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电网数字化转型 电网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有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当前,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相融并进,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电网和电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力智能传感技术连接电力系统的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将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

电网数字化转型 电网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有电网数字化转型 电网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有


电力系统可观可测可控能力亟待提升

随着大量分布式能源和电力电子器件接入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在电源结构、负荷特性、电网形态等方面呈现多样性,电网的关键特性将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实现对各种参量的实时测量反馈与动态调整,提升电力系统的可观、可测、可控能力,构建数字孪生电网,保障电网在复杂网络互联条件下稳定运行。

电力智能传感技术主要涉及传感器、传感网、智能分析等方面。

在电源侧,风电、光伏发电等大量新能源发电设备接入,需要感知温度、光学及位置等信息,监测发电设备运行状态、 健康 情况等,预防事故发生,提高发电效率并延长设备寿命。在电网侧,在输电、变电、配电等场景下,需要利用微气象、温湿度、杆塔倾斜、覆冰、舞动、弧垂、风偏、局部放电、振动及压力等感知装置,采集电网运行与设备状态、环境与其他辅助信息,支撑电网生产运行过程中的信息全面感知及智能应用。在负荷侧,需要利用电能质量、负荷监测等传感量测装置采集智能用电、新能源 汽车 负荷等信息,支撑需求侧柔性负荷资源利用,提升能源利用率及用户侧用能精细化管理水平。

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了“智能传感器”专项。国家电网公司首批“揭榜挂帅”攻关任务建立“微型低功耗电力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研究框架,电力智能传感技术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电力智能传感技术实现多领域重点突破

电力智能传感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目前呈现先进传感材料与器件、低功耗传感网、传感器微源取能、边缘群智分析、融合设计等多领域体系化协同创新发展趋势。

先进传感材料与器件涉及设备状态表征与“声、光、电、磁、热、力”等感知机理、敏感材料、传感器件制备等方向,是传感技术的核心。随着感知机理与传感材料技术不断创新突破,各类新型的电气量、状态量、环境量、行为量传感器将应用于新型电力系统。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目前在变压器油溶气体分离装置、隧穿磁阻(TMR)磁敏电流传感器、基于非接触式传感技术的架空输电线路动态增容系统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变压器油溶气体分离装置主要利用油气分离膜实现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分离,达到变压器状态检测的目的。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油气分离膜采用中空纤维结构,增加了油气分离膜的寿命,提升了油气分离效率,可在1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内实现油气分离,避免气化油进入检测腔。油气分离膜可稳定运行3年以上,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TMR磁敏传感元件降低了磁场噪声,提升了探测灵敏度。未来,基于TMR磁敏传感元件形成的低功耗、易部署的微型电流传感器可应用于电网中微弱电流、高精度交直流、电能表计等场景。基于非接触式传感技术的架空输电线路动态增容系统依靠激光雷达和红外测温技术,获取导线对地距离和导线温度等关键参数,实现导线载流量评估和校验,为输电线路容量调整提供了基础数据,提升了输电通道的最大安全输送能力。

低功耗传感网能够为传感器提供泛在连接通信媒介,是实现分布式感知和数据融合的基础。由于电力系统环境复杂特殊,海量传感器无源无线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络将提升传感系统长期运行可靠性,降低运维难度。国网智研院基于国家电网公司的输变电设备物联网通信协议,采用低功耗设计技术,研发超低功耗无线传感通信模组与汇聚设备,模组平均功耗达微瓦级,经测算可满足现场电池供电类传感器持续工作7年以上的需求,可解决输变电场景下感知网络的超低功耗、安全可靠接入难题。

传感器微源取能是通过收集环境中电磁、振动及温差等微量能源为传感器供能的技术。目前,国网智研院已研发出侵入式与非侵入式磁场取能样机。在保障样机可贴合电缆的前提下,侵入式磁场取能样机支持在220千伏电缆应用,且在110千伏电缆应用时,可将取能所需的线路负荷下限由7安降到2安。非侵入式磁场取能样机体积已缩小至7.2立方厘米,相比国内外同类装置,取能效率约提升66%,有望在品字形电缆、三芯电缆等场景推广应用,为实现传感器去电池化奠定基础。

此外,边缘群智分析与融合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正在开展。边缘群智分析技术可实现电力图像、局部放电等感知信号的就地处理、智能分析与诊断。融合设计技术可实现传感、通信、计算、取能等功能在传感器的一体化集成及一二次融合,推动电力设备智能化。

