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科普景颇族民族的特点是什么?

景颇族民族的特点是什么

音乐

科普景颇族民族的特点是什么?科普景颇族民族的特点是什么?


科普景颇族民族的特点是什么?


景颇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各支系民歌种类繁多,主要有“月鲁”(舂米调)、“志”(山歌)、“斋瓦”(历史歌)、“脑石幼嗯先”(催眠曲)、“木占”(风俗歌)、“恩准”(情歌)等。

景颇族民歌歌唱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对民族历史的叙述,古代传说故事,也有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节日丰收的欢庆,还有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音乐形态丰富多彩,除单声部民歌外,还有多声部民歌 。

景颇族舞蹈

景颇族的舞蹈多为集体舞,形式多为环舞、巡回舞、曲折行进,内容反映生产、生活、、祭祀等活动,主要分为欢庆性、祭祀性和娱乐性三种,包括“纵歌”、“布滚歌”、“龙洞歌”、“整歌”、“金再再”、“向姆赫”等。

其中,纵歌包括多种舞蹈形式,排列成阵,舞步有序,节奏鲜明,表现了群舞的高度水平。使用的乐器主要有木鼓、象脚鼓、芒锣、竹制管乐器“比客”、“吐良”、“勒绒”等 。

景颇族工艺

在景颇族的艺术中,编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编织工具十分简单,但却能编织出300多种绚丽美观的图案。

绘画大多与原始宗教相结合,多系单线回纹图案和单线直纹图案。

雕刻有简单的圆雕和竹木刻。

扩展资料:

景颇族,是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克钦邦接壤地区。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总人口数为147828人。

族称

景颇族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

景颇族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波拉5个支系。支系的名称也是各支系的自称和支系语言的名称。其中,“景颇”既是支系名称也是民族名称。各支系有自称和对其他支系的他称,与景颇族杂居的汉、傣等民族对景颇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称呼。

中华建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景颇族。

参考资料:

1、景颇族中并存着两种类型的信仰,一种是秉承传统的超自然信仰,另一种是外来的和信仰。

2、景颇族多数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间的小平地,少数居住在坝区边缘地带。一般村寨规模大多在40至60户之间,上百户的村寨屈指可数。

3、景颇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饭是景颇人喜爱的特色主食。

4、景颇族服饰风格独特。男子服饰以黑、白为主色,妇女的服饰分便装和盛装。

5、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

扩展资料

景颇族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波拉5个支系。支系的名称也是各支系的自称和支系语言的名称。其中,“景颇”既是支系名称也是民族名称。各支系有自称和对其他支系的他称,与景颇族杂居的汉、傣等民族对景颇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称呼。

景颇族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两种文字都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中华建立后,语言工作者在原景颇文的基础上,对一些声韵母拼法进行了改革。载瓦文创制于1957年,是语言工作者为满足载瓦支系的需要而创制的文字

参考资料

1、景颇族是纯朴、直爽、热情、好客的民族。当你要离开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告辞。如果你不说一声就离开,人家会说你无道德、缺教养。景颇人喜欢上山采来阔叶,当作碗碟,但在饮食中,叶子千万不能倒用,否则会被当成仇人而遭怒视。到景颇家里做客时,不要在房内久站,应即按位置就座。如果有人告辞而去,不能抢坐其位置或板凳。

平对妇女不能托下巴而坐,托下巴而坐表示哀悼。妇女就座忌讳跷二郎腿。严禁在房内吹口哨。在长辈面前忌讳开玩笑,做怪动作,乱动乱翻包头。忌讳拿统裙直盖熟睡的小孩。景颇族男子随身之物长刀和筒帕,平时不能在墙上翻挂着,在众火焰火之际,不能抽刀从火苗上拿过去做事或传递给他人。

2、景颇族热情好客,凡是来的客人,主人会热情招待。景颇人重视礼尚往来,在农闲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以酒肉、饵块粑粑、鸡蛋、糖果或自己家里的土特产如蜂蜜、草烟赠送主人,客人走时也往往是满载而归。

3、尊主敬客,严守。景颇人通常和朋友一见如故,尊客为上宾,但是双方必须互相尊重。客人要尊重景颇族的风俗习惯,比如骑马入村过寨,必须下马徒步而行;到别人家里做客,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上就座,不得久立不坐;不得在屋内吹口哨;如果是在重患人家,不得说告辞的话等等

4、景颇族姑娘一般不戴包头,结婚后才戴上高包头。生儿育女后,要挑选一个吉日良辰,背着酒肉礼物回家。

扩展资料:

