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是什么让飞行从神话走向现实(让飞行更简单)

神话传说反映的飞行梦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凭着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是什么让飞行从神话走向现实(让飞行更简单)是什么让飞行从神话走向现实(让飞行更简单)


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从雪花、树叶飘落、云彩流动、狂风中飞沙走石等自然现象以及天空中的飞鸟、昆虫等的飞行活动中产生联想,得到飞行的启示而向往飞行。但是,古代的生产力非常落后,生产方式也极为简单,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因而飞行的愿望无法实现,只有寄托于神话。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奇妙、动人的航空神话传说。这些航空神话传说不仅丰富了古代人类社会文化,而且孕育了后代航空技术的萌芽。

传说我们的始祖黄帝就是骑着龙飞到天上去做神仙的。征服洪水的大禹也曾驾着龙到天空游览。在公元前10世纪,周朝国王周穆王乘坐一辆“黄金碧玉车”,以日行万里的速度飞往西方访问“瑶池金田”西王母。传说天上有仙,称为天仙。天仙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飞行云中。仙人王子乔骑的是白鹤。春秋时候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的女婿是乘龙的箫史,女儿是跨凤的弄玉,他们都能在天空自由地飞来飞去。

根据民间传说编著的《山海经》一书中,有不少“人鸟一体”的怪异插图,如羽民国、人面鹗等。这些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怪异图,是古人想借飞鸟来实现飞行愿望的一种飞行想象图。

嫦娥奔月

我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说的是后羿从西天王母娘娘那里求得不死之药,夫妻分吃,可以长生不老。谁知后羿的妻子嫦娥偷着一人吃了,结果她就不由自主地飞上天空,一直升到了月宫里。这不仅是航空神话,而且也是航天神话。这说明古代的中国人,不仅有航空的理想,甚至还有登上月球,征服宇宙的愿望。

这些神奇、动人的航空神话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人在征服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产生的翱翔天空、遨游宇宙的愿望,而且激励着人们去探索人类飞行的奥秘。

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8)在《离骚》中想象自己驾着由飞龙拉着的车,在天空飞行,朵朵云彩就像一面面旗帜,在他车旁迎风飘扬。凤凰一边唱着歌,一边随他在空中飞翔。他飞过巍峨的昆仑山,飞过一望无际的流沙河,最后到达天边的西海。

《庄子·逍遥游》里说列子由于得风仙之道,因而能够驾风不费力地在空中飞行,把想象中的飞行与风联系起来,说明古人已预见到飞行与风有密切的关系。

诗人李白(701—762)的《天台晓望》诗里有“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瀛。”

诗人杜甫(712—770)的《彭衙行》诗里有“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文学家韩愈(768—824)的《调张藉》诗里有“我愿生双翅,扑逐出八荒。”

唐朝的李白、杜甫和韩愈,在他们的诗里都希望人能像鸟一样生羽毛、长翅膀,在空中飞行。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1037—1102)的《金山妙高台》诗里有“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意思是:我想驾着飞车,去东海寻访赤松子,三万里水路,到蓬莱可真不容易啊!

神话故事《西游记》里描写的天兵天将、妖魔鬼怪等都能腾云驾雾在空中飞行。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

《西游记》里师徒四人腾云驾雾

我国甘肃敦煌石窟里的壁画飞天,其职能是侍奉佛陀和天帝释,因能歌善舞,周身还散发着香气,所以又叫香音神或飞天伎乐。按佛经的描述,飞天的形象似人非人,头上长角,并不美。但经过艺术家之手,却成了形貌俊美的天男天女。这些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飞天,身披天衣,环绕彩带,飞腾之状犹如游龙翔凤,彩云飘扬。这是人们向往飞行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式表现了古人向往空中飞行的愿望,并广为传播。可以说,古人航空理想由来已久。

古人在探索飞行的过程中,想象中的飞行器,最早的可能要算飞车了。

《山海经·海外西经》里有“奇肱国善制飞车,游行半空,日可万里。”

《帝王世纪》里有“奇肱氏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吹奇肱飞车至于豫州。汤破其车,不以示民。十年,东风至,汤复作车,遣之去。”

