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于山判决书(于欢案件判决书)

归有光传文言文

1. 古文归有光传的翻译,急求 翻译: 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

于山判决书(于欢案件判决书)于山判决书(于欢案件判决书)


九岁就能写文章,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 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

迁居嘉 定安亭江边,读书谈道。学生常常有几百人,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才考取进士 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

每次审理案件,把 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触盯鞭故庄嘎彪霜波睛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 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

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调作 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

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 ,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 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

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 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 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 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有光的小儿子子慕,字季思。万历十九年(1591),考取举人,第二年未中进士就隐居江村 和无锡高攀龙最好。

他死时巡按御史祁彪佳向朝廷请示,赐他翰林待诏。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 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2. 求归有光传的翻译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

九岁就能写文章,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

迁居嘉 定安亭江边,读书谈道。学生常常有几百人,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才考取进士 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

每次审理案件,把 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 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

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调作 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

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 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 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3. 古文 遂初堂记 归有光 全文翻译

《遂初堂记》原文:

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扁赐之,在今无锡九龙山之下。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扁,以书来求余记之。

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昔伊尹、傅说、吕望之徒,起于胥靡耕钓,以辅相商、周之主,终其身无复隐处之思。古之志得道行者,固如此也。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后之君子,非复昔人之遭会,而义不容于不仕。及其已至贵显,或未必尽其用,而势不能以遽去。然其中之所谓介然者,终不肯随世俗而移易,虽三公之位,万钟之禄,固其心不能一日安也。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当宋皇祐、治平之时,欧阳公位登两府,际遇不为不隆矣,今读其《思颍》之诗,《归田》之录,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况南渡之后,虽孝宗之英毅,光宗之总揽,远不能望盛宋之治,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宫闱戚畹,干预朝政,时事有不可胜道者矣。虽然,二公之言已行于朝廷,当世之人主不可谓不知之,而终不能默默以自安。盖君子之志如此。

公殁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复其旧,遗构宛然。无锡,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过之者登其堂,犹或能想见公之仪刑。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概于中也已。

译文(供参考):

南宋诗人尤袤(谥号“文简”)曾经很喜爱东晋孙绰写的《遂初赋》,就用“遂初”给书斋命名,宋光宗赵惇(死后葬在永崇陵)书写匾额相赐,在今无锡九龙山下。孙兴公(孙绰)的十四世孙质,字叔野,寻找遂初堂遗址而没有人知道在哪里,按照自己的猜测应当在九龙山的南面,于是新建了书堂,仍以“遂初”为匾额,写信来求我作记(文体)。

依据孙绰曾隐居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的志向,所以才作此赋。然而他后来经历的尘世,违背了他夙愿喜好,被恒温讥讽。尤袤三朝为官,身受皇帝的知遇之恩,到老也不让离开朝廷,就以“遂初赋”为比照,感觉有很多不能相比之处。古时候的伊尹(商代名相)、傅说(商代名相)、姜子牙一类人,出身于一无所有的农人、钓鱼人,来辅佐商、周的君主,终其一生没有生发过隐居的念头。古代那些志向得到满足、理想得到实现的人,原本就如此。只有周朝的召公姬奭告老还乡时,周公挽留他说:“你睿智地辅佐大王,正是顺应了这个天命,只有文王有德,很好地继承了不分疆土的关爱。”当时的君臣关系可以想见了。后来的君子,再没有古人那样的际遇,而道义上不能动不动辞职不干。到他已经成为贵显了,可能并没有才尽其用,而形势又不能马上离去。然而其中的所谓坚定不移的人,到头不肯随着世俗而改变,虽然高居三公之位,万钟之禄,而他的心一天也不能安稳。他们远大的志向,只能时常表现在言语文字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当宋皇祐、治平年间,欧阳修登上了两府的官位,际遇不能说不好了,现在再读他的《思颍》诗,《归田》录,就知道他不安于这些官位的真实思想。况且南渡(建立南宋)之后,虽然有孝宗的英毅,光宗的总揽全局,都远不能与盛宋之治时期可比,而光宗末年,疾病恍惚,后宫戚党,都来干预朝政,当时的这些事说不完了。虽然,尤袤等人的观点已在朝廷被熟知,皇帝不能说不知道,然而总不能因此而默默自安吧。君子之志就是这样的。

尤袤去世至今四百年,而民间能够恢复遂初堂的旧貌,宛然还是老样子。无锡,是南方的士大夫们入都的通道,经过的人进入遂初堂,还可以想见他当年的典范遗貌。而读了我这些文字,他们也不能在内心没有感慨吧。

4. 归有光 项脊轩志 文言现象整理~~~~~~~

项脊轩志 作者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

《震川文集》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注音 栏楯(shǔn) 修葺(qì) 扃牖(jiōng yǒu) 先妣(bǐ) 老妪(yù) 阖门(hé) 象笏(hù) 渗漉(shòn) 异爨(cuàn) 长号(háo) 渗漉(lú ) 垣( yuán )墙 冥(mín )然 呱呱(gǔ ) 凭几( jī ) 偃(yán)仰 瞻(zhān)顾 迨(dài) 字词解释 旧:旧日的,原来的 辟,开。方丈:一丈见方 垣墙:名次作动词,砌上垣墙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珊珊:美好的样子 逾:越过 而:你 乳:名作动,用乳汁喂养 兹:这里 若:你 竟:全 、整 类:像 比:及、等到 效:用作动词,得到效果 禁:忍住 得:能够 大母:祖母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呱呱:gū 小儿哭泣 guā象声词,形容鸭子 、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 、曰嫔。

词类活用 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雨泽下注(向下,方位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从上面,方位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从前面,方位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垣墙,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名词用作动词) 执此以朝(朝,名词用作动词) 一词多义 顾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置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2.内外多置小门(设置)3.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稍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2.稍出近之,然莫相知(逐渐,渐渐)3.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稍微,略微) 归1.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 胜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美)同:风景名胜 沛公不胜杯杓 (能承受,能承担) 何可胜道也哉 (尽) 此时无声胜有声(超过)1.得、然、凡 “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本文中“又北向,不能得日”的“得”,用的就是这个基本义。“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文中的“轩凡四遭火,得不焚”的“得”就是能够的意思。

阅读时,应该注意这两个“得”的不同。“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

它常常用作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本文中的“室始洞然”“冥然兀坐”就是。“然余居于此”的“然”则是表示转折,可译为“然而”“但是”。

