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一战德国战役顺序_一战德国战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详细过程是(从爆发到结束)?

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一战德国战役顺序_一战德国战绩一战德国战役顺序_一战德国战绩


俄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德国依据条约,向俄国宣战,接着法国对德国宣战

一战爆发

当时最先开始行动的是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接着德国和法国几乎同时开始行动

德国是施里芬计划,经过比利时攻入法国。由于当时比利时是中立国,英国基于条约要求德国撤退,被拒绝后,英国对德国宣战

法国同时开始了17号计划,但惨败

德国攻入法国北部,法国要求沙俄马上履行义务,俄国攻入东普鲁士,吸引德国注意力

德国不得不抽调部分部队去东线

最后,在法国方面,战线稳定在马恩河

这时候德国出现战略分歧,到底是向东还是向西

一开始是向西,但在凡尔登之后,转而向东,在波兰战役中痛打俄军,但还是陷入僵持

1916-1917战线一直处于僵持,谁也不能占上风

英国利用舰队,封锁了德国的海上交通,德国经济开始陷入僵局

1917年,俄国发动勃鲁西诺夫攻势,在东线全面进攻,一度打垮了奥匈帝国,但无法解决

1917年末,沙皇退位,之后在1918年,在签订布涅斯特条约后,俄国退出战争

1918年,美国参战

1918年,德国将东线兵力抽到西线,发动最后的皇帝攻势,但失败。之后一直被压制

1918年,德国威廉港水兵出头,德国皇帝跑路

德国宣布投降

1、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罗斯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2、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

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地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役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3、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

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罗斯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4、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开始发动攻势,遭到失败。

8月8日,协约国军队在福煦的指挥下,开始反攻,把德军撵出法国和比利时国境,德军主力已开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亚的军队被击溃,29日向协约国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奥匈帝国于11月3日投降。11月4日,基尔军港海军舰队水兵举行起义,成立苏维埃。

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德皇威廉二世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兰。

5、1918年11月11日,德军正式投降。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扩展资料:

参战国家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参考资料来源:

1914.6.28

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

1914.8

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

1914.8

俄军进攻东普鲁士,德军开始被迫两线作战

1914.9.5

马恩河战役。一战规模最大的战役,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政策破产。

1914

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

德奥进攻重点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战斗。但计划落空

1916

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大战的战略主动权逐渐转向协约国一方

1916.2

德发动凡尔登战役。法元帅霞飞率军顽强抵抗,随后反攻,收复大部分失地。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1916.2

德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6.6

英法联军为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发动索姆河战役。

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国首次使用坦克。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但仍未能决出胜负。

1916

英德海军上规模最大的交锋—日德兰海战

1917.4

美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作战。协约国集团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1917

北洋政府想同盟国宣战

1917.11.7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缔结不各地不赔款合约

1918.3

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合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1918

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同盟国物资供应和兵源补充不足

1918

协约国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来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法元帅福熙为西线联军总司令

1918.7

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1918.9-10

协约国军队突破德“兴登堡防线”

1918.10

月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兵变

1918.11.9

“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1918.11.11

巴黎郊外一节火车车厢签署停战协议。一战结束

1919.1.18

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正式开幕

1919.6.28

凡尔赛的镜厅签署《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一战:

伊珀尔战役,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亚眠战役,东普鲁士战役,加利西亚战役,加利波利战役,戈尔利采战役,康布雷战役。

这次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

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地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役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PS:民族国家纷纷建立是这次不正义战争带给人类的最大成果。

二战:

1.东线战场: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战役,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第聂伯河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罗马尼亚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布拉格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

2.远东战场(中国为主):1937.8.13淞沪会战,1937.9.11太原会战,1937.12.1南京保卫战,1938.1徐州会战,1938.5兰封会战,1938.6-10,武汉会战,1939.3南昌会战,1939.5随枣会战,1939.9.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11.桂南会战,1940.3.五原战役(傅作义-第八战区),1940.8.百团大战,1941.1.豫南会战,1941.3,上高会战,1941.5.晋南会战,1941.9.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12.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4.浙赣会战,1943.5,鄂西会战,1943.11.常德会战,1944.4,豫湘桂战役(包括豫中,豫南,桂柳三个部分),1945.1.湘粤赣战役,1945.4.湘西会战,1944.4-1945.8桂柳反击战。

PS: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战略防御阶段;1938.10-1943.7月,战略相持阶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战略反攻阶段。(因为两点.1.1943.7月,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在华北反扫荡,1943年10月和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也展开反攻作战!1943.12.1.开罗会议!)

