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古诗送沈子福之江东带拼音_送沈子福之江东注音版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送沈子福归江东

古诗送沈子福之江东带拼音_送沈子福之江东注音版古诗送沈子福之江东带拼音_送沈子福之江东注音版


古诗送沈子福之江东带拼音_送沈子福之江东注音版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译文及注释】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

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

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

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1、沈子福,作者的朋友,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作沈子。归又作之。

2、罟(gǔ)(古)师:渔人。此指船夫。

3、临圻(q):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赏析】

王维大约在公元740、741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事迹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近景。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船儿渐行渐远,友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过一会儿,他们就将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而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逢。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难免有些怅惘。这时,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送费子归武昌

汉阳归客悲秋草,旅舍叶飞愁不扫。秋来倍忆武昌鱼,

梦著只在巴陵道。曾随上将过祁连,离家十年恒在边。

剑锋可惜虚用尽,马蹄无事今已穿。知君开馆常爱客,

樗蒱百金每一掷。平生有钱将与人,江上故园空四壁。

吾观费子毛骨奇,广眉大口仍赤髭。看君失路尚如此,

人生贵那得知。高秋八月归南楚,东门一壶聊出祖。

路指凤凰山北云,衣沾鹦鹉洲边雨。勿叹蹉跎白发新,

应须守道勿羞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

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岑参 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野店临官路,重城压御堤。

山开灞水北,雨过杜陵西。

归梦秋能作,乡书醉懒题。

桥回忽不见,征马尚闻嘶。

【赏析】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译文及注释】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1、韩十四:作者友人,名不详。觐省:谓探望双亲。

2、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3、庭闱(wi):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

4、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转:一作急。

5、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6、应:一作还。

7、同:一作堪。

【赏析】

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杜甫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译文 | 注释 | 赏析

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代]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杨柳飘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摇荡着船桨一直驶向临圻。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不论江南江渔时刻送你把家归。

注释 沈子:一作“沈子福”,作者的友人。归:又作“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注释 ⑴沈子福,作者的朋友,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作沈子。归又作之。⑵罟(gǔ )( 古)师:渔人。此指船夫。⑶临圻(qí):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鉴赏

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饱含劝勉,一叙理想抱负之情。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创作背景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年)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王维《送沈子归江东》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古诗《送沈子归江东》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作品赏析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 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送沈子福归江东拼音

yáng liǔ dù tóu xíng kè xī , gǔ shī dàng jiǎng xiàng lín qí 。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wéi yǒu xiāng sī sì chūn sè ,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sòng jūn guī 。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译文

杨柳飘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摇荡着船桨一直驶向临圻。

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不论江南江北时刻送你把家归。

赏析

沈子福作者的友人,这首诗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此诗描写的是普遍性的离别,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友人渐行渐远,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逢,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难免有些怅惘。

送别的拼音

送别的拼音sòng bié。

基本解释

到远行人启程的地方与他告别,目送其离开。

详细解释

送行;告别。

唐 祖咏 《别怨》诗:“送别到中流,秋船倚渡头。” 元 张昱 《赠沉生还江州》诗:“客里登临俱是感,人间送别不宜秋。” 碧野 《芦沟桥情思》:“据说 芦沟桥 和 西安 的 灞桥 一样,古时都在桥边折柳送别。”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告别 送行 欢送

反义词 见面 相逢 迎接

和送别有关的诗词:

1、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王维《送沈子归江东》讲解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送沈子归江东》;

【作者】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杨柳飘飘的渡口行客稀稀疏疏,艄公摇荡着船桨一直驶向临圻,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不论江南江北时刻送你把家归,其中有两个词我们要了解一下,首先个是,【罟师】指的是渔人,这里借指船夫,【临圻】是临近曲岸的地方;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诗的句,【杨柳渡头行客稀】,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和【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的气氛;

接下来诗的第二句,【罟师荡桨向临圻】,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逢;

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难免有些惆怅,于是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所以诗人在诗的两句写道,【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

唐诗:王维《送沈子归江东/送沈子福之江东》原文译文赏析

《送沈子归江东/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代: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译文及注释二

【注释】

沈子:一作“沈子福”,作者的友人。归:又作“之”。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长江自九江以下向东北方向流去,故称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江东。

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行客:过客;旅客。《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砾石也,视穷宠犹行客也。”

罟(gǔ)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

临圻(qí):临近曲岸的地方。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圻”,曲岸。明嘉靖本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作“临沂”,为东晋侨置的县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与题中“归江东”吻合。

相思:此处指友人间的彼此想念。

江:大江,今指长江。

【译文】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

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

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

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赏析】

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饱含劝勉,一叙理想抱负之情。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近景。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船儿渐行渐远,友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过一会儿,他们就将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而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逢。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难免有些怅惘。这时,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此诗描写的是普遍性的离别。与许多别诗一样,先用景色来制造—定的气氛,“行客稀”可见境地的凄清,反衬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末两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与牛希济《生查子》诗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两句是作者突发的奇想,将春色比作心中对朋友的情谊,情景妙合无间,表露得非常自然。原本充满愁绪的离别被诗人写得哀而不伤,反而觉得形象丰满、基调明快,其动人的艺术魅力不可否认。

扩展阅读:人物评价之总评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