此外,“然”还可以用作指示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动词,表示对的意思。本文“凡”字出现两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都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2.而、若、汝 文言文中,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的常有“尔”“乃”“汝”“若”“而”等,本文用到了三个:“某所,而母立于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前边学过的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用到了其他两个,“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个例子,以加强记忆。3.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现代汉语中,数词常常和量词结合,构成数量短语,一起修饰名词或动词。

文言文则不同,数词常常是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而不需要量词的帮助。本文中用到了几处,例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都是数词直接修饰名词,中间没有物量词。

又如: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再变”是两次变化(或变了两次),“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四次遭受火灾,但是都没有用表示动量的量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补出恰当的量词。

需要说明的是,文言文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时,动词前一般用副词“再”,不用数词“二”。“凡再变”,意思就是变了两次。

现在常说的“一而再,再而三”,就是保留了古汉语的这种用。

5. 筠溪翁传文言文翻译

筠溪翁传

【明】归有光

【原文】

余居安亭。一日,有来告云:“北五六里溪上。草舍三四楹,有筠溪翁居其间,日吟哦,数童子侍侧,足未尝出户外。”余往省之。见翁,颀然晳白,延余坐,瀹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余谢而还。久之,遂不相闻。然余逢人辄问筠溪翁所在。有见之者,皆云翁无恙。每展所予书,未尝不思翁也。今年春,张西卿从江上来,言翁居南澥浦,年已七十,神气益清,编摩殆不去手。侍婢生子,方呱呱。西卿状翁貌,如余十年前所见加少,亦异矣哉!

噫!余见翁时,岁暮,天风憭栗,野草枯黄。日将晡,余循去径还家。媪、儿子以远客至,具酒。见余挟书还,则皆喜。一二年,妻儿皆亡。而翁与余别,每劳人问死生。余虽不见翁,而独念翁常在宇宙间,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加千岁人。

昔东坡先生为方山子传。其事多奇。余以为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若筠溪翁,固在吴淞烟水间,岂方山子之谓哉?或曰:筠溪翁非神仙家者流,抑岩处之高士也欤?

1、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把书架上的书全部赠给了我,大概有几百卷。

2、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如千岁人。——与我家门中那些突然去世的人,老先生就好像是活了一千岁的人。

《潜伏》余则成原型之一刘光典,四九年去台湾,60年后重回大陆

光明是黎明与黑夜牵手后坚毅的温柔。总会有人为了迎接黎明而逆行于如墨的黑夜,而逆行于黑夜里的身影是我们不能忘却的纪念。

他们本可以在熟睡的黎明中迎接满地红旗飘扬;本可以在一觉醒来看到朝霞漫天;原本应该守着亲眷享受家庭的温馨。就差一夜呀!那寒冷的一夜,黑夜里的枪声划破了黎明前的长空。

走进北京西山烈士纪念广场,在花岗岩墙体上,仰望烈士名单第二十七组B67的位置,铭刻着一个可敬的名字隽永如斯。他就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忠诚战士、无名英雄、红色特工——刘光典。

刘光典烈士是《潜伏》余则成原型之一,他宝贵而青春的生命停留在了37岁。他的身后撇下了苦苦思念他的妻子与年幼的三个孩子。他被误解为叛徒,家人在联系不到他的时候,同样受着牵连。他身份暴露后,逃亡在深山的不足两米的洞穴里四年,食野果为生的同时继续孤身作战。他被叛徒出卖关进牢狱5年之久,数次审讯,坚不吐实。他就义时面不改色,英勇从容,尽管他的心里有无限的牵挂与不舍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不甘。而他的妻子盼夫不归,在得不到丈夫一点音讯的数年里,思念着牵挂着于迷茫不解中,32岁的年纪就黯然离世。留下12岁的女儿、10岁的大儿子和7岁的小儿子。而他的身份半个世纪才走出 历史 尘埃,被解开谜底。

一部名为《潜伏》的谍战剧中余则成的形象,深入人心。现实永远比电影振人心魄。

刘光典祖籍山东莱阳,父辈时搬迁到大连旅顺。父亲刘德录是沈阳火车站的调车工人。1922年12月1日刘光典出生于大连旅顺口区原铁山镇大刘家村。

二三十年代的老百姓生活着实辛苦,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 穿不暖吃不饱,民生堪忧,遇天灾人祸,饿殍遍地。 刘光典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老五。父亲收入甚微,家中孩子不算少,其父还要积攒一点家底。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竭尽所能供他读了几年书。因为战乱,其父火车站的工作做不下去了,在旅顺口区铁山街道韭菜房村购下一个小果园,刘家自此迁到这里,以种植果树为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短短四个月时间东三省 80.84 万平方公里山河,落入日寇侵略者魔爪。此时,刘光典正在旅顺老铁山韭菜房的一间公学堂上学。他聪颖好学,成绩一直出类拔萃。或许哪怕在乱世中,一家人也依然可以避免卷入战争,在夹缝中求生存。

刘光典15岁时,父亲刘德录因病中年早逝。家里陷入了困境,没有了顶梁柱。还未成年的他开始外出谋生,由于年龄还小,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药店当学徒。因为有文化基础,两三年以后,他做了煤矿的会计。凭着顽强的毅力,他一边工作、一边设法学习,曾就读于哈尔滨铁道工学院。或许就是这样的童年经历才造就了他骨子中的坚定和责任心。

1942年,刘光典20岁时,经人介绍认识了同样生在铁路工人家庭的他之后的妻子。他的妻子叫王素莲,1923年4月5日出生于河北唐山。毕业于山海关简易师范。两人虽然不是自由恋爱,却也是情投意合,男才女貌,惹人羡慕。

王素莲人如其名,温柔敦厚又美丽大方。结婚前拍过的一张单人照里,她浓郁的披肩发梳着简洁好看的发式,额上是微卷着的刘海儿,五官端正秀气, 稚齿婑媠, 素雅的花朵旗袍得体大方, 气质如兰。

就在当年,刘光典和王素莲在亲人的祝福下在租住的通州西门的一个四合院内结了婚,之后有了美满的小家庭。婚后,他带着妻子来到祖籍山东谋生。婚后第二年,也就是1943年,他们的大女儿刘玉芳出生了。妻子相夫教子,刘光典在枣庄一带的警所任职。

刘光典在警察局工作期间,尽其所能保护当地抗日志士及百姓。逐渐地,爱国情结越来越浓厚。他痛恨日寇的所作所为,看不惯日寇对于警所的傀儡政权。不到半年他辞去了工作开始另寻出路。

他奔波于北平、上海、山西、内蒙古等地从事医药、毛皮生意。这两样都是利润颇丰的买卖,刘光典有着聪明的头脑,做事很有条理善,又勤奋诚实。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渐渐积攒了家底。