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1945.9.2日在投降书上签字。(1946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决议将庆祝胜利的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3.北非战场:

第一阶段

(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军进攻。

第二阶段

(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军进攻。

第三阶段

(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联军进攻。

第四阶段

(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军进攻。

第五阶段

(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军进攻。

第六阶段

(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盟军进攻

总括:从1940年6月10日至1943年5月16日在北非发生了北非战役。它包括发生在利比亚和埃及的沙漠(西部沙漠战役,也被叫做沙漠战争)以及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火炬行动)和突尼斯(突尼西亚战役)的战役。

有阿拉曼战役和突尼斯战役。

4.西线战场:法兰西战役,不列颠空战,阿登反击战,诺曼底战役。

5.太平洋战场:1941.12.7日珍珠港事件,珊瑚岛战役,中途岛战役,瓜达卡纳尔战役 (瓜岛战役: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马绍尔群岛战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菲律宾海海战,马里亚纳群岛战役,莱特湾海战。

一战交战双方:以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为首的同盟国,以美国,法国、英国、日本、沙皇俄国为首的协约国军事集团,时间,1914年7月31日到1918年重大战役:凡尔登保卫战,法德双方,死伤70万,号称“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之战,英德双方,死伤20万,坦伦堡战役,德俄双方,德军大获全胜,歼灭俄军65万,康布雷战役,英军首先将坦克用于实战

二战交战双方: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首的轴心国

以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国

时间,从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订投降书

重大战役:波兰战役,德国以1个月的时间灭亡波兰。

法兰西战役,德国在38天时间内征服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西欧国家,不列颠战役,德国损失1800架飞机但没有征服皇家空军,德军战败,克里特岛空降作战,德军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用空降兵征服了英军重兵防守的克里特岛,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斯莫棱斯克会战,列宁格勒会战,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瓜岛争夺战,库尔斯克会战,西西里登陆战,诺曼底登陆战,马里亚那群岛会战,菲律宾战役,阿登反攻战,柏林保卫战,硫磺岛争夺战,冲绳登陆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 军事 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著名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役

1914年奥匈帝国弗朗茨·费迪南(FranzFerdinand)大公遇刺身亡,此事成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许多国家接连卷入其中。随后,英国、法国、意大利以及俄国结盟,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随着欧洲各大帝国在全球范围冲突不断,一战的战火蔓延至全世界。1917年,美国也宣布参战,他们加入到反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斗中。

一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最终有900万人死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以下是一战中人们应该知道的五大标志性战役:

1、第一次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5日至12日)

一战初期,德国准备实施施里芬计划(the SchlieffenPlan)。他们通过中立国比利时迅速进入法国,这使得英国也被卷入其中。德国击退了比利时、英国以及法国的军队,并先后在洛林(法国东北部)、沙勒罗伊(比利时)和蒙斯(比利时西南部)取得胜利。

不久之后,法国军队和英国远征军利用德军战线上的空档进行袭击,几乎包围了德军第一和第二集团军。面对这样的形势,德军停止前进,将阵线拉回到埃纳河。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略形势,也导致了后来西线的堑壕战。

原文配图:凡尔登战役示意图

2、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至12月20日)

1916年初,经历了一年毫无建树的进攻,西线一直保持着僵局。为了打击协约国,德军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ErichvonFalkenhayn)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持久战,他将打击目标定在法国境内著名要塞凡尔登。凡尔登是英法军队战线的突出部,德军将从三个方向进攻。这场战役开始于二月底。

开始阶段,德军一路推进,法军也不断增援,顽强抵抗。到了秋天,法军开始反攻,并收复了一些失地。凡尔登战役成为法国防御战的代表。此役法军有超过16.1万人阵亡,德国则有超过14.2万人阵亡。

日德兰海战

3、日德兰大海战(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

英国海军约翰·杰利科(JohnJellicoe)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 成功 将德国海军赖因哈德·舍尔(ReinhardScheer)率领的舰队封锁在了北海。由于缺少能够直接对付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军舰,他希望能够引诱英军一部分兵力投入到与他们公海舰队的战斗中。此计划也对德军将来的作战以及跨越封锁线有帮助。杰利科看出了舍尔的意图,在5月底,他将所有的战斗力都集中在封锁线上。

英军戴维·贝蒂指挥的巡洋舰在1916年5月31日与德军弗朗茨·希佩尔指挥的巡洋舰发生战斗。贝蒂假装弱势撤退,将敌舰引诱到杰利科指挥的战舰方向。在这 历史 上最大的海战上,最后以德军无功而返结束。虽然英军损失了更多的军舰,但是英军成功的战略使他们保住了海上要塞。

英军8英寸榴弹炮,索姆河战役场面

4、索姆河会战(1916年7月1日至11月18日)

