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者_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者是谁

韦伯在该书中论述宗教观念(新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生成关系。全书正文分上下两篇,共七章。韦伯力图使用分析统计数字确立一个事实,即资本主义兴业兴趣和成功率与基督教新教背景存在着某种相互关系。韦伯指出:“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几乎没有什么例外地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资本主义愈加放手,这一状况亦愈加明显。”对这种现象韦伯举了许多例子分析其中的原因,指出,从表面看似乎是由于天主教专修来世,新教着重现在的物质享乐,但同时却又存在既苦修来世又腰缠万贯、极度的虔诚和毫不逊色的经商手腕的惊人结合。这种结合使人们可以推测:“在以苦修来世、禁欲主义、宗教虔诚为一方,以身体力行资本主义的获取为另一方的所谓冲突中,最终将表明,双方实际上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问题只能是:“艰苦劳动精神、积极进取精神(或不管将其称为什么精神)的觉醒中往往被归功于新教,必须不要像流行的看法那样将其理解为对生活乐趣的享受。如果旧日的新教精神和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的话,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应在所谓多少带点唯物主义色彩或至少反禁欲色彩的声色享乐中寻找,而应在其纯粹的宗教品性中寻找。”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者_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者是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者_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者是谁


韦伯引证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来分析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认为虽然很难说资本主义精神已全部包含在他所引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里,但这些话确实以近乎于典型的纯粹性保存着我们正在寻找的资本主义精神。这就是“认为个人有增加自己的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违犯其规范被认为是忘记责任”这样一种观念、一种奇特的伦理、一种精神气质。就是说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韦伯说:“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韦伯所定义的理想资本主义是有严格限制的,不是通过抢劫、掠夺等暴力手段获得原始积累,而是以合理地计算收支,有条理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为特征,这种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与新教徒那种井井有条、系统安排的入世禁欲主义生活方式是完全相一致的。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一种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理性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都只出现在西方文明中,而且,在韦伯看来,几乎所有与理性资本主义有关的种种因素也都是西方文明独有的。上自古希腊时代延续至今的民主代议制度,下至体现理性化灵魂的股票、支票、债券等商业化手段,无不反映了理性主义的特点。西方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一般特征,就是理性主义。其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整个西方文明传统。不同的文明形式产生各自独有的精神核心,宗教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发生在西欧的新教改革原本是出自宗教动机,但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而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

1 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终极价值:

与传统主义相比,资本主义精神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其终极价值的模糊-无休止地追逐利润的精神,在尘世生活范围内似乎不具有合理性。而新教伦理的本质是立足此岸、面向彼岸的合理价值观,这种对来世灵魂归宿的关注,恰恰为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终极价值,弥补了资本主义精神的缺陷。宗教伦理和宗教群体成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强大盟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崛起并取代传统主义提供了发生上的原因。

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一致性:

在以下重要方面,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完全一致:

(1)对财富的态度。新教认为,财富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财富是如何获得和如何使用的。如果用不正当手段谋利,如果谋利最终是为了肉体享受,则财富便代表了一种罪恶;如果通过正当手段合理谋利,并用理性约束本能、节制消费,财富能够荣耀上帝,并作为灵魂获救的象征。这种态度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那种现身于经济活动、拼命工作、聚敛财富、节制享受、不断扩大投资,用财富衡量人的能力和道德的内在气质是完全一致的。

(2)对时间的态度。新教不允许消极无为、空耗时间,认为时间是无价之宝,损失时间就是损失为上帝增光的机会,浪费时间在原则上是最大的罪孽。这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注重效率的观念是相同的。

(3)对职业活动的态度。新教伦理笃信“自助者天助之”,倡导“恪尽职守、努力工作”的敬业精神。职业活动不仅是有效的禁欲手段,同时也是上帝规定的生活目的。“不劳动者不食”这一宗教箴言无条件地适用于每一个人,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必须完成上帝授予的“天职”。这同资本主义精神对那些尽职勤奋、埋头于工作的劳动者推崇的是完全一致的。

新教伦理在有关尘世活动的最重要问题上给资本主义精神以强大伦理支持,保护了一批具有强烈功利主义动机的理性经济人,把他们从传统主义加给他们的伪善、贪婪、冷酷等道德指责中解脱出来,使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活动获得了社会合法性。“新教伦理是现代经济人摇篮旁的守护者”

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历史关系:

(1)二者各自独立。新教伦理从属于宗教教义,是超世俗伦理;资本主义精神则是指导人们经济行动的动机和规范,是世俗伦理。二者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起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两个独立因素,其结合也不体现着必然性,而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2)二者关系的历史变化。资本主义精神只是在崛起之初,必须借助新教伦理的支持以战胜强大的传统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的根系慢慢枯萎,最终为功利主义的世俗精神所取代”。成熟的资本主义精神已不再需要宗教的支持了。

该书的基本思路:

(1)韦伯的研究主题是欧美独具的普遍合理化趋势。他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出发,在社会行动层次上将资本主义定义为:在特定经济伦理驱动下的社会行动的结果、组织方式或社会形成物。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是普遍形式合理化趋势的重要方面。