景颇族,是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克钦邦接壤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景颇族,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在景颇族聚集多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县被称为“目瑙纵歌之乡”。

景颇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长刀与恶势力作斗争。历史上,多次顽强抵御外敌侵入,为保卫祖国领土立下了功勋。

景颇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除种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产名贵的红木、楠木和各种竹子,还有橡胶、油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芒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地下矿藏也很丰富。景颇族的口头文学发达,尤其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创世史诗《勒包斋娃》,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方方面面的认识,深受本民族群众的喜爱,也是祖国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除了长篇叙事诗外,景颇族的其他民歌也十分丰富。山歌分为大声唱的“直么”和小声唱的“直作”。舂米歌即劳动歌,景颇支称为“月鲁”,载瓦支称为“谷阿岗”或“谷统直”,多由一人主唱,一人伴唱,形成合唱。风俗歌中以“腊磨罗统”富特色。

景颇族是云南民族之一,1998年末,云南景颇族人口为12.56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0.947%。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五县市山区。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地区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云南景颇族包括4个主要支系:景颇、载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载瓦支系,人数占景颇族人口的80%左右。

纯朴、直爽、热情、好客、的名族

景颇族有哪些特点?

景颇族,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在景颇族聚集多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县被称为“目瑙纵歌之乡”。

景颇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长刀与恶势力作斗争。历史上,多次顽强抵御外敌侵入,为保卫祖国领土立下了功勋。

景颇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除种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产名贵的红木、楠木和各种竹子,还有橡胶、油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芒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地下矿藏也很丰富。景颇族的口头文学发达,尤其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创世史诗《勒包斋娃》,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方方面面的认识,深受本民族群众的喜爱,也是祖国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除了长篇叙事诗外,景颇族的其他民歌也十分丰富。山歌分为大声唱的“直么”和小声唱的“直作”。舂米歌即劳动歌,景颇支称为“月鲁”,载瓦支称为“谷阿岗”或“谷统直”,多由一人主唱,一人伴唱,形成合唱。风俗歌中以“腊磨罗统”富特色。

景颇族是云南民族之一,1998年末,云南景颇族人口为12.56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0.947%。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五县市山区。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地区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云南景颇族包括4个主要支系:景颇、载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载瓦支系,人数占景颇族人口的80%左右。

景颇的特点和风俗资料

1、礼节方面,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景颇族喜欢喝烧酒和自制的水酒,景颇族老人喜好嚼烟,他们把草烟和适量的熟石灰膏、干芦子放入口中咀嚼,有提神、醒脑、防龋固齿的功效,见面时会互递烟盒,表示友好、尊重和礼貌。

2、家庭方面,过去传统的景颇族的家庭,是包括夫妻和子女的核心家庭和包括父母、夫妻、子女在内的扩展家庭。在家庭内部,父亲是家长,子女皆从父姓,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男性继承。传统上实行幼子继承,由幼子同父母同住并继承老家的房屋,其他儿子成家后便分出老家另立门户。

3、节日,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

4、婚恋,景颇族婚姻实行丈人种与姑爷种单向联姻的婚姻形式。两个家庭一旦缔结婚姻,不仅产生姑爷和丈人两种个人身份,同时也产生姑爷种和丈人种两种群体的身份,形成固定的丈人种与姑爷种关系。

景颇族,是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克钦邦接壤地区。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景颇族中并存着两种类型的信仰,一种是秉承传统的超自然信仰,另一种是外来的和信仰。景颇族多数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间的小平地,少数居住在坝区边缘地带等,以下是各方面风俗介绍:

1、宗教信仰

景颇族中并存着两种类型的信仰,一种是秉承传统的超自然信仰,另一种是外来的和信仰。景颇族的宗教祭祀活动种类繁多,因地区不同而有异,但总体来说可以根据祭祀的形式分为集体祭祀和家庭祭祀两类;也可以根据祭祀的性质分为时间固定的仪式、特定场合的仪式和解决问题的仪式。

2、建筑方面

景颇族多数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间的小平地,少数居住在坝区边缘地带。一般村寨规模大多在40至60户之间,上百户的村寨屈指可数。村寨一般依山而建,面向坝子和河谷,靠坝一端,称为“寨脚”,靠山一端称为“寨头”。

过去,寨头、寨脚都有标志,寨脚的标志是进村道路两旁用木柱简单搭建的寨门,寨头的标志是在村寨通往山顶小路旁的某一种自然物,可以是石头、大树或树桩。

3、饮食方面

景颇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饭是景颇人喜爱的特色主食。菜肴以辣著称,品种除园地中种植的瓜、豆、芋头、青白菜之外,从山林中采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烹饪方式包括舂、烧、烤、煮、蒸、拌、揉等几种类型,其中,舂菜是景颇族菜肴色的一种,味道鲜美独特,景颇人常说:“舂筒不响,吃饭不香”。

