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贾谊新书胎教翻译 贾谊胎教的主要内容

孕妇胎教禁忌的民俗文化

胎教的观念源于物事间相互感应的观念。《周易》中就有阴阳二气相互感应的思想表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的现象,又看到母子之间有许多类似之处,所以相信母亲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胎儿,因而要求母亲在怀孕期间的一切行为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胎教”。

贾谊新书胎教翻译 贾谊胎教的主要内容贾谊新书胎教翻译 贾谊胎教的主要内容


“胎教”一词汉代或汉代以前就有了。汉?贾谊《新书?胎教》云:“周妃听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转引自《辞源》“胎教”条)从这里看,当时的胎教已经注意到了要以母亲的行为影响胎儿将来的身体和禀性等诸多方面。汉?刘向《列女传》中也有这类记载,据云:“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声,夜则令瞽诵诗书、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矣。”不过,这里的记载都是以儒学礼教的规范筛滤过的民间信仰了。有许多原始意义的胎教信条,很可能因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缘故而未能收录记载下来。

到了北齐,胎教的规约更进一步详尽。据徐之才《逐月养胎方》云:“一月,宜食大麦,毋食腥辛,不为力事,寝必安静,勿令恐畏。二月,毋食辛臊,居必静处,当慎护之,勿惊动也。三月,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者弄珠玑,勿悲哀、思虑、惊动。四月,当静形体,和心志,节饮食。五月,卧必晏起,沐浴浣衣,深其居处,厚其衣服,勿大饥,勿甚饱,勿食干燥,勿自炙热,勿大劳倦。六月,身欲微劳,勿得静处,食甘美勿太饱。七月,居处必燥,饮食避寒,勿大言,勿号哭,勿薄衣,勿洗浴,勿寒饮。八月,和心静息,勿使气极,勿食燥物,勿辄失食,勿怒大起。九月,勿处湿冷,勿着炙衣,不可转侧。十月,但俟时而生。”其中“三月,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者弄珠玑”一点,透露出古人相信“妊娠三月,未有定象,见物而化”的思想,这种思想现今仍存在于民间。郑州现时流行一种说法:妇女怀孕后,先吃一只公鸡,可生男孩。又说孕妇吃鸡蛋生女孩,吃核桃生男孩。唐代医圣孙思邈也在《千斤方?养胎论》中指出:“旧说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这里边都含有胎教还可以通过感化而影响到胎儿性别的意思。这就是比较原始的感应巫术信仰了。其实,胎教本身,说到底,就是一种巫术信仰。像上文我们提到的孕妇禁忌,包括孕妇饮食禁忌在内都有胎教的性质,也都曾被引入一些礼教、医术书籍中去。只不过有些属于道德行为规范的,其巫术性质不大容易觉察,而那些能令孕期延长,或者能够造成胎儿发生异常变化的,其巫术性质更明显一些罢了。巫术可以分成两种,一类是积极的法术行为,如“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者弄珠玑”、“宜食大麦”、“居必静处”等等宜行的主动;另一类便是消极的禁忌行为,如以上所谈到的一切忌戒的避讳行为。

人历来重视开端、伊始,所以在重视子嗣方面,尤其重视胎教。据《大戴礼记?保缚》从“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可见胎教是非常重要的。只是胎教有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之分别。在于上层文化中的胎教其礼教意味太浓,其中的禁条已远非民间的禁忌习俗信仰,而几乎成为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思想意愿要求规范子嗣德行模式的一部“法典”了。如果说民间也有民间的胎教,下层文化中也有下层文化的胎教的话,那就是以上我们谈到的那些孕妇禁忌,它们真实具体,并且客观上也是一直流行在民众之中的真实思想。这种分别也是自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文化际、层次不同的.人,对子女的希望和要求,也确实存在着异和区别。

小结

孕妇禁忌带有一种妇幼保护的性质。不过这种妇幼保护完全是为男子着想的,是为男子的子嗣递继、宗族传承着想的。妇女的利益只是其的附属成分。由于这种性压迫、性、性偏见的根源的存在,孕妇实际上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行使禁忌的。各种禁忌实际上对孕妇形成一种更加密不透气的禁锢氛围,孕妇在此间并不能感到有执行了禁忌后的坦然,相反,她们常常为不能够完全地、正确地、严格地执行那繁多博杂的禁忌而感到恐慌和紧张。事实上孕妇不是在享受优待,而是如身陷囹圄,处处不得伸展,不得自由。单是饮食方面的禁忌就几乎剥夺了她们享受任何新鲜、特别口味的权利,除了主食,家常饭外,其他食物几乎一概不能品尝了。这难道不是一桩苦事吗?行动、视觉方面的禁忌就更苛刻而带有蔑视的意味。所以,总的来说,对孕妇的禁忌乃是一种妇女压迫的表现形式。从这里不难看出旧时妇女卑的地位和所经受的苦难折磨。如今,妇女的地位提高了,实行生育、优生优育的政策,妇女在怀孕期间得到了真正的科学的人道主义的保护,一些陈旧的无理的禁忌事象已经逐渐地被人们抛弃了,有些甚至已经早被人们遗忘了。

