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曾国藩湘军多少人_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多大

1854年初编练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加上兵勇、夫役工匠等,共一万七千人。

曾国藩湘军多少人_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多大曾国藩湘军多少人_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多大


1864年7月,攻破天京,湘军总数达到顶峰的十二万人。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

说到曾国藩的湘军其实也还是有很多的话可以说的,这个队伍非常的厉害的,最近也是有人表示其实在1864年的时候是有攻破太平天国的,那么有的网友说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曾国藩这边真的很厉害吗?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1862年4月,曾国荃开始围攻南京,于东西南三面设围,只有东北角钟山,可以与江浙太平军余部沟通。

双方兵力配置为,湘军水陆各军合计230营123000人,其中陆军206营约十万人:主攻部队为曾国荃吉字大营100营五万人,皖南阻击部队朱品隆,唐义训等40营两万人,皖北阻击部队成大吉等20营1万人,游击之军鲍超霆字营26营1万3000人。皖苏交界处刘松山等部20营1万人。湘军水师杨岳斌彭玉麟等24营约两万人。

太平军:李秀成等水陆合计十万。

此时太平军经营南京已经14年,城防工事兼顾,外围有重要据点雨花台,钟山,北固山等。湘军只有以铁齿铜牙一般的韧性,逐一克服。洪秀全只得急调在上海、松江前线指挥作战的李秀成及镇守浙江金华的侍王李世贤等部火速带兵回援天京。8月,李秀成率补王莫仕暌、堵王黄文金、襄王刘官芳、首王范汝增、来王陆顺德、奉王古隆贤等部,兵力20余万,号称六十万,几万太平军为前部,人人背负木板,或土箱,以挡湘军火器,手拿干草,以填外壕,蛇行前进,一齐对湘军发动冲锋。湘军于壕边、垒内以强大火力还击,太平军前仆后继,营垒内湘军也死伤甚重,副将倪桂节被击毙,曾国荃本人也被洋枪击中,左颊负伤。

不久,侍王李世贤率部三万余人从浙江赶到助战,太平军开始以壕沟战术接近湘军营垒,湘军也开始不断横挖新壕,以毒烟,粪尿等物蒸熏。

九月十日,李秀成、李世贤再次并力猛攻,终于,太平军用炸药轰塌湘军雨花台大营附近的营墙两处,数千名太平军敢死队乘机突入。湘军面临绝境,也竭力阻击,十月初五日,外围的太平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再加上长江被湘军水师控制,单凭陆路无法补给大军,李秀成只得下令撤围,李世贤带西路军退秣陵关,李秀成率东路军绕道进入天京

李秀成入天京后,说服洪秀全,用围魏救赵之计,试图解围,同治二年2月,率大军入安徽,又试图分兵武昌,汉口与与远征陕西的扶王陈德才军队联成一片。然而当日皖北正值饥荒,饿殍遍地,此时天王洪秀全因雨花台失守,又急令李秀成回师天京救援,李秀成也只得从命班师。这时候正逢长江水涨,路道被水冲崩,无路行走。湘军又水陆进攻。李秀成急于回京,未等筹备完毕,即调集船只,自率领前部绵延过江,大军还未过尽,江浦、浦口、下关、九洑洲已被彭玉麟率水军占领,结果随李秀成过江者不过四五万人,其余滞留江北被歼殆尽。

李秀成入城后,也曾数次向城外出兵,试图打破湘军围困,但都无功而返。此时,李鸿章淮军与常胜军在江苏连战连捷,李秀成深知自己苦心经营的苏福省如全部沦陷,南京孤城一座更加危险,只得分身再回苏州,李秀成一走,天京城内太平军更漫无布置,七瓮桥、秣陵关、博望镇等城外重镇接连陷落,曾国荃见势更把大营移至孝陵卫。

然而李秀成即使返回,也无力回天,装备了新式武器的淮军和常胜军接连贡献昆山,苏州常州,平定苏南。李秀成大军只能屯守丹阳,出于对天国的忠义,他谢绝了李世贤不救天京,另立山头的建议,率领几千骑兵,又回到了重围中的天京。

