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全国高考理科数学历年答案 高考数学答案理科全国卷1

今天小乐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数学答案理科全国卷1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全国高考理科数学历年答案 高考数学答案理科全国卷1全国高考理科数学历年答案 高考数学答案理科全国卷1


1、2010年全国高考一卷理科数学的后一题的第二问。

2、求详细解答 方法一:由题意可知:数列an单调递增而且有界,根据极限存在定理,可知道,必然会有一个极限h使得lim(n→∞)an=h,対原式两边取极限,有lim(n→∞)a(n+1)=lim(n→∞) (c-1/an ),可得c=h+1/h,显然h>a1,即h>1,又由题意有a(n+1)方法二:首先因为an递增,显然a2>a1,代入递推式可知:c>2,然后设c=k+1/k,bn=1/(an-k),由于c>2,显然对于任意k>0且k≠1均满足,对递推式两边同时减去k,然后整理有:1/(a(n+1)-k)=(kan-k^2+k^2)/(an-k),继续化简有:b(n+1)=k+k^2bn看,又b1=1/1-k,根据不动点或者构造等比数列,可知:bn=k^2(n-1)(1/1-k^2)+k/1-k^2,从而an=[1-k^2/k^2(n-1)+k]+k,显然对于任意k>0且k≠1,1-k^2/k^2(n-1)+k均递减且趋向于0,因此an也趋向于k,但是,若k一开始审题只是想到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做完第一问的时候察觉到的,我觉得为什么要c=5/2的情况下,an必须减2才能构造等比数列?而且第一问的时候顺便把an也算出来了,结果an也是等于一个无穷小+2,也就是说趋向于2,显然不仅c值,还有an的极限都与2有关,于是就把它推广,思路就清晰起来了,当an-k时,c=k+f(k),然后必然有an趋向于k,之后对递推式两边减k,有:a(n+1)-k=f(k)-1/an,因此只要保证右边有q1(an-k)/q2an(q1,q2是未知常量)就能像第一问一样的思路把bn求出来,对比一下就发现,q1/q2=f(k),q1k/q2=1,消去q1/q2,有f(k)=1/k,也就是c=k+1/k的由来了。

3、求07上海高考文科数学后一题的详细解答!去书店买今年的高考真题,那道题全上海都没几个人做出来,你在这是指望不上了,我高考数学139,就栽这道题上了求2010年全国二卷理科数学后一题的答案。

4、要详细,谢谢!2010高考数学理科全国卷2答案 :edu.qq./zt/2010/2010gkst/index.s2011,2010新课标理科数学后一题详细解答给我你的email吧,我给你发过去10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地8题 求详细解答 线上等!a=log3,2=1/log2,3b=ln2=1/log2,3而 log2,3>log2,e>1,所以ac=1/根号5,而根号5>2=log2,4所以c综上所得有:c求助:2008全国卷1理科数学第15题的详细解答。

5、O(∩_∩)O谢谢!设AB=BC=m,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可求得AC=5m/3,由椭圆定义可得2a=BC+AC=8M/3,2C=M,∴e=3/82010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山东卷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理科数学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上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型别B后的方框涂黑。

6、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7、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8、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9、3填空题和解答题用0 5毫米黑色墨水箍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10、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11、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1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13、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满足题目要求的.(1) 已知全集U=R,M={x||x-1| 2},则(A){x|-13} (D){x|x -1或x 3}【答案】C【解析】因为 ,全集 ,所以【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补集运算,属容易题.(2) 已知 (a,b∈R),其中i为虚数单位,则a+b=(A)-1 (B)1 (C)2 (D)3【答案】B【解析】由 得 ,所以由复数相等的意义知 ,所以 1,故选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复数相等的意义、复数的基本运算,属保分题。

14、(3)在空间,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平行直线的平行投影重合(B)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C)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D)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答案】D【解析】由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线面垂直与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可以得出答案。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