将为电力系统精确感知与智能控制提供支撑

电力智能传感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得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在量测、计算及控制等多环节上高效融合,将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精确感知与智能控制提供支撑。

广义负荷全景观测:新型电力系统中以分布式电源、新能源 汽车 、分布式储能及可调节负荷等为代表的广义负荷接入比例不断攀升,源、网、荷、储各环节的互动关联性将不断加强。未来,基于新型磁阻材料的电流传感器具有低成本、易带电安装的优势,适合在覆盖范围广、线路分支多及负荷变化大的用户侧环境部署使用,实现负荷信息的全景观测。

局部放电立体监测与精确定位:现阶段,高频、特高频、超声等局部放电传感器在电力主设备状态感知中广泛应用。未来,电网企业可通过优化的硬件平台和专用芯片把智能算法就地部署在传感器上,形成“物”端计算系统,并结合典型案例库与算法库,提高故障立体辨识响应速度和定位精准度。

输电线路动态增容能力提升:新能源发电呈现波动性特征,需要准确获取导线状态、环境参量,为线路动态增容提供基础数据。应用非接触式传感技术可采集输电线路全景信息,利用线路沿线的磁场、电场、振动及温差等外部条件实现传感器微源取能,并通过低功耗无线传感网实现可靠安全连接。

智能传感器微型化:微纳传感技术的发展使进一步压缩传感器体积、实现传感器与电力设备的高度融合成为可能。系统级封装(SIP)、微机电系统(MEMS)、纳机电系统(NEMS)等技术和工艺的突破和应用,将助力电力专用的微型化感知器件开发,推进电力设备的智能化。

电力智能传感技术将在加强电网协调控制能力、促进多元用户供需互动、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和设备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引领电力系统数字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白巍 陆阳 (作者单位: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1、 思想观念转型,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企业兴衰,员工有责;员工思想观念不转变,企业转型无法深入。

2、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多领域、多主体、多环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高度出发,采用新的文化、过程、结构和策略,处理好相关重大关系,以顺利推进这一战略任务落实落地。

3、动力转型,随着经济增长约束条件的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就要随之更换。. 经济转型最本质、最根本的要求和任务就是更换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4、管理转型,就是技术进步加管理模式演变加商业哲学境界的提升 。 技术进步指生产力的发展;管理模式演变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5、机制转型,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要采取实际措施提高经济效率,关键在于设定一个明确可行的目标,并配置一套完善的目标引导机制。

6、服务转型,有利于改善工业产品供给状况,破解当前制造业面临的发展矛盾约束,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万物皆比特,华为让电更智慧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在这颗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星球,不同时代的智者都曾给出过解答。

万物皆比特“It from bit”,即物理宇宙起源于信息,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黑洞的命名者——约翰·阿奇巴尔德·惠勒(JohnArchibald Wheeler)在1989年完成的《AtHome in Universe(宇宙逍遥)》的第六章“超越黑洞“中提出的,那时正值信息革命大潮的蓄势期。

约翰·阿奇巴尔德·惠勒强调观察的意义,他和以玻尔为首的科学家们认为,世界没被观察时只是一大堆“数字的烟”(几率波或可能性),时间、空间、物质、能量浸没其中,人们用“观察”创造了自己眼中的现实。物化的自然和数字化的自然,在信息通信技术下融合的越来越深,原子比特化是智能世界的重要特征。

在电力领域,随着通信技术由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演进,光纤通信、互联网、无线通信及卫星通信飞速发展,通信网络向大容量高带宽、广覆盖大联接、低时延高可靠、异构融合可定制的“空天地海”协同一体化通信网演进。同时,电力信息技术不断创新,芯片向超大规模集成、高性能方向发展,计算速度从单核能力提升向分布式计算转变,存储空间越来越大,网络不断向云平台方向演进,为电力系统持续智能化发展构建了坚实的数字底座。

华为致力于推动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出共建比特与瓦特深度融合的电力数字世界的愿景,正是从比特的视角看电力。《电的旅程》这个视频,通过展现比特赋予瓦特“感知”“预测”“洞察”“思考”“学习”“爱”等智慧能力,承载华为让电力更智慧的核心概念,通过旅程的创意表达,体现华为在源、网、荷、储一站式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能力。

视频加载中...

