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至今惟有西江月 只今唯有西江月李白

姜夔《姑苏怀古》诗词鉴赏

姑苏怀古

至今惟有西江月 只今唯有西江月李白至今惟有西江月 只今唯有西江月李白


宋代: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译文

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片片云儿,急遽地掠过船旁。清澈的江水,静静地流淌;天上的星辰,在水波中荡漾,闪耀着光芒。沙滩上的白鹭,早已睡熟,没一点声响。

我默默地望着姑苏台,带着几分惆怅:那迷濛的柳树,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是它,曾用低垂的细条,为吴王扫拂着满地飘坠的花瓣。

注释

姑苏: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

柁(duò)牙:船柁。柁,同“舵”。牙,牙樯。杜甫《秋兴》诗:“锦缆牙樯起白鸥。”仇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也。”樯即桅竿。

诸本并作“鹭眠”。夏校本记:“曹元忠校:‘《鹤林玉露》引作“雁团”。’”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

苏台:姑苏台,即吴宫。故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李白《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又《苏台览古》:“归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姜夔翻为新意。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吴王:指春秋吴国之主。亦特指吴王夫差。

鉴赏

少年姜夔在目睹江淮一带地方生产凋敝、风物荒凉,曾发出“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昔游诗》)的慨叹,扬州慢、凄凉犯一类词也颇有“禾黍之悲”,而在这首诗里,昔日的愤懑和忧虑化作了淡淡的惆怅,仿佛若有所失。后两句使人愀然动色,杨万里极喜诵之,或是其中蕴涵的历史沧桑感和某种个人情愫的积淀与之心境契合,但仅如此不足以跳出李白《苏台览古》的窠臼,此诗妙处实在一、二句。起句疏宕,不涉题旨,欲抑先扬。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山川依然,说景微妙,相形之下“怅望苏台柳”就流露出了一种苦涩的况味,怀古伤今之情纡徐委折。景物的渲染与感慨的抒发相得益彰,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更加厚重,此诗兴味深厚而笔致飘逸,具蕴藉空灵之美。姜夔《诗说》云:“韵度欲其飘逸。”这首怀古伤今之作不滞于情,不役于物,饶有远韵。近人缪钺《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云:“白石之诗气格清奇,得力江西;意襟隽澹,本于襟抱;韵致深美,发乎才情。受江西诗派影响者,其末流之弊,为枯涩生硬,而白石之诗独饶风韵。”

这首绝句可以和李白的《苏台览古》作个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在诗中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从而抒发出今昔盛衰的感慨。而姜夔则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并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立意要高出一筹。这两首绝句都写到柳,以之寄托兴亡盛衰的感慨。但姜夔笔下的柳更富有活力,因为柳被姜夔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赋予柳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所以也比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来得空灵、活脱。不同的是李白诗中的柳相当于姜夔诗中“星”、“鹭”,而姜夔诗中的柳则相当于李白诗中的“月”。所以,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在构思上颇为相似。不同的是前两句,李白以旧苑荒台春色依旧寄寓感慨,而姜夔则以江山永恒暗含人世沧桑。

作者将昔日的愤懑和忧虑化作淡淡的惆怅,仿佛若有所失,起句欲抑先扬,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相形之下怅望苏台柳,就流露出了一种苦涩的滋味。怀古伤今之情迂回曲折。后两句使人愀然动色,其中蕴涵的历史沧桑感和某种个人情愫的积淀与心境契合,景物的渲染与感慨抒发得相得益彰。

只今唯有西江月的下一句是什么

只今唯有西江月的下一句是:曾照吴王宫里人

曾照吴王宫里人。速度采纳

曾照吴王宫里人。速度采纳

曾照吴王宫里人

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原文阅读|赏析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官里人。

李白在入长安之前,漫游过吴越之地,遍访名胜古迹,曾写出一些怀古诗篇。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中触景生情,借当年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历史事件,抒发了深沉的历史之思、兴亡之叹。

