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庄子集释井底之蛙 庄子埳井之蛙

井底之蛙,如果青蛙跳出井后,它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青蛙从井里跳了出来,看到了蓝蓝的无边无际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海,感受到世界那么大,原来井外的天地是那么的广阔,那么的美,自己的见识太短浅了。

庄子集释井底之蛙 庄子埳井之蛙庄子集释井底之蛙 庄子埳井之蛙


成语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却又妄自尊大。

一只青蛙,住一口井里。它高兴时,在井里跳来跳去,天热了,在水中游上游下,觉得很快活:我是井里的主人,多么逍遥自在!

它正在自得其乐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叫它。它抬起头向井口一看,只见一只大海龟的头几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丬天。只听见大海龟问它:青蛙老弟,你见过大海吗?青蛙说:大海有我的井大吗?海龟老兄,欢迎你下井来作客。

大海龟被它说动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可是,它左腿还没跨进井去,右腿的膝盖已被井栏绊住了。于是,大海龟只好伏在井口上,告诉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广。青蛙这才知道,井外还有这么大的天地。它又惊奇又惭愧,感到自己的见识太渺小了。

扩展资料:

成语“井底之蛙”,用来比喻见识短浅又盲目自大的人;也指那些看问题很片面、知识粗浅、眼界狭小的人。井底之蛙的故事出自《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人们整理为俗语:“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都是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不懂大道理。

参考资料:

井底之蛙,如果青蛙跳出井后,

它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

感受是:小鸟说得没错,天空真的是无边无际的,不是只有井口那么大的!看来我是错了。

自己写的,供参考。

后来井底之蛙不幸小了的话,就准备出去了,只见他后腿一瞪,就跳出了井口,上面一看,青蛙立即目瞪口呆的说,哇,好大的石头啊,好大的好高田吼吼

燃烧你的小宇宙!《坐井观天》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续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凡夫不可语道。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意思是不要跟夏天的虫子谈冰,它不懂;不要跟井底之蛙谈大海,它没见过不懂;不要跟凡夫谈高深的道的学问,他不懂。和层次不同、位置不同的人相处,的方式莫过于不争辩、不解释,做好自己即可。

出自《庄子集释》卷六下《庄子·外篇·秋水》。

原文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河伯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好之处都在自己一边了。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向东面看,看不见水边。于是河伯就转过他的脸,抬头看着海,对海若叹息说:“俗语有这样的话:‘懂得了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样的人,说的就是我。我曾经听说有认为孔子的知识少、伯夷的仁义轻的人,一开头我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难于穷尽,我不是到你的门下请教,就非常危险了。我就会长时间地被真正的大名家耻笑了。”

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所住地方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时节的限制;不能和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因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给限制住了。如今你从海边往外看,观览大海,就知道了你自己的浅薄,这样我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大过海的,所有的河流都归向这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息,海水却不见增多满溢;尾闾将海水泄漏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海水却不见减少枯竭;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不起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大海都不受什么影响。它的蓄水量超过江河,简直不是用一般数字所能计算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自满,因为我自知是自然的产物,由天地赋予我形貌,并且禀受到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就跟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里一样。我正以为自己所见太少,又哪里敢自以为多而骄傲呢?算起来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蚂蚁穴存在于旷野之中吗?算起来存在于海内,不就像一颗小米粒存在于大谷仓中吗?世人每用“万物”的说法来称事物数量之多;而人类不过只是万物中的一种罢了。九州之内,人们都是靠着谷食生存、乘舟车来往,熙熙攘攘,作为每一个人来说,只是所有的人之中的一分子而已。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仕士所操劳的,也不过是像一根毫毛罢了!伯夷以让天下求取名声,孔子以能谈天下事被人视为博学。他们因此感到自满,不就跟你原来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注释:

①拘:受拘束,受局限。

②虚:同墟,狭小的居处。

③笃:固,局限。

④时:时令。

⑤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

⑥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

启示:

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在认知层面存在异是正常的一件事情,因为每个人生长环境,每天待人接物之所见所闻可以是天壤之别,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的观念不同很正常。这种“不同”是每个人之人生自然而然的演变结果。就像我们无法强求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一致,我们亦无法强求观念一致。强求观念一致必然违背“自然”,会得不偿失。

鹏程万里,井底之蛙出自哪里

鹏程万里

péng chéng wàn lǐ

〖解释〗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出处〗《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示例〗俺也曾蠹简三冬依雪聚,怕不的~信风扶.★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

井底之蛙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意思是什么?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意思是不能要求不具备相应经验和知识的人去理解高深的道理。

【出处】

出自《庄子集释》。

【原文节选】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译文】

北海说:“井底之蛙不能理解海的广阔,是因为它所处的环境太过狭窄;夏天的虫子不能理解冰的寒冷,是因为它只知道适应当下的时节;普通人不能理解高深的道理,是因为他们受到教育和文化的束缚。”

【赏析】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要求没有相应经验和知识的人去理解高深的道理。每个人的认知和视野都是受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的。只有具备了足够的阅历和学问,才能领悟深奥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句话出自《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一部分,与“道”、“无为”等概念有关。当时的环境,注重的是礼教和传统,而庄子则在强调个体主义、自然和道德。因此,这句话是庄子对于当时中教育、文化和思想的批判和反思。

【注释】

夏虫:指夏季的昆虫;

冰:指冰雪,寒冷的天气;

井蛙:指住在井里的青蛙;

海:指大海,广阔的海洋;

凡夫:指普通人;

道:指道家思想中的“道”。

【生活启示】

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认知和视野,不能要求不具备相应经验和知识的人去理解高深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历,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去理解事物。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不要盲目评论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要保持谦虚和客观的态度。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学习和探索的心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从而更好地适应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与他人交流时,也要倾听对方的观点,尊重彼此的不同意见,以建立更加和谐和互相理解的关系。

与诸弟书中的河伯观海和井底之蛙寓意是什么

河伯观海 就是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河伯很自大,直到有一天看到了大海,见笑于大方之家也是出自这个故事,也就是说,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盲目自大,

井底之蛙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这两个词语都比喻人的 目光短浅 盲目自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