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_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要一篇<<道德经>>读后感

你好,首先道德经首先是讲顺承,讲阴柔的,它的每句话都暗含了深深的哲理,道德经也叫道德五千言,是信奉的真经,写整个道德经读后感真的不好写,题目太大,包含内容太多,建议从道德经里挑选一两句自己感兴趣的抒发下感慨,文章就很丰满了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_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_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读上善若水有感800字

被誉为“和世界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接近于“道”。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 水能滋养万物生命。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赞誉!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俗话说:水滴石穿。此非力使然,恒也。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水也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既能利万物,可一旦洪水泛滥又会生灵涂炭,摧残生命。故常有洪水猛兽、水火无情之说。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认为水德“近于”而不是等于道。既便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也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当今世人来讲,老子讲的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样要求实在太难、太苛刻了。不过可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我们做事做人当如水,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地贡献力量帮助别人,而不要与人争功争名利。

总之,“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人的修炼与品德要像水一样。我们为人处世的要旨,就是要领悟老子那振聋发聩的不朽名言:夫唯不争,故无。只有奉献不争,才能没有过失。这就是我们读“上善若水”的启示。

读《老子》第八章有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按近于“道”。上善的人总是甘居卑下的环境,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可亲,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招来怨咎。

在恶劣的环境下,才是能体现一个人品格的时候。

不争,才不会过失。以后,我尽量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享受这个做事的过程,反思做事过程中自己可提升的空间,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做个虚怀若谷的人。

有没有《道德经》第八章的读后感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水是万物中的上善者!水对万物的益处很多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人们不愿意去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这里用了“众人”而不是“众物”值得注意,因为物是没有情感的,何恶之有呢?这里是把水的这种“处恶”的品质进行升华,意思是有道者应该具有处众人之所恶的品质.这部分应该是老子的原话.

以下内容是藏书者或者老子的在观看《老子》时在旁边作的笔记,不是老子所说的原话,与老子的真实思想是有一定距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道德经》全本内容是由老子的原话和某人学习老子的笔记构成的,不是所有的话都是老子的原话.居善地,要让自己处于优势地位,善地不只是讲要找一座好房子来住,地是指自己所处的位置,任何时刻的位置!在公司的位置,在班级的位置,在男女朋友之间的位置,在亲戚朋友之中的位置.心善渊,渊者深也广也!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深不可测.与善仁,有的版本是“与善天”,给予之德的是天,他给予从来不求回报,人的付出也应该不求任何回报.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3句我不翻译了,意思很浅显,一般人都能看懂.我个人翻译不了的原因是这3句话与老子的原本思想是向背离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而且对政事没有兴趣,怎么会讲“政善治”呢?老子主张诀窍弃利,主张无用之用,又怎么会讲“事善能”呢?动善时不做批判,如果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又怎么能做到不争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