传说,成汤在位的13年里(前1766—前1754),西方有个奇肱国,奇肱国的人都是独臂,但心灵手巧,会猎取飞禽,还会制造飞车。人坐着飞车可以快速飞到很远的地方去。有一次刮西风,把奇肱国的人和飞车刮到了汤的国都豫州。汤王把独臂人和飞车的到来视为不祥之兆,于是把飞车给毁了。过后,汤王觉得失礼,遂令工匠复制奇肱飞车。过了十年,有一次刮东风,又把奇肱国的人和飞车刮回去了。

可能是受鸟类飞行的启示,古人把飞行的愿望寄托于翅膀,幻想人能生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有了翅膀就能飞行”似乎成了古人的飞行理论。于是在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中出现了带翅膀的人。这种带翼的人在汉代(前206—220)就有了。同时,还有带翼的神龙、神虎、神马等等。

山东省嘉祥县一座东汉时代的坟墓——武氏石室,室内的石壁刻有长着双翼、四翼和六翼、站立着或在空中飞行的人的图画。

雷公车图

河南南阳汉代画像石上有一幅雷公车图,画像为雷公车,车下云气簇拥。车上树鼓,有羽葆和华盖。车上乘两人皆肩生羽翼,车前有三翼虎,纤索挽引,云气飘飞,羽葆翻卷,加上三虎肢、体、尾在飞腾中拉成一线,有风驰电掣之感。另一幅为“白虎、羽人”图,右刻翼虎,张口怒目,尾翘扬。后有羽人翼驰张,体前倾,臂前伸,追逐翼虎。还有一幅“应龙、羽人”图,右刻一应龙,两角,长舌吐伸,振翼做升腾状。龙尾之后有一羽人,细腰,修颈,背生两翼,回首遐望。这种带翅膀的人是古人向往、探索用翼飞行的最好例证。

《山海经》中有一幅超级怪异图——敦湖,可能是古人通过对人、兽、鸟三者的比较认识到:人的头脑比飞禽走兽发达,而野兽的力气比人、鸟都大,飞行离不开翅膀,因而创造出人面、兽身、鸟翼三合一的敦湖图。飞行器的基本要素:控制、动力和翼。人面代表高等智慧,相当于飞行器操纵、控制系统;兽身表示力大无穷,相当于飞行器发动机;鸟翼象征展翅高飞,相当于飞行器的翼。可以说,敦湖是古人向往飞行,对人、兽、鸟三者的“部件”重新进行组合的最佳方案。

幻想生一双翅膀或自己制造一副翅膀来实现飞行的愿望,并非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国外著名的传说:工程师代达罗斯和他的儿子伊卡洛斯,被国王米诺斯监禁在克里特岛的一座迷宫中。代达罗斯和他的儿子用蜡和羽毛为自己做了翅膀,从而逃了出来。代达罗斯用这副翅膀成功地飞到那不勒斯,而伊卡洛斯对这种新的飞行欣喜若狂,没有听他父亲的忠告,飞得离太阳太近,致使蜡翅膀融化,坠海身亡。另一位飞人,是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的能工巧匠韦兰。他为自己做了一件金属翼衣,并穿着这件翼衣飞行过。公元前9世纪,英国第九个国王——莎士比亚作品中李尔王的父亲布拉德,他给自己造了一副翼,并试图从特里纳万图姆(伦敦)的阿波罗宫出发,飞越该城上空,但他坠地摔死了。

《圣经》中的天使们都生有一双翅膀,凭借这副翅膀,天使们能天上、人间自由来往。是否具有飞行能力成为天使与凡人最根本的区别。可见,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对翼的崇拜及依靠翅膀来飞行的想法都是一致的。依靠翅膀来飞行的神话传说,在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来回地传播着。人类受鸟类飞行的启示,首先想到借助翅膀来飞行。但是,从带翅膀的人到研制成带翼的飞行器飞上天空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漫长的过程。

马克思曾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类实现在天空飞行的愿望,征服太空的历史,正是从神话开始的。

