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逆向教学单元设计过程 逆向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此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恐怕就是第一章《逆向设计》了。正如文中所说的,教师是设计师,他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一样,持有"资格证",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那么,他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精致地设计课程和学习体验活动,以满足特定的教学需求。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评估设计师,诊断学生需求以指导我们的教学,使自己和学生,以及他人(父母和管理者)能够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逆向教学单元设计过程 逆向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逆向教学单元设计过程 逆向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逆向是最好的"、"传统设计的两个误区",这两段内容在此已不想再进行阐述,一则是因为本书的序和绪论中已经对此进行了一些描述,再则是因为相比为什么和怎么做,我则喜欢比较现实地学习实施的方法和步骤。嗯,那就直驱而入"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预期结果。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教学设计时所要思考设计的教学目标,查看课程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第二阶段,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当然,我们收集的证据既包含传统的测验和考试,表现新任务和项目,观察和对话,也包括不同时间内的学生自我评估。第三阶段,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有了明确的预期结果和合适的评估证据后,我们需要思考几个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搞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做好教学计划的细节(包括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以及资源材料的选择)。

随后,本章节中向我们提供了逆向设计模板,其目的是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完成有助于学生理解的设计,避免活动导向和灌输式教学设计中的错误习惯。它提供了UbD模板的雏形,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逆向设计,依葫芦画瓢,对于一个逆向设计的初学者来说,相当有意义!

为了让初学者进一步理解逆向设计的方法,掌握逆向设计的技能,文中还以"三页模板:营养案例"为例,阐述了UbD模板设计标准、设计工具,帮助我们产生更高质量的设计。与此同时,还向我们剖析了使用UbD新手鲍勃.詹姆斯的设计思考和反思过程,引领我们走近UbD!

我想,同理,阅读理论书籍,了解知识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输与填鸭层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设计",还应开展实战运用,模仿着进行一、二次逆向设计,针对性地开展点评指导,进行逆向设计比评、说说设计思考和反思,才能将教师们最终引向"逆向设计"之路,才能逐渐削弱活动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心动,不如行动!

逆向教学设计提倡以结果为导向,以输出端作为起点思考教学,遵循的基本模式为“确定预期结果--确定评估证据--设计学习计划”。

逆向教学设计的本质是评价驱动的课程建构逻辑。逆向教学设计并非仅仅将学习结果放在教学设计的首位,而是将学习结果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估同时优先考虑,把原本用来检测教学效果的评价任务提至教学活动之前进行设置,特别强调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一种评价育人的课程观。没有评价的充分介入,逆向教学设计就没有实质意义。

例如,有教师将《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下册)一文的某项学习目标定为“概括登山队员攀登珠峰的经过”之后,接着进行深度追问:达成这项目标意味着学生能做什么呢?什么样的作业能够诊断学生达标情况呢?实际上,他就是在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任务了。这时,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也是自己教学的评价者,具有为自己教学成功而努力的强烈责任感。

当前许多课堂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并非没有采取逆向教学设计,而是学习目标笼统,评价标准模糊,评价任务不到位。课堂上学生大多处于“猜”教师答案的学习状态,教师则处于“学生说得都对”的两可评判中。比如,有教师将上述《登上地球之巅》的学习目标定为“掌握登山队员攀登珠峰的过程”之后设计教学活动,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再让学生画出关键语句,体会登山队员攀登珠峰的过程。“掌握”“把握”“体会”究竟指什么,它们的内涵是否一致,“攀登珠峰的过程”中的“过程”又指什么,这些有关认知过程和核心知识的关键内容事先不明晰,直接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无结果,教师教无目的,教学效果成为难解之谜。

什么是逆向教学设计

逆向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中的正向设计相对应,是当下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新方法。

它来源于美国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所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作者认为,逆向教学设计旨在避开传统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基于活动的教学和基于灌输的教学。

“活动导向的教学设计”问题在于“只动手不动脑”,缺乏对存在于学习者脑中的重要概念和恰当的学习证据的明确关注;而“灌输式教学”则使学生淹没在无休止的事实、观点和阅读中,很少或根本感受不到能促进学习的总结性观点。