有了积蓄,刘光典进入北平辅仁大学进修四年经济管理专业。1945年春,大儿子刘玉胜出生,这个小家庭更增添了温馨笑语。当时他们家就住在北平的东单豆腐巷。他在医药生意上轻车熟路,行业里朋友不少,有两个大学文凭,生意中又学会闽南话和英语。这些资历对于他后来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是有重大帮助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上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渴望统一维护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祖国本应该迎来和平发展的年代,1946年6月30日,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以30万大军进攻中原解放区。

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共进行了两个战线的斗争:公开的武装斗争;隐蔽的地下斗争。在国统区的地下工作全面铺开,大批的中共地下工作者,进入隐秘战线。地下工作者,他们必须比一般人更有信仰,要吃得苦 受得委屈又必须是大胆、机警、低调的实干者。

东北人洪国式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在上海因生意往来结识了刘光典。同是东北老乡的缘故,他们一来二往熟识起来。洪国式发现刘光典有文化、为人机警诚实,想把他吸纳进来,便向他宣传革命的道理。刘光典那时刚24岁,是个有抱负的热血青年,尽管从戎与从商相比较,前路漫漫,凶险难料。他深知,一个青年人不能只为个体家庭幸福奋斗,他愿意为国尽一己之力。他做出第一个人生重大选择:参加革命。

1947年初,刘光典在大连参加中共大连市委 社会 部,经培训,加入中共东北 社会 部大连情报处。从而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一生践行。洪国式与刘光典一起在上海筹建了中共情报站“华石公司”。这是一家表面公开经营的公司,实质是中共地下情报机构。

在组建公司时,面对资金短缺的困难,刘光典与妻子王素莲商议拿出家中的积蓄,妻子信任他,爱戴他,愿意支持他。刘光典拿出黄金十两,美金一千元(折合30多两黄金)来支持革命,这是他们当年大部分的积蓄,可见他的一片爱国的赤忱之心。

1947年秋,辽沈战役前,刘光典奉调到奉天,继续以自己的生意场来掩护革命工作。在和平区太原街31号租下一栋2层中式小楼,楼下开办了“福生大药房”。雇了两名店员照看,楼上由他们一家人居住。

1948年初,他的小儿子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刘光典一边从事着药房营生,暗中协助洪国式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同年,刘光典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家五口人在奉天住了将近一年,1948年6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对“福生大药房”进行“例行”检查,由于刘光典隐蔽工作做得认真,让来人一无所获,悻悻而去。

虽然有惊无险,但是已经引起了国民党的怀疑,7月刘光典一家人转移到平津地区。住到东城钱粮胡同西口的南花园14号,房主是刘光典多年的好友耿先生。对面的邻居是刘伯承元帅。

情报组到达北平后,在宣武门内大街124号租得一个小独院,作为工作点。资金筹备不足,甚至连生活费用都成了问题,刘光典再次慷慨解囊,解决了燃眉之急。

以他能力和前途,却选择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冒险的革命工作中,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除了他正直的本质外,只能是心中所拥有的高尚信仰。

他的妻子王素莲不得不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能理解和支持丈夫的选择,她很欣赏丈夫的为人,对于丈夫带着崇拜的爱恋。刘光典从事隐蔽战线的工作,同时家庭也承担着一定的危险性。她悉心照顾三个幼子,还分出一份爱心,帮助一位生活有困难的邻家女孩。她时时为丈夫的安危提心吊胆,却又深明大义地承担着各种压力,聚少离多的日子里,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那时刘光典虽然奔波于革命解放工作,但是也会和家人短暂的团聚。他在医药生意场上已轻车熟路,座上有嘉宾、家中有贤妻、膝下有儿女,过着美满的生活。

他的大女儿回忆:那时家里有贴着美丽花纹、漆着黄颜色带穿衣镜的大衣橱。柜里挂着父亲的西装、母亲的丝绸旗袍。桌子上摆放着留声机,抽屉里有德国造小孔成像照相机,还有一些小金块等珍贵物件。家里有保姆照料,母亲也是热情又开朗,对他们姐弟温柔爱护,对父亲关怀备至,父亲高大俊朗还文质彬彬,大家都习惯叫他“大刘先生”。

解放战争后期,全国各族人民都在向往着一个新中国的诞生。并开启一段平静的生活。在这个令人激动的重要时刻,刘光典一家也在北平其乐融融。如果时光停止在那时该多好。

在黑暗迈向光辉的黎明深处,总要有人披荆斩棘坻坜前行,推开一扇光明之窗。而刘光典一群人正要迎来最艰巨、最危险的使命。

1949年6月刘光典被派去台湾。那一次运送他离开北平的飞行员唐玉文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说:“飞机从北平起飞,刘光典就坐在副驾驶后面的位子上,没有像往常一样一直跟他聊天说话。他们曾经多次一起执行运输任务,刘光典总是很健谈,乐呵呵得对革命工作无畏又自信。而这一回他似乎内心沉重,好像有话说,又不知道从哪一句开口,他只是一直静静地透过玻璃窗望着,没说一句话。

不久,家里收到他从武汉寄回的一封信,信中只说我要到遥远的地方做生意,最快一两年会回来。到那时如果找不到我,我会在报纸上用刘芳这个名字刊登寻人启事,你们看到便可找到我。这是他留给家人的最后的话。妻子收到这样的一封信后无言垂泪,守着孩子一天一天的等。刘光典去台湾后,于1950年3月也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以后的几十年里家人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刘光典离家时最小的儿子才一岁多,他还没有来得及感受到父亲的爱。稍微懂事了一点的时候,看见别人都有爸爸,他就多次问妈妈:“我的爸爸去哪了?”妈妈就对他讲:“孩子不要问了,等全国解放了,你的爸爸就会回来了。”

他们家属于干属家庭,有组织的照顾,每个月都派专人给他们送去生活费。除了没有爸爸以外,孩子们没有觉得缺少啥。过年过节,父亲以前的同志叔叔阿姨们都会来看望母亲,还会带着几个孩子出去玩。

可是,到了1954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先是从钱粮胡同搬到了条件不太好的王大人胡同北新桥一处只有10平米的房子内。尔后,常来家里的叔叔们也不怎么露面了。孩子们发现母亲经常会叹息开始变得愁眉不展,家中开始变卖首饰生活。