从诗的首两句看,正值春季。诗人站在姑苏台上,满目春光,正是杨柳新色、“菱歌清唱”。诗人仅仅点染了 “杨柳” 与 “菱歌”,就鲜明地刻画了姑苏台畔的一片盎然春意。虽然春色怡和,赏心悦目,但是诗人不是刻意描绘春色的,而是借盎然的春景来映衬“旧苑荒台”的。历史的风雨荡涤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昔日辉煌的皇宫禁苑,空余“旧苑荒台”,只有往昔供主人观赏的奇杨怪柳,依然年年新绿;昔日只有君王美姬游玩的湖塘,早已成为普通采菱人的天地;昔日丝竹笛管的吴歌楚舞,已变为民间的“菱歌清唱”。强烈地对照,巨大的变化,勾起了人们对历史教训的警省。这样,“旧苑荒台”、“杨柳”、“菱歌”,在诗人的笔下,融入了历史之思、兴亡之叹,具有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寓意。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紧承一二两句,推出一个新的更深的意境。一切都曾存在过,昔日的君王美姬,昔日的楼台亭阁;然而一切也都成为过去,历史无情地埋葬了那温柔富贵乡里的所有的人和物,唯有那“曾照吴王宫里人”的弯月,依旧笼罩着姑苏台,挥洒着它的清冷的寒辉。人去月在,景物全非,“西江月”再也照不见“吴王宫里人”了,只能与那破败的“旧苑荒台”为伴。在这里,过去与现实全都汇入这月光之中,“西江月”成为冷眼俯视人世的证人。至此,“旧苑荒台”,“杨柳”、“菱歌,”冷冷月夜,吊古幽情不仅涌出了诗人的心胸,也塞满了读者的情怀。

在这首诗中,诗人所抒发的历史之思、兴亡之叹,是不难体会的。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姑苏山上)始建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成于吴王夫差。夫差几次兴兵讨伐越国,俘获了越王勾践,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然而在胜利面前他骄奢起来,不理朝政,整日在姑苏台上与西施等嫔妃美女们沉迷在吴歌楚舞的荒淫生活之中,最后夫差被忍辱复兴的越王勾践所击败,被迫自杀身亡。显赫一时的夫差,落得如此惨痛的下场。诗人借新旧景物的对比,抒发了兴亡的慨叹;借历史事件,给现实以警省与启示。

在写这首诗的前后,诗人曾写一首 《乌栖曲》,也是吟咏凭吊这个历史事件的:“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前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从这两首诗的内容看,有着共同的思想寓意,可谓异曲同工。此时诗人还没有进长安,也没有亲眼目睹李家王朝的宫廷生活。诗人反复吟咏一个历史题材,抒发兴亡之叹,这不可能是一时的闲情逸致,诗人可能凭着自已的历史敏感性,已悟到了唐王朝的某种命运。

以景寓意、借景抒情,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王夫之说:“点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姜斋诗话》 卷上) 又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同上卷下)这首诗将情与景的关系处理得极好,句句写景,处处言情。景物的描摹寄寓着诗人的历史之思、兴亡之叹;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景物的描摹中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对此手法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诗人将“杨柳”“菱歌”的盎然新春与“旧苑荒台”的破败冷寂两种情境相对比,在强烈的对比中,反映历史的变化,抒发诗人的感受,吊古幽情,油然而生。