知识点

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为世界文明的进程,尤其是在军事及后来的航天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火药的发明得益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火药之所以称之为“药”,就是因为这种黑色或褐色的粉末在最初的时候是被当做药来服用的。

火药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黄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我国发明的火药(又称黑火药)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

创新精神和不断地努力。在失败面前不低头,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首先你要敢于尝试,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亮点,要有创造力,要会融会贯通。

当然,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搞事情用的足够资金。。。

婆核大国队徒镇压藏

我们的古人一直都对天宇、太空有着不凡的憧憬和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的传说,敦煌壁画中的高飞入云的神女,无数星相学家凝望星辰的感悟笔录,都是古人飞天梦想的记录。 在我国文学史上,文学家,诗人屈原《天问》一文,对天界神往的147个问题。唐朝诗人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的跃跃欲试。宋朝的词人苏东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惴惴不安……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朗朗太空的好奇、向往和揣测。至于说到《西游记》里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更是把人类飞天的浪漫设想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制作木鸟,以此寄托人类渴望在空中飞行的梦想。从古人的许多著作中,会发现制作能飞木鸟的众多记载。古书中称木鸟为木鸢、鹊、鹄等名。《韩非子 外储说》记载着:墨子经三年制成的木鸢,飞行了一天就坏了;他的学生安慰他说,老师技术高超,木鸢虽然坏了,但毕竟飞成功了。在《墨子 鲁问》中也有公输班用竹木制成了能飞三天的飞鹊的记述。汉朝张衡知名度最高,他既是天文学家,又是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发明者。《太平御览 文土传》中就有张衡制造木鸟的记载。还有韩志和、高骈等木鸟制造家。史料说明在公元前400年,中国人就已经使用竹木在尝试制作能飞的原始器械了。 如果说木鸟现在已经无法得见,有木鸟发展而来的风筝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具了。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的。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有关人乘坐风筝飞行的传闻见于《白石礁真稿》: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时,大杀“元”姓宗族,彭城王元勰的孙子元韶被囚地牢。元韶堂弟为元韶制作风筝,他们二人从金风楼乘风筝双双飞逃。这些传奇故事反映了古人的对于飞行的渴望。 据史书记载,十四世纪末期,明朝一位叫万户的人先做了章。两个大风筝,在椅子的背后绑上47支火箭,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想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飞起来。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上,命仆人点燃火箭,万户的生命,最终落在点燃火箭的巨想中。尽管万户因此牺牲了生命,但他已成为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表现了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预见,美国天文学家称万户是世界上利用火箭飞行飞天的第一人,多年后为了纪念他,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我国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1、“牛郎织女”、“嫦娥奔月”都反映了古人渴望升空的愿望;2、我国1952年发行的特3《伟大的祖国(一)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唐代飞天图;3、1983年4月发行的J.91《世界通信年》第二次出现了飞天图,生动地反映了祖先希望能像鸟一样翱翔蓝天的美好愿望。4、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建筑师代达罗斯和他的儿子伊卡洛斯为逃脱未诺斯国王的囚禁,用蜡和羽毛为自己制造了翅膀,飞逃了出来。但后来儿子忘记了父亲的警告,飞得离炽热的太阳太近,结果蜡翼熔化使伊卡洛斯坠入大海;5、希腊、匈牙利和许多国家都发行过有关这个神话的邮票(图1)。尽管中外史料记载的飞行多是些传说,但人们探索天空的脚步却从未停止,经过千百年不懈的努力,人类最终使飞行成为了现实。

嫦娥奔月

分析:此题涉及到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参照物的选择这两个知识点,难度不是很大,但是涉及到“嫦娥一号”卫星发射这种高科技问题,学生相对比较陌生,所以,平时应让学生对此多加关注,对卫星发射有些简单的了解.

古代人类在艰难的生活和生产中,与自然现象作斗争而产生飞行的渴望.翱翔的鹰、扑翼飞行的鸟和昆虫,甚至天空飘浮的云,都足以引起人们对飞行的幻想,古代种种美丽的飞行神话传说也就由此产生.这些飞行神话传说不仅丰富了古代人类社会文化,也孕育了后代航空航天技术的萌芽.在众多的古代飞行神话传说中,以中国、古希腊、埃及、印度和 *** 地区的最为著名,而且流传最广,有的流传于口头,有的记载于典籍,有的还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中.

