝:“冲锋!冲锋!向前杀去!”并对师长说:“我蒋先云不捉住张作霖,决不下火线!”最后不顾师长劝阻,又让士兵护卫重跨战马,向前冲锋,卒被弹片击中,死在战场。完全可以理解蒋先云处境和抉择,悲剧英雄犹如璀璨流星划破苍穹,真太可惜了!

蒋先云的资料 蒋先云的资料和简介蒋先云的资料 蒋先云的资料和简介


蒋先云原名湘耘,别号巫山,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人;1917年考入衡阳第三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夏赴安源开展工人运动,9月与李立三、刘少奇等一起领导了安源工人大罢工。同年11月奉命到水口山矿区建立党的组织和工人俱乐部,12月领导水口山矿工的大罢工,并取得胜利。

蒋先云于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入学考试与毕业考试均名列第一,他潜心攻读古今兵法,“学术两科,冠于全校”,与贺衷寒、陈赓被并称为“黄埔三杰”;校长蒋介石“爱之如手足”,党代表廖仲恺赞其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称其为“军校中的高材生”;毕业后留校任政治部秘书,1925年2月,在周恩来领导下,发起成立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同年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和平定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7团党代表,不久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退出国民党及第1军。

北伐战争开始后,受党派遣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兼补充第5团团长,参加攻打九江、南昌等战役;1927年初,蒋介石反革命阴谋日益暴露,他力拒其对自己殷切拉拢,毅然前往武汉任湖北省工人纠察总队队长,倡议成立黄埔学生反蒋委员会。同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6师77团团长兼党代表,率部北上河南,5月28日在攻克临颍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蒋先云的简介 蒋先云是怎么死的

蒋先云原名湘耘,别号巫山,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人;1917年考入衡阳第三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夏赴安源开展工人运动,9月与李立三、刘少奇等一起领导了安源工人大罢工。同年11月奉命到水口山矿区建立党的组织和工人俱乐部,12月领导水口山矿工的大罢工,并取得胜利。

蒋先云于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入学考试与毕业考试均名列第一,他潜心攻读古今兵法,“学术两科,冠于全校”,与贺衷寒、陈赓被并称为“黄埔三杰”;校长蒋介石“爱之如手足”,党代表廖仲恺赞其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称其为“军校中的高材生”;毕业后留校任政治部秘书,1925年2月,在周恩来领导下,发起成立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同年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和平定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7团党代表,不久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退出国民党及第1军。

北伐战争开始后,受党派遣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兼补充第5团团长,参加攻打九江、南昌等战役;1927年初,蒋介石反革命阴谋日益暴露,他力拒其对自己殷切拉拢,毅然前往武汉任湖北省工人纠察总队队长,倡议成立黄埔学生反蒋委员会。同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6师77团团长兼党代表,率部北上河南,5月28日在攻克临颍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蒋先云(1902-1927),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大坪塘村人,字湘耘,别名巫山,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相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1922年与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安源工人大罢工;同年12月领导水口山矿工罢工;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政治部秘书,为"黄埔三杰"之首;1925年在周恩来领导下发起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年参加两次东征;中山舰事件后退出国民党;北伐战争开始后任总司令部秘书,1927年任湖北省工人纠察总队队长。

蒋先云在武昌,由刘少奇介绍,担任中共湖北省军委委员、武装部长兼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总队总队长。先云通过学运、工运到黄埔从军一系列磨炼,深感中共必须建立一支自己的武装,今后走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于是,他积极扩大纠察队,尽最大努力从各种渠道获得更多武器,按军队编制进行训练,工人纠察队壮大到5000余人,3000多条枪,成为中共掌握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面对蒋介石的公开叛变,武汉国民党中央宣布开除蒋介石党籍,武汉国民政府宣布罢免蒋介石一切职务,中共中央发表《为蒋介石屠杀民众宣言》;1927年4月23日,武汉各界成立“反蒋委员会”,公推蒋先云为主席,在武昌阅马场举行声势浩大的三十万余人“讨蒋大会”,通过《反蒋宣传大纲》、《告(黄埔军校)各期全体同学书》等文告,出版《讨蒋特刊》,高呼:“昔日校长,今日校贼!”“蒋贼不除,世无天日!”

