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苔的注释和译文(苔译文)

本文目录一览:

《苔》古诗注释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注释】: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乾隆四年(1739)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后外放于江苏溧阳、江宁等地任县令。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结束仕宦生涯,隐居随园。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翻译】: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赏析】: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 花开微小似米, 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 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阅读训练】: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2分)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2分)(意思对即可)

2.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3分)

古诗苔全文解释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萌发出新芽,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苔花虽然微不足道,只有米粒般大小,但它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译文

诗的第一句点明了苔生长的环境,是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但是它仍然没有丧失生发的勇气。第二句中的“恰自来”表明苔是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突破重重障碍生长出来的。诗的后两句将苔和牡丹进行对比,赞美了苔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他的诗大多都是描写身边的琐事,还有风花雪月的描述,偏向生活化,代表作有《苔》、《春风》、《所见》、《马嵬》等。

古诗《苔》原文及译文

古诗《苔》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清代·袁枚《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译文: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 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 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 , 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

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