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赏析 老子二章百度百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赏析 老子二章百度百科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赏析 老子二章百度百科


The world all know beauty as beauty, evil yi; Is good is good, bad, already. Length, difficulty, so the presence of phase in, high, voice and sound, front and back part. Therefore, the sage place doing nothing about it. All things as to how. Born do not have to but not bullying, successful and put in. Only put in, is not to go

《老子二章》的原文和翻译如下:

1、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翻译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认为这件事是美好的话,就显露出丑来了。当天下人都认为这件事是善事的时候,就展现出恶来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与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体现,高与下相对共存,音和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自然的规律,它不是和弯弓射箭所显示的道理一样吗?弓高了就要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弦拉得太满就放松一些,力量不足就补充一些。

自然的法则,是减损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而是减损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大概是不想要显现自己的贤能吧。

《老子二章》赏析:

本章以“水”为比喻,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道”的无为、柔弱、滋润万物的特性。全章的关键词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无争”,强调“水”的品德,即“善利万物”却“无所争”。

本章的主题是关于“道”的,即“道”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它描述了“道”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这种品德是人类应该追求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在语言上,本章采用了对仗的句式,如“有无相生”“天地之根”等,突出了“道”的特性。同时,本章也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隐喻,如“水”“谷神”“绵绵若存”等,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

1. 《老子》二章的翻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就出来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所以,有了“有”,才产生“无”,有了“无”,才产生“有”,“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有了困难,才懂得容易,感到容易,才知道困难。

困难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才能够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了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

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大意: 本章指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由此引申出“无为”的重要,它能使人获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结果只能是失去。望采纳。

2. 翻译下老子二章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释 :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搜狗百科-道德经

3. 帮忙翻译一下《老子》第二章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字词注释:

1、恶已:恶、丑。已,通“矣”。

2、斯:这。

3、相:互相。

4、形:通“刑”,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5、倾:互相对立而存在。

6、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7、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8、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分为81章。《老子》第二章,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先秦学派代表著作。

文章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文章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

4. 急需《老子》二章里面的十二章和三十三章的译文

《老子》原文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

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译文】

沉溺在五颜六色的缭乱之中,会令人眼盲;沉溺在五音六律的嘈

杂之中,会令人耳聋;沉溺在五味的珍羞美味之中,会令人失去胃口;沉溺在田猎驰逐的爱好之中,会令人心发狂;沉溺在难得之货的欲望之中,会妨害人的行为。因此圣人重视满足肚子的需要,不注重眼睛的欲望。所以要去掉那些有害的欲望,选取这些无害的需求。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天道不就象拉弓射箭吗?目标高了,就把它压低一点,目标低了,就把它抬高一点。弓弦过满,就把它减少一点,弓弦不够满,就把它拉满一些。

天之道就是这样,把多余的拿来补不足的。而人之道刚刚好相反,减少不足的来增加那有余的。

谁能把有余的拿出来以奉天下呢?那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如此。

所以圣人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并不骄矜,立下功勋也不居功,他永远也不表现自己有多大的能力。

赏析 :此章通过对比,指出自然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世则与之相反,进而赞美了有道者不同于世俗的行为。

老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的内容如下: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美:好、善。恶:坏、不善。美(善)、恶(不善)也可理解为好事与坏事。斯:则、就。以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可作同解。 此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六者都是相对相依的,故三国王弼注曰:“不可偏举”(《老子·二章注》)。同时此处的“生”、“成”、“形”等均押韵,是老子哲学诗的体现。

恒也:帛书甲乙本均有“恒也”两字,此处据帛书甲乙本补上。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此处指符合道家政治原则的统治者。处:处居、执行。无为:顺其自然、不妄为。事:政事。 行:做、办。不言:不待语言;此处指为政治理者少发号令和政令。

弗始:任其自然而不干涉创导。弗有:不占(据)有。弗恃:不恃望其报(据西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弗居:于事不居其功。这里的“弗”字,通行本有作“不”字的,现据帛书甲乙本改定,以利于读者诵阅。 不去:不会失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