4、服饰方面

男子服饰以黑、白为主色,老年男子服饰各支系相同,均着黑色对襟短衣和黑色宽管长裤,戴黑色包头。中、青年男子服饰,景颇支系与其他支系间存在细微别,上身内穿白色立领衬衣、外套黑色圆领外衣,下身穿黑色长裤,头戴红蓝色相间的方格棉纱布圆筒形头巾。

妇女的服饰分便装和盛装。若着便装,上身为黑色或各色对襟或右襟紧身短衣,下身为净色或织有景颇族特色图案的棉布长筒裙。

5、语言方面

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景颇族语属语系藏缅语族,由于5个支系分别使用5种不同的语言,因此支系语言在语支的归属方面存在异。景颇支系使用的景颇语属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支系使用的载瓦语、勒期支系使用的勒期语、浪峨支系使用的浪峨语和波拉支系语言属于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

日常生活中,各支系除坚持使用本支系的语言外,相当一部分人还能兼用其他支系的语言。

我国景颇族的特点是什么?

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

景颇族,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由青藏高原的氐、羌等族群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在景颇族中,相当多的家庭是由不同支系的人组成的。家庭成员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何种语言,有传统的习惯:父亲和子女使用父亲支系的语言,母亲使用娘家支系的语言。夫妻之间尽管都能较好地掌握对方的语言,但彼此交谈仍是各说各的话,而决不放弃使用本支系语言的权利。子女与父亲说话,或兄弟姐妹间说话,都使用父亲支系的语言,若子女与母亲说话,应改用母亲支系的语言。要是祖母是另一个支系的,晚辈与他说话又得使用祖母支系的语言。

我国景颇族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

1、建筑。景颇族多数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间的小平地,少数居住在坝区边缘地带。一般村寨规模大多在40至60户之间,上百户的村寨屈指可数。

2、饮食。景颇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饭是景颇人喜爱的特色主食。

3、服饰。景颇族服饰风格独特。男子服饰以黑、白为主色,老年男子服饰各支系相同,均着黑色对襟短衣和黑色宽管长裤,戴黑色包头。

4、礼节。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

景颇族是一个以农业为生计的民族,粮食作物以水稻、旱谷、玉米、小麦、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八角、草果、香茅草等。

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

舞蹈:

景颇族的舞蹈多为集体舞,形式多为环舞、巡回舞、曲折行进,内容反映生产、生活、、祭祀等活动,主要分为欢庆性、祭祀性和娱乐性三种,包括“纵歌”、“布滚歌”、“龙洞歌”、“整歌”、“金再再”、“向姆赫”等。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1、景颇族服饰习俗

景颇族无论男女都特别崇尚黑色,所以他们的服装颜色基本上,都以黑色或深色系为主。当然景颇族男人也特别喜欢,穿白色对襟圆领上衣。头上会佩戴白色或黑色包头,而且腰际还会佩带腰刀和筒帕。

而景颇族女性的服饰相对来讲,要比男性的服饰更加复杂。她们喜欢穿黑色对襟短上衣,下身穿黑红相间的筒裙,并且无论老少都会绑腿。景颇族女性对银饰品特别在意,每当节庆或结婚时都会佩戴,银项圈、银链子、银耳环、银手镯等。

走路的时候这些银制的首饰,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悦耳声音,很容易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可以说景颇族女性的服饰习俗,在云南地区也都别具一番韵味。很多景颇族少女还会在腰间,佩戴红色或黑色藤圈,而且数量越多越能显现出美感。

2、景颇族建筑习俗

被摆脱如某饮血的时代之后,就开始学会了建造房子的本领。无论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还是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建筑习俗。景颇族由于聚居于云南地区,所以就地取材建房是其一大特色。

竹子、茅草是景颇族先民的主要建筑材料,他们在建造房子的时候一般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地势情况而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见到两层竹楼,与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住房样式不多。都是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

这种建筑习俗在现代中也有所体现,而且景颇族的竹楼或者茅草房,也为人们当做旅游景点反复参观。笔者认为从一个民族的建筑习俗中,其实可以透彻的了解到,这个在岁月长河中的民族的发展历史。

3、景颇族饮食习俗

由于云南地区盛产水稻,所以景颇族人以大米为主食。他们会将大米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竹筒饭、肉稀饭,都是景颇族人每天的必备食物。由于其族人特别喜欢吃辣味食品,所以他们会经常将一些蔬菜或者肉类,放入很多辣椒之后再食用。

