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李益的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与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原文与赏析

李益

李益的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与赏析李益的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与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诗人李益以第三人称写征夫,和那些以征夫口吻自诉怨情者有别。受降城,唐神龙三年张仁愿筑, 以防突厥,其中有中、东、西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西去中城三百里;西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东去中城三百八十里。这里是诗人登西受降城后以所见所闻,反映征人的怨情。

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画出悲凉之象。“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指受降城附近的烽火台。有的版本“烽”作“峰”,不当。李益另有诗《暮过回乐烽》“烽火高飞百尺台”可证。烽火台前沙如白雪,月冷如清霜,既状月下沙地的白洁明莹,又言如水般的月光清幽迷茫。 一般地说,月明沙清是美景,可是疑为霜、雪等寒冷之物,景物上就传出了清冷的感觉。月色濛濛,沙碛茫茫,这背景颇有荒凉空旷的韵味。

诗的后两句写情,传达出哀怨之意。在上述的背景之下,急起突发的芦管之声,静境中忽出乐声,其声分外明晰。芦管,一种乐器。陈旸《乐书》:“芦管之制,胡人截芦为之,大概与觱篥相类, 出于北国者也。”征人吹奏着思乡曲,因而说“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夜”,通宵。“尽”概及广大士兵。

这首绝句描绘北国征夫回乡的急切心情,表现欲归不能的艾怨,却以平和恬静的场面出之,轻笔淡墨,粗看似不用力,可是哀怨之情内孕深蓄,仔细吟味,也就回味无穷了。一声芦笛,打破了月夜寂静,激起了征人乡思,在整个诗中起了振响全局的作用,确是妙笔。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中沙士雪和叶如霜 诗人重点写的是哪个 为什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说说刷似雪和月如霜 哪?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属于边塞诗,抒发的是征人思乡之情。全诗及翻译如下:

夜上受降城闻笛 及翻译

诗中一二句写到“沙似雪”和“月如霜”,都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来写景,突出了边地四面荒凉的特征。要说哪一个更重要,应该“月”比“沙”更重要。原因为:

一、“沙”是地理环境描写,是空间,是边地特征,是写实;而“月”既是环境描写,又是时间,也是情感的激发点,是三四句思乡之情的引发之物象。月,在古诗词中往往和思乡之情有关,如《静夜思》,如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所以月这一意象是和思乡有关。因此,本诗后面的思乡之情是源于月,而非沙。从这一角度来说,月比沙更重要。

二、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沙似雪”是因为月光照在沙漠之上而产生的,也就是沙子的这一比喻源自于月,所以写沙,其实也是在写月光。因此本句“月”比“沙”重要。

小结:

综上所述,“沙似雪”是月亮照沙而形成,所以“沙似雪”是突出了月光的皎洁;同时,月亮的意象与思乡相关,所以“沙似雪”“月如霜”引发了后面的“望乡”。因此,在一二句里,重点是“月”而非“沙”。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哪句是借月亮抒感的?

是——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人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朝诗人李益的一首七言绝句: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将士个个都在眺望故乡。

回乐峰在唐代灵州回乐县,受降城是唐初名将张仁愿为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所筑,都属于边关重镇。诗人在前两句写景时,将沙子描写成雪、将月亮比喻成霜,都有夸张的成分,主要目的是突出当地环境的空旷凄凉,为后两句写情进行充分的铺垫。

意象月亮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及有关诗句

思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 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家乡,团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家乡,团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