1916年初,英法领导人开始计划在皮卡第附近的索姆河发动攻击。但为了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他们必须改变一些计划细节。在七天的炮击过后,英军7月1日在索姆河在北岸,而法军在两岸共同发动攻击。索姆河会战正式开始。

法国方面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英军却损失惨重。仅仅在第一天,就有19240名英军阵亡。随着英法两军不断推进,他们成功将德军注意力引开凡尔登战场。战役从夏天持续到秋季,双方进入了消耗战。由于无望达成 决定 性进展,英军在11月初结束了会战。此时,英军总计伤亡42万人。索姆河战役视频资料:

5、亚眠战役(1918年8月8日至12日)

协约国成功抵御了德军的春季进攻,并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成功反击,他们开始计划1918年8月的后续行动。英国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Haig)本来计划进攻亚眠东部,但是法军元帅斐迪南·福煦(FerdinandFoch)坚持要将法军部分兵力投入到南部。8月8日,英国第四集团军和法国第一集团军联手大败德军。

在第一天,同盟军就向前推进了7英里,使得德军乱了阵脚。11日,同盟军已经将德军逼到了他们春季以前的防线。德军陆军将领埃里希·冯·鲁登道夫称之为“德军最黑暗的日子”。亚眠战役标志着百日反击战的开始,德军自此大势已去。 扯淡吧

6 、第二次马恩河会战德国为争取同协约国签署一个体面和约,于1918年7月在马恩河地区对英法联军进行的一次会战。德军最高指挥部的企图是,预定于15日以3个集团军的兵力(共48个师,6353门火炮,约900架飞机),在马恩河突出部地区对英法联军发动进攻,前出到联军的后方,随后向巴黎方向发展进攻。但这一企图被法军获悉。法军于7月15日零时30分先于德军预定进攻时间40分钟,向德军各阵地开始炮击,打乱敌方的指挥。德军在炮火准备后,发起进攻,强渡马恩河。法军以航空兵进行阻击。7月18日,英法联军在总司令F.福煦的指挥下,以优势兵力向德军发起反攻,在主要突击方向(马恩河突出部)50公里的地段上,以25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2103门火炮,约1100架飞机,500辆坦克)同德军18个师(918门火炮,约800架飞机)展开激战,将德军打退到埃纳河和韦勒河一线。8月5日会战结束。德军损失12万人,联军损失近6万人。联军向前推进42公里,防线缩短45公里,消除了对巴黎的威胁,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

7、伊珀尔战役Ypres, Battles of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同德军在比利时西部伊珀尔地区进行的3次战役。1914年10月中旬,双方试图迂回包围对方的“奔向大海”行动都没有达到目的,在利斯河(今莱厄河)两岸形成势均力敌局面。整个大战期间,伊珀尔地区成为双方新武器和新技术的试验场。第一次伊珀尔战役于10月19日开始,英军首先从伊珀尔发起进攻,预有准备的德军于次日展开猛烈反攻。比军为挽救自己,于29~30日打开水闸,洪水阻断了德军沿海的进攻路线。10月31日和11月11日,英军两度告急;11月22日,法国援军到达,局势缓和,转为阵地战。1915年4月22日,德军为报复联军在香槟和新沙佩勒的进攻,并掩护其向东线调动军队的行动而发起了第二次伊珀尔战役。从17时起,德军向伊珀尔以北突出部的英军连续施放了18万公斤(6000罐)氯气,这是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 化学 战剂,造成英军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英军阵地宽10公里、深7公里的地带实际上已无人防守。但德军因年初在波兰战场使用这种新武器时效果不佳,而没料到这次却如此成功,因此没准备充足的预备队乘势扩大战果,英、印援军迅速封住突破口,使形势趋于缓和。5月25日战役结束。第三次伊珀尔战役于1917年7月31日开始,英军企图趁6月梅森战役的胜利,攻击佛兰德沿海的德军潜艇基地,以加速德国的崩溃。在经过16天的炮火准备(3000门火炮发射了450万发炮弹)之后,会同法军以16个师的兵力,向伊珀尔附近的德军展开猛攻。当时大雨使地面变为一片沼泽,分散配置的联军及其陷在沼泽内的坦克成了德军 射击 的靶子,双方的飞机也不能发挥作用。联军连续的进攻,只从出发地向前推进了6公里,11月10日战役结束。联军伤亡近30万人,德军伤亡27万人。

