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第八次课程改革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

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第(  )次课程改革。

【答案】:C

第八次课程改革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第八次课程改革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


新成立后的60多年来,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外,基础教育课程领域进行了八次较大规模的改革。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即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

新课改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以人为本"。

自新成立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改就是目前仍在实施中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在时间序列和内容逻辑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直接思想来源应是20世纪8 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来的素质教育。

在今天看来,素质教育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正是“以人为本”。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这样的目标表述就高度概括了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为本”。

扩展资料:

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理解:

1、“以人为本“与古代”人文主义”

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在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等的思想是-致的。它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现世人生,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强调人的经验和实用理性。

2、“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目的。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下,课程文化表现出许多新特点:注重人的自我实现,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认为这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终目的是要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甚至强调人文学科的重要性等等。

3、坚持“以人为本”为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困难重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逐渐出现了向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倾斜,关注个体感性享乐,爱学乐学难以实现。

第七次课程改革和第八次课程改革比较

第八次课程改革比第七次重要,有标志性意义。

第七次课程改革首次将“教学”更名为“课程”,这个课程将课程表分为“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

第八次课程改革是迄今为止力度的一次改革。它甚至也可以说是为素质教育“量身定做”的一次课程改革。

内容为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多种形式并存。

我国八次课程改革时间与内容

我国八次课程改革时间与内容:2001年开始至今,是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

我国八次课程改革内容

(一)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互动性和情境性,其在教学上的观点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直接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二)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的化;

3、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和强调学生个性经验。

(三)发展趋势

世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基础学科知识结构化;重视能力培养;重视个别异。

我国: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加强综合化;加强个性化和多样化;法制化

谈谈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意义课程功能的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努力为服务,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为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改革对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目标和内容。

背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从1999年开始,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试行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管理、开发体制。

第八次课程改革借鉴的经验

自新成立后,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课程屡次更新,经历了8次较大的变革。

阶段:改造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1949—1957)

第1次课程改革。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草案)》。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公布《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小学学制为5年,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和音乐课程,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和地理。这是总结、沿袭解放区经验的产物。

第2次课程改革。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试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全面学习经验,小学算术、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五科教育大纲基本参照大纲的模式,放弃了自1951年开始的学制与课程探索,小学采用四、二制。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1958—1965)

第3次课程改革。1958年9月,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志,以缩短学制、大炼钢铁、强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展开了。

第4次课程改革。1963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草案)》,对文化课、课和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作了安排。该沿用到“”开始。

第三阶段:十年动乱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1966—1976)

第四阶段: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的基础教育课程(1976—1984)

第5次课程改革、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试行草案》,对学制、学时、各年级课程和文化课时间、学工学农学军等“兼学”的时间作了规定。198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和《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试行草案)》。

第五阶段: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时期(1985—1998)

第6次课程改革。1985年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8年9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试行草案)》和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1990年3月,教委颁布《现行普通高中教学的调整意见》。由于实行义务教育,初中的教学归入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的教学次单独制定。

第7次课程改革。1992年8月,教委为贯彻《中华义务教育法》,发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1996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试验)》,2000年再次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试验修订稿)》。从此,教学易名为课程。

第六阶段:课程体系全面现代化的时期

第8次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此轮义务教育、高中课程改革奠定了基调。尔后,教育部又于2001年11月颁布《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于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此次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理论前瞻性和实践作性、对于世界趋势的把握和本土经验的总结,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全面现代化的阶段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不包括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不包括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既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