李白向来以浪漫主义诗人著称,他的诗作大多 *** 横溢磅礴,想象瑰丽奇特。但这首诗却写得十分质朴纯然,从中我们看到了伟大诗人的另一种艺术气质。

王睿破吴文言文翻译

1. 王濬破吴(一篇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濬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详细了解了吴国的这些江防措施,曾通告过王濬,王濬对此早有准备。此前,王濬命制造了几十张大筏,并联成百步见方,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又制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置于船首,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烧之,须臾铁链融化而断。晋水军舰船遂通行无阻,顺流直下。 吴军以为这些障碍晋军难以清除,未派兵把守。王濬水军顺利地扫除水中障碍,继续进军。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北)。初五,又克荆门(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夷道(今湖北宜都)二城,俘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监军陆晏等,继而进逼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长江南岸)。王濬占乐乡,杀吴水军都督陆景。 王濬占乐乡后,为争功,竟上报朝廷,谎称他已得孙歆之头。但孙歆已为杜预部所擒,王濬不知。后来杜预把孙歆活着送往朝廷,洛阳人大笑不已,一时成为笑柄。 司马炎鉴于各路晋军进展顺利,于二月十八日进一步调整了部署:命王濬都督益、梁诸军东下,“扫除巴丘(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鹜,直造秣陵”(《晋书·武帝纪》)。同时命杜预南下,并分兵1万人给王濬,7000给唐彬;命胡奋攻克夏口后分兵7000人给王濬;王戎平定武昌后分兵6000人给唐彬,以加强顺流直下的兵力。并提升王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王濬自出兵后,兵不血刃,攻无坚城。王濬依照晋武帝之命,继续顺江而下。王戎即自督大军临江,吴牙门将孟泰以蕲春(今湖北蕲春西南)、邾(今湖北黄冈西北)二城降。王戎又遣参军罗尚、刘乔会同王濬攻克武昌,吴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太守刘朗督武昌诸军投降。至此,长江上游的作战基本结束。于是,顺流鼓棹,直捣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东岸)。 王濬率水陆军于三月十四日自武昌东下顺流到达牛渚。吴主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师万人阻击。但军心已散,部下望旗而降。孙皓君臣闻王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晋书·王濬传》)。徐陵督陶濬向孙皓自请亲率水军2万迎战,士卒闻知当夜逃溃。王濬军乘势东下,过三山,三月十五日,以“戎卒八万,方舟百里”(《资治通鉴》·卷八十一),进至建业。孙皓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的建议,向王濬送文请降:“吴郡孙皓叩头死罪。昔汉室失御,九州幅裂,先人因时略有江南,遂阻山河,与魏乖隔。大晋龙兴,德覆四海,暗劣偷安,未喻天命。至于今者,猥烦六军,衡盖露次,还临江渚。举国震惶,假息漏刻,敢缘天朝,含弘光大。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奉所佩玺绶,委质请命”(《晋书·王濬传》)。 三月,王濬进入建业,孙皓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到王濬营门。王濬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派人将孙皓送到晋都。同时,查收吴国图籍,封存吴国府库。晋武帝派使者犒赏王濬的部队。

王濬共攻克四州,四十三郡,俘获人口五十二万三千,兵员二十三万,战功卓著。至此,吴国灭亡,三国分裂的局面随之结束。

2. 《王濬破吴》 文言文翻译 拜托了

太康元年正月,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

王濬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

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详细了解了吴国的这些江防措施,曾通告过王濬,王濬对此早有准备。此前,王濬命制造了几十张大筏,并联成百步见方,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

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又制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置于船首,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烧之,须臾铁链融化而断。

晋水军舰船遂通行无阻,顺流直下。直接攻打了吴国的都城,吴国灭亡。

3. 王浚破吴文言文

王濬破吴

原文:

太康元年正月,王濬发自成都,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之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直捣吴都,吴亡。

译文:

太康元年正月,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濬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详细了解了吴国的这些江防措施,曾通告过王濬,王濬对此早有准备。此前,王濬命制造了几十张大筏,并联成百步见方,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又制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置于船首,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烧之,须臾铁链融化而断。晋水军舰船遂通行无阻,顺流直下。直接攻打了吴国的都城,吴国灭亡。

4. 王浚破吴翻译

追问啊司马昭灭了蜀汉之后,还没有来得及攻东吴,就病死了。

他的儿子司马炎把挂名的魏元帝曹奂废了,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晋朝,这就是晋武帝。从公元265年到316年,晋朝的国都在洛阳,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西晋。

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唯一留下来的东吴早已衰落了。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残暴出了名的。

