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测试用例评审模板 测试用例评审是什么意思

教师添加课程的测试用例说明怎么写

1、首先确定一个标准的模板。

测试用例评审模板 测试用例评审是什么意思测试用例评审模板 测试用例评审是什么意思


2、测试用例标题要是一个完整易懂的句子。

3、用条件而不是参数来描述测试用例标题。

4、如果一个用例中句会有多个参数,用例中应该是每个参数的取值。

5、不要在测试用例中引用别的测试用例。

6、避免测试用例中包含过多的学生细节。

7、明确测试步骤和预期结果的对应关系。

8、避免在测试步骤中使用笼统的词。

如何编写有效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是一份关于具体测试步骤的文档,它描述了测试的输入参数、条件及配置、预期的输出结果等,以判断被测软件的工作是否正常。

设计、书写和执行测试案例是测试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测试案例通常由测试案例管理系统或工具进行管理。

测试用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软件测试全部过程的核心,是测试执行环节的基本依据。测试用例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

特性:

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应该具有较高的发现某个尚未发现的错误的可能性,而一个成功的测试案例能够发现某个尚未发现的错误,通常一个好的测试案例有以下特性:

测试用例不可能设计得天衣无缝,也不可能完全满足软件需求的覆盖率,测试执行过程里肯定会发现有些测试路径或数据在用例里没有体现,那么事后该将其补充到用例库里,以方便他人和后续版本的测试。

测试用例的信息有很多,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增删,一般来说一个的测试用例应该包含以下信息:

这些信息建议可以由测试案例自动生成。

测试级别进行说明:

6.测试类型:功能测试、边界测试、异常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兼容测试、安全测试、恢复测试、安装测试、界面测试、启动/停止 测试、文档测试、配置测试、可靠性测试、易用性测试、多语言测试。

7.预置条件:对测试的特殊条件或配置进行说明

8.测试步骤:详细描述测试过程,案例的操作步骤建议少于15个。

9.预期结果:预期的测试结果

例如:假设目前测试移动互联短信是否能正确发送短信给联通互联,测试用例的设计如下:

(1)测试用例ID:TC000001

(2)测试用例名称:移动全球通手机用户成功发送短信给联通手机用户

(3)测试功能点:移动全球通手机用户成功短信给联通手机用户,联通返回成功的状态报告

(4)测试目的:

A、移动互联短信能否正确处理全球通用户发送给联通用户的短信;

B、移动互联短信能否正确处理联通互联短信返回成功的状态报告的情况。

(5)测试级别:基本功能测试

(6)测试类型:功能测试

(7)预置条件:各实体按照组网图中的关系连接好,各实体之间的连接和通信正常。

(8)测试步骤:

A、移动全球通手机用户(13901000001)给联通手机用户(13001000001)发送MO短信,内容为“测试”,目的号码填为联通手机号码;

B、联通互联短信把短信下发给联通用户成功后,给移动互联短信返回一个标识成功的状态报告。

(9)预期结果:

A、联通手机用户(13001000001)接收到了短信,内容为“测试”,源号码为移动全球通的用户号码(13901000001);

B、在移动互联短信上产生SMO话单,其中“短消息发送状态”填0(表示成功),“源手机号码”13001000001,“目的手机号码”为13001000001。

下面是一个完整的测试用例的模版:

对一个全新的产品来说,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产品需求文档和产品模块之间的关系。然后需要从需求文档中书写与所有需求相对应的主路径测试案例和烟雾测试案例, 这个时候也同时会包括一定的基本路径测试案例甚至是详细测试案例。在这个时候,因为对产品没有直接的使用感受,书写测试案例要考虑面广而不要太过精细。继 续阅读产品功能定义文档,将所有的功能定义直接对应写相关的测试案例,这个时候,能够对程序的本身有一定的接触,加深对程序的了解,以便写出更好,更 全面的测试案例。后,在实际测试中,还需要不断扩充,修改以前的测试案例,得到完整的基本功能测试案例和详细测试案例。如果对于一个已有一定或大部分案 例的产品来说,不管测试者是否本身熟悉这个产品,其主要的任务就是阅读,检查需求及相关的变更,然后对原有的案例进行理解,扩充和修改。这就是案例的重用 /复用。设计测试案例的时候,需要有清晰的测试思路,对要测试什么,按照什么顺序测试,覆盖哪些需求做到心中有数。测试用例编写者不仅要掌握软件测试的技 术和流程,而且要对被测软件的设计、功能规格说明、用户试用场景以及程序/模块的结构都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测试用例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测试需求分析从软件需求文档中,找出待测试软件/模块的需求,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整理成为测试需求,清楚被测试对象具有哪些功能。测试需求的特点是:包含软件需求,具有可测试性。