下面这些词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要详细

子日青龙;辰日金匮;申日天牢;

丑日明堂;巳日天德;酉日玄武;

寅日天刑;午日白虎;戍日司命;

卯日朱雀;未日玉堂;亥日勾陈。

青龙 朱雀 白虎 玄武 是传统文化中是四象

青龙在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

古代第一个进行胎教的人是谁

据《史记》记载,古代第一个对孩子进行胎教的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是世界上早提出胎教的。胎教理论早萌发于古代人们期盼得到一个好孩子的美好愿望。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到了汉代,各种书籍中出现了大量胎教内容的记载和论述,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

胎教的词性胎教的词性是什么

胎教的词性是:名词。

胎教的词性是:名词。拼音是:tāijiào。结构是:胎(左右结构)教(左右结构)。注音是:ㄊㄞㄐ一ㄠ_。

胎教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胎教tāijiào。(1)孕妇谨言慎行,心情舒畅,给胎儿以良好教育,谓之“胎教”。

二、引证解释

⒈孕妇谨言慎行,心情舒畅,给胎儿以良好影响,谓之“胎教”。引《大戴礼记·保傅》:“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_,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韩诗外传》卷九:“吾怀_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汉贾谊《新书·胎教》:“周妃后_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笑而不_,独处不倨,虽怒不_,胎教之谓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天雨花》第七回:“胎教须当循古礼,生子聪明胜过人。”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盖生人之始本於胎教,成於母训为多。”

三、国语词典

在婴儿未出生以前,孕妇谨言慎行,心情愉悦,给胎儿良好的影响。词语翻译英语prenataleducation,antenataltraining,prenatalinfluences法语éducationprénatale

四、网络解释

胎教胎教是在妊娠期间给孕妇创造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孕育环境,促使胎儿正常发育和优生,以提高人口先天素质的方法。基本思想是:孕妇的心理状态可以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因此需要良好的环境,尤其是欢悦的心情、乐观的情绪、文化的熏陶,以利胎儿的生长、发育。夫妇关系融洽,生活内容丰富,文化氛围浓厚,胎儿在母腹中就会受到良好的陶冶,婴儿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先天素质就越好;如再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等方面教育,就会使婴儿身心全面地、健康地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口。

关于胎教的诗句

胎教尚有闻古来重胎教致治极胎教

关于胎教的成语

凡胎浊体脱骨换胎抽胎换骨怀着鬼胎孽根祸胎换骨脱胎换骨夺胎夺胎换骨凡胎肉眼雪胎梅骨

关于胎教的词语

凡胎俗骨雪胎梅骨情根爱胎心怀鬼胎怀着鬼胎孽根祸胎脱骨换胎换骨夺胎抽胎换骨凡胎浊体

关于胎教的造句

1、因此,父母喜欢给初生的婴儿观看录像和闪卡,或把磁带贴在孕妇的肚子上对孩子进行“胎教”。

2、旧胎教提倡吃得好,保持情绪平衡,限度地接触像艺术这样的“高文化”,并维持一个和平的环境。

3、了解胎教音乐对婴幼儿发育商的影响。

4、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

5、这篇文章讨论了胎教的多个方面。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胎教的详细信息

同声的解释

同声的解释 (1) [simultaneous]∶发出声音的 时间 相同 (2) [same sound]∶声音相同。 比喻 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 同声相应 (3) [(speak)at the same time]∶众口一辞;随声附合 台下同声叫起好来 (4) [same tone]∶ 言语 腔调 相同 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清· 李渔《闲情偶寄》 详细解释 (1).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 汉 贾谊 《新书·胎教》 :“故同声则处异而 相应 ,意合则未见而相亲。” 晋 陆机 《驾言出北阙》 诗:“良会罄 ,对酒宴同声。” 唐 李白 《赠僧崖公》 诗:“江濆遇同声,道 崖 乃僧英。” 金 元好问 《自菊潭丹水还寄崧前 故人 》 诗:“黄金鍊出相思句,寄与同声别后看。” 参见 “ 同声相应 ”。 (2).谓众口一辞;随声附和。 汉 扬雄 《解嘲》 :“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 《东周列国志》 第六二回:“诸大夫同声应曰:宜逐之。” 欧阳 山 《柳暗花明》 八一:“ 大家 一听,又雄壮,又有劲,又 明白 ,又合 心意 ,都同声叫起好来。” (3).指无实学而 人云亦云 者。 《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今日且说箇卖卦 先生 去 兖州府 奉符县 前,开箇卜肆,用金纸糊着一把 太阿 宝剑,底下一箇招儿,写道:‘斩 天下 无学同声。’” (4).指言语腔调相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 :“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 、 夫人 ,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 即使 生为仆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浄、丑同声。” 词语分解 同的解释 同 ó 一样,没有异;相同。同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同侪(同辈)。同庚(同岁)。同年。同胞。同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 同行 业的人)。同仁(同人)。同仇敌忾。同工异曲。同 声的解释 声 (声) ē 物体 振动 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声音。声带。 消息,音讯:声息。不通声气。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 声明 。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 名誉:名声。 音乐歌舞:声伎(女