同治三年正月,湘军向太平军控制的最后两座要塞天堡城、地堡城发动进攻。天保城在紫金山第三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南京历来战争以紫金山为全城锁钥,第三峰迫临城郊,尤为重要。所以太平天国在这里建筑天保城。第三峰南麓有一高阜,叫做龙尾坡,明初筑太平门,城跨其上,城内的为富贵山,城外的为龙脖子。太平军又在龙脖子筑地保城。守住天保城,就可以截断湘军山南山北的连络,保障天京东面的交通线。守住地保城,则可拒敌于太平门外。这两处实为保卫天京的最后两处堡垒。正月二十一日,曾国荃亲督各将率队冲锋,李秀成则带太平军乘机劫营,直扑嘉字营壕墙。嘉字营营官为湘军悍将朱洪章,率队奋勇还击,太平军无效退而上山,湘军乘机追击,以火球火箭射入天堡城。天堡城筑的异常坚固,却无法阻挡湘军的就近火攻,太平军无法忍受烟熏火燎,冒火突出,退回城内,天堡城遂为湘军占据。

接着,湘军在太平门外筑垒两座,扼住太平门与外界的通道,另以总兵梁美材所部扎洪山,朱南桂所部扎北固山,堵住神策门大路。李秀成于城内要冲的城墙内部修筑月城,开挖深壕,以防湘军地道进攻。此时,即使太平军再有援军到来,想进入天京,也非易事,城内要突围而出,更为困难。四月二十八日,久病卧床的洪秀全去世,天京城外的最后一个堡垒地保城反被湘军于五月三十日攻破。

曾国荃下令在龙脖子山上居高临下,架炮数层,安炮百余尊,日夜轰击。又迫近太平门外开掘地道攻城,湘军火力猛烈,又居高临下,太平军无法上城墙防守,不到五天,湘军的地道就挖到了天京城下。李秀成也知湘军攻城在即,想做最后一次努力,出城攻击湘军的地道大垒。当时天京城内已弹尽粮绝,守军一万多人,实际能够作战的只有三、四千人,兵力已经极度衰竭。六月十五日深夜,李秀成率近千名太平军勇士分五路从太平门城墙上吊城而下,来攻地道,但遭湘军李臣典等部堵截,未能成功。

由于清廷上谕,有意调在苏南的李鸿章部淮军会攻天京,曾国荃决议即刻拿下天京,以免夜长梦多,史书上记载,已经病的不清,疲惫不堪的曾老九对着一帮同样形销骨立的下属喊:他人至矣,艰苦两年,以与人邪?

湘军在地道内,用棺木多具,埋下了多达3万斤的炸药,然后用粗大的竹筒导入引线,竹筒内部又用粗布包裹火药充实。六月十六日上午,五万湘军云集天京各城门外,湘军悍将朱洪章、刘连捷、萧孚泗等部齐集太平门外龙脖子处待命。正午点燃引信,逐渐听得地道内部如闷雷之声,大地微微抖动,大约半个时辰后,霹雳一声,地道内万来斤火药被引发爆炸,炸开城墙二十多丈,湘军先遣队也被飞起的乱石砸死数百人,湘军如潮水般的冲入,太平军在李秀成的率领下奔向缺口,用火药倾盆阻击,烧杀湘军无数,湘军不得不稍稍退却。可是,二者兵力太过于悬殊,湘军又对其他城门同时发动攻击,朱洪章攻击中路,直抵天王府北,刘连捷攻击神策门,萧孚泗攻击通济门,天京城大,面面受敌,势难处处救应,再加太平军为饥饿所累,战斗力大减。至晚,天京九门先后被攻破,湘军从各门拥入,开始屠城。李秀成见势不可为,率领数十骑,驰入宫中,守城的章王林绍璋投河自尽,顾王吴如孝上吊自杀。半夜四更,李秀成等千余人,保护天王幼子,幼西王,南王等从太平门地道缺口冲出,至19日,依旧有太平军残部盘踞建筑物高出,以洋枪射击湘军。曾国藩事后撰写奏折称:金陵城破,贼十余万,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巨寇。“,又称“湘军围攻江宁二载有奇,前后死于病疫者万人,死于战阵者八九千人。””

清朝末年,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太平天国因此爆发。清朝政府军队无力消灭太平军。慈禧太后心生一计,以地方武装来对付太平军,湘军应运而生,由曾国藩招募湘勇建立,湘军打败太平军时,已近三十万人,控制了半个中国,但后来为何自动消失了呢?