1927年4月18日,在武汉的国共两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继续北伐,4月19日,任命蒋先云为北伐军第一纵队第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党代表兼团长;5月28日,在河南临颍作战时不幸英勇牺牲。,

周恩来、徐向前、恽代英、郭沫若、张发奎、高语罕、罗章龙均在不同时期发表悼词与纪念文章追忆蒋先云;中共中央刊物《向导》198期发表《悼蒋先云同志》一文;周恩来则在同年6月8日亲自主持蒋先云的追悼大会,国民革命政府追赠其为中将军衔。

同样令人悲痛的是,在这一年,蒋先云之妻李祗欣(1906年1月14日—1927年4月11日)亦病故于武昌红十字医院,年仅22岁。

蒋先云原名湘耘,别号巫山,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人;1917年考入衡阳第三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夏赴安源开展工人运动,9月与李立三、刘少奇等一起领导了安源工人大罢工。同年11月奉命到水口山矿区建立党的组织和工人俱乐部,12月领导水口山矿工的大罢工,并取得胜利。

蒋先云于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入学考试与毕业考试均名列第一,他潜心攻读古今兵法,“学术两科,冠于全校”,与贺衷寒、陈赓被并称为“黄埔三杰”;校长蒋介石“爱之如手足”,党代表廖仲恺赞其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称其为“军校中的高材生”;毕业后留校任政治部秘书,1925年2月,在周恩来领导下,发起成立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同年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和平定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7团党代表,不久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退出国民党及第1军。

北伐战争开始后,受党派遣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兼补充第5团团长,参加攻打九江、南昌等战役;1927年初,蒋介石反革命阴谋日益暴露,他力拒其对自己殷切拉拢,毅然前往武汉任湖北省工人纠察总队队长,倡议成立黄埔学生反蒋委员会。同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6师77团团长兼党代表,率部北上河南,5月28日在攻克临颍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历史上姓蒋的名人有哪些

名人精粹蒋伯龄,周公三子,封蒋国(河南淮滨),蒋氏鼻祖。

东汉

蒋干,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寿县)人。

蒋晋,仙居(今属浙江)人。西汉交州刺史。

蒋横,陕西杜陵人,被拜为大将军,跟随光武帝刘秀讨伐赤眉军,因功勋卓著而被封为逡道侯。

蒋翊,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封为兖州(今属山东)刺史。

蒋颖,封“金华侯”,居婺州金华七新乡。任中散大夫,车骑大将军,青州刺史。

蒋郑,封“会稽侯”,居越州绍兴。

蒋川,封“临川侯”,居润州镇江丹徒,任酒泉太守。

蒋耀,封“镇湖侯”,居湖州安吉。

蒋渐,封《临苏侯》,居姑苏(苏州)。

蒋巡,封“卜亭侯”,居杭州余杭,官员外郎,散骑长侍。

蒋稔,封“平河侯”,居九江平河县,官殿中将军,袭爵九江侯。

蒋默,封“云阳侯”,居义(宜)兴和桥南新柯山桥云阳村,任谏议大夫。

蒋澄,字少明,居义(宜)兴都山寒亭村。官封 亭乡候,封地在今宜兴 山以东,杨巷、官林一带,不久任婺州刺史。

蒋琬,东汉末年零陵郡人,蜀汉进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后封为安阳亭侯,接替诸葛亮为丞相。

蒋济,扬州楚国平阿(今安徽怀远),魏关内侯,升迁为太尉。

蒋孟,冀州刺史,蒋澄长子。

蒋直,南阳刺史,蒋澄次子。

蒋休,丹阳刺史,蒋澄三子。

蒋政,荆南刺史,蒋澄四子。

蒋元,兖州刺史,蒋澄 五子。

蒋子文,广陵 (今扬州)人,为秣陵尉,并将钟山改名蒋山。

蒋钦,九江寿春人也,迁西部都尉,讨越中郎将,迁荡寇将军,召还都拜右护军,典领辞讼。

北魏

蒋少游,乐安博昌人。官至前将军、将作大匠,死后赠龙骧将军、青州刺史。

蒋恭,刘宋曾任台州刺史。

蒋升,北周,楚国平阿人。官至东骑大将军、河东郡守。

蒋隽,北洲,官至王府从事中郎、赵兴郡守。

唐蒋镇波,常州义兴人。官至左拾遗、司封员外郎。

蒋冽,历任礼、吏、户部侍郎,官终尚书左臣。

蒋防,江苏义兴(即今宜兴)人,历官右拾遗,司封员外郎,谏议大夫,右补阕,加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贬汀州刺史,连州刺史,大和二年任袁州刺史。