蒌室的解释

蒌室的解释王后分娩前所居的宫室。 汉 贾谊 《新书·胎教》 :“ 青史氏 之 《记》 曰:‘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之七月而就蒌室。’” 词语分解 蒌的解释 蒌 (蒌) ó 〔蒌蒌〕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滨。亦称“白蒿”。 〔蒌叶〕常绿木本植物,果实有辣味,可制酱。 (蒌) 部首 :艹; 室的解释 室 ì 屋子,房间,亦指家:居室。教室。会客室。温室。引狼入室。 家, 家族 :皇室。女有家,男有室。 机关 团体内部的工作单位:档案室。 古指 妻子 (亦指为子娶妻或以女嫁人):妻室。继室。 刀剑的鞘。 墓穴

古人如何做好早教,胎教,和幼教的?

早期教育在有了严格学制的今天听来,像是什么新鲜事物。实际上,原始初民早已懂得了它的重要意义。

由古及今,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理解和实践早期教育的吧——

初的早教“课程表”

《礼记·内则》(编者注:《礼记》为反映周代历史的文献,儒家经典之一)中记载了一份婴幼儿教育年序表: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同食……

意即:婴儿刚会吃食就教他使用右手,能说话了就要教他恭敬听话。以后依次教习数数、辨认方向,教育他男女有别……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张“课程表”比较侧重于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与现代意义上的早期教育所强调的情绪、气质、智力等多方面的还有些距离。但后来,较成熟的观点很快缩短了这个距离。

较成熟的早教思想

宋朝时,朱子说,“必使其讲与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杆格不胜之患”。(《朱子文集·题小学》)

意即:通过行为训练的潜移默化,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智力和品性的发展。

这种及时早育的思想,一方面注意到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主张采用强制或粗暴的手段;另一方面又力求较早较有效地使后天环境的力量渗入儿童的个性成长,为个体以后的智力发展、气质修养提供美质良材。

原来,智慧的古人早已认识到,当儿童内在成熟进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施行某种教育才是有效的。过早进行教育,儿童心理发展还不能适应教育的要求;过迟教育,则适宜的时机已过,事倍而功半,甚至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后世学者的实践经验

举一个后世学者的例子:明代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讲学半生,总结出一套少了些许思辨色彩,多了些许实践经验的心理学原则,很多思想更易为现代人接受,语言上也更通俗易懂:

大抵儿童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传习录》)

意思是说,贪玩乐而怕拘束是儿童的天性,教育者应针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在学习上多加鼓励,使他们衷心向学,自发地求学,才能收到进步迅速的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只知道一味管束要求,用枯燥的学习内容充塞他们的生活,却不知在行为、道理上开导他们,本来是出于望子成龙的良好愿望,结果却不仅收不到促人好学的效果,反而使儿童为了一些本可以正常流露的贪玩娱乐的念头,而不得已以逃学、撒谎、作假、使坏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王阳明在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思想的同时,注意对天资各异、性格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法,归纳出潜移默化、自家解化、鼓励乐学、日行考德等与原理相统一的教育规则,建立了集前人之成的思想体系。现在看来,依然有借鉴价值。

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

据《史记》记载:“太妊之性,端一诚庄,惟德能行。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妊为能胎教。”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古代胎教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

(1)调情志。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的一个特殊过程,孕妇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上同样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过程即为古人所说的情志变化。古人云: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怒、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就是说:孕妇要心情舒畅,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孕胎必受影响。《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产”的论述。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故而孕妇情志舒畅,遇事乐观极为重要。

(2)忌房事。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怀孕早期,妊娠反应常常给孕妇带来许多不适,恶心、厌食、嗜睡、疲劳,自身及胎儿的营养常常供不应求,哪里还会有闲情逸志取房事之欢?7个月后,孕妇腹大身重,行动诸多不便,而且胎儿即将人盆,变短,房事会宫颈而引起宫缩,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孕妇体内,严重者会造成感染,因而这前、后两期,应忌房事。否则“分其养孕之力”,“扰其固孕之机”,“形体劳乏”,甚而造成、难产,“生子多疾”。