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南京后,清政府在庆祝太平天国被消灭时,又有了新的担忧,因为此时的湘军实力太强大了,人数近三十万人,而且控制着江南诸省。

当时,有风声传出曾国藩要造反,连太平军的忠王李秀成也说,只要你曾国藩一声令下,我愿率10万太平军助你打天下,建立汉人政权,不过曾国藩很快杀李秀成灭了口。

此时,曾国藩的实力的确太强大了,正所谓树大招风呀。这时两江总督是曾国藩,闽浙总督是左宗棠,四川总督是罗炳常,江苏总督是李鸿章,还有三个现任总督、五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之人。

咸丰帝忌惮曾国藩进一步做大,取消封王的许诺,只给了他一等候的爵位。曾国藩心里也很清楚,写下了:“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的诗句,表明自己没有谋反之心。

曾国藩这么低调,并没有称王称帝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湘军以“保卫儒教”和“忠君保国”为号召,曾国藩不愿背弃自己的誓言。二是当时清朝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拥有一支强大的清政府骑兵部队。三是外国人支持当时的清政府。

所以,曾国藩为了摆出甘为人臣的心态,唯有裁撤数量庞大的湘军。很快湘军就地解散,除留下一部分守卫南京,大多回到湖南老家,湘军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起势时为11500人。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合计11500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

鼎盛时期,湘军达12万余人。

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八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地方团练又不可恃,遂仿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一支新的地方武装――湘军。其建军秘诀是网罗有“忠义血性”的书生为将,招募朴拙诚实能吃苦的山民为兵,按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行编组,以营为战术单位,每营500人。在此基础上,加以“勤练精训”,灌输“忠信”、“仁礼”思想,并引进西洋军事技术,终使湘军成为超越八旗、绿营的劲旅,成为打败太平军的主力军。鼎盛时期,湘军达12万余人。作战指导上,以“稳慎徐图”、“谋定后发”为基本原则;以总揽全局、审势审力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以稳定后方、保障粮运为克敌制胜之必备条件。其人学问深厚,见识高远,文武兼擅,并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均曾得其提携,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之祖师级人物和超一流儒将。其人生道路与思想学问对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影响甚大。

长江水师五万 曾国荃统领五万 鲍超统领2万,这是湘军解散前的数目

5万

因为当时清朝的情况也并不好,当皇帝其实是捡了一个烂摊子,而且曾国藩的湘军经历了围剿太平天国,其实所剩也并不是很多,所以他没有那个实力当皇帝。

曾国潘作为朝廷重臣,爱国拥民,虽然他当时有这个能力,但是他知道,一旦起兵则民不聊生。同时一旦造反失败,那么他将会在历史上留下恶名。

在曾国藩看来,他已经位极人臣了,没有必要成为皇帝,而且也害怕被后人诟病,所以选择继续成为大清的臣子。

曾国藩手握湘军30万,所向披靡,为何没有称帝呢?为什么,权利和实力如此之强大的曾国藩不当皇帝呢?1864年,我们可以说曾国藩登上了自己的人生顶峰。这一年,曾国藩弟弟曾国荃攻克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在这里结束了。此刻的曾国藩可以说是稳稳手里握满清的大半壁江山。因为曾国藩有湘军30万,平定叛乱功高盖主。必须从曾国藩这个人和当时的历史环境说起。

第一:曾国藩明白:反清,预示着天下大乱。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善于反省的封建知识分子。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刻而全面的反省,想要重新建立政权,对于曾国藩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而且当时世界列强对于中国这块还未开发的蛋糕,更是垂涎已久,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随时都有被瓜分的可能,那时就是亡故。自己亲手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目睹和经历了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场景。曾国藩更不会再次做这样的事情。或许这更是一种怜悯天下的情怀。

