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地基处理设计依据_地基处理方案依据

(一)强夯法设计总体思路

地基处理设计依据_地基处理方案依据地基处理设计依据_地基处理方案依据


强夯法地基处理可以有效消除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均匀性、减小工后使用变形。因此强夯设计前应首先确定地基处理主要目的、用途,再结合各方面综合要求确定采用强夯还是强夯置换法,根据具体工程地质条件和加固深度选择合适的锤型、能级、夯点间距、夯击遍数和技术间歇时间。并根据预测处理效果,反演各项变形指标是否满足上部设计要求。

(二)强夯法设计要点

1、夯锤与施工机具选择

一般常用夯锤直径在2.2~2.6m,锤重10~40T,锤底平整,不得为锁底形,锤身为柱形,不得使用梨形夯锤。异形锤一般直径为1.1~1.3m,锤底平整,锤身圆柱形,锤重15~45T。夯锤选择应满足方便运输、施工效率高、行动灵活等要求。夯锤面积与有效加固深度关系密切,根据研究,在能级为10000kN·m、夯锤半径为1.25m时的最大锤击应力比1.5m和1.75m夯锤半径时分别提高37%和76%,为提高有效加固深度,可适当减小夯锤半径;高能级强夯时,重锤低落距有效加固深度和加固后地基的均匀性都优于轻锤高落距。

2、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既是反映地基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又是选择地基方案的重要依据。一般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

3、强夯法单位夯击能

强夯法单位夯击能应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综合考虑,并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在相同条件下细颗粒土的单位夯击能要比粗颗粒适当大些。一般对于细颗粒土取1500kN·m/m2~4000kN·m/m2;对于粗颗粒土取1000kN·m/m2~3000kN·m/m2。

4、强夯法的夯击次数

强夯法的夯击次数应以夯坑的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量最小为确定原则。除了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外,还应满足几个条件:a.最后两击沉降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较大时小于100mm。b.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c.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5、强夯法夯击遍数

强夯法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2遍~3遍,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1遍。由粗颗粒组成的渗透性强的地基,夯击遍数可要求少些;反之,由细颗粒土组成的渗透性弱的地基,夯击遍数要求多些。

6、强夯间隔时间

强夯间隔时间是指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时间,有利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失。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失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3周~4周,对于渗透性较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7、强夯法夯击点布置

强夯法夯击点布置是否合理与夯实效果和施工费用有直接关系。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建筑结构类型,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5m~9m,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与第一遍相等,也可适当减小。对于处理深度较大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8、强夯法的处理范围

强夯法的处理范围是指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强夯的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

1.增加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的规定;

2.增加采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综合使用的地基处理工程验收检验的综合安全系数的检验要求;

3.增加地基处理采用的材料,应根据场地环境类别符合耐久性设计的要求;

4.增加处理后的地基整体稳定分析方法;

5.增加加筋垫层设计验算方法;

6.增加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处理的设计、施工要求;

7.增加高夯击能的设计参数;

8.增加复合地基承载力考虑基础深度修正的有粘结强度增强体桩身强度验算方法;

9.增加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施工要求;

10.增加注浆加固;

11.增加微型桩加固;

12.增加检验与监测;

13.增加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静载荷试验要点;

14.增加处理后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类。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处理,常见有石屑垫层、砂垫层、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实等。地基处理规范具体有1、孔内深层强夯法(DDC)孔内深层强夯法(DDC)地基处理专利新技术(专利号ZL92114452.0),是先在地基内成孔,将强夯重锤放入孔内,边加料边强夯或分层填料后强夯。

①地基的承载力验算,②地基变形计算,③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④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地基加固处理,尽量不改变土地的属性,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方面。

填海工程的地基怎么处理? 地基处理方式的选择需要依据建筑物的设计地基承载力、区域填土的型别和基础底层的软土的分布情况等:

1、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

2、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溼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主要用来提高土的强度,减少压缩性,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溼陷性。对饱和粘性土宜结合堆载预压法和垂直排水法使用。

3、砂石桩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降低压缩性,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对饱和粘土地基上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也可采用砂石桩置换处理,使砂石桩与软粘土构成复合地基,加速软土的排水固结,提高地基承载力。