在一阵风,一缕光中

我诞生了

比特赋予我智慧

开启了 无限可能 的旅程

穿过高山、森林与溪谷

我可以感知预测

再危险的地方 也一路坦途

我 乐于洞察需求

如果有人呼唤

我将和千万同伴一起

即刻奔赴

把消息传遍千家万户

合力将不确定变为确定

我 善于思考

不只每一步发挥潜能

更要及时分辨无序变化中潜伏的风险

提前规避,稳健前行

我 热衷于奉献

城市睡了

我依旧活力满满

为那些疲惫的、晚归的、黑暗中行路的人

奉献一点光、一份安全

我 也会学习

学会把平凡的生活 变得愉悦

经历漫长旅程,我终于明白

爱是随时陪伴,应你所需

让每一种选择,都有回应

爱需要及时沟通

回应背后支持你的所有人

不论对方在何时何地

我的旅程,远远没有结束

智慧,让我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电力系统是最复杂的人造系统。 以电力信息通信领域为例,“控制”由局部向全域拓展、“控制”由骨干向末梢延伸、信息“采集”爆炸式增长:电表与电网互动,海量非计量信息;需求侧响应,用户平等交互;采集点下移,用能终端随器计量;采集频次和实时性提高(15ms)、“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分布式储能)、“新业务”(EV充电桩、智慧园区、智慧家居)大规模接入,新需求(状态监测、实时感知、闭环控制)层出不穷。

中国电力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都经历了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才有了今天供电可靠性全球一流、服务全球18%人口的世界第一大电网。随着双碳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的提出,电力人有了继续攻坚克难的新目标。新型电力系统要求大幅提升信息通信对电网业务的支撑能力,需要高速、实时、可靠,以实现全面感知、全程在线,对信息通信的容量及其广泛性、开放性、互动性、智能性、可信性提出了新的需求。

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道金斯 用《盲眼钟表匠》反驳“造物主论”(“盲眼”隐喻演化没有先知的方向,随机突变)。“钟表”精妙准确,巧夺天工,“造物主论”者认为,造物主就像个钟表匠般控制着世界的运行。而实际上人类的演化,更像一个盲眼钟表匠,将复杂的系统拆解成一个个最微小的零部件,没有预先绘制的蓝图,而是通过不断纠错过程的叠加才达到今天的复杂程度,从而论证“演化论”的正确性。

电力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也是基于“演化论”,比如,G.652光纤制约了系统向高速方向发展,G.653光纤又限制了多通路的多分复用发展,G.654光纤和G.655光纤在损耗、长距离传输等方便具有更大优势。数据洪流的出现,大容量光纤通信作用巨大,通过对SDH,OTN,PTN等技术的比较后,综合带宽粒度、安全性等因素,确定SDH和OTN技术是电力传输网最理想的选择,并在电力骨干网络得到广泛应用。华为的光传输产品,在中国特高压、省际骨干、省级骨干、地市输变电通信网规模部署超4万套,其大带宽、超长距、防雷击、2M光继电保护、ASON、TSDN等创新特性均位于世界同类产品首位。

在系统复杂度和处理数据能力方面,从单片机、数控、DCS、SCADA、EMS、稳定控制,到电信息采集;处理器频率从KHz开始,已发展到GHz以上;GPU、芯片、量子芯片,随着计算和存储能力的提升,分析算法也在不断的进化,感知机、BP神经元网络、专家系统、支持向量机、深度学习、深度强化学习、对抗学习等,充分说明了智能不是一天形成的。

未来新兴的数字技术将深入渗透、影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多能互补应用、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助力实现清洁低碳、安全可靠、智慧灵活、经济高效等目标。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ICT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化成为这一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成为企业的基本竞争力,数字技术的应用会写进企业的基因,信息化的要素越来越多,那些越善于运用数字技术的企业被“天择”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则会逐渐淘汰。

人类不能没有梦想,而元宇宙正是很多人梦想的“现实境”。

在电力行业,随着数字孪生、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成熟,以及各种信息化技术、设备的改善,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例如,传统的电力监控系统(如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一般基于二维组态系统构建,其运行流程图主要为二维一次接线图,用二维图形符号的方式显示变电站内的所有用电设备和回路,为调度、集控中心提供瞬时电量(三相电流、三项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有功电度、无功电度、功率因数、频率等)、各回路断路器的运行状态、各回路的故障情况等实时信息。而在将来所有的信息都将以三维形式呈现,可以身临其境的置身于千里以外的变电站里,随时查看各种实时数据,研判、检修等。

