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作文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触摸自然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作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作文


一、教材和丛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按照人文主题“触摸自然”进行编排,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草原》一文,作者在开头描写了草原的独特景色,接着,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远迎、相见、联欢、话别等几个场景,赞美了草原美景和民族团结。《丁香结》一文,作者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状和气味,并且写了不同地方丁香花的形态,充分展现了作者眼中丁香花的婀娜多姿。作者由看到的想开去,表达了对丁香结的喜爱之情和面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情怀。《古诗词三首》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时间段,展现了三个不同的画面,宛如三幅山水画,表现了自然的美景。《宿建德江》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当时作者看到的独特景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望湖楼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是月、鹊、蝉、蛙、星、雨、店、桥等常见的景物,然而诗人把这些普通的意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花之歌》运用第一人称,描写了花的形象和作用,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怎么想开去呢?可以从两方面人手。第一,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丁香结》一文,作者由丁香结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由此可以想到其他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等,想想这些植物象征着什么,并由这些植物联想到人生。第二,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比如,阅读《草原》,读到主客相聚与惜别的内容,可以联想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既是一种学习策略,也是一种阅读方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时候,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而不要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范文,找出哪部分是详写,哪部分是略写,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再动笔,这样习作质量会更高一些。“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是本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也是本单元的习作评价标准之一。

2.丛书分析

与本单元教材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是六上1《触摸自然》。本册书编排科学合理,独具匠心,包括“经典诵读”“专题阅读”“整本书阅读”三部分,其中“专题阅读”又分为“范文阅读”“组文阅读”“自由阅读”。“范文阅读”这一板块所选文章直接对应教材课文,与教材课文的双线要素相匹配,便于比较阅读,适合“精读引领课”的教学。比如:《迷人的夏季牧场》和《夏日草原》对应的是《草原》,都是写草原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草原的美,描写的内容和运用的修辞手法有许多相同之处,只是表达方式和切人角度不同而已,完全可以用来对比阅读,提高阅读效率,落实“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语文要素。《报秋》《广玉兰赞》对应《丁香结》、三篇文章都采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由看到的内容想开去,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有利于“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丛书还针对《古诗词三首》编排了《旅夜书怀》《五月十九日大雨》《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三首古诗词。从书中的这三首诗词与教材一一对应,题材相同,特别适合“以文带文”的精读引领课的设计。《雨之歌》《金色花》对应略读课文《花之歌》,这三篇文章都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视角独特,为读者打开了想象的空间,也让学生感受从“自我”的角度写作的乐趣。“组文阅读”板块围绕单元主题精选了一组文章,旨在强化学生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掌握。“自由阅读”板块的文章,内容丰富,学生可以根据所学方法自由阅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识记、偏旁记忆等方法,正确认读并会写“毯、裳、虹、蹄”等22个生字。

理解“洒脱、笨拙”等词语的意思,能够在语境中运用。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记住课文中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优美的段落,丰富语言积累。

3.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梳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运用排比的好处。

5.通过对比阅读和大量阅读,学习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把积累的语言和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反思:通过对比阅读和大量阅读,让学生读懂课文,从课文内容联想到很多。同时,还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单元内容分析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和鉴赏。我们要带领学生领略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欣赏青松迎客、寒梅报春的自然情怀。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雨》用优美的抒情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万般神奇,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草虫的村落》展开丰富的想象,追随者一只爬行得小虫,对草虫的村落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索溪峪的“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奇丽的美景,抒发了畅游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口语交际·习作”让学生或化身大自然中的一员感受世界;或根据音响展开想象;或分享分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先说一说,再写一写。“回顾·拓展”让学生交流课内外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及自己的感悟,另外再积累体现了联想和想象的一些古诗词,深化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组19 个生字,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意味深长”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字词)

2、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

4、体会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阅读、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投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热情,领悟到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突破重难点预案

《山中访友》:本文可以选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学生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大自然的体验带入文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写出来的。之后,可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摘抄,进行语言积累。最后是“学习模仿,练笔实践”。在前面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趁热打铁出示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交流。

《草虫的村落》教学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一种或几种昆虫,阅读有关昆虫的资料或文章,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为后面的学文和小练笔做好准备。教学时,我们一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要引导学生品味体现作者丰富想象、独特感受的句子,如“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一定要引导学生调动脑海中的已有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体会,谈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

本文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个小练笔和口语习作一的第一个话题联系紧密,可以让学生参考它的提示,回顾、总结本课和《山中访友》的写法,练习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二)谈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山雨》一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来书写自己的联想,把山雨的声与色描写到了极致。对于《山雨》一文的教学,我认为两个字即可——“读”“背”,哪怕把全文背下来都可以,在读与背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写法会内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

《索溪峪的“野”》善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自己对“野”的感受,特别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把索溪当作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来写,简直把“水野”写绝了,令人拍案称赞。《索溪峪的“野”》全文散发着大自然“野性”的气息,让人读来心灵有无拘无束的舒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返璞归真”是自然而然的。教学这一课,只需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感悟即可,情况允许的话也可以鼓励学生选背自己喜欢的部分。