说好了一两年回来,几年了王素莲得不到丈夫的音讯,她怎能不忧心呢!现在生活上的突变一定和丈夫有关,虽然组织上并没有说什么,只说刘光典失联。他会不会遭受了什么误解,妻子是最了解丈夫的,他是值得完全信任的,现在她对丈夫的牵挂更深了!无论事大雪纷飞还是大雨如注,王素莲都翘首期盼家门突然打开,看到丈夫伟岸的身影!这些苦,她只能咽下去,她是母亲,她要把三个孩子保护在是非之外。就这样过了一年,王素莲病倒了,住进了医院,被确诊为心脏病。躺在病床上的她,回忆起和丈夫一起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一家五口人围着桌子吃月饼看月亮的情形。

1955年10月18日,王素莲离去了,她才32岁。5年了,她终究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哪怕是一点关于他的消息,她带着深深的遗憾与牵念走了。当时,刘玉芳12岁,刘玉胜10岁,最小的刘玉平才7岁,孩子们没有了遮风挡雨的臂弯。而此时远在海峡对岸的刘光典被关押在台北市青岛路的军法处监狱。妻子、孩子的遭遇,他也不得而知。

三个离开父母的孩子,有多可怜,日子多苦,个中心酸滋味也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亲戚中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艰难中他们一点点长大,孩子们都非常有出息,上了大学,有了平凡的工作。这些年一直困扰他们的是:父亲现在在哪儿?他真的叛变了吗?他是否还活着?这些问题像大石头一样压着沉重。子女们一直试图去拨开云雾,苦于找不到线索。

1988年春节,一位从台湾出狱回来的老革命同志,带回一份多达百人的中共在台牺牲的隐蔽战线人员名单。那份名单上,刘光典的名字就在上面。可是对于刘光典的记载只有几个字:“刘光典,旅顺人。”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确切得到父亲的消息,内容却那么冰冷。子女们不禁黯然神伤,父亲在离家38年后终于有了下落,可此时他们早已天人永隔。

1991年前后,刘光典所在单位为他落实了政策,并作出公平公正的定论: “我党隐蔽战线上的好同志,值得后人永远怀念。”

1992年,作家李敖出版了《安全局机密文件汇编》详细汇编了1949年至1960年,国民党特务在台镇压、残杀中共地下党和其他人士的事实。书中《匪东北局 社会 部潜台匪干王耀东等叛乱案》写着:“刘光典,34(事实上是37岁),旅顺,死刑。执行日期:四十八年(1959年)二月三日。”对刘光典的评价: “匿居山间,掘地为穴,过着长年类似原始人的生活,仍执迷不悟,继续从事反动宣传,由此可见其思想受毒至深。”

读罢这段文字,让人心痛不已,肃然起敬。简短的几行字,已然点明了刘光典在台湾的处境,这让人有说不出的震撼。

冥冥之中,皇天不负英雄情,2008年9月的一天,刘玉平的儿子刘新宇在网上搜“刘光典”三个字,竟然在网上搜出来一本红色的小册子。小册子封面正中印着《一个匪谍逃亡的故事》。

小册子里还原了刘光典在台湾的谜团。

刘光典第一次渡海赴台。驻守在台的各个方面的力量配合人民解放军工作,搜集情报工作的难度及危险度相对要低一些。11月27日,在台工作一个月后,刘光典接到上级指示,准备返港。刘光典用米汤将这些情报写在一张包茶叶的纸里,带回了香港。

1949年12月10日,洪国式也抵达台湾。为破获洪国式情报组,国民党将两名特务打入洪国式领导的情报组,对此我方并未觉察。在这种极度危险的情况下,1950年1月6日,刘光典再度赴台,处境已经非常危险。

1950年1月29日,国民党特务组织在台北市泉州街二十巷十六号,将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抓获。蔡孝乾被捕后很快叛变招认一切。国民党特务利用他吐出的情报于2月18日抓获朱枫,3月1日抓获吴石。这一次1800多人被捕入狱。

我方精心建立的情报组织在一天之内几乎被破坏殆尽,被抓捕的大部分地下党工作者于1950年10月1日被国民党杀害。在敌人抓捕行动前,刘光典恰巧去台北取出境证,准备购买船票返回香港,躲过了一劫。

洪国式被捕后,当特务问他,交通员刘光典在哪里?洪国式判断出刘光典目前还未落入敌手,为掩护刘光典,他谎称刘光典已于20日返回香港取电台。其实,他知道刘光典当时就住在台北天星旅社。

1950年3月1日,刘光典从联络人王老太太那里听说了洪国式被捕的消息。才知道自己的组织已被敌人彻底破坏,面对如此严酷的局面,刘光典控制着自己的心焦,沉下心思考着手要办的几件事情:一是要保护同志们和自身的安全,向组织报告台湾发生的情况;二是如何处理那些宝贵的情报;最后是要尽快离开台湾,返回香港。

刘光典乘一辆三轮车离开旅社,此时,刘光典已不能再住店,天已很晚,刘光典看了一眼蹬车的三轮车夫,对他说:“朋友,你好!我是来投亲没有找到对方,现在这么晚了,能不能到你家借宿一夜呢?”朴质的三轮车夫说:“可以的,到我家先住一夜吧。”在车夫家破旧昏暗的小房内,刘光典难以入眠。

刘光典想到,目前收集到的情报已经被国民党特务掌控,已经失去了价值,一旦被敌人发现,反而会招来祸事,需要及时设法将它们毁掉。

3月2日一大早,刘光典暗中处理掉情报后,立即通过邮局给组织发出“俊弟得急性脑炎亡故”的报警,暗示组织已遭到彻底破坏。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与此同时,刘光典的处境非常危险,国民党特务机构在全岛发布通缉令: “重要在逃匪谍刘光典,化言刘先农,三十余岁,大连人,高等身材,平时喜穿灰色西装及蓝色中山装,一经发现立即逮捕。”

自1950年3月1日起,至1954年2月13日刘光典被捕时,前后共3年零11个半月。刘光典最初通过还没有暴露的地下党王耀东安排在当地穷苦农民赖正亮家,他家虽然条件很差,但赖正亮尽最大努力安排好刘光典的起居饮食,刘光典每个月交给赖正亮30元菜金,还与他一起下地劳动。

由于怕引起注意力,住了一段时间,刘光典搬到农民李显玉家,后来又转移到一对王氏老夫妻家。刘光典看到这对老夫妻,房子低矮又破又旧,便对他们讲:“解放后,一定给你们盖一所新房子,让你们过上好日子。”以后,刘光典的生活费用逐渐用光,他不能再住老乡家中了,只能以编竹器为生,风餐露宿在深山中。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台湾海峡被封锁,在无法返回祖国大陆的情况下,刘光典不怕苦、不怕难。最后,他在台胞王连福的帮助下,在树林里搭了一个地寮。“地寮”其实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洞,洞上面盖上茅草,作为安身之地。那样的艰苦环境一般人难以承受。