详细介绍:

逆向教学设计强调“以终为始”,即“从终点——想要的结果”开始,将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确定学习结果、评量学习设计、制订学习计划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为了进一步帮助一线教师理解这一概念,更好地促使逆向教学设计的落地,我们特别推出了“逆向教学设计笔谈”栏目,先后推出了6组文章。在这个选题结束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其中的核心观点。

逆向教学设计这一方法打破了过去教学设计的“刻板印象”。它追求的是基于“理解”的教学,其关键和精髓是“建立知识间联系,并将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一、什么是设计(Design)

(p377)计划某事的形式和结构,或者确定一件艺术品的格调和主题。

在教育中教师是这两个意义上的设计者,旨在为获得确定的结果,开发有目的的,条理清晰的,有效的和生动的课堂、单元和课程及评估方法。

通过设计使某件事情发生,就是说这件事情的发生经过了一个缜密的计划,而不是偶然或即兴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准备和计划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二、什么是逆向设计

课堂单元和课程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我们所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导出,课程应该展示达到特定学习结果的最佳方式。

课程的框架应该提供一组设计详细的类似于旅游计划的指南,以达到深度学习层面的目标。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印象思考。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其中有“以终为始”的一个习惯。其本质是元认知能力为核心的元过程,其核心是人的自我领导能力。)

三、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p18~19)

(参见上图)

传统设计有两大误区,其一活动导向的设计的不当之处是指动手不动脑;其二灌输式学习,就像走马观花似的旅行没有综合性目标来引导。

为克服这两大误区,所以实施逆向设计,共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知识)?理解什么(概念)?能够做什么?(技能)什么内容值得理解(核心概念)?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大概念)?

阶段一要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国家或者地区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

一般来说,要传授的内容比有限时间里要讲授的内容要多得多,所以必须作出选择,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的根据要讲的内容或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

像评估员一样思考,思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理解。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小结:逆向设计是有目的的任务分析。只有明确预期结果和评估证据,弄清楚它们意味着什么之后,才能真正的做好教学计划的细节,包括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以及资源材料的选择。一个清晰的目标能够帮助我们在设计时有所聚焦,并能指导有目的的行为朝预期结果发展。

逆向教学设计提倡从“终点”,即所追求的结果(目标或标准)出发开始设计活动;要求教师在确定了所追求的结果后,首先考虑评估方案再具体设计活动。这种设计思路正是我们现在课程标准时代所提倡的,是基于标准的逆向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重视教师评价素养的提高目标制定后,怎么知道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目标的距离?如何使教学与目标一致,以最大化实现目标?这是我们在思考教学的有效性时所关注的问题。其关键在于明确目标怎样算是达到了,即目标达成的证据。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先确定目标达成的证据,进而判断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和目标的距离,再根据证据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成为发现证据的过程。这一方面是为提高教学的指向性,突出评价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对教师评价素养的要求,毕竟评价任务的设计和评分规则的制定对教师的专业判断要求很高,而目前很多教师这方面的素养还很欠缺,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忙碌了一学期后终于有一段闲暇时光来休养生息了。由于天气渐热,于是我待在空调房里翻阅起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初读这本书,有些生涩难懂,一页上往往有一些听所未闻的新名词。于是,我抽丝剥茧,在有疑惑或感触的地方做了一些笔记,便有了以下我的一些拙见。

在第一章中,作者赋予了教师设计师的身份,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教学原则,先确定预期结果,再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逆向设计更关注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

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这一观点。联想我自己,在职初阶段,我常常犯“灌输”的毛病。一节数学课我说话的比例占得很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不是很足。在师傅的帮助下,我尝试用小组合作、动手游戏的方式落实课堂教学,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活动的目的以及活动在实现特定表现型目标时带来的帮助。渐渐地,孩子们的脸上出现了更多的笑容,数学学习也步入了正轨,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最后,我想分享书中的逆向设计模板。这个模板把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整合在了一起,有利于教师设计关注理解的单元教学。我想未来在写教案前,我可以试着用这个逆向模板将整节课的精华先填写进去,再细细雕琢整节课的细小环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