如此迷人的“元宇宙“虚拟世界的背后,需要一个实在的网络。华为正从“无处不在的联接”“无所不及的智能”“个性化体验”“数字平台”四个方面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以电力行业为例,在无处不在的联接方面:华为助力国家电网 打造超高速、大容量100GOTN电力通信网数字化基础设施,全面服务国家电网数字化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在无所不及的智能方面: 华为联合伙伴共同打造“四无”生态摄像机输电智能巡检解决方案,其自组网等特性在南方电网为降低中山多跨场景下外破风险及解决迪庆公网覆盖盲区的巡检视频回传问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成为全球电力输电智能巡检样板点。在智慧调度领域, 华为基于“5G+边缘计算”核心技术,打造分布式能源调度群管群控解决方案,助力山东电网率先实现了“10kV新能源站、大负荷用户以及地方电厂和小火电”等业务场景下的“5G直采直控”和“多业务融合智能APP化”,开创全国首个具备新型电力系统特征的智慧调度商用化试点先河。

在个性体验方面:华为与国家电网西安供电公司 联合打造保电应急指挥方案,通过华为ISDP+数字化作业平台,接入300+点位并发智能可穿戴视频,实现现场全景实时监测、资源动态可控、应急智能研判、现场穿透指挥,助力“十四运”智慧保电。

在数字平台方面: 华为联合伙伴发布“智慧电厂”解决方案,在 宁州电厂 打造“一网”、“一平台”、“多维智能分析”创新融合解决方案,持续为全国电厂企业构筑智慧电厂数字平台底座。

万物皆比特,比特是计量信息的单位,信息是不确定性,是困难程度、是熵,通信就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人类进步的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传播效率的提高史。华为的禀赋优势就是联接和计算,如果宇宙是一台巨大的信息处理器,华为正在通过无处不在的联接让虚拟的确定性抵消现实的不确定性,通过无所不及的智能实现万事万物不过是宇宙正在运行的算法,在未来智能世界的数字底座上,一定印刻着华为闪耀不息的印记。

华为中国政企电力业务部总经理 张延德

碰撞数字经济时代火花 倾听“十四五”能源电力声音

2020年中国电力发展论坛关键词搜索

记者 赵冉

9月22日是距离“十四五”开局100天的日子,能源电力行业对“十四五”的谋划已到了最后梳理阶段。9月22日至23日,2020年中国电力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以“助力电力数字化转型 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电力“十四五”规划发展中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新基建”如何发力和能源结构如何转型成为与会代表谈论较多的话题。

“数字新基建助力电网数字化转型”、“大规模海上风电发展对电网影响及应对措施”、“新能源高比例情景下储能的发展机遇”、“氢能产业发展形势与实践”……这些话题让人们对“十四五”能源电力可以有更多的预知。

“新基建”蕴藏勃勃生机

“新基建的时代已开启,工业互联网的时代已到来,电力行业已经迎来了数字化变革的新蓝海,更灵活、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电网形态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也将成为解锁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升级的密码。” 在2020年中国电力发展论坛做主题发言时,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辛永如是说。

据辛永介绍,国家电网公司“新基建”涉及除铁路和轨道交通之外的其余六个领域,其中,以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数字新基建”)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5日,国网公司向 社会 发布“数字新基建”十大重点建设任务,分别是电网数字化平台、能源大数据中心、电力大数据应用、电力物联网、能源工业云网、智慧能源综合服务、能源互联网5G应用、电力人工智能应用、能源区块链应用、电力北斗应用。

“技术创新是数字新基建的重要驱动力,综合考虑国网公司数字新基建重点建设任务及信息通信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近几年战略 科技 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在电力行业建设数字新基建中,芯片技术、5G+北斗关键技术、智能感知技术、电力人工智能技术等将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及推动产业升级的源动力。” 辛永谈表示。

作为新能源领域新基建的核心组成部分,国网新能源云目前累计注册用户14.2万人,入住企业9206家,8月访问量42.78万次,日均访问人数614人。国家电网发展部副主任王劲松介绍了国网新能源云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数字经济平台,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和“全环节、全贯通、全覆盖、全生态、全场景”的新能源开放服务体系。

“数字经济是一种高级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开启了对传统工业经济的裂变式改造,成为各国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对的重要砝码。” 国网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沈亮指出,我国工业现代化的特征是传统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了信息化的机遇,决定了我国的工业化可以不必完成工业化再去走信息化之路,而是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之路。随着我国数字技术工具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新基建”的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将成为我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新基建的热潮下,许多电力企业都在进行工业互联网 探索 与实践。与会的华能信息技术公司总经理范伟宁介绍说,华能工业互联网项目分为集团侧、区域侧和电厂侧三个层面。“华能Aidustry工业互联网有五大核心点,分别是IT基础设施云化,提供强大存储与计算力;工厂设备数据上云,海量工业数据,挖掘数据价值;业务SAAS(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化,以中台为基础,构架企业运营中心;智能应用是核心,以IT为工具,为生产赋能;众创共赢,打造全流程企业生态。” 他说。