蒋偕,蒋乂三子,以父荫历任右拾遗,补阕,主客郎中兼史馆修撰,累任太长少卿,州官等。

蒋伸,今宜兴芳庄镇五牧村人,曾任户部侍郎、兵部侍郎。任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刑部尚书、任河中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少保、太子太傅,赠太尉。

蒋系,入直史馆,大和年升右拾遗,史馆修撰,历任工部、礼部、兵部郎中,同兼史职,懿宗时官兵部尚书,东都留守。

蒋乂,任太常院修撰,贞元中任右拾遗,起居舍人,司勋员外朗,兼史馆修撰,迁右谏议大夫,封义兴县公。

蒋将明,任河中使府,侍御史,左司朗中,国子司业,集贤殿学士。

蒋俨,封大将军,文学家,授朝散大夫,任幽州司马,高宗时人蒲州刺使,太子右卫副帅,以太子詹事致仕,封义兴冲冲县子。

蒋沉,莱州胶水人,官至右散骑常侍,追赠工部尚书。

蒋清,官至太子校书郎、巩县丞。

蒋涣,任鸿胪卿,右散骑常侍,官终礼部尚书。

蒋钦绪,唐莱州胶水县人,累任太常博士。任吏部的员外郎和侍郎,历任汴州和魏州刺史。

宋蒋浚明,浙江奉化人,北宋时为中书平章事,赠金紫光禄大夫。

蒋岘,浙江人,南宋宁宗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殿中待御史。

蒋琉,浙江人,官至朝议大夫。

蒋重珍,无锡人,宋宁宗十六年(1223)癸未科状元。集英殿修撰身份任安吉知州,代理刑部侍郎,为朝请大夫。

蒋芾,今宜兴杨巷镇人。被授予起居郎兼直学士院、中书舍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代参知政事(副宰相)升为左正议大夫、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宰相)。

蒋之奇,常州宜兴人,官至宰相。

蒋锴,宜兴人,官至侍从。

蒋猷,(?-约1126),字仲远,润州金坛人。官至吏部、工部、刑部、兵部等四部尚书。

蒋灿,宜兴人,补将侍郎,调承务郎代户部侍郎,历任平江、临安、两州知府,赠正议大夫。

蒋兴祖,蒋之奇之孙,以荫任铙州司录,因功升官,知开封阳武县。

蒋静,任安仁县令,升职方员外郎,升国子司业,任中书舍人(拟诏官),显谟阁待制,寿州知府,江宁知府,调任睦州知府,任大司成,洪州知府,赠通议大夫。

蒋璨,宜兴(今属江苏)人。之奇从子。以荫补将仕郎,任婺州兰溪县主簿。历知抚州,通州,提举淮南东西路茶盐公事,历知扬州、临安府,迁两浙转运副使,由淮南转运副使知平江府。

明蒋资,广东化州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

洪武二十七年,其中进士二甲第十名。后任郎中,永乐年间,因上书进谏,朱棣大怒并捉拿蒋资,其绝食三日不死。后充军,其仍然上疏进谏,朱棣赞赏其忠诚,召还。后担任济宁知州,后升为参议。其品行廉洁,深得百姓爱戴。

蒋文旺,宋太祖御前都督,江西泰和县人,后迁至湖南宁远县东现新田县地,是为该地开基祖。

蒋献,明洪武年间锦衣卫指挥。

蒋廷瓒,河南滑县人,任嘉兴通判,任工部右侍郎,首任贵州布政使。

蒋贵,靖城阡桥人,升到浙江昌国卫指挥同知、北平彭城卫部指挥企事,定西伯,定西侯。

蒋雄,追赠怀远将军。

蒋琬,授平羌将军衔镇守甘肃,神机营总兵,累官太保兼太子太傅,赠凉国公。

蒋骥,继承爵位典京营兵。

蒋傅,授平蛮将军衔,镇守两广,官至太子太保。

蒋中臣,明万历年间,户部侍郎。

蒋思文,青州蒋氏开祖,明永乐年间进士历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正三品),授嘉议大夫(正三品)左边青州府同知(正五品) 。