后来,王耀东也暴露了,他们二人来到海拔一千米之上的一个小山洞中安身。此洞穴口宽50厘米、高40厘米,洞里仅长110厘米、宽170厘米。身材高大的他就是在这样的洞穴居住了三四年。

有一次刘光典了解到有一名台湾籍的地下党员,由于拖家带口,生活无法坚持,就要去投降。刘光典马上找到他做思想工作,这名地下党员向刘光典诉苦家中老小,没有吃的,实在坚持不下去。刘光典把他应急的200台币全给了他,对他讲:”你买点儿食品,渡过难关,我们一起坚持斗争。”

1954年2月,国民党特务机构经过近4年的追踪,最终抓获了正在台南一带隐蔽的张璧坤等多名中共地下党员及进步人士。

2月9日,被抓捕人之一胡沧霖出卖了组织,他交代: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三月,一个叫王耀东的曾带一个中共重要人物到这里隐蔽,至今还藏在附近的深山里。

1954年2月13日,特务在台南与高雄的交界处沟坪,将刘光典与王耀东抓获。特务知道他是交通员掌握大量情报,刘光典每日受着审讯 。特务机构十分卑鄙地策划、实施了离间计同时为了打垮他的意志。他们对外散布刘光典已弃暗投明,同时安排一个与刘光典长相相似的人到香港发表言论。

此时的刘光典在牢房里得知这一情况,轻蔑以对,毫不屈服,这是真正的勇敢与忠诚。宁可背负着被同志、被组织误解的冤屈,誓不辱没使命。这样的事对任何一个革命者都是最严峻的考验,没有明确的信仰,没有坚如磐石的意志,是很难过这一关的。这也是刘光典烈士事迹中最为震撼人心的地方。

因蔡孝乾叛变,组织上的联络被破坏,刘光典第二次赴台后就已经与组织失联,到他在台南被捕,4年时间里,组织上一直没有他的任何消息。谁曾想1954年2月下旬的一天,中共驻香港人员却得到刘光典在香港露面公开发表反共言论的消息。那时,由于条件限制,党的有关部门得到这一情况后,一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但是又不能不采取防范。 这就使得那时刘光典在北平的妻儿生活状况突变,大不如前。

刘光典被关押了5年。他在牢中的表现,多亏在狱友张家林的回忆文章中再现。

《书城》2016年第6期中写道:

刘光典的案件经过三审,他不低头,不认罪,不抗辩。判决书的最后,拟判处刘光典死刑,时间为1958年11月18日。

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为于1958年11月27日上报蒋介石,称:“被告刘光典一名,犯情已据讯明属实,恶性重大,拟准照国防部所拟,判处死刑并饬执行。”蒋介石于1958年12月13日收到报文后气急败坏,他大笔一挥:“此案系四十三年(1954年)所破获,为何延至现在始行判决?查报,刘犯死刑照准。”

1959年2月4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万物复苏,应该充满生气的日子。而刘光典年轻的生命却要停驻在这个春天里。

凌晨5时许,执行官金士祥走到刘光典面前,向他出示死刑执行书,问道:“案犯刘光典,你的案子已判决,决定今天执行枪决,有何遗言吗?”刘光典答道:“没有。”这是他留在这世上的最后一句话。但他怎么可能没有!他还有未尽的事业,他有许久未见的朝思暮想的妻儿,他有魂牵梦萦的归途……。

临刑前,特务为刘光典拍下一张照片。四个矮小的宪兵,扭住刘光典的胳膊,身材高大的刘光典面无惧色,保持着他习惯性地头稍向右侧的姿势,这人世最后一张照片就如同结婚时和妻子合影时一样,自信而沉稳,但是明显瘦弱了许多。看着照片上的他,我们才看到什么叫着大义凛然,足以彰显一个真正的英雄!

40多年后,刘玉平的友人王锦松在六张犁纳骨塔骨灰名单中,发现了刘光典的名字。

2008年,隐蔽英雄刘光典的事迹终被厘清,被有关方面追授革命烈士称号。至此,英烈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他所在单位总参谋部拨出经费,让子女去台湾奠祭并接回父亲。刘光典自1949年离开大陆,至2008年回归故里,近60年孤独光阴。他的小儿子刘玉平在纪念父亲的文中写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谁能舍弃,人的青春只有一次 谁舍得抛洒,温暖的家园谁舍得离去。在我们每一天享受和平安康之际,我们怎能忘怀那些逝去的先烈,怎能不追忆峥嵘岁月里那些红色的故事。

感谢你看完全文。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 蓝色 标题查看

刘谦初:毛主席亲家,刘思齐的父亲,未见过女儿,遗书让妻子泪目

母亲——孙仲芳:南京大屠杀,她躲进水塘两天,63年后与儿子相认

母亲——李秀英,南京大屠杀中,身怀六甲被日军刺37刀,活了下来

窦娥冤中监斩官和太守是同一个人吗

《窦娥冤》中所提到的监新官和太守并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两个不同的角色。监新官是指在故事中担任监狱官员的人物,他是窦娥被监禁期间的监管者。而太守则是指故事中窦娥的丈夫所在的官职,他负责管理一定地区的行政事务。两者虽然都是官员,但是职责和地位不同,所以不能混为一谈。

在故事中,监新官对窦娥的待遇非常残酷,让她受尽了折磨。而太守则是窦娥的丈夫,他因善良而被冤枉,最终被处死。这些人物的命运都受到了官场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所影响,突显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于冤屈和不公的无助感。

1. 不是同一个人。

2. 在《窦娥冤》中,监新官和太守是两个不同的角色。监新官是窦娥的丈夫,被奸臣所害,被冤枉入狱;而太守是监狱的官员,负责管理狱中囚犯。在剧情中,太守曾经听取过窦娥的情况,但最终并未释放她。

3. 拓展内容:《窦娥冤》是元朝杂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以窦娥冤为题材,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的政治和法律制度。该剧通过反映窦娥的遭遇,揭示了官场腐败和法律不公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是同一个人。监斩官和太守都是官职名称,行使的职责和权限是不同的。在《窦娥冤》中,故事的主要矛盾就是窦娥被冤枉入狱,先后受到了监斩官和太守的审判。他们是不同的角色,但在该故事的情节中,两人所代表的主张是相互对立的,即刚柔并济的处理方式和斤斤计较的尺规作法。最终,太守被揭发出来其奸恶,而监斩官被指责过于仁慈,导致刑罚不够严厉。总之,两人的身份不同,但在窦娥被冤的问题中都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暴露出了官员的腐败和失职之丑态,也呈现了封建王朝的社会黑暗面。

