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淡水浮游生物图片及名称

淡水养虾需要什么条件和技术,淡水养虾注意事项

1、池塘应建造在通风向阳,注水排水方便,水源充足且无污染的地方。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淡水浮游生物图片及名称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淡水浮游生物图片及名称


2、建造好后要先消毒处理,保证无菌无毒。

3、池塘面积以3-5亩,水深1.5-2.5米为宜,淡水水源一定要充足、无污染。

4、一般5月下旬水温稳定在18-20°C时可放养虾苗,虾苗需经1星期以上时间的淡化处理。

一、淡水养虾需要什么条件和技术

1、淡水养虾时池塘一定要建造在通风向阳,注水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无污染的地方。建造好后还要先进行消毒处理,保证无菌无毒。放养虾苗一般在春季的3-4月份,这时气候比较适宜,利于虾苗生长。平时可以将饵料投喂在浅水处,同时要经常巡塘,观察生长情况,及时调节水质。 2、养虾的池塘面积以3-5亩,水深1.5-2.5米,淡水水源充足、无污染、沙质底的淡水池塘或虾塘为主。在虾苗放养前1周,一定要用60-80厘米的筛绢网过滤,进水30厘米,亩施基肥50公斤或尿素5公斤培养基础饵料。

3、一般5月下旬水温会稳定在18-20°C,这时可以放养虾苗。虾苗需经一星期以上时间的淡化处理,比重1.003以下才可放养。一般亩放0.7-1.0厘米虾苗3-4万尾即可,0.7厘米以下苗需暂养,虾塘还可混养10-20厘米花白鲢鱼种80-150尾。 4、虾苗下塘1月内基本不需要投喂配合饵料,主要依靠塘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即可。1个月后可以投喂配合饵料,辅以鲜鱼、贝肉等,投饵率一般是虾体重的3%-5%。7-9月可适当增加投饵量,以不剩残饵为主,投饵次数为每天2-3次,白天投量占1/3,傍晚2/3即可。

二、淡水养虾注意事项

1、水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虾的健康生长和发育,养殖过程中,池水的pH值必须保持在7.5-8.5之间,透明度为30cm-40cm,而且要经常加注新水,定期泼洒生石灰溶液。

2、一般养过1年虾以上的土塘中残饵和粪便会开始积累,使塘水变浅,有毒物质开始增多。所以在放虾苗前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的进行虾塘清淤工作,清淤面积要达到,保证塘中水深为1.5m以上,然后使用漂进行除菌。

3、平常一定要坚持观察,加强水质监测,同时提高防治病害技术。及时准确分析掌握虾情、水情、池情、天情,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如果发现虾和小鱼一直往水面上游时,就说明水中缺氧,这就是虾浮头的前兆,一定要开设增氧机。

大宗淡水鱼类水质管理实 淡水养鱼水质控制技术

我国是水产养殖的大国,水产品养殖总量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量的70%,其中淡水鱼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淡水鱼养殖总产量的73%。淡水鱼类也是老的餐桌上常见的水产品种,在国内水产品巿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分布广泛,养殖风险相对较低,但是水质管理是目前困扰着淡水鱼养殖的关键。现来谈谈大宗淡水鱼类水质管理技术。

目前养殖户对水质管理的现状如下:(l)肥水过程中过量使用化磷肥(5月前与l0月后每隔l5天肥水一次)。(2)对微生物制剂了解不够,尚未养成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的习惯。(3)对蓝藻预防和控制缺乏了解。(4)水质改良产品进货渠道不规范,产品质量良莠不齐。(4)缺乏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指导。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提出如下整体解决方案:

首先降低水体ph值,减少浮游生物,改变藻类组成。利用有益微生物调整水体酸碱度,平衡微生态,分解大分子有机物,降低氨氮、含量。其次调整水体氮磷比,定向培育有益藻类。利用生物肥料与无机磷肥相结合的方法。改良底质,加速底泥分解转化,减少悬浮物质,防止二次污染。

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

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主要是季节分布)和空间(主要是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而变。 海洋浮游生物按纬度不同大致分为寒带种、温带种和热带种3类。它们之间不论在种类上或数量上都存在着很大异。一般说,寒带浮游生物的种类少,每种的数量大;热带浮游生物相反,种类多而每种的数量少;温带浮游生物则介于两者之间。例如翼足类在黄海北部迄未发现,黄海南部仅8种、东海有31种,而南海则有50种。温度显然是形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因子。

