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朱自清与《背影》朱自华 朱自清写的《背影》

背影朱自清原文赏析

在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中,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后留给儿子的印象。文章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去着意描写,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与《背影》朱自华 朱自清写的《背影》朱自清与《背影》朱自华 朱自清写的《背影》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潸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

如何赏析朱自清的《春》和《背影》?

《春》

朱自清的《春》是一首充满着春天气息的诗歌,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描述了春天江水涨潮,明月照耀的美景。

诗中描写了春天的景象,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空里流霜不觉飞”,“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把春天的景色表现得生动而深刻。

朱自清在诗中运用了抒情的手法,赋予春天的景象深沉的意境,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期待。他用“江月”的景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背影》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首抒情诗,讲述了一位老翁独自游览江边风景时,感受到的悲凉之情。

诗中充满了悲凉的气氛,“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更喜江湖赏心乐”,“转身无语泪满襟”,把老翁孤独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在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用老翁的背影来表达他的悲凉之情,把他的孤独和无奈表现得深刻而感人。他用“春风”、“江湖”等自然景物来抒发他的思想感情,深刻地表达出人生的孤独和无奈。

朱自清为何要写《背影》?

因为朱自清的父亲封建做派,导致父子失和。

1917年,父亲朱鸿钧失业,过惯了大手大脚生活的他,很快遇上了“经济危机”。1920年,从北大提前毕业的朱自清前往扬州八中教书,然而身为封建式家长的朱鸿钧,却凭借着自己与扬州八中校长的私交,未打招呼就直接取走了朱自清当月的薪水。

这一做法与朱自清个性自由解放思想的要求产生冲突,他觉得父亲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平等的人。再加之父亲的妾侍又从中挑拨,使得矛盾愈演愈烈。一怒之下的朱自清愤然离开扬州,到外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

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这又使朱鸿钧感到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结婚也不告诉他,十分气愤,父子从此失和。

父子和好

资料记载,1928年,在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楼父亲卧室,送给父亲朱鸿钧先睹为快。

此时的父亲朱鸿钧已行动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

诵读时,父亲朱鸿钧的两眼老泪纵横,手不住地颤抖,但读完后,昏黄的眼珠却放射出光彩。他明白了儿子读懂了自己过去的关心,也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他谅解了儿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