测试需求应该在软件需求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或细分,方便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中的测试集与测试需求的关系是多对一的关系,即一个或多个测试用例集对应一个测试需求。

2、业务流程分析软件测试,不单纯是基于功能的黑盒测试,还需要对软件的内部处理逻辑进行测试。为了不遗漏测试点,需要清楚的了解软件产品的业务流程。建 议在做复杂的测试用例设计前,先画出软件的业务流程。如果设计文档中已经有业务流程设计,可以从测试角度对现有流程进行补充。如果无法从设计中得到业务流 程,测试工程师应通过阅读设计文档,与开发人员交流,终画出业务流程图。业务流程图可以帮助理解软件的处理逻辑和数据流向,从而指导测试用例的设计。

从业务流程上,应得到以下信息:

A、主流程是什么

B、条件备选流程是什么

C、数据流向是什么

D、关键的判断条件是什么

3、测试用例设计

完成了测试需求分析和软件流程分析后,开始着手设计测试用例。测试用例设计的类型包括功能测试,边

界测试,异常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等。在用例设计中,除了功能测试用例外,应尽量考虑边界、异

常、性能的情况,以便发现更多的隐藏问题。

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划分、因果图分析和错误猜测,白盒测试的测试用

例设计方法有: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多重条件覆盖。在这里主要讨论黑盒测

试。在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可以使用软件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结合前面的需求分析和软件流程分析进行设

计:

功能测试:测试某个功能是否满足需求的定义,功能是否正确,完备。

适合的技术:由业务需求和设计说明导出的功能测试、等价类划分

边界测试:对某个功能的边界情况进行测试。

适合的技术:边界值划分

异常测试:对某些功能来说,其边界情况无法简单的了解或某些操作不完全是正确的但又是可能发生的,

类似这样的情况需要书写相关的异常测试。

适合的技术:由业务需求和设计说明导出的特殊业务流程、错误猜测法、边界值分析、内部边界值测试、

性能测试:检查系统是否满足在需求中所规定达到的性能,性能主要包括了解程序的内外部性能因素。内部性能因素包括测试环境的配置,系统资源使用状况;外部因素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等。

适合的技术:业务需求和设计说明导出的测试

压力测试:压力测试又称强度测试,主要是检查系统运行环境在极限情况下软件运行的能力,比如说给一个相当大的负荷或网络流量给应用软件兼容测试:测试软件产品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工具,相同工具的不同版本下功能的兼容性。

4、测试用例评审

测试用例设计完成后,为了确认测试过程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的测试点,需要进行测试用例的评审。

测试用例评审一般是由测试leader安排,参加的人员包括:测试用例设计者、测试leader、项目经理、开发工程师、其它相关开发测试工程师。测试用例评审完毕,测试工程师根据评审结果,对测试用例进行修改,并记录修改日志。

5、测试用例更新完善

测试用例编写完成之后需要不断完善,软件产品新增功能或更新需求后,测试用例必须配套修改更新;在测试过程中发现设计测试用例时考虑不周,需要对测试用例 进行修改完善;在软件交付使用后客户反馈的软件缺陷,而缺陷又是因测试用例存在漏洞造成,也需要对测试用例进行完善。一般小的修改完善可在原测试用例文档 上修改,但文档要有更改记录。软件的版本升级更新,测试用例一般也应随之编制升级更新版本。测试用例是“活”的,在软件的生命周期中不断更新与完善。

