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注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孩子。 漫卷:随便卷起。 白日:白天。一作白首。 纵酒:纵情喝酒。 放歌:尽情歌唱。

青春: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在今湖北省。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

洛阳:今属河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 春

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翻译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让我非常惊喜,眼泪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女,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赏析 赏析“忽”

忽然之意,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迅速和诗人的惊喜

赏析“初闻涕泪满衣裳”

神态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胜利的激动喜悦,对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眼泪写尽了诗人悲欢交加,酸甜共涌之态

“即”“穿”“便”“向”描绘的画面及表达的心境 描绘出一幅极速飞驰的画面,四个地面间漫长的距离转瞬即逝,表达了诗人的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如何理解“生平第一快诗”

1.体现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的欢快上。除首句外,其余诗句都抒发了诗人忽闻捷报的喜悦,狂喜之情溢于言表2.体现在节奏上。一气呵成,八字蝉联,一改沉郁顿挫的诗风,轻快跳宕,喜气洋洋3体现在画面上。3.“即”“穿”“便”“向”四字,展示出一幅急速飞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4.体现在本诗风格上。一起流溢,质朴通畅,俞朴俞真

.中心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生活 ,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 杂感

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 云

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 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 春天 的景物, 春天 已经来临,在 鸟 语 花 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 流水 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 画

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