他大修宫殿,尽情享乐不算,还用剥脸皮、挖眼睛等惨无人道的刑罚镇压百姓,上上下下都把他恨透了。公元279年,晋朝一些大臣认为时机成熟,劝说晋武帝消灭东吴。

晋武帝就决定发兵二十多万,分几路进攻东吴国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镇南大将军杜预打中路,向江陵进兵;安东将军王浑打东路,向横江(在今安徽省)进军;还有一路水军,由益州刺史王浚(音jùn)率领,沿着大江,顺流向东进攻。

王浚是个有能耐的将军。他早就作了伐吴的准备,在益州督造大批战船。

这种战船很大,能容纳两千多人。船上还造了城墙城楼,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了望。

所以也称作楼船。为了不让东吴发觉,造船是秘密进行的。

但是日子一久,难免有许多削下的碎木片掉在江里。木片顺水漂流,一直漂到东吴的地界。

东吴有个太守吾彦,发现了这件事,连忙向吴主孙皓报告,说:“这些木片一定是晋军造船时劈下来的。晋军在上游造船,看来是要进攻东吴,我们要早作防守的准备。”

可是孙皓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我不去打他,他们还敢来侵犯我!”吾彦没有办法,但是觉得不防备总不放心。他想出一个办法,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在水面下,好像无数的暗礁,使晋国水军没法通过。

过了年,打中路的杜预和打东路的王浑两路人马都节节胜利。只有王浚的水军,到了秭归,因为楼船被铁链和铁锥阻拦,不能前进。

王浚也真有办法。他吩咐晋兵造了几十只很大的木筏,每个木筏上面放着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枪。

他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兵士带领这一队木筏随流而下。这些木筏碰到铁锥,那些铁锥的尖头就扎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扫掉了。

还有那一条条拦在江面的铁链怎么办呢?王浚又在木筏上架着一个个很大的火炬。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

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烧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铁锁都被烧断了。王浚的水军扫除了水底下的铁锥和江面上的铁链,大队战船就顺利地打进东吴地界,很快就和杜预中路的大军会师。

由陆路进攻的杜预大军也取得大胜,攻下了江陵。有人主张暂时休整一下再打。

杜预说:“现在我军军威大振,正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了几节以后,下面的竹子,就可以迎刃而解,一劈到底了。”(“势如破竹”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他竭力支持王浚带领水军直扑东吴国都建业。这时候,东路王浑率领的晋军也逼近了建业。

孙皓派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吴兵渡江去迎战,被晋军全部消灭。王浚的楼船顺流东下,声势浩大。

吴主孙皓这才着了慌,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一万人去抵抗。张象的将士一看,满江都是王浚的战船,无数面的旌旗迎风飘扬,连天空也给遮住了。

东吴水军长期没有训练,看到晋军这个来势,吓得没有打就投降了。有一个东吴将军陶浚,正在这时候去找孙皓。

孙皓问他水军的消息。这个陶浚是个糊涂虫,他说:“益州下来的水军情况我知道,他们的船都小得很。

陛下只要给我两万水兵,把大号的战船用上,准能够把晋军打败。”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节杖交给他,叫他指挥水军。

陶浚向将士下了命令,第二天一早就出发跟晋军作战。但是将士可不像陶浚那样糊涂,不愿送死。

当天晚上,就逃得一干二净。王浚的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地到了建业。

建业附近一百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浚率领水军将士八万人上岸,在雷鸣般的鼓噪声中进了建业城。孙皓到了山穷水尽的田地,只得自己脱下上衣,让人反绑了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到王浚的军营前投降。

这样,从曹丕称帝(公元220年)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宣告结束,晋朝统一了全国。三国时期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民间也流传着不少传说。

到了明朝初年,小说家罗贯中根据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30323931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资料和民间话本,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历史人物作了艺术上的塑造。它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巨著之一。