电动 汽车 充电设施是“新基建”的重点内容之一。据国网电动 汽车 服务公司副总经理阙诗丰介绍,2025年,全 社会 专用桩充电量将达到423亿千瓦时,公共桩充电量365亿千瓦时;预计“十四五”期间,全 社会 专用桩和公共桩共计产生充电量2532亿千瓦时,全 社会 单位桩和私人桩共计产生充电量272亿千瓦时。

“电动 汽车 与电网互动市场前景广阔。”他表示,2030年电动 汽车 与电网互动的功率总理论潜力将超过10亿千瓦,相当于50个三峡电站;电动 汽车 与电网互动的电量总理论潜力将超过2万亿千瓦时,电动 汽车 与电网互动服务按0.05元/千瓦时估计,总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要加强充电设施规划布局,推进科学互联、有序互通,强化充电安全监管,提升可持续能力。” 他建议道。

南网能源发展研究院电力规划中心主任黄豫从实践中分析了电力规划研究数字化的难点:在多源异构的数据环境中,数据来源多、口径不一,往往混杂不完整、不正确或不相关的脏数据;能源行业数据获取难度大,电力行业数据分散在各省及地市,分工收集困难;在当前电力规划研究中各环节的一些主流应用软件相对独立,封装性强等等。

“在信息化水平日益完善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应用系统、软硬件平台和设备等需要维护和管理,如何建立高效协同的网、省、地协同管理体系、统一管理权限、建立起稳定和规范的平台运维机制,已经成为了平台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难题。”他表示。

能源转型加快踩油门

“发挥我国在清洁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等方面的优势,坚持‘自主创新、示范先行、中国引领’的思路,聚焦能源清洁化、电气化、智能化、集成化等事关能源转型发展全局的方向,推动能源开发、转换、配置、使用等领域技术和装备创新,促进产业化发展,抢占全球能源技术制高点。”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隽在畅谈电力“十四五”规划时表示。

她指出,能源转型总体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十四五”是增量替代,煤电踩刹车、清洁能源踩油门,煤电从主力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变,新增需求由风光储输满足,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重持续提升,比分别达到57%和45%。能源系统实现碳排放达峰。2025~2035年是存量替代,煤电加速退出,加快向调节性电源转变,清洁能源和电能分别成为生产侧和消费侧第一大能源。2035~2050年是全面转型,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煤电转变为季节性备用电源,清洁能源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

作为“有分量”的清洁能源,核能被预计在“十四五”将会加速发展。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核能分会会长邱建刚介绍说,到“十四五”末,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按低位和高位预计将分别达到9000万千瓦和11000万千瓦。“初步预测,2025年核电机组在运规模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核发电占比6%;相对高效燃煤发电,年度可实现碳减排4.5亿吨左右;在建规模400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力争在电力负荷较大、电网安全运行枢纽地位重要以及可再生能源资源匮乏且成本较高的华中地区,适时启动内陆核电建设。”他同时表示。

中国华电集团战略规划部副主任罗锦华在分享了“新能源高比例情境下储能的发展机遇”。他建议,重视储能定位,做好储能在各环节的布局;强化产业扶持,促进储能在各领域的发展;推进市场建设,加快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进程;提升技术水平,促进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标准体系,引领储能技术标准推广。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国华投资公司(氢能公司)总经济师梅竞谊对氢能在“十四五”的发展非常看好。她指出,全球氢能发展大趋势已确立并一日千里,国内氢能的上下互动和横向竞争日趋频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氢能发展,各地纷纷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布氢能发展规划。今年9月16日,五部委正式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 汽车 示范应用的通知》,提出‘以奖代补’,将有力推动氢能及燃料电池指出产业链的形成。”

但同时,梅竞谊也指出当前氢能存在的问题:氢能全链条关键技术性能差距明显,装备和关键材料依赖进口、设备价格高,加氢站初始投资高昂;氢能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体系缺乏,在制氢、储运、加注方面都缺少技术标准体系。“需要政府明确市场预期与技术攻关规划,氢能发展的国家战略,形成各方合力,推动行业 健康 可持续地发展。”她建议说。

