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论语三则敏而好学_论语三则敏而好学释义

论语三则哪些地方提到了增进学业的方法

【学习方法】

论语三则敏而好学_论语三则敏而好学释义论语三则敏而好学_论语三则敏而好学释义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默而识之,,,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他的优点就向他学习,看见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思:希望,想着。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必有我师焉: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全篇翻译是什么?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要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勤勉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出处:《论语·公冶长 第五篇》

扩展资料:

故事详解: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参加一个聚会。他在聚会上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问完这个,又问那个。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都问了一遍。

这时候,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虽然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但是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坏话后,他就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对不懂的事物我就要问个明白,这就是我要求自己懂得礼仪的表现呀。”

又有一次,卫国有个老师也姓孔,他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优秀的人死后,国家会给他一个名字,叫谥号。

按照这个习俗,那位姓孔的老师死后,卫国就授予他的谥号是“文”,老百姓就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就不服气啦。他觉得那位姓孔的老师没有那么优秀,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成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那位也姓孔的老师,既聪明又勤奋好学,还经常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询问自己不懂的事,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所以,是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的。”

论语三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1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放荡,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曰:“再,斯可以.”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拼音?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mǐn ér hǎo xué ,bú chǐ xià wèn ,zhī zhī wéi zhī zhī ,bú zhī wéi bú zhī ,shì zhī yě ,mò ér zhì zhī,xué ér bú yàn ,huì rén bú juàn

说说三则分别代表了什么思想?

1、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表达了做人的基本方法;

2、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表达了学习的基本方法;

3、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达了学习态度;

4、 第四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表达了学习态度;

5、第五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表达了教与学的正确方法; 6、第六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达了学习的方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学习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修身做人.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学习方法.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习方法.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是学习态度.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是学习态度.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虽有嘉肴和论语三则的第三则分别论述了学习的哪个方面?

学习的方法呀,很多这样的。古代的。哲学论文都是教人怎么学习,怎么做人。大概都是这个意思,没有什么特别的

论语约子曰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就像是学习新的知识一样。

嗯,我感觉是学习,那一方面吧,应该是差不多。

虽有嘉肴和论语三则的第三则分别论述了学习的嘉肴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