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七律黄鹤楼崔颢 崔颢黄鹤楼七律之首

《崔颢·黄鹤楼》原文、注释与赏析

崔颢·黄鹤楼

七律黄鹤楼崔颢 崔颢黄鹤楼七律之首七律黄鹤楼崔颢 崔颢黄鹤楼七律之首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进士。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将其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记述不多。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题解】黄鹤楼是四大名楼之一。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佳。这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唐诗三百首》就把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注释】1.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2.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袆(huì)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3.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4.汉阳:今武汉汉阳,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5.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赏读提示】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但一气旋转,顺势而下,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作者好像忘记了是在写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在这里,作者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诗前半部分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描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那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有章法。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所以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后来李白登楼时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于是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后人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使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此诗是标准的七言律诗体,写作特点是先放后收。诵读节奏动型为凝重型的。前两联应将想象、声音、情感“放”出去,着眼于“历史行进演替”的人事变换,语中或可夹杂些“沧桑”感,语势飘忽伸展一些也无妨。后两联面对眼前的实景,语势要“收”些,“汉阳树”“鹦鹉洲”登黄鹤楼眼及之物,虽然也算不得近景,但与前面的“历史”毕竟还有很大的时空间隔,所以用扎实的声势将他们“叼”出来为好。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诵读时也须注意“思乡情之愁”的贯注。

【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七言律诗 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题解: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崔颢的《黄鹤楼》是七言律诗吗

是的。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南宋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清代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评:“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意即崔颢的《黄鹤楼》,不止是唐代七律第一,亦是千古绝唱。

曹丕《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黄鹤楼》的前四句,就是文以气行,三用“黄鹤”而不显拖沓。前两个“黄鹤”旋转蓄势,后一个“黄鹤”顺势而下,如鹏飞象行,一气直下。

中南大学教授王兆鹏在他的《唐诗排行榜》一书中,统计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得出了一份唐诗的排行榜,而崔颢的《黄鹤楼》,毫不例外地排在了第一名。

诗词典故

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载李白登楼欲赋诗却搁笔而去的故事。

传说在崔颢写下这首七律之后的某一日,唐代另一位诗人李白也来到此地,趁兴登上了黄鹤楼,远眺眺望汉阳城、鹦鹉洲,兴之所至,欲作诗一首。

在读到崔颢这首浑然天成的题诗后,李白钦羡不已,大为折服,为之敛手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意思是说眼前的景色无法写出来说出来,崔颢的诗句已经把这景色表述了。

后人有感于此,乃于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搁笔亭,以志其事。

黄鹤楼古诗崔颢

《黄鹤楼》【作者】崔颢 【朝代】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作品与赏析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崔颢的什么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一、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三、赏析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全诗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黄鹤楼崔颢原文及翻译

《黄鹤楼》崔颢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

崔颢这首诗写的意境开阔,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而且朴实生动,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诗不仅是崔浩的成名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清代人编的《唐诗三百首》,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的第一首,可见对其器重。

这首诗是写人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此诗前四句看似随意,黄鹤二字两次出现,按照诗格律规则来讲,在本诗中,却因为其气势奔腾而下,使读者觉察不到此时的重复出现,这是大忌。值得说明的是,这里是作者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