《窦娥冤》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关汉卿所作的一篇传奇剧,讲述的是唐朝女子窦娥冤死的故事。剧中提到了监新官和太守两个角色,但并没有明确说明他们是否是同一个人。

从剧情来看,监新官和太守两个人物在剧中并不是同一人。监新官是唐朝官员,负责监督地方治安,而太守则是地方上的官员,负责管理地方政务和军事。在剧中,监新官是窦娥被冤枉入狱后的主要打压者,而太守则是窦娥的哥哥,对窦娥十分关心并多次上书为其申冤。

因此,从剧情描述来看,监新官和太守两个人物是不同的角色。不过,由于剧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有时可能会引起一些混淆。

据《元杂剧》中《窦娥冤》的剧情描述,监新官和太守并非同一人。在剧中,监新官是窦娥被押解到南都的途中的监管官员,而太守则是南都的地方长官。监新官负责将窦娥交给太守,而太守则在审讯窦娥后下令斩首。因此,两者虽然在剧中出现的时间和地点相近,但是他们的身份和职责是不同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窦娥冤》是一部虚构的文艺作品,但是其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窦娥冤》中,监斩官和太守是不同的人物。监斩官是指负责执行死刑的官员,他在剧中执行了对窦娥的死刑。而太守则是指地方行政长官,他在剧中是窦娥的丈夫,也是导致窦娥被冤枉入狱的主要原因。因此,监斩官和太守是两个不同的角色。

1 是同一个人。

2 《窦娥冤》中描述,太守因为嫉妒窦娥之美而谋害,最终被宰相所揭露出来,被斩首示众。

而监斩夫人则因为无辜被夫人所害而死,引起了窦娥的冤魂。

3 从文中可以得知,监斩夫人被杀害的原因就是因为太守的嫉妒,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监斩官和太守是同一个人。

《窦娥冤》中监斩官和太守是不同的人。故事中,监斩官张华被派往办理窦娥的案件,并最终参与了她的处决。太守则是故事开头的主人公杜秋娘送到的新太守。因此,两位官员的身份是不同的,他们在故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窦娥冤》中监斩官和太守是同一个人。在故事中,太守是窦娥的父亲,因小人所诬陷而被贬官,后任华州监狱的监斩官。在监狱中,太守得知女儿已经成为皇后,便向皇帝上书揭露了冤情,并名正言顺地将害死自己女儿的元凶绳之以法。因此,太守和监斩官是同一个人,而他对窦娥的爱和义重于山,令人感动。

有人知道古波斯的不净人之说吗?

中国史书记载波斯“不净人”专事“弃尸于山”,文章考察了琐罗亚斯德教的丧葬史,认为“弃尸于山”反映了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独特葬俗,且主要为祭司和下层百姓所遵循。在琐罗亚斯德教中,祭司、抬棺者、洗尸者和抬尸者均参与丧葬仪式,其中只有抬尸者才从事宗教意义上极度危险的职业,文章认为“不净人”正是此专职抬尸者(nasā-sālār)。从该教教义和礼俗来考察,“不净人”所从事的职业是为了战胜邪恶,中国史籍称之为“不净人”,乃缘于教内人与教外人,族内人与族外人由于不同立场而产生的误解。

NN/f?eN-NYt8\SOvN 1uN坜ON_u gsQ @b厓_庎 weg&^ g

命若琴弦读后感

[1]“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命若琴弦》告诉我:这就是人生。

史铁生先生笔下的《命若琴弦》的开头如是描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一个简洁的开头,却充满了思考性和哲理性。

在文章的开头,故事已经成形:两个瞎子,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他们一前一后走在迂回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后走在人生的崎岖小道上。一前一后,小瞎子正沿着老瞎子的脚印向前走!

在野羊坳,小瞎子重演了老瞎子曾经的伤痛:一个受到命运不公对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运的同情,他们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昙花一现,注定是一个悲剧——兰秀儿最后嫁给了别人。而老瞎子也经历了他师傅曾经经历过的被崩断心弦的痛苦时刻:苦苦坚持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药方,为的就是看一眼这个他从没见过的世界,可是事实是残酷的,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才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但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师傅曾经的良苦用心——“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老瞎子踩着老老瞎子的脚印,小瞎子又踩着老瞎子的脚印,小小瞎子又踩着小瞎子的脚印,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于此,我们不得不称赞构思的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的一生,许许多多瞎子的宿命,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对于他们是瞎子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至于怎么来接受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就得看你怎么看,怎么想,怎么选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一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这时就看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心弦设定两个端点了。目的本来没有,这需要我们来虚设。“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如果目的不明确,心弦就拉不紧,那么心曲又如何奏响呢?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瞎子那样伤心与失望。是的,当老瞎子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只靠想象描绘出来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也许你们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碌一生不知为何。但是你们能知道你们曾经体会过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欢乐,是感动,是温暖,能知道你们能为在世的人们留下了什么,也许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许是你的帮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经足够了。“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弹好了就够了”。

这时,不禁令我们想到:其实瞎子的瞎与各人自身的弱点是多么的相似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无奈,重点在于你是怎么对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乐曲中淡化。在瞎子黑暗的世界里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幻想。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也是一无所知的吗?那我们是怎样在我们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盲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愿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局限于眼前的黑暗——描绘出来的也只能是黑点,只是在原地害怕与失望。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害怕与失望、抱怨又能改变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心弦两端的点设好,将心弦绷紧,奏出属于你自己的生命独特之曲。这样才能在黑暗中、在绝望中,找到指明灯,找到动力,带领我们走出黑暗、走出绝望,继续生命之途。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当你一出生,你的圆就开始画了;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大,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小,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这也是个人独特的地方。怎么才能圈住属于你的精彩呢?也许我们可以在某一线段(人生的某一时期)设置两个端点,完成一个再接着另一个,也许这样我们能走得更远,圆画得更大,圈住的东西更多,收获到的也更丰富多彩!

小说中除了内容让我们沉思,哲理性的句子让我们思考外,它的结构之美也是让我们陶醉的!