这篇关于六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重点内容,是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词

1.carefully仔细地,认真地2.ask问,询问3.question问题

4actively积极地,活泼地5,make做,制作6.noise声音,噪音

7.eat 吃8.should应该 9.go去,走10.early早

11.mess脏乱,杂乱 12. good 好的 13.room房间

14.keep保持15。clean干净的16.set摆,放17.home家

18.too也,又,过于19..late晚,迟20.look看

21.must必须 22.wait等待23.respect尊敬

24 and 和,并且25.them 他(她、它)们 (宾格)

27..young年轻的,幼小的28.children孩子们

30..grass草,草坪31.cross横穿32.now现在33.spit吐痰

34.ground地(面),地上35.litter乱丢杂物36.everyone每一个人

37.well好地38.never从不 39..sometimes有时候

40for为了(介词)41.classmate同班同学42.hospital 医院

二、词组

1. home/class rule家/班规

2.a good student一个好学生

3.be quiet安静/ pick the flowers .摘花

4.obey the rules遵守规则 to school early很早来学校

6.make noise制造噪音

7.in class在课上

8.a group leader一个组长

9.a list of rulesfor theclass/ a list of class rules一个班规表

10.keep your desk clean保持你的书桌干净

11.make a mess乱扔乱放东西12.go home too late回家太晚

13.help to set the table帮助摆餐桌

14.respect old people and help them 尊敬老人并帮助他们

15.like to help to set the table喜欢帮助摆餐桌

16.the whole evening全晚,整晚

17.watch TV till late看电视直到好晚18.read in bed躺着看书

19. wait for the green light 等绿灯

20. go on the social studies field trip进行社会实践田野考察

21.in front of the hospital在医院前

22. want to tell people 想告诉人们

23a busy street一条繁忙的大街24.hold up举起

25.a beautiful park一个漂亮的公园26.point to指着。。。。。。

27.feel hungry感觉饿

28. keep off the grass 不进入草坪

29. take good care of young children 照顾好小孩

30. play on the street 在街上玩 31. spit on the ground 随地吐痰

32. tell sb to do sth 告诉某人做某事 33. throw the banana skin 扔香蕉皮

34make a mess乱扔乱放东西 35.go home 回家

36. keep off 不进入 三、填空

1.What are his classmates doing now?(do)

2.She dances (dance)in class.

3.He is making (make) a dress for me.

4..She usually speaks and makes noise in class.

5. Are you often late for class?

6.Amy is a friend of hers .(her)

四、改错:

1)Ms Li is good teacher.

Ms Li is a good teacher. 2)He often makes mess in his room.

He often makes a mess in his room. 3)He don’t like to help to set the table.

He doesn’t like to help to set the table. 4)Tom very late go to bed.

Tom goes to bed very late.

《草原》是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的情景,“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生动再现了草原由静寂变得热闹的情形。

第三部分为第4、5自然段,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接待客人、主客联欢和话别的情形。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课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诗情画意,叙事部分娓娓道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写。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感受,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进而产生“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并且想“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如,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骏马大牛也“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丰富的想象使景物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主要内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这个作品被选进了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上册语文书,部编人教版的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作者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和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苏教版《我们爱你啊,中国》通过赞美祖国的“疆域广大”、“美好的景致”、“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伟大的历史”等,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山中访友》讲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1/6+2/6+3/6 3/10+3/10+3/10

计算3/10+3/10+3/10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9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2/9块,三个人吃了几个2/9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2/9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2/9+2/9+2/9=2+2+2/9=6/9=2/3(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2/3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2/9×3。再启发学生说出2/9×3表示求3个2/9相加的和。

(3)比较2/9×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2/9×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2/9×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2/9的和。学生计算,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2×3/9=6/9=2/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9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2/9×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2×3/9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2/9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2/9×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2/9×3是用分数2/9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

2/9×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后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2/9×3按简便方法计算。

3.反馈练习:

1)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3)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路。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知识,相乘时,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相同。

板书

分数乘整数

2/9×3=2×3/9=6/9=2/3

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分数乘分数的应用的广泛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李伯伯家有一块1/2 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 ,种玉米的面积占3/5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理解题意:这块地共有1/2 公顷,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 ,应把这块地的面积看

作单位“1”。求种土豆的面积就是求1/2 公顷的1/5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 ×1/5

2、揭示课题:请你观察1/2 ×1/5 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操作探究算理。

1、提问:1/2 ×1/5究竟等于多少呢?