蒋如苹,山东益都人,任容城县令,擢扬州同知。

蒋升,官至南京户部尚书。

蒋钦,常熟人。官至南京御史。

蒋昪,全州人,始授南海知县,官至留都南京户部尚书。

蒋冕,全州人,官至首辅内阁大学士。

蒋信,常德人,累官四川水利佥事迁贵州提学副使。

蒋小保,永乐年间孝义名士,任武功中卫。

蒋琮,大兴(今北京市属县区)人,弘治年间任南京守备太监。

蒋瑶,归安(今湖州)人。历两京御史为荆州知府,调扬州知府。后调陕西任参政,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累迁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蒋英,嘉善人。历知松溪、漳浦、宜兴。

蒋守约,直隶宜兴人,为道士,永乐初,举赞礼郎,礼部尚书,太常寺卿。

蒋宗武,江苏武进人,家世业医,入太医院,授以御医,又擢为院判、院使等职,后晋升为礼部左侍郎。

蒋主善,江苏句容人,太医院院判蒋武生之子,任太医院院判。

蒋用文,祖籍魏(今山西),洪武初迁句容(今属江苏),升太医院院判,六年后任承德郎。

蒋若来,江苏人,明末江浦守备。

蒋光彦,福建晋江人,官至江西副使,广东布政司参议。

蒋德璟,晋江人,擢礼部右侍郎,任户部尚书,晋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

蒋允仪,明官员,授桐乡知县,移嘉兴,擢御史,巡按陕西,巡湖广副使,擢太扑少卿,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

