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寂寞沙洲冷 苏轼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苏轼《卜算子》: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寂寞沙洲冷 苏轼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寂寞沙洲冷 苏轼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寂寞沙洲冷 苏轼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寂寞沙洲冷 苏轼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走出庭院,来到树下。树是梧桐树,枝干笔直,枝丫稀疏。二月了,树还没有叶的消息,却并令人不惊讶。

树没有叶的消息,这在春天,江南的春天,是奇怪的。

但对于它,梧桐,却并不奇怪。

它高而直,每条枝干都直指云天,所以总是得到风的消息。夏末秋刚至,它嗅得风中寒意,便由绿转黄,一阵雨来,湿嗒嗒地飘些叶片下来。其他的树依然绿得木然。冬去春刚来,它嗅得风中暖意,却深知春寒料峭,寒风从不主动退出,于是就静默,伫立一旁,等待。其他树则喜露鹅黄。

据说凤凰此树,因其高直俊美。却至今无人见过凤凰,它只是传说。

站在树下,抬头。

天黑蓝,星稍许,月一钩。月挂疏桐是一景,寂静中微带落寞。落寞由何而来需要人想象,树如此,人亦如此。

来到定慧院已有些日子了。初的冬天不太冷,雪落沙洲,化起来也挺快。对着荒野古院,还有东去大江,觉得宁静,前所未有的宁静。

世人非树,总有太多表情。表情喧嚣而来,常常堆叠得人无从呼吸,又如巨石碎人脊骨。而自己偏生傲骨一副,可断而不可弯。于是,便如风中叶,卷至这旷野,庭院,古树,缺月。

也好。

因为此处,只一个表情:平静。平静因为简单,简单会让人安定,安定而至入定。

扑楞楞一声。抬眼。一只大雁飞起。这春初时分,当是雁群归南,而这,必是失群离居的孤雁。

你,欲往何处去?

它毫不理会,只兀自飞高。梧桐枝如黑色手指,无论哪一根,均可托住它的身影。它转圈,盘桓,终向月而去。

飞蛾向光,不惜焚毁自己,飞雁也向光吗?

不禁凄然。

期待有一个水草丰茂的水边沙洲供它憩息,哪怕只是一个夜晚。如我,在这寂寞庭院作人生的停顿。

风起。微冷。

寂寞沙洲冷是谁的词句?

是宋代苏轼的词句。原词我已贴在下面。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苏轼 【朝代】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寂寞沙洲冷出自哪里

“寂寞沙洲冷”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天青色等烟雨”出自于宋徽宗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宋徽宗词

原文:雨过天青云,这般颜色做将来

出处:瓷器的历史以柴窑古老。由于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所烧,所以名为柴窑。相传当时陶器艺人请示瓷器的外观样式,世宗大笔一挥,批示道:“雨过天青云,者(这)般颜色作将来(着色如雨过天青)!”

苏轼寂寞沙洲冷全诗

苏轼寂寞沙洲冷全诗是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文学家、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翻译

拣尽寒枝不肯栖翻译: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拟人手法 作者苏轼将自己比作孤鸿。

“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表示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守。

拓展资料:

取自——宋·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