如何调查浮游生物种群密度

抽样检测法这个不记得具体的了. 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 种群密度的方法取样器取样法是用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时的取样方法目测估计法和记名统计法 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时候 具体计数的方法.一个准确一个模糊. 显微计数法 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某种微生物的数量的方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用稀释后 在培养基上形成 菌落的方法来计算 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的方法;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环境监理重点?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的特点,分析了施工期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及主要污染物,总结了施工期开展环境监理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措施和目标,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利用生物监测评价水质的研究

生物监测 (biological monitoring) 这一术语在 1997 年 4 月由欧洲共同体 (EEC)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美国环境保护局 (EPA) 组织的 “关于生物样品在评价人体接触污染物方面的应用”的会议上正式提出并给予的定义 (王焕校,2000) 。简单地说,生物监测是利用群落、种群或生物个体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其方法大体上是测量活体生物对人为压力反应的灵敏度。其中包括细胞的生物化学、生理、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变化; 个体及系统发育与繁殖的变化; 种群数量、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凯恩斯,1989) 。通过生物监测,可及时反应污染物的综合毒性效应及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威胁,掌握水环境质量,发现一般监测或理化监测所发现不了的环境问题,具有理化监测无可比拟的综合性、真实性和灵敏性。生物指示作用的特点决定了生物监测的实用性、综合性、时效性和不可替代性 (许武德等,1997) 。浮游生物个体小,对环境变化很敏感,水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其群落结构和功能。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水生生物的分布和丰度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浮游生物与水体质量的密切关系早以为人们所熟知,有些种类本身能积累和代谢一定量的污染物质,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 “水质净化器”的作用。不同类群对水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各异,因此,利用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变化以及优势种分布情况监测评价水环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国内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并有大量有益的实践。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与水体质量关系密切 (计承富,2007) 。

目前,应用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监测和评价水体质量,在国内外应用较广泛。Kahem et al.(1994) 对 Wadi Haneefah 河进行浮游生物调查,研究了浮游生物适应的温度和 pH 值范围,得出浮游动物在 4 月份形成数量高峰,并指出浮游动、植物的种类分布与水环境中的一些理化性质变化相关。利用生物体、种群或群落对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产生的反应来监测水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及数量,从生物学角度评价水环境质量状况,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自 20 世纪初德国植物学家提出用污水生物系统法来监测水体有机污染程度或测定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以来,利用生物方法监测水环境污染及评价水环境质量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该系统经 Liebmann 和津田松苗等人的不断补充,日趋完善,在欧洲大陆被广泛用为监测水体污染的标准。我国自 70 年代以来,随着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逐步开展了生物监测工作,环保局于 1986 年首次颁布了 《生物监测技术规范》(水环境部分) ,该规范列有 22 个监测项目,并对水质生物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样品的采集处理、试验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及结果表达都作了统一规定,使我国生物监测工作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目前,国内外广泛利用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作为监测生物进行水体监测和评价。

美国的 Cairns (1969) 首次用 PFU 法评价水质,该方法已普遍应用。Cairns et al.(1979) 应用 PFU 法研究了位于美国弗吉利亚的 Smith Mountain 湖中不同受污区的原生动物群集过程。Shen.Buikema et al.(1986) 用 PFU 原生动物群落对美国一条接受电镀厂和生活污水厂排放的复合废水的 Cedar Run 河流进行污染评价。Hart 等利用 PFU 法研究了美国 9 个淡水湖泊在环境压迫条件下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继续保持完整的能力—同化力。经我国原生动物学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完善后成为我国首例生物监测的标准方法: 《水质 -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 法》(GB/T12990—91) ,使微型生物监测技术达到了行业应用标准,已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沈韫芬等 (1995) 采用 PFU 法对鸭儿湖氧化塘进行了生物监测并在之后作了一系列的研究。许木启等 (1996) 利用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综合指标评价了府河—白洋淀水体的污染程度和自净效能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宁应之等 (1993) 调查了兰州市淡水中的原生动物,分析了兰州市淡水原生动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指出原生动物对水体的污染情况具有宏观的指示作用,并确定了部分污染指示种类,在国外很早就有人试图用原生动物作为活性污泥性能或出水质量的指示生物。Curds (1971) 对 6 个处理场中的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 BOD 的大致范围作了观察,并利用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指标来预报水的环境质量,达到 83% 的正确率。Bick(1973) 调查了河川污染带原生动物,特别注意研究纤毛虫类对环境因素的忍受范围及其数量分布情况,找出一些敏感和耐污种类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孙胜利等(2000) 研究了黄河兰州段浮游动物种类构成特征,利用其优势种群原生动物的污生指数值对水质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水质属于 βms - αms 污染级,以有机物为主要污染特征。