中国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中的天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银河的起源》中的银河,是古代人民对宇宙的生动想象和艺术加工.中国家喻户晓的美丽神话《嫦娥奔月》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幻想(见彩图).有关《嫦娥奔月》的记载,初见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前87年)的著作《淮南子·览冥训》20世纪70年代初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也绘有嫦娥奔月图,足见这个神话故事至少在公元前 200多年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古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父子插翅逃亡,中国春秋时代萧史弄玉乘龙跨凤双双成仙飞去的故事,是人类升空愿望的生动反映,而古代人类对于升空飞行的方法和途径则又有不同的设想和探索.

对风力的认识和应用在中国已有4000年的历史,而凭借风力飞行的设想,在公元前就已有记载,中国战国时代庄周《逍遥游》中的“列子御风”,古叙利亚人幻想月球上的士兵靠宽大的衬衣升空作战,都表达了古代人类对空气动力作用的朴素认识.中国古籍《山海经》中的飞车、古希腊神话中墨丘利的带翅凉鞋、古条顿传说中魏兰的飞行马甲以及 *** 神话中的波斯飞毯等等,进一步表达了人类对利用器械飞行的向往.

飞行理想最初萌发于表象的感性认识,以后逐步上升为理想,理想则产生行动.中国春秋时代著名的工匠鲁班善制木鸟和西汉王莽时代的飞人试验都说明了这个规律.在欧洲,随着自然科学的逐步形成,中世纪后各种飞行设想不断出现,如耶稣会教士F.德·拉那根据阿基米得原理,设想出用4个中空的薄壳铜球产生浮力,下面的吊筐内装人,配以帆桨飞行,这已接近古代飞行技艺的程度.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努力,终于使幻想成为现实,1783年法国J.F.P.罗齐埃和M.达尔朗德乘气球升空,是人类征服天空的开始;1903年莱特兄弟飞机试飞成功,开辟了航空的新纪元;1969年的“阿波罗”工程使人类登月的幻想最终成为现实.

六年级下册语文19课:数千年来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中国将于10月15日至17日择机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电波飞向四面八方,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从北疆漠河到浩淼南沙,从祖国宽广辽阔的家园故土,到遍布全球的华人社区,多少炎黄子孙在凝神期待,盼望“神舟”。

“神舟”,承载着中华民族执著的飞天梦。回望历史烟波,我们这艘栉风沐雨的古国方舟之上,曾经酝酿过多少浪漫的飞天畅想、上演了多少雄浑的探索壮剧。

在这里,请读者跟随记者的笔触,走进中华民族飞天之路的历史长廊……沿着北纬40度线,从托举“神舟”升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西不远,就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

走进大大小小的洞窟,“飞天”彩塑和壁画比比皆是,有的展臂翱翔,有的俯首低旋,有的扬手撒花,有的翩然飞舞,个个神采飞扬、栩栩如生。尽管西方古代艺术形象中也有长着羽翼的天使形象,但是“飞天”的造型却迥然不同,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没有翅膀。中国的古老先民,仿佛很早就洞悉了现代宇航的 “失重”概念,把人在太空自由飘浮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神舟”———飞天。第一个走向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正从书写着飞天畅想的黄土地上走来,去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一个悠悠长梦。

回望眼,飞天之路多浪漫。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起源可以上溯到上古时代。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中国上古先民凭想象创造的这种可以腾云驾雾的神灵之物,高居于云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古代传说中,以一对夫妻为主人公的神话耐人寻味: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后羿引弓射日,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他手中的强弓利箭,现代火箭都望尘莫及。说到嫦娥奔月,尽管现代人类已经实现登月的梦想,但是建设像广寒宫那样的“月球基地”,直到今天依然遥不可及。

漫翻中国古代神话史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中国先民飞天浪漫设想的智慧火花不绝于篇,令多少后人心醉神驰。