蒋士铨,江西铅山人,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

清蒋廷锡,江苏常熟人,曾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

蒋荣芳,山东博山,赠奉政大夫(正五品)。

蒋璞,山东博山,诰赠奉政大夫(正五品)。

蒋璐,山东博山,侯选经历司。

蒋综,山东博山,贡生,赠奉政大夫(正五品)。

蒋今懿,山东博山,雍正元年青州府粮捕,通判马公(正六品)。

蒋今长,嘉庆年间山东博山人,官居中书科中书舍人(从七品)加五级,诰封奉政大夫(正五品),晋赠中宪大夫(正四品)。

蒋天钧,道光年间山东博山人,官居兵部职方司主事(正六品)加二级,封奉政大夫(正五品)。

蒋天珍,道光年间山东博山人,大理寺评事(正七品)加四级,诰封奉政大夫(正五品),夫人袁氏系长山县原任礼部司务候补主事(正六品)袁承约之女。

蒋天睿,山东博山,例封儒林郎(正六品)。

蒋天倪,山东博山,例封武略佐骑尉(从六品),太学生。

蒋天锦,山东博山,覃恩赠修职郎(正八品),夫人李氏系长山县历任山西汾州府同知(正五品)宁武府知府(从四品)署雁平兵备道李维梓之女。

蒋松岐,山东博山,侯选尉千总(从六品),例封修职郎(正八品)捐修书院域工加二级。

蒋健岐,山东博山,丁酉科拔贡生,侯选直隶州州判(从七品)。

蒋封岐,山东博山,江苏金山县知县(正七品)历署苏州府督粮同知(正五品),夫人李氏系寿光县原任直隶长垣县知县(正七品)李铃之女。

蒋坦岐,山东博山,贡生,任东昌府冠县教谕(正八品)历署鱼台定陶楼霞教谕(正八品),夫人林氏系登州府文登县原任湖广道监察御史(从五品)林钟岱之女。

蒋方岐,山东博山,早逝,夫人袁氏系长山县通政司知事(正七品)袁守伸之女。

蒋桄岐,山东博山,侯选教谕例授修职郎,夫人袁氏系长山县侯选通政司知事(正七品)袁守伟之女。

蒋宓,山东博山,从九职衙,赠文林郎(正七品)。

蒋心零,山东博山,从九品,夫人钱氏系例封奉政大夫(正五品)钱永绅之女。

蒋心清,山东博山,太学生,夫人张氏系葵酉科拔贡,侯选州州判(从七品)改授教谕张松谋之女。

蒋心溶,山东博山,夫人陈氏系登州府文登县原任浙江宁波后帮领运千统(从五品)侯陆卫守备(正五品)陈道卫之女。

蒋心淳,山东博山,夫人袁氏系长山县原任直隶石景山同知(正五品)袁琅之女,孙氏系同邑贡生侯选训导历署楼霞陵县教谕(正八品)孙崇樨之女。

蒋持辉,山东博山,夫人邢氏系济南府历城县现任直隶东明县右堂()邢松田之女。

蒋持缙,山东博山,邑痒生,封文林郎(正七品)。

蒋其揆,山东博山,夫人张氏系太学生例赠文林郎(正七品)张承柞之女。

蒋其彪,山东博山,夫人高氏系淄邑例封文林郎(正七品)岁贡生高奠谋之女。

蒋其伦,山东博山字昆圃,号星海,清光绪年间山东博山人,著名篆修。

蒋立镛,天门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状元。历任国史馆协修及纂修,朝考阅卷官等。任河南乡试副主考官,出任广西乡试主考官。

蒋艮,商城伏山乡人,历任武英殿协修、纂修,国史馆协修教习,任山东乡试副考官。

蒋伊,江苏常熟人,由翰林院庶吉士改陕西道监察御史,官至河南提学副使。

蒋植,江西铅山人,任翰林院编修,著作甚丰,诗文负盛名,与袁枚、袁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蒋龙光,清官员,诗人。授中书舍人,刑部郎中,通苏道,福建巡海道,西湖东道,浙江驿传道等。

蒋春霖,江阴城内蒋家巷人,寄籍大兴(今属北京市),署富安场盐大使。

蒋楷,湖北荆门阳田村人,任东平州知州,补授莒州知州,署平原县。

蒋文庆,汉军正白旗人,授吏部主事,迁员外郎。出为云南曲靖知府,调云南府,擢甘肃宁夏道,迁浙江按察使,护理巡抚,迁安徽布政使,擢巡抚。

蒋赫德,遵化人,隶汉军镶白旗,任国史院大学士,文华殿、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

蒋攸铦,先世由浙江迁辽阳,隶汉军镶红旗,迁御史,任江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江苏巡抚、江南河道总督、两广总督等职。调四川总督,加太子太保。授刑部尚书。寻授直隶总督。拜体仁阁大学士,充军机大臣,管理刑部。授两江总督,晋太子太傅。

蒋懋勋,浙江临海人,参加肃清三藩之变克复台湾有功,官至温州镇总兵。

蒋祥墀天门净坛乡七屋台村人,任浙江乡试副主考,升任国子监司业,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少詹,奉顺天府丞、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鸿胪寺卿等职。

蒋元溥,天门人,任九江知府,署江西盐法道。

蒋启勋,祥墀之曾孙,授吏部主事,旋补稽勋郎中,后任河南道御史,出任镇江、苏州知府,后任湖南衡永郴桂兵备道。

蒋传燮,祥墀之玄孙,发四川任蓬溪县篆,后升任雅安县令。

蒋陈锡,江南常熟人,历官河南按察使、山东巡府、云贵总督。

蒋弘道,顺天大兴人,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赐进士第、户部左侍郎、加一级,左都御史。

蒋益澧,湖南湘乡人,清湘军首领,曾任广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广东巡抚。

蒋洲,江南常熟人,大学士蒋廷锡之子。初为主事,历官山西布政使、山东巡抚。

蒋溥,大学士蒋廷锡之子。雍正进士,历官至湖南巡抚,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领户部。

蒋国柱,清初汉军镶白旗人,授都察院启心郎。历工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后调江宁巡抚,驻镇江,补右通政使,迁秘书院学士,寻授山东巡抚。后任浙江巡抚。

