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谁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谁写的诗)

本文目录一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谁写的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作者是苏轼,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为: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谁写的?这描写的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词是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意思是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的现在即便是相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天上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咏叹中秋明月,抒发思念之情的名篇,全凭意境优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冠绝古今的千古踊跃之作,后世有人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与此俱飞。这首词是作者写于1076年的中秋之夜。当时的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已经四年没有见面了,他们兄弟俩从小到大手足情深,投身政坛以后,两个人政见相同,相互支持。早年,苏轼教育弟弟苏辙,有过功成身退夜对床的约定。当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被贬直到杭州,后来又到密州任职。

适逢中秋之夜,面对高挂的明月,苏轼一边是官场的失意,仕途的沧桑,一边是对亲人的思念。于是苏轼一个人面对着皓月,成业,创业,趁着酒兴,挥毫写下了这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作者当时虽然被贬,但是他不是官场失意的凄凉,反而在这中秋之夜写祝福天下人健康的话。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用于对中秋景物的描绘之中。

作者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纯洁的品性,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并富有哲理性的思考,用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体。谎言天才余为郡有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人世间哪能事事如意,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人总会有悲欢离合的,这是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没有心想事成的事,只是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滋病,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中秋月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作者是谁?

苏轼诗中的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弟弟苏辙的思念。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