5. 求《越王勾践事吴》原文与译文

【原文】

越王勾践与吴战而不胜,国破身亡,困于会稽(jī)。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赴火若灭。然而请身为臣,妻为妾,亲执戈为吴兵先马,果擒之于干遂。

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亲之,故霸天下。

(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解释】

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没有获胜,国家被灭亡,自身被围困在稽山。内心怨恨愤怒,不平之气像泉水汹涌;暗中挑选项并严格训练士兵,士兵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但是他表面上请求做吴王的小臣,妻子做吴王的女仆,他亲自拿着戈矛做吴王的马前卒,结果在干遂将吴王擒获。

所以老子说:“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越王能亲身实行,因此能称霸于天下。1自己找找原文 2卧薪尝胆

6. 古诗 《越王勾践》的翻译作者李白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

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 *** 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

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

7. 文言文翻译:《勾践事吴》

勾践事吴 【原文】 越王勾践与吴战而不胜,国破身亡,困于会稽(jī)。

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赴火若灭。然而请身为臣,妻为妾,亲执戈为吴兵先马,果擒之于干遂。

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越王亲之,故霸天下。 (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解释】 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没有获胜,国家被灭亡,自身被围困在稽山。

内心怨恨愤怒,不平之气像泉水汹涌;暗中挑选项并严格训练士兵,士兵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但是他表面上请求做吴王的小臣,妻子做吴王的女仆,他亲自拿着戈矛做吴王的马前卒,结果在干遂将吴王擒获。

所以老子说:“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

越王能亲身实行,因此能称霸于天下。

8. 周亚夫破吴的全文翻译和问题答案

绛侯周勃死了,文帝感念他的功劳,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军队,天子的前导到达军营,不能进入。

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入。

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别人怎么能够去侵犯他呢。”

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国叛乱。

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

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

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孝王向太尉周亚夫请求救援。而太尉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

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屡次想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应战。

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

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由这次平叛开始,梁孝王和太尉有了嫌隙。

周亚夫回朝后,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后来,景帝废了栗太子,丞相周亚夫极力为此事争辩,景帝因此就疏远了他。

而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常常跟太后讲条侯周亚夫的短处。匈奴王徐卢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为侯爵。

丞相周亚夫说:“那个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能采用。”周亚夫因而称病退居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

后来条侯的儿子因偷买天子用的器物而获罪,事情牵连到条侯。文书呈报给景帝以后,景帝交给官吏查办。

官吏按文书上内容逐条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说:“我不任用你了。”

并下令把周亚夫交到廷尉那里去。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您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于是周亚夫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

太史公说:周亚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终导致穷途因窘。真令人悲伤啊。

9. 文言文翻译

注释:①杜预:字元凯,西晋杜陵人。晋武帝时为镇南大将军,公元280年,与王浑、王墙等分道出兵,终于灭吴,统一全国。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著,同“着”。③指授:布置。 ④建业:今南京市,三国时为吴国首都。

译文:

杜预向江陵进发,王浑从横江出兵,攻打吴的兵镇及边防营垒,攻无不克。杜预与众将领议事,有人说:“百年的寇贼,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消灭,现在正是春季,有雨水,军队难以长时间驻扎,最好等到冬季来临,再大举发兵。”杜预说:“从前,乐毅凭藉济西一伏而一举吞并了强大的齐国。目前,我军兵威已振,这就好比破竹,破开数节之后,就都迎刃而解了,不会再有吃力的地方了。”于是,指点传授众将领计策谋略,部队一直到了建业。

只今惟有西江月下一句 只今惟有西江月后一句是啥

1、只今惟有西江月下一句:曾照吴王宫里人。

2、原文: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3、译文:曾经的歌台,曾经的舞榭,曾经的园林,曾经的宫殿,如今都已经荒废,只有杨柳叶儿青青,还有那湖中的采菱女在清唱着青春永恒的歌谣。谁还记得吴王夫差的事儿呢?只有那城西河中的明月,曾经照耀过吴王宫殿,照耀过在宫中灯红酒绿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