2、提出操作要求:这张纸代表面积是1公顷菜地。请你们小组合作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说明1/2 ×1/5 =1/10。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先把整张纸对折,纸就被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2 ,再把这1/2 部分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占整张纸的1/10 。说明1/2 ×1/5 =1/10 。

5、结合演示进行归纳。

用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1份是这张纸的1/2 ,又把这1/2 平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2×5=10份,1份是这张纸的1/10 。由此可以得到:1/2 ×1/5 =1×1/5×2=1/10(板书算式)

(二)、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理解题意:与解决问题

(1)的方法相同,种玉米的面积占这块地(1/2 公顷)的3/5 ,也是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玉米的面积就是求1/2 公顷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2 的3/5 。怎样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预设:与刚才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2×5=1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1/2×3/5=1×3/2 ×5=3/10

(板书算式)

4、提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5、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4/9的1/3是( ),3/4的1/5是( )。

3、一块地是4/5公顷,这块地的1/7是( )公顷。

4、一堆水泥重15/16吨,用去3/7,用去( )吨,还乘下总数的( )。

5、1千克面条3/2元,王大妈买了7/10千克面条,共花了( )元。

6、一个长方形的宽是5/18米,长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板书:

分数乘分数

1/2×1/5=1×1/2×5=1/10

1/2×3/5=1×3/2×5=3/10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把握分数乘法的意义。

3、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分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1/4×1/3 1/5×1/2 2/3×3/4 2/5×1/2

14×3/7 15×4/5 5/8×2/5 7/15×5

2、4/11×5表示( )。

10×3/5表示( )。

二、巩固练习。

1、计算

7/33×3/14 5/7×4 27×5/9

5/8×4/15 7/12×3/7 14×6/7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汇报时先要求学生说清算式意义,再说计算过程。

2、列式计算

9/10吨的2/3是多少吨?

5/8米的1/2是多少米?

9千克的一半是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说解题思路后,集体汇报,强调理解“一半”。

3、1千克牛奶含乳糖1/21千克,蛋白质的含量是乳糖的7/10,1千克牛奶含蛋白质多少千克?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希望同学们可以更熟练掌握计算。

板书

练习课

求“一半” 乘1/2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分数的约分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3/5×30 12×2/3 2/5×1/3 7/8×3/4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 ⑴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 ⑵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⒈、出示例题。

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9/10千米/分。

⒉、解决问题一: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4/45。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⑴阅读理解。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得出:

①乌贼的速度是9/10千米/分。 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9/10千米/分的4/45。

⑵列式解答。

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交流解答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9/10×4/45=9×4/10×45=36/450=2/25

⑶启迪思考。

在分数乘整数时,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进行先约分呢?该怎样进行约分呢?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⑷交流讨论。

通过交流得出:分数乘分数,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乘。约分时,分子的两个因数和分母的两个因数进行约分。

⒊、解决问题二: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⑴学生独立解答,约分:

⑵教师指导,分数乘法也可以直接约分。

⒋、试一试。

9/10×4/45还可以怎样进行约分呢? 板书:(计算过程)

强调:分数和分数相乘,可以采用分子和分母交叉约分。

⒌、小结。

三、巩固练习。

⒈、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汇报时重点交流约分的方法。

⒉、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组织交流。

⒊、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订正。

⒋、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6题。 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分数和分数相乘,可以采用分子和分母交叉约分。

板书

分数乘分数

9/10×4/45=9×4/10×45=2/25(千米)

9/10×30=9×30/10=27(千米)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 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复习旧知。

⑴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⑵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⒉、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分数乘法有关的练习吧!(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⒈、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7题。

这道题是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是否可以进行约分,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⒉、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到第13题。

这六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数乘法问题,题目中设计到很多课外知识,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位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题意,然后再独立解答,最后组织交流汇报。

三、全课总结。

计算时,要掌握好计算方法,准确计算。

板书

分数乘法练习课

40×11/20=22(种)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3页的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位置,并会用数对表示位置。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4名同学,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六、教后记:

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积极引导与点拨,加深了学生对数对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3页例2,练习一第3、4、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先用数对表示班级某一位同学的位置,再说说数对的第1个数字表示什么?第2个数字表示什么?

2、 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

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 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3页例2,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指名学生板演。

3、全班展示。

(1)问题1:熊猫馆在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海洋馆在6列第4行,用(6,4)表示;猴山在第2列第2行,用(2,2)表示;大象馆在第1列第4行,用(1,4)表示。

(2)问题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如:飞禽馆(1,1)在第1列第1行交点上……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练习一第3、4题。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汇报:图形不变,右移时,列变了,数对的第一个数字改变了,上移时,行变了,数对的第二个数字改变了。

(6)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a、针对同学的汇报,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b、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归纳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练习一第5、7题。

六、教后记:

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xxx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的,由此得出×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2、相关练习:练习二第5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 ()

(3)学生独立解答“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讲评中介绍分数乘整数的另一种格式。

5、巩固练习:P11“做一做”(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着手计算)。

三、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1)求2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2个是多少?算式:×2

(2)求枝或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的是多少,或的是多少。

2、练习三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讲解)

四、作业

练习二第3、7、8、10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8

一、复习。

1.分数除法法则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一个数的5倍是32,这个数是多少?

(要求学生列出简易方程,说出根据什么这样列)

二、新授。

1.出示题目:电脑呈现课文例题拼图

师: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出示)

生: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小明体内有28G的水分;

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体重的7/15。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师:用哪些信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经过寻找,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整理成一道应用题。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①数量关系

a.4/5表示什么?

B.画线段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