4 、振冲法分加填料和不加填料两种。加填料的通常称为振冲碎石桩法。振冲法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粉质粘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对于处理不排水抗剪强度不小于20kPa的粘性土和饱和黄土地基,应在施工前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不加填料振冲加密适用于处理粘粒含量不大于10%的中、粗砂地基。振冲碎石桩主要用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量,还可用来提高土坡的抗滑稳定性或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

5 、水泥土搅拌法分为浆液深层搅拌法(简称溼法)和粉体喷搅法(简称干法)。水泥土搅拌法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不宜用于处理泥炭土、塑性指数大于25的粘土、地下水具有腐蚀性以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基。若需采用时必须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当地基的天然含水量小于30%(黄土含水量小于25%)、大于70%或地下水的pH值小于4时不宜采用于法。连续搭接的水泥搅拌桩可作为基坑的止水帷幕,受其搅拌能力的限制,该法在地基承载力大于140kPa的粘性土和粉土地基中的应用有一定难度。

6 、高压喷射注浆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地基。当地基中含有较多的大粒径块石、大量植物根茎或较高的有机质时,应根据现场试验结果确定其适用性。对地下水流速度过大、喷射浆液无法在注浆套管周围凝固等情况不宜采用。高压旋喷桩的处理深度较大,除地基加固外,也可作为深基坑或大坝的止水帷幕,目前最大处理深度已超过30m。

7、 预压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按预压方法分为堆载预压法及真空预压法。堆载预压分塑料排水带或砂井地基堆载预压和天然地基堆载预压。当软土层厚度小于4m时,可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处理,当软土层厚度超过4m时,应采用塑料排水带、砂井等竖向排水预压法处理。对真空预压工程,必须在地基内设定排水竖井。预压法主要用来解决地基的沉降及稳定问题。

8 、夯实水泥土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素填土、杂填土、粘性土等地基。该法施工周期短、造价低、施工文明、造价容易控制。

9、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对淤泥质土应根据地区经验或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基础和桩顶之间需设定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保证桩、 *** 同承担荷载形成复合地基。该法适用于条基、独立基础、箱基、筏基,可用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变形。对可液化地基,可采用碎石桩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多桩型复合地基,达到消除地基土的液化和提高承载力的目的。

10 、石灰桩法适用于处理饱和粘性土、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时,可采取减少生石灰用量和增加掺合料含水量的办法提高桩身强度。该法不适用于地下水下的砂类土。

11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溼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可处理的深度为5~15m。当用来消除地基土的溼陷性时,宜采用土挤密桩法;当用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定性时,宜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饱和度大于65%时,不宜采用这种方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在消除土的溼陷性和减少渗透性方面效果基本相同,土挤密桩法地基的承载力和水稳定性不及灰土挤密桩法。

12 、柱锤冲扩桩法适用于处理杂填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和黄土等地基,对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松软土层,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地基处理深度不宜超过6m。

13 、单液矽化法和碱液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0.1~2m/d的溼陷性黄土等地基。在自重溼陷性黄土场地,对Ⅱ级溼陷性地基,应通过试验确定碱液法的适用性。 14、在确定地基处理方案时,宜选取不同的多种方法进行比选。对复合地基而言,方案选择是针对不同土性、设计要求的承载力提高幅质、选取适宜的成桩工艺和增强体材料。

黄岛航母基地填海工程

千万不要询问涉及部队的具体资讯,比如番号,军事基地或工程专案,隶属关系,人员职位, 驻地,装备,人数,联络方式等等,否则很容易涉嫌窃取国家机密,后果很严重的。

填海工程是怎么填的?

