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4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7页第9行

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

七年级语文教材是师生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其中教材目录是什么?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仅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4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7页第9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4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7页第9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目录

第—单元 阅读

1 春/朱自清

2 济南的冬天/老舍

3 雨的四季/刘湛秋

4 秋天/何其芳

5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

6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7 散步/莫怀戚

8 我儿子一家/舒婷

9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10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 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阅读

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2 我的老师/魏巍

13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4 窃读记/林海音

15 《论语》十二章

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第四单元 阅读

16 纪念白求恩/

17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治

18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19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20 诫子书/诸葛亮

写作 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

课外阅读状况调查

第五单元 阅读

21 猫/郑振铎

22 鸟/梁实秋

23 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24 松鼠/加布里埃·科莱特

25 狼/蒲松龄

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阅读

26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7 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太阳船/吴望尧

28 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

29 女娲造人/袁珂

30 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塞翁失马/《淮南子》

杞人忧天/《列子》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

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

《西游记》:精读与跳读相结合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

南寄北/李商隐

十一园(其五)/李贺

夜雨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附录

悠久的汉语与汉字硬笔书法

写好硬笔行楷字

标点符号用法(一)

七年级语文词语积累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3)纳罕:惊奇,诧异。

(4)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5)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

(6)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

(7)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志气,没有作为。

(8)应许:答应。

(9)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10)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11)玷污:弄脏(多用于比喻)。

(12)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13)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14)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15)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16)低回:留恋。

(17)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18)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9)回味无穷:比喻回想起某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20)多姿多彩:在《第一次真好》一文中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21)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极佳。

(2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23)庞然大物:形容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

(24)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25)闲适:清闲安适。

(26)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27)泯灭:丧失。

(28)厄运:不幸的命运。

(29)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

(30)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31)险象迭生:危险的现象不断地发生。

(32)获益匪浅:得到很多益处。

(33)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别人的钱或实物。

(34)唱和: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35)玄奥:玄秘深奥。

(36)德高望重:道德高,名望重。

(37)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38)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9)寥阔:高远空旷。

(40)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41)梦寐:睡梦。

(42)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43)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4)弥漫:充满,布满。

(45)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46)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47)静谧:安静。

(48)反悔:对以前答应的`事翻悔或不承认。

(49)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50)自作主张:不与人商量,自己决定。

(51)仗义:讲义气。

(52)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

(53)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54)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55)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56)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57)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5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5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60)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61)定然:必定。

(62)绵延:连续不断。

(63)神通广大:有特别高明的本领。

(64)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

(65)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优干线测试卷语文七年级上41一44页答案

已然化作一缕缕的清亮的水流入我的心田,使我每一次都倍感温暖.我和妈妈,因为这一股股清亮的水,变得更加亲近起来.我时常亲昵地称呼她,也常常在晚上外出散步的时候把心事吐露出来,而她则是一个很好的旁听者.每次倾诉完,我的痛苦都减少了一半,而她又来安慰我,增加我的自信,教我如何处理事情,使我的不痛快扫除得一干二净.

母亲是翅膀,给予我们力量;母亲是阳光,给予我们温暖;母亲是清泉,给予我们甘露.让我们去理解母亲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 散文 。作者用克制的语言,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重点追忆,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这件事,倾诉他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想念。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秋天的怀念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 文章 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说明: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 故事 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三、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 句子 ,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高洁——母亲的写照

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归纳 总结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拓展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拓展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得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拓展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课文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四、课后练习

1、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景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

2、写一段给母亲的话,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深刻理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 经验 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给予合适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 方法 :

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母亲的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品味,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启发式教学:以启发、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

(二)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小组合作法: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成为 语文学习 的新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我与地坛》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呈现片段: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 课前预习 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知识拓展

通过学生再读文章,了解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从而拓展知识。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1、了解叙述方法——“插叙”

2、文中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要求: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插叙的内容,思考其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常用的叙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日常写作中掌握插叙这种方法技巧。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2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为了达到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直观化,便于学生掌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