(3)节饮食。饮食是母体的重要营养来源。胎儿的营养来源于母体的气血。因而母亲的饮食对胎儿的发育有着直接影响。《万氏女科》说:“妇人受胎之后,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之完固,生子无疾”。就是说,孕妇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鱼、肉可以吃,但不可过食。应有所节制,特别是不要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暴饮暴食。假如饮食失节,饥饱无度,嗜食厚味,皆可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胎失所养。

(4)适劳逸。人禀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因而妊娠后的起居劳逸应该适量,既不可贪图安逸,也不可过于劳累。按中医的说法,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若劳逸失宜,举止无常,攀高负重,其胎心坠,甚而导致难产。因此,受胎之后,适当活动,使气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使气停血滞,临产多难。此当为忠告。正确的做法大致为,5个月以前宜稍逸,5个月以后宜小劳。

(5)慎寒温。寒温即自然界冷热气候的变化。受孕以后孕妇由于生理上发生特殊变化,很容易受六(风、寒、暑、湿、燥、火)尤其是风寒之侵,易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儿,“胎前感受外邪,感染伤寒时症,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堕胎,悠关性命,故而注重胎前的摄养,慎起居,适寒温,甚为紧要。

(6)戒生冷。怀孕之后,孕妇常喜欢吃一些生冷之物。中医认为,这是怀孕后由于阴血以养胎儿,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殊不知,生冷之物吃多了会使脾胃受伤,呕吐、腹泻、痢疾诸症会乘虚而入,既损孕妇,又伤胎儿,不可不慎。此外,孕妇衣着还宜宽大合体,腰带不宜紧束,以免气血周流不畅而影响胎儿发育。

古代幼儿教育 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奴隶时已有儿童早期教育的主张,这些主张零散地记载在古籍中。

胎教思想 是世界上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胎教始于距今3600多年前的周文王之母太任。刘向的《烈女传》 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之母注意胎教的事。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具体说明了孕妇应有的举止行为。古代的胎教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基本主张:①孕妇要注意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多接近有利的环境影响;②孕妇要注意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绪和顺,心境平和即胎教;③孕妇要注意的事项包含于日常生活起居中,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诗和琴音,宜看合乎道德规范与要求的图书等等。

总之,孕妇只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良好的情绪并辅之以知识、音乐、道德的陶冶与教育,才能“生子聪明,才能贤德过人”。由于古代的胎教思想还涉及到胚胎学、营养学和生理学等理论,所以其知识面之广,学问程度之深,是其他学科无以伦比的。

早期教育思想 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古代幼儿教育建立在“慈幼”的思想基础之上。“慈幼”即爱护儿童,这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也是的需要。在“慈幼”思想的指导下,古代非常重视早期教育。古代有“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俗谚,正好反映了从婴儿时期就应该开始进行教育的思想。孔子总结教育经验时得出“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成”的精辟结论;汉代的贾谊明确提出了“早喻教”的观点,认为婴幼儿心地纯洁,可塑性大,在婴幼儿的赤子之心还未受到外界环境的熏染时,先人为主,及早教育,就会受到佳的教育效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②早期教育的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其所著的《颜氏家训》中提出了古代早期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抓紧时机,及早施教。他认为婴幼儿时期是认识的奠基时期,必须及早施教,方能健康成长,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婴幼儿处于“学期未充”、“精神未定”的阶段,可塑性大;二是幼儿精神专一,教习效果好。爱教结合,宽严相济。他指出,善于教育的父母必须能把慈爱与严教结合起来,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不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则往往偏执一端,或爱或教,只居其一,往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父母对子女不能“无教而爱”,而是应将教育与爱护结合起来,应爱得其法。注重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他认为,人在少年时,神情未定,应注意家庭和周围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这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的“人性如素丝,染于黄则黄,染于青则青”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说法具有同样的含义。提倡“均爱”,反对“宠爱”。他认为,子女都是父母的亲骨肉,父母对待子女应该平等爱护,一视同仁,而不应偏爱一个、厌恶一个。

早期教育内容 ①生活习惯方面。重视礼教,要求儿童对长辈必须谦卑、恭敬,不得恣情而行;培养儿童诚实正直的品质以及礼让的品德;鼓励儿童自幼积德行善,树立正确的志向;培养儿童讲究文明卫生的习惯。②文化知识方面。重视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知识,包括:数数、数日,教以岁、月、日、时,教以识字;主张遇物而教,重视幼儿认识环境和发展语言。③身体锻炼方面。要求按照幼儿生理发育的特点进行体育锻炼, “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

早期教育方法 古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非常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认识水平的特点来进行教育,讲究教育的方法。它包括:重视幼儿游戏,顺应幼儿的性情,引发幼儿的兴趣,注重言传身教、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

总之,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关于胎教和儿童家庭教育的宝贵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的某些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