第二:曾国藩懂得:内耗会让国家更快的走向灭亡曾国藩熟读《易经》自然懂得盈满则亏的道理。然而事实上,湘看上去最为鼎盛,或许就是湘军衰败的开始。1864年曾国藩控制的部队,表面上是有30万军队,然而他实际的控制权,12万左右。他自己一手带出来的也只有5万。剩余不对有不同的派系:左宗棠和沈葆桢的派系影响力比较大。

如果曾国藩谋反,势必第一个要平叛的就是左宗棠,沈葆桢。自然自己和自己人打起来来。而且沈葆桢和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攻打南京的时候就已经有矛盾了。曾国荃攻南京时,粮草急缺,军饷不够,曾国藩多次请沈葆桢送些粮草曾国荃,沈葆桢不理曾国藩。这梁子也算是结上了。于是曾国藩就故意把皖南的广德和宣城放开不守,让太平天国的残部得以进入江西,为难江西巡抚沈葆桢

鲁迅先生曾说:大家谁都没有,可以;但要是你有我没有,那就绝对不行!或许这是根深蒂固的一种嫉妒,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这种内耗不一定会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且会加剧国家走向灭亡,自幼读圣贤书的曾国藩不会选择这样的路。而且他也明白这种争斗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称帝称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要说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时机对于曾国藩来说并不成熟,而且曾国藩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千古流芳的臣子。而不是一个谋权夺位的叛臣。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靠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直到一品官位。

1864年(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当时,曾国藩拥兵30万,占据中国半壁河山,曾国藩已成为满清入关以来汉族官僚中持权最大的官员,超越了清初的吴三桂,足以功高震主。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李次清等曾国藩的部属幕僚人,他们约集30余名高级将领深夜求见,欲将黄袍加身与曾国藩。曾国藩面临一生的最重大的抉择,面对这些眼睛冒火热切的属僚,曾国藩十分冷静地给众人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坦露心迹,放弃了在他手上创造历史书写曾氏王朝的机会。

那么,这么好的机会,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呢?

第一,曾国藩的时代,满清与汉人之间的民族对抗,其实基本上已经消失殆尽。由于满人入关以后,实行汉化的政策,经过200多年,虽然满人还拥有一些特权,但是,满人与汉人之间的民族仇恨基本上消失。曾国藩等大臣的心中,已经没有把满清政府看成是异族人,而看做是真龙天子,所以不存在要替汉人报仇的想法。

第二,当时的清朝虽内忧外患,但并没有天下大乱,也不是乱世。不需要他站起来统一天下,重振秩序。他只需要把太平天国荡平,天下又会重新太平。

第三,中国古代从汉朝开始,就建立了一整套以儒家思想为价值尺度的社会秩序,三纲五常是社会最基本的运行规则。所有的读书人,从小就受这种价值尺度的熏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旦入仕当官,忠君爱民就是基本准则。作为时代大儒的曾国藩,就算他手里的兵丁再多,有三纲五常的做人信条,他也绝对不会随便就起兵造反。

他没有那个野心,他有着忠君的思想,不然他就不会创立湘军去镇压太平天国了!!

因为他没那个野心,而且不合民意

曾国藩是个明白人

因为他忠于大清

因为曾国藩懂得权利之争早晚会连累子孙后代。

还是源于曾国藩的儒家思想,儒家讲究“忠君爱国”,要他做出自立为王的事情实在是有点为难了,再说这也有极大的风险,他不愿意承担。

坐拥40万湘军,曾国藩之所以始终没有称帝,是因为他需要更大的实力和其他的人帮助他。

虽然坐拥四十万大军,但是曾国藩是一个忠君爱国之人,没有称帝的野心,而且他的势力在清朝的统治范围没,若是曾国藩谋反,他的势力必将受到清政府的打击。所以最终曾国藩没有称帝。

这与拥兵多少没有关系,关键是有没有这个想法。曾国潘是一代名臣,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谋权篡位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不可能做的,最关键的是也没有必要,因为他过的很滋润。

当时的情况,如果曾国藩去称帝的话,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他,他可能也会失败。

虽然他坐拥40万的湘军,但是他最终还是没能称帝,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把握住机会,而且有很多其他的政党

虽然曾国藩手下有四十万湘军,但是他毕竟是封建时期,要对皇上效忠,所以这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