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河南特有的节日 河南特有的节日了解情况

河南过年都用什么特色风俗啊?

送神慌年忙祭灶

河南特有的节日 河南特有的节日了解情况河南特有的节日 河南特有的节日了解情况


河南特有的节日 河南特有的节日了解情况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二贴刮。要贴门神,贴对子。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

重阳节的时间是什么?河南过重阳节的习俗都有什么?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希望采纳!

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风情是什么

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风情是浚县古庙会、二月二、乞巧节、鬼节、祭灶和炒面节。

浚县古庙会,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德国一民俗学者逛过庙会后称浚县庙会为“老的狂欢节”。2004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列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7年,“浚县古庙会”和“浚县民间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

二月二,是“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

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炒面节,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 等,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河南春节习俗

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

河南春节习俗:一年一度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了,全国为欢欢喜喜过大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浴、祭灶、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而全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习俗

河南是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省份,拥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下面我来为你介绍一些关于河南习俗的内容。

首先,河南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对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而在元宵节,人们则会举行灯笼展览、猜灯谜等活动,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

其次,河南还有一些特色的婚俗习惯。比如,河南的婚礼通常会有喜酒、嫁妆、迎亲等环节。新娘在出嫁前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办理婚纱照、试婚礼服等。而在迎亲的时候,新郎要带着一支鞭子,象征着他能够保护妻子和家庭。这些习俗体现了河南人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

此外,河南还有一些独特的饮食习惯。河南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菜品而闻名。比如,烩面是河南的传统名吃之一,它将面条和各种配料烩煮在一起,口感鲜美。另外,河南还有一种特色小吃叫做“豫菜”,它以清淡、爽口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后,河南还有一些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比如,河南的剪纸艺术非常有名,它以其精细的刻画和独特的造型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此外,河南还有一种叫做“彩塑”的传统手工艺品,它以其绚丽多彩的颜色和精湛的工艺而著称。

总而言之,河南拥有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河南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河南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无论是节日庆典、婚俗习惯、饮食文化还是民间艺术,都使河南成为一个独特而有魅力的地方。

河南独特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1、洛阳牡丹文化节:

时间:每年4月5日前后至5月5日前后

地址:洛阳

介绍:

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是四大名会之一,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10年升级文化盛会。

洛阳牡丹花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洛阳不可或缺的盛大节日,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

2、汝阳杜鹃花节:

时间: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

地址:洛阳汝阳

介绍:

西泰山景区120多平方公里,每年4、5月份花事浓,自2009年以来,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了集度假、养生、休闲为一体的西泰山风情小镇。

“人间四月芳菲尽,汝阳杜鹃始盛开。”西泰山神奇峻秀,绿树成荫,尤其春天里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更是奇丽风景中的一绝。春风中,西泰山漫山遍野的杜鹃竞相怒放,有“野生杜鹃十万顷”的美誉。

3、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时间:每年4月

地址:郑州新郑

介绍:

新郑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自古以来,当地有在农历三月初三拜祖习俗,在这一传统活动基础上,1992年举办了首届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在具茨山黄帝大宗桐举行朝拜大典,然后瞻仰轩辕庙、嫘祖洞、拜华盖童子处、风后城,观看民间文艺表演。

4、宋都文化节:

时间:每年4月

地址:开封

介绍:

4月22日至26日在古都开封举办宋都文化节。其主要活动内容有:“宋都”风情游,游览宋都御街等开封的名胜古迹;在樊楼品尝皇宫御宴,观看宋宫乐舞,斗鸡比赛;民间文艺表演、书画、盆景、花卉及工艺美术品展销;风筝比赛等。

5、月季花会:

时间:每年5月

地址:郑州

介绍:

每年这一时间,郑州都将举办月季花会。不主办单位拿出的各色月季花,而且城中也可以把自己家里培育多年的名品拿出来,届时满城皆花,公园、街巷处处都是美丽的鲜花,香气馥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