(2)从理解原则出发,韦伯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即他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其特征是,理性地追求利润增值的做法被社会普遍接受,成为指导经济活动的社会经济伦理。

(3)韦伯考察了与资本主义精神也很相对立的传统主义。在经济活动中,传统主义仅仅以满足具体需求为目标。

(4)由于两种精神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因而仅仅用经济动机、物质利益、理性自身发展等因素不足以解释资本主义精神取代传统主义的历史过程。韦伯也由此转向对欧洲宗教的考察和比较。通过宗教比较,韦伯认为天主教伦理不仅不支持资本主义精神,而且对资本主义精神加以排斥和否定。天主教拒绝对非人格化的尘世活动给与伦理支持,它倡导修道院式的禁欲主义,听任传统主义统治世俗活动领域。新教伦理则给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以伦理支持,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崛起,帮助它战胜了传统主义。

韦伯从文化价值体系的角度揭示了欧洲资本主义历史形成的发生奥秘。

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从比较的高度去探讨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韦伯试图回答为什么在西方文明中且仅在西方文明中,才出现了一种被西方人所认为的其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应归结为哪些事件的合成作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文化比较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第一项研究。在书中韦伯讨论了伴随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而出现的新教伦理及后者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和整个西方理性化进程的影响。该书最初分两部分发表于《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文献》(1904-1905)第七卷和第十一卷。1920年作为《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第一部分被重新出版。在新版本中韦伯做了许多修改,并在注释中加了不少新的材料,同时回答各种批评。

实际上,在原文中要找到对资本主义精神(甚至“资本主义”)的确切定义根本不可能。通读全章,却可以隐约感受到一种倾向或一种独特的“精神”文明:精于职业,精于赚钱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同时与这样一个词语相联“天职”。我们可以在其它的文本中找到韦伯对“资本主义”的界定:“凡是在生产经济中,一群人的需要,不论是什么性质的,是通过企业的途径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就是资本主义。简言之,理性的资本主义企业是从事资本核算的企业,即应用现代会计学,编制资产负债表,通过计算来控制生产效率的生产性企业,)。上述韦伯对资本主义的定义,也许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但无疑可以抽取几个相当有概括性的关键词:理性、资本主义企业、资金核算、计算。可以说:资本主义作为西方社会变迁的结果之一,依赖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社会精神即韦伯所说的“个人或集体总的态度”或说“社会组织或个人态度问题”的理性化。这种理性化是属于韦伯所界定的关于社会行动的四种理想类型中的一种:“伦理理性的行为”,这类社会行动可以根据行动所具有的对固有的自觉信仰来界定,如此,它是独立于任何功能动机的,仅仅受制于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标准。我想这一理想类型的定义无疑正是理解韦伯宗教社会最重要的钥匙。因为属于这一行动类型的人从事行动时“主观上常常认定行为具有无条件的,排他的价值,因此不会考虑行动的后果及完成行动的条件是否具备。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行动仅仅服务于他们的尊严、义务、美、信仰或是某件事情的重要性之信念,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不计任何后果、条件。虽然资本主义一经成熟,理性化充斥整个社会,人们便会抛弃上帝。正如《新教伦理》一书结尾时韦伯不无担心的那样:“当竭尽天职已不再与精神和文化的最高价值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天职观念已转化为经济冲动。从而也就不再感受到的时候,一般地讲,个人也就根本不会再试图找什么理由为之辩护了。”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已从“价值理性行动”转变成“工具理性行动”时,韦伯悲哀地说:“没人知道将来会是谁在铁笼里生活。”这便成了另外一个问题了,不是本篇所涉及的内容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现代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1864年韦伯生于德国埃尔福特,出身于一个经营麻纺织工业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法学家,活跃在当时的政界,母亲是一个正统加尔文宗教信徒,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她对韦伯的成长影响极大。儿时的韦伯体弱多病,但智力过人。青少年时代的韦伯才高气盛,颇为自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20)

《政治论文集》(1921)

《学术理论论文集》(1922)

《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1924)

《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

《经济与社会》(1922)

《中国宗教:儒教和道教》

《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

《古代犹太教》

《音乐之理性的和社会基础》

《科学论文集》

《一般经济史》

《国家社会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政治论文集》、《政治论文集》、《学术理论论文集》、《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等。

马克斯·韦伯,经济学家,出生于德国图林根,毕业于海德堡大学,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出版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等。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男,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双慧眼,这样就可以识人辨物,看透人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真假难辨,心隔肚皮。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呢?