测试设计|测试用例评审

~~~~~~~~~~~~~~~~~~~~~~~~~~~~~~~~~~~~~~~~~~~~~~~~~~~~~~~~~~~~~~~~~~~~~~~~~~~~~~~~~~~~~~~~~~~~~~~~~~~~~~~~~~~~~~~~~~~~~~~~~~~~~~

测试用例评审作为测试用例设计过程中必要步骤,可以指数级提升测试用例的质量。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就聊一聊测试用例评审活动。

我们借用 5W1H的模型 ,让各位看官能够更清晰了解测试用例评审活动。

WHY

测试用例评审的目的

首先谈谈Why,也就是测试用例评审的目的,简单的总结一下:

1. 提高测试用例覆盖率 :在评审过程中,项目组中各个角色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完全一致,所以可以根据各个角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再次考虑测试方法扩充测试用例的全面性,保证测试 用例的覆盖率,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2. 保证测试用例的有效性 :在评审过程中向项目组各个角色阐述测试人员对需求的理解,保证测试用例是得到各个角色认可的有效的用例,减少在测试过程中引起的冲突和争议。

3. 提前发现问题 :在评审过程中,测试人员以及项目组其他成员会对需求进行再一次的确认,可以提前发现需求问题,需求实现问题等,避免在转入测试阶段后再发现,减低修改成本。

WHO

测试用例评审相关人员

接下来是Who,测试用例评审相关的人员。既然是测试活动中的一环,那测试用例评审的主导人(发起人)肯定是测试人员;其他的参与人员:产品经理,对应需求开发人员,对应需求的其他测试人员,项目运营人员,需求的业务方,需求关联的项目组其他成员都是必不可少的。至于为什么加上对应需求?是为了精确人员,减少测试用例评审带来的成本消耗。

HOW

测试用例评审的形式

我们继续看How,测试用例评审的形式。 一般测试用例会采用三种形式:

a.召开评审会议,与会者在设计人员讲解之后给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进行详细的评审记录。

b. 通过邮件与相关人员沟通确认。

c. 通过IM等交流工具与相关人员进行确认。

选取方式的时候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a. 正常迭代用例进行会议评审。

b. 紧急需求可选择使用非会议方式评审。

c. 少量优化类需求可选择非会议方式评审。

d. 方式只是手段,得到项目各个角色对于用例的反馈才是目的。

e. 无论采取哪种评审方式,在用例评审前1-2天需要把设计好的测试用例给到项目各个相关角色。

WHEN

测试用例评审的时间节点

用例评审应该在什么时间点进行(When)?两个时间节点: 在用例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在用例评审完成并更新后进行确认。

WHAT

测试用例评审的内容

用例评审评审的内容(What):

a.用例是否覆盖需求需要包含的测试点。

b.用例优先级安排是否合理。

c.用例是否具有很好的可执行性。

d.用例是否包含了必要的异常场景(测试用例应当包含百分之二十的正向用例和百分之八十的异常用例)。

e.用例是否从用户角度设计场景和使用流程

以上就是中通科技测试团队用例评审活动的大体步骤和内容。

但是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很多产品线,总是有或大或小的缺陷遗漏到了线上。线上故障分析的时候,有部分比例的线上故障能追根溯源到用例评审环节。用例评审环节本可以发现这些问题的,但总是有各种原因,放过了。 中通科技测试团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我们成立了一个跨团队用例评审专家团。

提前拿到各个团队的用例评审时间。

交叉安排不同的测试专家去旁听用例评审活动。

测试专家提前拿到需要评审的用例和需求。

现场专家不发表观点,只记录整个过程。

过程记录事前设计好了模板。

模板内容非常全面 有参与人员,开发产品的投入度,提问的次数等等。

阶段性分析反馈数据,找到共性问题。

通过这种实际参与的方式去发现用例评审存在的痛点,总结下来大致存在以下几个痛点。

用例评审效率低

评审是在做需求讨论,而不是在进行用例评审

单次会议时长太长无法进行有效的评审和意见收集

用例评审参与度低

参与人员不按时参加

与会成员不关注用例情况

多数开发都带着电脑来参加,一直在低头看自己电脑

用例内容不规范

用例照搬PRD

场景类用例缺失

反向异常,并发,安全,兼容性用例缺失

讲解过程没有重点,按顺序念

GUIDE

踩坑改进指南

针对以上存在的痛点,中通科技测试团队总结经验教训,整理出了一份 踩坑改进指南 ,具体如下:

用例评审会议节奏控制:

评审需要控制时间,尽量控制在0.5小时之内,不要超过1小时,提升评审效率可以参以下几点:

对于特别重要的需求,并且需求很多,可以分多次评审,一次一个专题。

根据需求的内容和大小采取多种用例评审方式结合的方式进行。

用例评审前,存在需求不明确的,会议之前多沟通,测试人员多找产品确认,并要求产品及时给与回复并更新好文档。

评审时技术实现跟需求有争议的,2分钟之内没有结论的,及时中断,记录下来,会议后再进行讨论并更新文档。

评审前,测试人员将用例给到项目组各个成员。冒烟用例、疑问用例,高亮不同色系区别出来,要求开发,产品评审前阅读确认测试用例,带着疑问参与用例评审。

只详细评审冒烟用例+有疑问的用例,这个疑问包括但不限于:测试人员在需求文档之外扩展的场景,测试人员怀疑开发人员容易遗忘的场景,测试人员认为容易存在问题的用例。

测试人员互相帮忙,一个主讲测试用例,另一个记录改动点。提高评审效率。

用例评审开始前,先简单一两句话阐述下这个需求的重点。

评审时,测试人员讲场景时,主要讲用例的检查点是什么,不需要描述步骤。

提高参会人员的参与度:

参加用例评审会议时,除了主评审测试人员,产品和开发不要带电脑。

测试人员在过检查点时,主动与产品及开发互动,经常提问,经常确认。