小说的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和小说的结尾“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他本来能弹上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就能弹断一千根。”与“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相互映衬,从而弥散出一种悲凉与无奈,不禁让人流下同情的泪水,也深深体会到老瞎子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紧扣主题——命若琴弦。

总的来说,《命若琴弦》给我们展示了文学之美,也为我们带来了对人生、对生命、对命运的思考……

2活着也需要一个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义,有了生气。

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终于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爱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张白纸。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当人们有一天蓦然顿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张白纸时,他又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要说欺骗自己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瞎子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所以,无论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己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为活着找个理由,只为更好的活着。

[1]

所谓

哪所谓

哪《命若琴弦》告诉我:

史铁

先笔

《命若琴弦》

描述:

莽莽苍苍

群山

走着两

瞎前

两顶发

黑草帽起伏躜

匆匆忙忙

像随着

条安静

河水

漂流

所谓

哪所谓

哪每

带三弦琴

说书

简洁

却充满

思考性

哲理性

文章

故事已经

形:两

瞎少

穿梭

群山

每带

三弦琴

说书

前走

迂山路

前走

崎岖

道前

瞎沿着

瞎脚印向前走

野羊坳

瞎重演

瞎曾经

伤痛:

受命运

公待

理缺陷

未必

能命运

同情

所谓

情昙花

现注定

悲剧——兰秀

嫁给

别瞎

经历

师傅曾经经历

崩断

弦痛苦

刻:苦苦坚持弹断

千根琴弦

取治盲药

看眼

没见

世界

事实

残酷

说辈

书才发现

治盲药

原张白纸

同深深

体师傅曾经

良苦用

——

咱命

几根琴弦

于我

看:

瞎踩着

瞎脚印

瞎踩着

瞎脚印

瞎踩着

瞎脚印

步步

走于

我称赞构思

巧妙

让我

看瞎

许许

瞎宿命

现实

残酷与命运

奈干嘛咱

瞎咱

瞎师徒

简短

语掺揉

少酸与

奈于

瞎事实

能做

接受

至于

接受已

事实

事实

看看

想选

根琴弦需要两

点才能拉紧

弦需要两

点——

追求

目——

才能

间紧绷绷

程弹响

曲看

愿愿意

自弦设定两

端点

目本

没需要我

虚设

目虽

虚设

非行

琴弦

拉紧;拉

紧弹

响目

明确

弦拉

紧曲

何奏响呢

其实

掺揉

许许

奈与痛苦

力改变

候我

何坚强

走呢

必须找

支撑我

走力

何弦绷紧

弹唱

热情、充满

力曲

才能使我

即使

奈与痛苦

期能

自精彩

许说

虚设

目意义呢

许我

辈能实现

场空

许能像

瞎伤

与失望

瞎发现

治盲药

原张白纸

候突

黑暗

世界

靠想象描绘

世界山崩

裂五十

绷紧紧

弦震断

意味着

没意义

虽终

能睁

眼看

眼彩色

世界

白穿梭于

山村民

说书

候仅

给寂寞

山村带

欢乐

同瞎

知足

刻身

疲劳

孤寂全忘却

确实

辈都

虚设

目拉紧

于叮叮

才气

重要

绷紧

程欢乐

我站

死边缘

候想

许认

带死

带劳碌

知何

能知道

曾经体

许痛苦

许欢乐

温暖

能知道

能世

留许

音容笑貌

许帮助、撒

温暖

已经足够

所谓

哪所谓

哪弹

够禁令我

想:其实瞎

瞎与各

自身

弱点

相似啊

每都

自缺点与

奈重点

于待

使幸

弦奏

乐曲

淡化

瞎黑暗

世界

充满

未知

充满

幻想

我刚

候所知

我我

白纸

描绘

自世界

呢其实

都根据自

所知猜测着

穷未知

自情勾画

世界

每世界

都同

盲区并

怕怕

我站

原敢

愿意向前踏

步能局限于眼前

黑暗——描绘

能黑点

原害怕与失望

已事实

事实

害怕与失望、抱怨

能改变

呢我

能做

弦两端

点设

弦绷紧

奏属于

自命独特

曲才能

黑暗

、绝望

找指明灯

找力

带领我

走黑暗、走

绝望

继续

命途

记跟我说

:其实

圆起点

发终

原点

圆始画

;许

画圆

许画

圆并

重点

重点

程底圈住

独特

才能圈住属于

精彩呢

许我

某线段(

某期)设置两

端点

完再接着另

许我

能走

更远

圆画

更圈住

东西更

收获

更丰富

彩说

除内容让我

沉思

哲理性

句让我

思考外

结构

美让我

陶醉

说莽莽苍苍

群山

走着两

瞎前

两顶发

黑草帽起伏躜

写的深刻!!!

哪个高手来,我要详细点的,解决了再冲100分

................................不是把 这么长 看着都眼晕 哈哈 叫 SS拉你上去 至于SS怎么上去 ...叫SS自己解决 你等人拉你就好了 嘎嘎

这种事情,主要是乐在其中,不必那么认真,自由西终于别人对话得知

爬上去

真他吗的猪 你太笨了 靠!~ 我可不想让你上去,不让你养眼

有意思吗

先看一下这个视频,爬海加尔的在最后面的部分,视频中的每个动作都很清楚,仔细学一般都能过

现在修正了跑不进了,以前是利用这游戏地图的漏洞进入的,现在只好要等以后正式开放后才能进入.以前跳啊跳的2分钟就进去了.

某日,有74追梦者,历冬泉,经暗语峡谷,志在海加尔山。然其阅历浅薄,四方不辨,山岳不识,困恶魔堆中如陷囹圄,凄然求助于人。某欣欣然应之。于是乎,跨宝马,骑狮鹫,乘海船,几经辗转,乃抵。

见追梦者,其人委琐困顿于山侧,孤独彷徨于洞前,满目凄惶,两眼含泪,见吾如见真神,追随于某马后。

海加尔山者,在卡利姆多。南接灰谷,北邻冬泉,西触费伍德森林,在三地环抱中。据史书,乃是暗夜精灵旧地,世界之树永恒之井所在。

乃按旧图,司南指位,辨北斗在天,观经纬于地,冥思而忆旧踪,张目而求新迹,几度徘徊,终得路而上。山川坎坷,历布悬崖,稍不慎,则粉身碎骨矣!攀岩扯藤,穷身劳力,扶摇而上,眼前豁然开朗,是海加尔也。飘然而下,回望身后,有洞穴连接暗语峡谷,惜无法通行耳。