新米节食俗是景颇族的一大特色。每当收获的季节来临时,景颇族人的米仓中被装满新米。他们会将新鲜的稻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品味丰收的乐趣。当然,热情好客的景颇族人还会邀请,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共尝新米饭,这种习俗其实就是“新米节”。

正常情况下新米节会在历八月龙日举行,在新米节当天,景颇族人会将新收割的稻米放在“鬼门”旁。然后将打出的稻谷炒干舂成米,将新米和旧米混合在一起煮饭。实际上这种做法的主要寓意,就是旧米未吃完新米又来到。

在煮饭的时候还要在锅盖上摆12-12个稻穗,煮好饭之后人们还会一边吃饭,一边通过唱山歌的方式去歌颂稻谷的来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粒粒皆辛苦”,只有珍惜粮食才能丰衣足食。

4、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非常有特色,按照汉族解释就是跳舞。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会举办“目瑙纵歌节”,正常情况下这个节日的时间2-6天不等。之所以被称为“目瑙纵歌节”,主要原因就是在举办这个节日时,会在场地树立四根目瑙柱。

而且每一根柱子上面,都绘有极富象征意义的各式图案,而且还会交叉两把长刀和宝剑。在“目瑙纵歌节”开始之后,景颇族人会纵情跳着“目瑙”舞。笔者认为这种舞蹈其实也源于,景颇族先民时期的祭祀活动。

因为按照景颇族的历史规定来看,只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相传太阳王在举行“目瑙”庆典的时候,曾邀请鸟类前去参加这次省会。其中就有被景颇族视为神鸟的孔雀,当孔雀翩翩起舞时被景颇族先人看见了,于是“目瑙舞”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

“目瑙纵歌节”在解放之前,一直都是景颇族富人的游戏。老根本没有机会参加这种隆重的节日,但是在解放之后由于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所以景颇族内部再也没有等级之分,每一个紧迫族人都可以参加“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历史沿袭

1、隋唐时期由高原向南迁徙

景颇族先民早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大约在7-9世纪出现了及大规模的迁徙。景颇族先民沿着横断山脉不断南迁,并终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关注。“寻传蛮”、“高黎贡人”就是唐朝人,对当时景颇族的称呼。

“寻传蛮”中的“蛮”字,可以看出景颇族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迁入了澜沧江至金沙江沿岸。所以唐朝统治者才会将景颇族,正式划入族群中。这样不利于管理,而且也可以使景颇族更具辨识度。

2、明朝时期大量西迁

大约在公元15-16世纪,景颇族先民由于受到侵害,所以不得不由东向西大规模迁徙,而此时正处于大明王朝统治时期。尤其是在16世纪后其,大量景颇族先民迁往德宏地区,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及汉族杂居。

实际上早在元朝时期中心,景颇族就曾有过迁徙行为,到了明朝乃至清朝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向云南迁徙的过程。景颇族先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其族名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发生变化。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也可以证实,景颇族的历史发展与变革。

从唐朝时期的“寻传蛮”、“高黎贡人”,开始逐渐转变为“峨昌”、“遮些”、“野人”等,这些景颇族自称或他族对景颇族的称呼,时至建国之后才统一为“景颇族”。至此景颇族人开始了新生活,景颇族也进入了历史新篇章。

3、景颇族分支

按照景颇族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这个民族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因为很多客观因素形成了很多单一部落。久而久之这些部落就变成了景颇族的分支,目前可以考证的主要有部落或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

这五个景颇族支系都属于同一民族,而且不同支系也都相互杂居,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景颇族不同支系都使用景颇语,当然境外景颇族支系使用缅语。文字方面主要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但并不是特别成熟的文字“拼音文字”。

4、“持弓挟矢”的景颇族

“持弓挟矢”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指的是用弓箭捕获猎物,这说明景颇族先民以狩猎为生。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生存方式,主要是因为景颇族先民的特殊聚居地。在几千年以前景颇族先民就聚集于康藏高原南部,这个区域有很多原始森林。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大山坐拥万亩森林的景颇族,“持弓挟矢”在深林中狩猎,也是一幅令世人羡艳的生活场景。但是身在其中的景颇族先民,却并没有闲情逸致去游山赏景。他们“持弓挟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

实际上景颇族人将他们生活的地方,用景颇语称为“木转省腊崩”。翻译成现代汉语可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在汉代这里隶属于永昌郡,到了唐朝时期则属南诏政权。在这个地区中生活的景颇族先民,被当时其他民族称作“寻传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