蒋凤藻,清江苏吴县人,补福建福宁知府。

蒋锡绶,江苏长洲人,刑部主事入直,官至安庆府知府。

蒋振生,金坛人,虎臣修撰之侄也,授国子监学正。

蒋炳,江苏阳湖人,内阁侍读入直,官至河南巡抚。

蒋国祯,凤阳知府。

蒋永修,清官员,学者,经学家。历官应山县知县,刑科给事中,平越府知府,终湖广提学副使。

蒋发,祖居河南温县东乡刘村,后迁水运村。太极拳创始人。

蒋翊武: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他参加讨袁战争被杀,年仅28岁。【摘要】

姓蒋的名人有哪些【提问】

您好,我是顾问小冉,很高兴为您服务,您的问题已收到,正在整理回答,约5分钟内回答您,请稍后~【回答】

蒋 琬:三国时蜀汉著名大将军。初随刘备入蜀,后为诸葛亮所重,任丞相长史。诸

葛亮攻魏时,他主持兵源粮饷的供应。诸葛亮称他为"社稷之器",诸葛亮死

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

蒋廷锡: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工诗善画,尤精花卉,多用逸笔写生,点缀坡石,无

不超绝。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

蒋 植:戏曲作家、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作有杂剧、传奇16种。诗文负盛名,

与袁枚、袁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蒋时行:明代画家。善图绘,新画的真武像尤为独绝,与《上庵图像》、《瀑布龙口

圣像》合称三绝。

蒋介石:名中正。早年入保定军校学习,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依

附沪军都督陈其美。后在上海经营交易所失败,投靠孙中山。1924年,孙中

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蒋介石表示拥护,得

到孙中山信任派去原苏联学习。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兼国民革命军第

一军军长。1926年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顿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乘

机取得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主席、组织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1927年

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国民党政府,任军委会委员

长、中央政治局会议主席,掌握了军政大权。1948年他召开国大会议,通过

宪法,他被推选为总统。1949年冬,他率领国民挡部分高级官员和残余部队

退至台湾。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势,终年88岁

蒋 琬:三国时蜀汉著名大将军。初随刘备入蜀,后为诸葛亮所重,任丞相长史。诸

葛亮攻魏时,他主持兵源粮饷的供应。诸葛亮称他为"社稷之器",诸葛亮死

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

蒋廷锡: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工诗善画,尤精花卉,多用逸笔写生,点缀坡石,无

不超绝。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

蒋 植:戏曲作家、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作有杂剧、传奇16种。诗文负盛名,

与袁枚、袁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蒋时行:明代画家。善图绘,新画的真武像尤为独绝,与《上庵图像》、《瀑布龙口

圣像》合称三绝。

蒋介石:名中正。早年入保定军校学习,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依

附沪军都督陈其美。后在上海经营交易所失败,投靠孙中山。1924年,孙中

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蒋介石表示拥护,得

到孙中山信任派去原苏联学习。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兼国民革命军第

一军军长。1926年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顿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乘

机取得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主席、组织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1927年

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国民党政府,任军委会委员

长、中央政治局会议主席,掌握了军政大权。1948年他召开国大会议,通过

宪法,他被推选为总统。1949年冬,他率领国民挡部分高级官员和残余部队

退至台湾。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势,终年88岁

蒋琬,东汉末年零陵郡人,蜀汉进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后封为安阳亭侯,接替诸葛亮为丞相。

蒋廷锡,江苏常熟人,曾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

蒋立镛,天门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状元。历任国史馆协修及纂修,朝考阅卷官等。任河南乡试副主考官,出任广西乡试主考官。

蒋梦麟,浙江余姚人,北京大学校长。

蒋廷锡: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工诗善画,尤精花卉,多用逸笔写生,点缀坡石,无不超绝。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

蒋 植:戏曲作家、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作有杂剧、传奇16种。诗文负盛名,与袁枚、袁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蒋 琬:三国时蜀汉著名大将军。诸葛亮称他为"社稷之器",诸葛亮死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

蒋时行:明代画家。善图绘,新画的真武像尤为独绝,与《上庵图像》、《瀑布龙口圣像》合称三绝。

蒋介石:黄埔军校校长,兼国民革命军第 一军军长。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国民党政府,任军委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局会议主席,掌握了军政大权。1948年他召开国大会议,通过宪法他被推选为总统。1949年冬,他率领国民挡部分高级官员和残余部队退至台湾。

蒋经国:蒋介石之长子,在“行政院长”任职内推动十大建设,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蒋干: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是当时的名士。