有一句话说得好,想要看清一个人,不是看他的顺境,而是看他的逆境。

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人生也有顺境和逆境。有的人从小顺风顺水惯了,逆境一来立刻就趴下了;而有的人则能凭借优秀的品质,在逆境中乘风破浪,最后绝处逢生。

所以,逆境中,才能真正看清楚一个人。

如何真正看清一个人

01

在逆境中

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能力

一个人在顺风的时候,即使能力不足,但由于身边的朋友很多,所以很多问题都无法显现出来。

一旦到了逆境中,身边的朋友无几,手中的资源也有限,才会真正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

能力不足的人,往往会被困难打倒,从此一蹶不振。

有真本事的人,则会在逆境中发挥自己的真正实力,最终化险为夷,东山再起。

艾柯卡是美国汽车业超级巨星,他那誉满汽车行业的推销术为福特公司创造了上百亿的美元。

可是1978年7月13日,艾柯卡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嫉贤的老板开除了。老板把他赶到一个仓库中的小房间,还美其名曰是给艾柯卡还没有找到新工作之前的办公室。

在奇耻大辱面前,艾柯卡没有消沉。

在被解雇受辱之后,艾柯卡接受担任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一职,他以卓越的管理才能,使克莱斯勒公司喜获新生。

仅1984年一年,他就为公司赚取了24亿美元的利润,比这家公司前60年的利润之和还要多!

顽强的精神、超群的才智、辉煌的成就,使得艾柯卡成为了美国汽车行业的一个传奇。

02

在逆境中

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品格

网上有句话说得很好:顺境看素质,逆境看品格。

一个人在条件优越的时候,就算品行再好,也最多只能说明他的素质不错。要想真正看清一个人的品格,需要看他在逆境中的表现。

有些人在富有时可能表现得很好,但是在突然失去一切之后,就会开始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

而有的人则能不管生活贫贵与否,都能始终如一的关爱和照顾身边的人。也只有这样始终如一的人,才真正值得深交。

03

在逆境中

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真心

黄渤曾说过:

当你成功了,身边就都是好人,都对你客客气气。

虽然这句话很直白,但是反应的问题的确很深刻:当你成功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来祝贺你;但是当你在底层挣扎的时候,身边的人大都对你冷漠以待。

巴尔扎克说:一个人倒霉至少有这么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认清楚谁是真正的朋友。

有的人在你飞黄腾达的时候,会整天围在你身边,让你觉得他就是你的挚友;可是等你稍微不如以前,他就立刻会弃你而去。

如果在逆境中,有个人依旧对你不离不弃,那么请你一定要好好珍惜。

04

在逆境中

一个人才能真正读懂人生

之前看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谁都会经历逆境的磨难,只是有的来得早,有的来得晚。

如果一个人少年就很得志,在没有经历过逆境就飞的很高,那结果,一定是摔得很惨。

所以有时候觉得,大器晚成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这样,似乎才是正确合理的顺序。

逆境之于我们,即是苦难,也是财富。正因为有了逆境的考验,我们对人生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男,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韦伯曾于海德堡大学求学,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Weimarer Verfassung)的起草设计。韦伯同泰勒和亨利·法约尔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古典社会学理论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弟弟为德国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出版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等。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他对于其它宗教的研究则由于他在1920年的突然去世而中断,使他无法继续在《古犹太教》之后的一系列研究—包括了计划中对于诗篇、塔木德犹太人、以及早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研究。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关注于宗教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阶层与宗教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

韦伯的主要著作什么?马克斯·韦伯,经济学家,出生于德国图林根,毕业于海德堡大学,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其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20)

《政治论文集》(1921)

《学术理论论文集》(1922)

《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1924)

《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

《经济与社会》(1922)

《中国宗教:儒教和道教》

《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

《古代犹太教》

《音乐之理性的和社会基础》

《科学论文集》

《一般经济史》

《国家社会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政治论文集》、《政治论文集》、《学术理论论文集》、《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等。

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韦伯政治著作选》2003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名

韦伯政治著作选

又名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作者

韦伯

ISBN

7-5620-2368-9

类别

政治学

政治科学罗斯金政治学说史萨拜因政治学说史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自由主义新政治学概要西方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学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杨光斌政治学导论

图书信息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丛书名: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影印本)

正文语种:英语

ISBN:7562023689

条形码:9787562023685

尺寸:20.6 x 14.6 x 2.2 cm

重量:440 g

作者简介

马克思·韦伯(Max Weber ,1864 - 1920),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极为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创立的社会学体系和研究方法对当代政治社会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内容简介

Max Weber ( 1864 - 1920), generally known as a founder of modem social science, was concerned with political affairs throughont his life. The texts in this edition span his career ,and include his early inaugural lecture'The Nation State and Econonfic Policy','Suffrage and Democracy in Gemrany','Parlimnent and Government in Gemlany under a New Political Order','Socialism' , 'The Profession and Vocation of Politics', and an excerpt from his essay'The Situation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in Russia', as well as other shorter writings. Together they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 of his thinking on the fate of Germany and the nature of politics in the modem western state in an age of cultural 'disenchannnent'. The introduction discusses the central themes of Weber' s political thought, and a chronology, notes and an almotated bibliography place him in his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

目录

Acknowledgements

Introduction

Bibliographical Note

Chronology

Note on the Translation

The Nation State and Economic Policy

On the Situation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in

Russia

Between Two Laws

Suffrage and Democracy in Germany

Parliament and Government in German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20)

《政治论文集》(1921)

《学术理论论文集》(1922)

《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1924)

《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

《经济与社会》(1922)

《中国宗教:儒教和道教》

《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

《古代犹太教》

《音乐之理性的和社会基础》

《科学论文集》

《一般经济史》

《国家社会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