入海加尔山,四野苍翠,树木葱茏,有山路蜿蜒,有水瀑声碎,时见飞鸟翔空,偶有精灵旧迹。某骑乘在前,追梦者随从于后,二人二骑,渐入其中。

其山也,挺拔温润,多见悬崖,近崖边,则令人目眩腿软,心慌而退,是谓险也。沿左路北上,数点暗夜旧迹散见于侧,庙宇皆损,虽灵气尚存,而不复昔日光华。其路曲折,时有桥梁,观悬崖之下,见一龙头状洞窟,巨齿森然,威不可侵,寻路崖下,近而辨之,与奥尼克西亚之窝相类,是一大副本也。越数道巨木门,有遗迹于峭壁,凌空直通费伍德森林,倘当空一跃,则乘风而下,数秒后,摔成灵魂也。

复寻右路,景物皆类于前。然百丈之后,有圆状地,方圆数丈,不复青山古树。入眼枯枝委顿,满目焦土,遍地尽是坑凹。仰观天迹,亦无前之清爽,代以血红之色,使人有末日之感。追梦者难负重压,仓皇逃离,某亦随之而出。

右路直上东北,按山路之象,曲折而行,越数道山梁,顿见奇迹。

奇迹者何?世界之树也。人谓树,双臂难圈者为大,几人合抱者为巨,而未知此树如何称其广。其树也,腰围数丈,高可接天,人近其下,皆成蝼蚁。史云此树乃世界之心,万物之母,后因变故,为恶魔侵凌。恶魔者何?燃烧军团是也。

世界之树形容壮阔,下部分杈,凌然立于湖泊之上。树悬巨大头骨,恶齿森森,似欲择人而啮,此骨乃燃烧军团高官阿克蒙德遗骸,据史载,此翁旧率恶魔军团,攻入此地,遭反围剿,被海量小精灵炸趴云云。湖泊不甚宽广,恰据树下方圆之地。其水清冽,此永恒之井是也。绕路而下,又遇桥梁,有山泉瀑布奔涌,几经流转,而入永恒之井,观其源头,乃冬泉谷之水也。及至树下,深入永恒井中,深不见底,追梦者潜水而入,欲探井底,然许久未达,因无水下之术,竟憋死。某骇然上岸,观其尸水中沉浮,不胜唏嘘。

此处及北,有路障,上云:“BLIZZARD CONSTRUCTION CO.”,鸟文也。山穷而尽,加之旅途劳顿,苦不堪言,乃寻麻绳,拴追梦者浮尸而回,怅然人生,竟有昨日今日之感.

创作于3月13日中午,不许抄袭!!!!

先看一下这个视频,爬海加尔的在最后面的部分,视频中的每个动作都很清楚,仔细学一般都能过,现说下我的心得:

站在山顶,面对海山向左边沿着山脊向左走,顺着山脊一点点下降,途中要跳过2个山沟,要上马加速跳, 跳过去的时候按着W千万别撒手,直到站在顶山不在下滑。走的过程中千万别掉下山坡,否则会卡住,有道光墙把你挡住。只能炉石了。最后顺着山脊下降就能安全落到海山的大路上,接着就可以到处转了。

由于海山比较大,马时必须的,世界之树比较难找,要不停爬坡。

由于爬海山的那个石柱在峡谷很里面,D,DZ,LR进去比较容易,其他职业就拉1伙人1路杀进去吧。

现在修正了跑不进了,以前是利用这游戏地图的漏洞进入的,现在只好要等以后正式开放后才能进入.以前跳啊跳的2分钟就进去了.

某日,有74追梦者,历冬泉,经暗语峡谷,志在海加尔山。然其阅历浅薄,四方不辨,山岳不识,困恶魔堆中如陷囹圄,凄然求助于人。某欣欣然应之。于是乎,跨宝马,骑狮鹫,乘海船,几经辗转,乃抵。

见追梦者,其人委琐困顿于山侧,孤独彷徨于洞前,满目凄惶,两眼含泪,见吾如见真神,追随于某马后。

海加尔山者,在卡利姆多。南接灰谷,北邻冬泉,西触费伍德森林,在三地环抱中。据史书,乃是暗夜精灵旧地,世界之树永恒之井所在。

乃按旧图,司南指位,辨北斗在天,观经纬于地,冥思而忆旧踪,张目而求新迹,几度徘徊,终得路而上。山川坎坷,历布悬崖,稍不慎,则粉身碎骨矣!攀岩扯藤,穷身劳力,扶摇而上,眼前豁然开朗,是海加尔也。飘然而下,回望身后,有洞穴连接暗语峡谷,惜无法通行耳。

入海加尔山,四野苍翠,树木葱茏,有山路蜿蜒,有水瀑声碎,时见飞鸟翔空,偶有精灵旧迹。某骑乘在前,追梦者随从于后,二人二骑,渐入其中。

其山也,挺拔温润,多见悬崖,近崖边,则令人目眩腿软,心慌而退,是谓险也。沿左路北上,数点暗夜旧迹散见于侧,庙宇皆损,虽灵气尚存,而不复昔日光华。其路曲折,时有桥梁,观悬崖之下,见一龙头状洞窟,巨齿森然,威不可侵,寻路崖下,近而辨之,与奥尼克西亚之窝相类,是一大副本也。越数道巨木门,有遗迹于峭壁,凌空直通费伍德森林,倘当空一跃,则乘风而下,数秒后,摔成灵魂也。

复寻右路,景物皆类于前。然百丈之后,有圆状地,方圆数丈,不复青山古树。入眼枯枝委顿,满目焦土,遍地尽是坑凹。仰观天迹,亦无前之清爽,代以血红之色,使人有末日之感。追梦者难负重压,仓皇逃离,某亦随之而出。

右路直上东北,按山路之象,曲折而行,越数道山梁,顿见奇迹。

奇迹者何?世界之树也。人谓树,双臂难圈者为大,几人合抱者为巨,而未知此树如何称其广。其树也,腰围数丈,高可接天,人近其下,皆成蝼蚁。史云此树乃世界之心,万物之母,后因变故,为恶魔侵凌。恶魔者何?燃烧军团是也。

世界之树形容壮阔,下部分杈,凌然立于湖泊之上。树悬巨大头骨,恶齿森森,似欲择人而啮,此骨乃燃烧军团高官阿克蒙德遗骸,据史载,此翁旧率恶魔军团,攻入此地,遭反围剿,被海量小精灵炸趴云云。湖泊不甚宽广,恰据树下方圆之地。其水清冽,此永恒之井是也。绕路而下,又遇桥梁,有山泉瀑布奔涌,几经流转,而入永恒之井,观其源头,乃冬泉谷之水也。及至树下,深入永恒井中,深不见底,追梦者潜水而入,欲探井底,然许久未达,因无水下之术,竟憋死。某骇然上岸,观其尸水中沉浮,不胜唏嘘。

从冬泉的暗语峡谷有跟柱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