总之,水质变化对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通常表现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和功能的改变两个方面。结构变化的标志,如群落组成成分的缺损、组成生物群落的种类和种群数量的增减,某些有指示价值的种类 (如对某种污染有耐性或敏感的种类) 的出现或消失,生物自养—异养程度的变化等。群落功能变化的标志表现在生产力高低程度的改变。群落中种群的多样性是反应群落功能的生物学特征。多样性大的群落,具有更复杂的营养通道,更多的营养链和侧链,与密度有关的种群控制机能可通过多途径起作用,群落的稳定性也就越大。一般情况下,自然生物群落往往由较多个体数的少数种和较少个体数的多数种组成,当环境污染后将导致群落中生物种类减少,降低种间竞争的相互作用,使留下的面污种类的个体数增多,以致受污染环境中群落的多样性比正常环境内少,而其重复性高。因此,利用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可作为评价水质的生物学指标。

目前,关于矿区塌陷塘浮游生物群落构成特征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文献。煤矿区塌陷塘与一般湖泊有很大的别,这就为研究塌陷塘浮游生物群落的构成特征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基地。因此,开展塌陷塘和非矿区湖泊浮游生物群落构成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摸清矿区塌陷塘浮游生物群落的生态现状,为开发、利用塌陷塘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②通过浮游生物群落对周边胁迫因子的响应及反馈机制的研究,探讨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与途径,从而为塌陷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浮游动物鉴定

在光学显微镜下(北京泰克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显微分析系统5.0)观察、鉴定、分析浮游动物四大类(沈韫芬,1999;王家楫,1961;蒋燮志等,1979;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壳动物研究组,1979;韩茂森,1980;王家楫等,1976)。

定性样品在显微镜下进行种类鉴定,通过鉴定列出浮游动物的种类名目,确定常见种和优势种;用显微分析系统测定个体大小,以便求取生物量。

2.4.3.1 浮游动物数量

定量样品用来计数,计数的主要仪器是显微镜和计数框。计数时,沉淀样品要充分摇匀,然后用定量吸管吸取0.1mL注入0.1mL计数框中,在10×40的放大倍数下计数原生动物;吸取1mL注入1mL计数框中,在10×10倍显微镜下,计数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计数两片,取两次计数的平均值。所得计数结果经公式(2.4)计算,换算为单位体积中浮游动物的个数。甲壳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计数时,将所取的10L水样用25#浮游生物网过滤,把过滤物放入标本瓶中,并洗3次,所得的过滤物亦放入上述瓶中。计数时,在10×10倍显微镜下,根据样品中甲壳动物的多少分若干次全部过数。

生物数量(Ni)是计算单位体积内某类群浮游动物的个体数,与计数结果的换算公式为(章宗涉等,1991):

煤矿塌陷塘环境生态学研究

式中:Ni为1L水中浮游动物个体数(ind/L);V为采样体积(L);Vs、Va为沉淀体积(mL)、计数体积(mL);n为计数所获得的个体数。

每升水样中浮游动物总数等于各类群个体数之和 。

2.4.3.2 浮游动物生物量

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有体积法、排水容积法、直接称重法、体长-体重回归方程法等。体积法(全国渔业自然资源调查和渔业区划淡水专业组,1976)一般应用于原生动物、轮虫的生物体积的估算,即把生物体当作一个近似几何图形,按求积公式获得生物体积,并假定比重为1,从而得到体重。动物体的长、宽、厚在显微镜下用显微分析系统测量(黄祥飞,1981)。在不易直接按体积法测定时,也可按照原生动物平均湿重为0.00005mg/ind,轮虫平均湿重为0.0004mg/ind估算(何志辉,1979)。或者按照《内陆水域调查规范》(黄祥飞,1981)所列出的主要浮游动物的平均湿重测算数据,轮虫:0.02mg/L,枝角类:0.033mg/L,桡足类:0.045mg/L,无节幼体:0.004mg/L。

枝角类和桡足类也可根据体长与体重回归方程(黄祥飞等,1986;陈雪梅,1981),由体长求出体重,无节幼体的数量取Ⅰ~Ⅳ期的平均值,按每个0.003mg计算。主要回归方程是:

煤矿塌陷塘环境生态学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