企业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1. 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业务形态

每种业务形态都是与行业和时代相关的。就以零售业为例,从最早期的货郎、市集,再到专卖店,大型超市,不同阶段的零售模式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亚马逊、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基于数字化的业务形态,正是对传统零售的巨大颠覆。电商这种新的业务形态正式在数字化之下的一种成功业务形态转变。

2.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企业文化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离不开人,而企业文化正是对于企业内“人”的一种管理和约束,所以要想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就一定要塑造适合的企业文化。能够推动企业文化的变革,通常取决于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所以,这个变化需要企业高层首先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明确企业转型的最终目标,认识到企业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然后确定路径并一步一步坚持走下去。

3.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效率。传统企业而言,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足够稳健,能够保证企业的健康存续和发展。然而在数字化时代,过多的管理层级将极大的影响企业对于变化的响应速度,同时,企业需要有强有力的数字化推进机构来帮助高层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工作。这里我强烈建议组织向互联网的扁平化进行过度,同时建立“数字化转型指导中心”,下设数字化转型管,直接向CEO汇报。以一个独立部门形式推动整个企业内的转型工作。

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从构建全要数数字来实现。 在传统作业方式下,制造型企业往往设定相对应保养的周期,并且辅助对应的组织保障,拟定明确的SOP进行监督和推进;在设备出现明显生产质量故障、产品质量不良的时候进行保养。

1.

在作业方面:数字化转型能够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结合物联网的作用,用机器人替代人力的方式,解放从事繁杂以及危险工作的劳动者。

2.

在流程管理方面:通过数字化展现整个工作流程,使工作流程呈现变得更加简洁、通俗易懂,减少了重复性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水平,促进企业管理流程的扁平化、协同化发展。

3.

在组织结构方面: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新的管理部门也会随之产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比如机训中心等创新部门的

电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下电网与业务全方位转型升级为业务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电网企业作为数字重要的基础设施组成部分,为信息技

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深刻推动能源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等的变革;不断加速企业经营管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为推动商业模式重塑、经营理念变革营造新机遇。

以数字技术赋能于能源产业推动能源数字化战略转型,成为全球能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方向,这必将深入推动能源产业重新焕发生机,重塑未来全球能源发展新格局。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传统能源产业的运营管理正经历着新的考验。以能源企业为主体,能源产业将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挖掘和利用大数据资源,以数据驱动能源产业不断加速数字化战略转型步伐。

能源管理系统平台在能源产业上下游环节,给予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有利支撑,加快向能源产业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迈进。数据可视化技术搭建三维能源交互场景,实现全国新能源设施的有效管控,保障能源系统的运行通畅。

支持对不同地图瓦片服务或数据、航拍倾斜摄影实景的 3DTiles 格式数据以及城市建筑群等不同的 GIS 数据的加载,同时,结合 BIM 数据轻量化、三维视频融合以及 2D 和 3D 的无缝融合等技术优势,在 GIS 系统中对海量的 POI 数据、交通流量数据、规划数据,现状数据等进行多样化的可视化展示。

将电网能源数据的中控平台接入可视化系统,实现新能源开发、运送、消耗数据的实时驱动,便于运维掌握一手资料。将能源政策分析解读、区域能源资源综合分析评估、发展规划编制、年度计划编制在可视化系统中展示,以规划后续新能源电力设施的建设。

随着电网辅助监控系统的不断完善,结合数字孪生虚实互动的相关特性和功能,用户可以远程通过电脑、VR 等设备,利用平台系统逆向控制实现操作辅助监控设备,使用现场的高清、红外摄像头和智能机器人等监控设备对电网设备进行智能巡视。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各国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通过可视化实现全国电力情况的数字孪生,统计全国范围内海上风电场和山区风电场的有功功率、日发电量总数,实现生产监管、决策支持、报表查看。Hightopo 完整复现的园区能量系统,实现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综合管控。通过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建筑能效管理、综合节能管理和“源网荷储”协同运行。

能源系统这种结构变化对能源企业的影响可能表现为,中上游产业规模化所带来的利润空间逐渐收缩,纵向、横向价值链整合优化所带来的综合效益逐渐增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变化将“倒逼”能源企业调整长期战略,从成本领先战略向差异化服务倾斜的体现。随着十年后能源的锁定效应逐渐淡化,能源系统呈现利用高效化、结构分布化以及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渗透率逐步提高都对系统各部分的信息互联、智能控制、数据共享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种变化提供了支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