最初期的填海方式,只是把开发时所产生的沙泥碎石,直接倾倒进海里去。这种方式,造出来的陆地最接近自然海岸。不过,若然填海地所处的水流比较急,水流对海岸的冲击,会渐渐侵蚀填海区。 若堆填范围比较大的话,比较好的填海办法,是先用比较稳固的填料在填海范围修筑堤围,然后再把填料倾倒进堆填区内。这种堆填方式最为常用,亦是最普遍的堆填方式。现时香港的西九龙填海区,就是用这种方法,把原来的油麻地避风塘的堤围连结,再把沙石倾倒进堤围内,再等候填料沉淀,然后再在新填海区开展建造工程。沙田新市镇亦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填海工程。 若填料只是沙泥,大可直接倾倒进海里。不过,若填料是污泥或垃圾的话,在填海之前,要先行平整海床。平整海床的方式是先把海底的污泥挖起,并在海底及堤岸铺设防止污水渗漏的胶膜,然后才可以把填料倒进堆填范围之内。否则的话,污泥在表层建筑物的压力作用下会滑动,使地面造成不平均沉降。

填海工程危险吗

严格来讲,什么工程都有危险,填海工程并不是其中最危险的,你运土倒在海中然后再对土进行处理,这个过程当然有危险,但没有非常特别的危险在内。

填海工程的利与弊

填海是指因为土地使用出现紧张或者因需配合规划等原因而需要将海岸线向前推,用人工建设的方式扩充土地面积。一些沿海城市因为受到建设用地保有量有限和发展经济等因素的压力,而需向海岸边开辟新土地。填海在我国古代就有过,当时被认为是逆天而行。填海把原有的海面填进泥土以产生陆地。对于山多平地少的城市,填海是一个很有效制造平地作为市区发展的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香港,都是使用这个方法制造平地。荷兰是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

好处

·有效制造平地,以供市区发展填海造出来的土地就可以增加城市建设、工业生产用地,如建房屋、建道路、搞绿化、建工厂等等,可以缓减土地供应压力,当然对于围海造田要合理规划,有效开发。

·美化海岸线,改善沿海景观

坏处

·破坏海洋生态,影响海洋生物生活

·过度填海会使海港收窄,令水流更急速,影响船只航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各种工厂的大量涌现,使国土面积狭小的它陷入了困境。于是,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填海造陆。这些新陆地为日本工业的腾飞,提供了位置优越的建设用地。从1945至1975年,日本 *** 填海造地11.8万公顷(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的面积),统一进行工业布局,将炼油、石油化工和造船等资源消耗型企业配置于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上,使原料码头与产品码头成为工厂的一部分,减少了中转运输费用,由此促进了这些部门以及造船、机械和建筑等工业部门的飞速发展。

在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大肆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经济也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自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后来每年仍然以约2000公顷的速度消失。“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海洋污染,很多靠近陆地的水域里已经没有了生物活动,海水自净能力减弱,赤潮氾滥。”一位专家说,“现在我们必须使用种种办法来改变和修复环境,付出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尽管如此,要恢复以前的情况已经非常困难。一些海岸线上,大面积森林消失,小鱼小虾绝迹,渔业由此遭受了重大损失。

在亚洲,陆地资源贫乏的沿海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利用滩涂或海湾填海造地。现在,禁止无序填海已经摆到了各国面前。“综合性海域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学者重视的课题。无序开发将给海洋环境带来难以估量的恶果,很多国家为此得不偿失。

填海原则由于环保人士认为填海工程会破坏环境,所以他们均反对进行填海工程。在香港,部分环保人士于2003年就一项填海工程提出诉讼,希望能推翻有关规划。2004年1月9日,香港终审法院宣判环保人士胜诉,并提出了进行填海的三个原则:

·有迫切及凌驾性的当前需要(包括社群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需要)

·没有其他可行方法

·对海港的损害减至最少

这次判决影响深远,可能会影响其他地区日后填海的原则。

填海工程的会计怎样做?

适用于施工企业会计制度

具体:

成本类:工程施工----材料、机械使用费、其他;

核算类:工程结算、工程毛利;

想承包温州填海工程

可以找温州市委。或者打市长热信,瓯飞工程是大工程,小承包都可以赚很多钱。

天津填海工程道路怎么样

道路还是不错的,一般都是双车道路,就是土的粘度比较大卸车时困难

香港有什么填海工程?

竹篙湾填海工程,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 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等,百度一下

局部加固原则,均匀化原则和相互作用原则

1)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和工业废料。

2)除执行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及部颁有关标准、规范规定。遵守国家有关法规。

3)应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和农田水利设施,保护生态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