对于参与度一直不高的团队,评审时可以邀请开发负责人或者业务线负责人。

评审后持续跟进:

第一时间整理测试用例,把修正的内容重新整理补全。

会上未确定的内容,会后继续跟进,直到确定结果。

没有任何有疑问的地方了,再做个简单的用例评审会议总结(如修正了哪些功能点,补全了哪些?哪些模块功能有变动?哪些功能推迟到下一期做?等)。

更新后的用例及时同步到项目组各个角色。

测试用例改进:

欢迎关注科技中通,我们后续将进行测试用例改进系列分享。

聊到这儿,测试用例评审相关的事情我们基本上就结束啦,你可能会疑惑,5W1H中剩下的Where哪里去了?其实Where就是大家的所在的工作地啦。

软件测试用例怎么写,有简单的例子吗?

软件测试一般都是大公司装x的,那样显得他们专业,其实一般小公司都不用软件测试,简单介绍一下就是:单独写一个程序来测试准备上线的程序代码的健壮性和检测有无bug。

简单例子:

//准备上线的函数

void look(){

printf("我会看");

}//look测试函数

void testLook(){

look();//测试look

}

软件测试:测试用例的复审

测试用例的设计是整个软件测试工作的核心,测试用例反映对被测对象的质量要求和评估范围,决定测试的效率和测试自身的质量。

所以对测试用例的评审,就显得非常重要。测试用例设计完之后,要经过非正式和正式的复审和评审。在测试用例审查、评审过程中,主要检查下列内容:

测试用例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清楚系统的结构和逻辑从而使测试用例的结构或层次清晰,测试的优先级或先后次序是否合理;

测试用例设计的有效性,测试的重点是否突出,即是否抓住修改较大的地方、程序或系统的薄弱环节等;

测试用例的覆盖面,有没有考虑到产品使用中一些特别场景(scenario)、考虑到一些边界和接口的地方;

测试用例的描述,前提条件是否存在、步骤是否简明清楚、期望结果(Criteria)是否符合产品规格说明书或客户需要;

测试环境是否准确,测试用例有没有正确定义测试所需要的条件或环境;

测试用例的复用性和可维护性,良好的测试用例将会具有重复使用的功能, 保证测试的稳定性;

测试用例是否符合其他要求,如可管理性、易于自动化测试的转化等。

测试用例在评审后,根据评审意见做出修改,继续评审,直至通过评审。在以后的测试中,如果有些被发现的缺陷,没有测试用例,应及时添加新的测试用例或修改相应的测试用例。和软件缺陷相关的测试用例是更有效的测试用例,其执行的优先级也高。通过测试用例所发现的缺陷占所有软件缺陷的比值,是衡量测试用例质量和有效性的方法之一。

软件测试报告如何写

测试分析报告

1 引言

1.1编写目的

说明这份测试分析报告的具体编写目的,指出预期的阅读范围。

1.2背景

说明:

a. 被测试软件系统的名称;

b. 该软件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安装此软件的计算中心,指出测试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 之间可能存在的异以及这些异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1.3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问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参考资料

列出要用到的参考资料,如:

a. 本项目的经核准的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

b. 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c. 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列出这些文件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2测试概要

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每一项测试的标识符及其测试内容,并指明实际进行的测试工作内容与测试中预先设计的内容之间的别,说明作出这种改变的原因。

3测试结果及发现

3.1测试1(标识符)

把本项测试中实际得到的动态输出(包括内部生成数据输出)结果同对于动态输出的要求进行比较,陈述其中的各项发现。

3.2测试2(标识符)

用类似本报告3.1条的方式给出第 2项及其后各项测试内容的测试结果和发现。

4对软件功能的结论

4.1功能1(标识符)

4.1.1能力

简述该项功能,说明为满足此项功能而设计的软件能力以及经过一项或多项测试已证实的能力。

4.1.2限制

说明测试数据值的范围(包括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列出就这项功能而言,测试期间在该软件中查出的缺陷、局限性。

4.2功能2(标识符)

用类似本报告4.l的方式给出第2项及其后各项功能的测试结论。

......

5分析摘要

5.1能力

陈述经测试证实了的本软件的能力。如果所进行的测试是为了验证一项或几项特定性能要求的实现,应提供这方面的测试结果与要求之间的比较,并确定测试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的异 对能力的测试所带来的影响。

5.2缺陷和限制

陈述经测试证实的软件缺陷和限制,说明每项缺陷和限制对软件性能的影响,并说明全部测得的性能缺陷的累积影响和总影响。

5.3建议

对每项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如:

a. 各项修改可采用的修改方法;

b. 各项修改的紧迫程度;

c. 各项修改预计的工作量;

d. 各项修改的负责人。

5.4评价

说明该项软件的开发是否已达到预定目标,能否交付使用。

6测试资源消耗

总结测试工作的资源消耗数据,如工作人员的水平级别数量、机时消耗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