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为什么王之涣只剩下6首诗_王之涣为什么辞官

王之涣为什么只留下了6首诗

王之涣不追求诗的数量,更注重其质量,一生只留下6首诗。

为什么王之涣只剩下6首诗_王之涣为什么辞官为什么王之涣只剩下6首诗_王之涣为什么辞官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_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

王之涣一共留下了多少诗?

六首,本来写了好多,到后都被烧掉了。都失传了,只留下了六首。

只有六首诗,有些好像烧掉了。太牛了六首就这么出名!

王之涣本来写了很多首诗,后来都失传了,好像被烧掉了一样。

只有六首,其实还有很多,只是大部分都失传了

一共留下了六首。

王之涣的传世诗词只有六首,为何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绝句无冕?

因为作品是非常的,并不是诗词越多越好,有的诗才是重要的。

他之所以会成为无冕,是因为他的诗词特别的吸引人,他的诗词创作特别新颖,总是富含一定的哲理。

这是由于王之涣的每一首诗比较高的知名度,而且都是绝句的典型表现,将绝句运用到了极限。

诗人王之涣一共为后世留下了几首诗

诗人王之涣一共为后世留下了六首诗,分别是《凉州词二首》、《登鹳雀楼》、《送别》、《宴词》、《九日送别》、《横吹曲辞·出塞》。王之涣是生活在开元年间的诗人,他留下的史料很少,两《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只是从后来出土的墓志铭上,才知道他字季凌,山西人,从小就很聪明,不到二十岁,就能“究文章之精”。

《凉州词二首》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原文: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宴词》原文: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作者

王之涣,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

王之涣有多少首凉州词

就一首 凉州词 唐 王之涣(688─74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写了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

25首凉州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