蒋勤勤、蒋雯丽:娱乐明星。

蒋百里 蒋英

男女更好的人发信息军医大等承认衣服有车有房养发护发VHC,吹干头发他

1、中共的黄埔名将有很多,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当时的排列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三人。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团员,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2、共产党军官有: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蒋先云、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王良、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郭天民、陈奇涵、陈浩、陶铸、程子华、廖运周、冯达飞、蔡申熙、曾中生、许继慎、赵一曼(女)、赵尚志、宣侠父等等。

3、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4、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扩展资料:

1、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2、1983年在中共中央与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下,决定重新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198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同学会在纪念母校60周年华诞之日宣告成立。李先念、徐向前、乌兰夫、习仲勋、杨静仁等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

3、当年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元帅在贺词中祝愿广大同学“发扬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和聂荣臻元帅为大会题词。

徐向前元帅在贺词中深盼校友、同仁“切记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惟发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己任,抛嫌释怨,携手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为中国革命和自己的历史增光添彩”。明确的指示和谆谆教诲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海内外黄埔同学的真挚爱护和殷切期望。

参考资料:

一期生:徐向前、陈赓、左权、蒋先云、李之龙、王尔琢、许继慎、周士第、刘畴西、宣侠父、黄鳌、阎揆要、彭干臣、孙德清、董朗、吴展

二期:周逸群、余洒度、卢德铭

三期、朱云卿、吴光浩

四期:林彪、曾中生、段德昌、刘志丹、伍中豪、陈毅安、洪水、叶庸、郭化若、王世英、方之中、李天柱、李鸣珂、李运昌、李逸民、肖芳、季步高、胡陈杰、倪志亮、唐天际、曹广化

五期:许光达、张宗逊、陶铸、杨至成、谭希林。赵尚志

六期:黄公略、郭天民(上将)、王诤(中将)、张开荆(少将)贺国中

武汉分校:张子清、王良、罗瑞卿、游曦、周维炯、邓萍、程子华、段玉林、赵一曼、陈伯钧(上将)、徐彦刚、胡筠、刘型、李青云、李超时、张赤男、张友清

这些其实百度就有

第一期中,我们比较熟知的有蒋先云、徐向前、陈赓、左权、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贺衷寒、许继慎、黄维、桂永清、王尔琢、范汉杰、宣铁吾、宣侠父、曾扩情、俞济时、孙元良、周士第、余程万、刘戡、霍揆彰、侯镜如。

这里面就有之后被称为黄埔三杰的蒋先云和贺衷寒。三杰的另外一位是开国大将陈赓。蒋先云确实非常厉害,在当时的入学考试和结业考试中都拿到了第一名,被很多人给予厚望。但是在一次战斗中英勇殉国,年仅25岁。看看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抗战时期排得上号的大人物,可以独当一面,有开过元帅徐向前,开国大将陈赓,有国名党陆军总司令关麟征,有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还有胡宗南、杜聿明等等。可以说,这第一期的质量非常高。

黄埔军校第一期:徐向前——元帅;陈庚——大将; 周士第——上将;陈明仁——上将;阎揆要——中将;彭明治——中将;

黄埔军校第三期:常乾坤——中将;唐天际——中将;曾泽生——中将;

黄埔军校第四期:林彪——元帅;倪志亮——中将;郭化若——中将;

黄埔军校第五期:许光达——大将;陈奇涵——上将;杨至成——上将;宋时轮——上将;张宗逊——上将;陈伯钧——上将;

黄埔军校第六期:罗瑞卿——大将;郭天民——上将;谭希林——中将;王诤——中将;

黄埔军校第一期名将众多,如:蒋先云、徐向前、陈赓、左权、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俞济时、孙元良、周士第、余程万、刘戡、侯镜如等。

黄埔三杰是那三个?谁封他们为三杰的?

所谓黄埔三杰是指:在黄埔一期生中的青年俊杰,有“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比不上陈赓的腿”的说法。此三君都深受蒋介石器重,也因此在黄埔系中受人另眼相看,也借由黄埔生影响广达国军将士之中。又因此三人都是共产党出身,只不过蒋先云英年早逝、贺衷寒又走向中共对立面,仅余陈赓大将一员,故三杰之谓似乎谈得不多。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当时的排列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三人。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文武全才李默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