中国古代文学,更是文人墨客抒发飞天畅想的百花园。屈原的《天问》一口气向湛蓝苍天质问172个“为什么”;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 的跃跃欲试,苏东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惴惴不安,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朗朗太空的好奇、向往和揣测。至于说到《西游记》里一个“筋斗云” 十万八千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更是把人类飞天的浪漫设想发挥到了极致。

在中国古代,飞天不只是空想,还有很多伟大的实践先驱。据《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鲁班已能“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制造出了能够飞翔的木鸟。在50 0多年前的我国明代,一个叫万户的人萌发了用火箭作动力载人飞行的想法。他坐在捆绑着49支“起火”(土火箭)的椅子上,手持两个大风筝试图一飞升天,表现了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预见。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火箭载人”飞行的先驱,世界科学家们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说起火箭,中国人更是为之自豪。火箭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据古籍《魏略辑本》记载:“诸葛亮进兵攻都昭,起云梯,衔车以临城,昭以火箭逆射其云梯。”这是“火箭”一词第一次文字记载。公元581年隋炀帝时,人们用火箭制做“刺花”,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箭玩具,一直流传至今。“神火箭屏”始于宋代,一尺见方的铁屏里装满了100多支古代火箭,箭杆的顶端装有箭头,起杀伤作用;尾端装有箭羽,起稳定飞行作用。这种古代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与现代火箭多么酷似。

“神火飞鸦”、“飞空沙筒”、“震天雷”……中国古人运用火箭的实例不胜枚举。我们伟大的祖先,在人类古老的飞天路上,书写了灿烂的科技篇章。

●从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冯如坠机牺牲,到“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登上归国的航程,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凄风苦雨中酝酿

近代篇:飞天之路多沧桑

2002年11月4日,珠海。中国第四届航空航天博览会上,“神舟”飞船实物模型和返回舱实物首次展出,成为博览会上最耀眼的明星。

盘马弯弓,蓄势待发。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世人面前的一次充满自信的亮相,预示着中国航天员走向太空的日子为期不远。

梦圆飞天,指日可待。然而,有谁能够想到,就在这块偎倚着珠江的南粤土地上,90年前曾经上演了中国人走向天空的悲壮一幕———1912年8月25日,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在广州燕塘作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时年29岁。临终前,冯如嘱咐他的助手们:“吾死之后,尔等勿因是而失其进取之心!”

这是第一位中国近代飞天先驱留给炎黄子孙的殷殷嘱托。然而,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山河破碎、主权沦落、积贫积弱、国将不国。科技落后、腐朽衰败的旧中国,扼杀了多少中国飞天志士的进取精神。

中国的近代航空事业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西方的科技知识涌入闭关自守的千年古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飞天道路。

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 4月造出了一架飞机,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

继冯如之后,中国其他著名的航空先驱者,还有创造了水上飞机世界飞行高度纪录、后回国筹建广东航空学校的谭根以及造出了由宋庆龄随机试飞成功的“ 乐士文”号的杨仙逸等。

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旧中国陆续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许多重要部件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是从国外购买的。在连年战乱中,这些星星点点的航空工业也几乎毁于战火,荡然无存。

迎着凄风苦雨,中国的飞天之翼在艰难地挥动。国内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1935年,24岁的钱学森远渡重洋,赴美国求学,在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指导和合作下,钱学森开始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火箭和导弹的研究,成为与冯·卡门齐名的著名科学家。

然而,钱学森清楚地知道,美国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在美国,他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中,选取的高度是从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这正是他的祖国———中国的自然条件。

腐败的国民党政府让他痛感报国无门。1948年新中国成立在即,钱学森欣喜若狂,开始了紧张的归国准备。然而,美国当局动用了可能的全部手段,无论如何不让钱学森回国,因为“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

1950年9月7日,美国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钱学森逮捕。面对检察官的无理指责,钱学森掷地有声地回答:“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给谁就给谁!”

在钱学森的长期抗议和祖国外交斗争的巨大压力下,美国当局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归国的航船。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飞天,中华民族迈着雄健的脚步,在浩瀚的天宇上趟出一条条令世人景仰的“飞天之路”

现代篇:飞天之路多壮丽

雄鸡一唱天下白,飞天一梦逾千年。新中国的成立,炎黄子孙决心实现飞天梦。

1956年,钱学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上书中央领导人。后来,钱学森又首次提到了“航天 ”这个新名词。他建议,人类在大气层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而在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他还说,他提出“航天”这个名词,是受到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离莫斯科两千多公里的哈萨克大荒原上,随着一声沉闷的轰鸣,一枚顶上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从这一天起,人类开始了挺进太空的历程。

这一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挥动着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随着西北戈壁滩的一声巨响,“东方红”一号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徐徐升空……

这是中华民族向太空进军的第一声礼炮。此后,我国又掌握了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同步定点等新技术,测绘型返回卫星、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传输型对地遥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海洋卫星等相继翱翔太空。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的科学家们又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载人飞天梦想最终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1986年3月,由邓小平同志倡导制定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把载人航天技术的预先研究工作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1992年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是值得永远记住的一年。这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短短10年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研人员相继攻克了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等一系列尖端核心技术。飞船有效载荷应用中心、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飞船着陆场相继建成。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的“神舟” 一号腾空而起,奔向太空,留下了中国载人试验飞船的第一条航迹。经过21小时 11分钟的太空飞行,“神舟”一号顺利返回地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按照预定轨道在太空飞行近7天、环绕地球108圈后返回。这是新世纪全世界第一次航天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4月1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状态的正样无人飞船,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已掌握了天地往返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起航,10多分钟后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

历史的时钟,终于执著而坚定地走到了2003年的金秋,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蓄势待发。

●从载人航天,到建立空间站,到登上月球……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未有穷期,浩瀚深邃的宇宙间必将留下中华儿女更辉煌的足迹

未来篇:飞天之路多漫长

仰望“神舟”,中国航天人的耳畔回响着一个外国人的声音。1988年5月份,人类第一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有两句自问自答式的开场白:“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是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丽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我向月球跨了一小步,人类向前跨了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讲的是事实,但中国航天科学家们听了别有一番滋味。在中华民族向太空挺进的日日夜夜,世界先进国家比我们走得更快、更远……

2000年1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宣布中国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次年,国家航天局公布了《中国航天“十五”发展纲要》,披露了部分即将上马的重大航天项目,向世人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中国飞天远景写意图。

载人航天计划宏伟。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航天员飞天将经历“三部曲”。“神舟”五号仅仅是第一步,意义在于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第二步除继续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要重点完成出舱活动、交会与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我国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我国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新型火箭即将长征。曾将遐迩闻名的“东方红”卫星、“澳星”、“神舟” 号飞船发射升空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对中国航天事业劳苦功高。“十五”期间,乃至今后20年内,重量大于4吨甚至5吨的大型卫星将占到国内外卫星发射市场的62%,我国新型火箭的研制已经启动。我国新一代火箭系列由3个模块加上现有技术组成,通过模块间的组合,可像搭积木一样形成一个火箭新家族。无论是发射大卫星还是小卫星,无论是一箭单星还是一箭多星,只要轻松地挪动一下“积木”,便可将各种重量级的卫星送入不同轨道,可靠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成系列化型谱,使其跻身于国际一流行列。

月球探测扬帆起航。在1997年,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3位院士就以“863 ”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1998年专家组通过了“ 月球探测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分解”的立项研究,拉开了我国月球车研究的序幕。

展望当今世界,一个新的月球探测热潮已经到来。美国不久前提出“重返月球”,宣布了“新前锋月球探测计划”,明确今后的深空探测以月球为主;欧洲空间局则计划在2020年之前分4个阶段进行月球探测,最后将完成月球基地建设,航天员进驻永久性月球基地,年内将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此外,日本、印度也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计划,甚至连美国的一些私人公司也加入了探月热潮,计划发射探测器……面对激烈的空间科技竞争,中国人的脚步不仅不能停下,还要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天路无极,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未有穷期……

是经过了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其实就是这一句话!用不着这么麻烦。

是经过了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是经过了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2003年10月15日9时在我国洒泉卫星发射约21个小时后,即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之后,成功着陆中心 ok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