8、东普鲁士战役Operation in East Prussia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军西北方面军对德国东普鲁士的进攻战役。1914年8月中,正当德军主力向法国边境推进时,俄国大本营应盟国要求, 命令 西北、西南两个方面军同时发动攻势,以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西北方面军的企图是对东普鲁士境内马祖里湖区以西的德军第8集团军(14.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约1000门火炮,由M.von普里特维茨·翁德·加夫龙指挥)实施两路夹攻,占领东普鲁士,作为向德国腹地进军的基地。其部署是:第1集团军(6.5个步兵师、5.5个骑兵师、492门火炮,由П.К.伦南坎普夫指挥)从马祖里湖区以北迂回德军左翼,切断其与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的联系,并尽量吸引德军主力;第2集团军(11.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720门火炮,由А.В.萨姆索诺夫指挥)从湖区西南向德军后方迂回,切断其向维斯瓦河的退路并歼灭之。总的兵力对比,俄军占优势。8月17日,俄国第1集团军率先越入东普鲁士境。20日,德第8集团军和俄第1集团军在贡宾嫩-戈乌达普一线激战,德军被迫退却。同日,俄第2集团军也发起进攻,第1集团军停止追击,原地休整,致使第2集团军形成孤军冒进。俄军使用明码发报,德方对俄军动向了如指掌。新任德第8集团军司令P.von兴登堡和参谋长E.F.W.鲁登道夫决定集中兵力歼灭俄第2集团军。其部署是:以第12军另两个师正面钳制俄第2集团军中央的两个军(第13、第15军),同时对该集团军实施两翼夹击;以第1军为主攻指向乌斯道,首先攻歼俄军左翼第1军,尔后向俄军中央两个军的后方发展进攻;以第17军、第1预备军助攻,首先攻击俄军右翼第6军,得手后向中央两个军的侧后发展进攻。26日,德军开始行动。在德军的压力下,俄第2集团军两翼后撤,使中央两个军完全暴露,被迫退却;29日,两军在科穆辛森林地区钻进德军追击部队的“口袋”,全军覆没,萨姆索诺夫自杀。德方称此役为“坦嫩贝格战役”(坦嫩贝格系科穆辛森林以西的村名,1410年条顿骑士团在该地被斯拉夫军队打败)。此后,兴登堡集中主力歼击俄第1集团军,9月6日开始进攻,对俄第1集团军形成包围态势。俄军退出东普鲁士。此役德军充分利用了俄军指挥拙劣,两集团军互不协同,对敌情不明和严重泄密等弱点,取得了以劣势兵力对优势兵力的胜利。但此役和俄军西南方面军的加利西亚战役一起,起到了配合西线盟军的作用。

9、加利西亚战役Galician Battles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国西南方面军对奥匈帝国加利西亚地区的进攻战役。1914年8月中旬,正当德军大举进攻法国之际,俄国大本营应盟国的要求,在发动东普鲁士战役同时,发动加利西亚战役,从战略上配合英法军行动。俄国本身也企图夺取加利西亚。俄军西南方面军(H.H.伊万诺夫为总司令)误判奥匈军主力展开在利沃夫地区(实际上在该地以西约100公里),计划以该地区为主攻方向,以第3、第4、第5、第8集团军形成大包围态势,歼灭奥匈军主力。奥匈方面(F.X.J.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为总参谋长)在德国催促下,也决定发动大规模进攻:以第1、第4两集团军担任主攻,企图歼灭俄国第4、第5集团军于波兰境内卢布林、海乌姆地区,并前出至俄军西南方面军后方。第3集团军以及3个德奥军集群积极配合。奥匈统帅部指望东普鲁士德军南下接应。奥匈未发现俄国西南方面军左翼第8集团军集结,因而削弱了利沃夫以南的防御力量。俄奥双方都力图实现自己的进攻计划,双方都不明当面敌情,结果导致一场大规模混战,遭遇战成了主要作战样式。

8月18日战役开始。俄第4集团军和奥匈第1集团军首先遭遇,23~25日,在克拉希尼克地区激战,俄第4集团军退守卢布林以南。26~31日,俄第5集团军遭到奥匈第4集团军攻击,退至海乌姆西南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一线。但向利沃夫进攻的俄第3集团军,在第8集团军配合下,以30个师的优势兵力挫败奥匈第3集团军的14个师,强渡格尼拉亚利帕河,9月3日占领利沃夫。奥匈军退至戈罗多克地区。俄西南方面军各集团军向戈罗多克方向展开全面进攻,将奥匈军赶过桑河。21日俄军停止追击。至此,俄军控制了加利西亚大片地区。东普鲁士德军没有南下接应。总计俄方损失约23万人,奥匈损失40余万人。此役双方都没有实现围歼对方主力的计划。但俄军打进了战略要地加利西亚。这一结果同俄军进行的东普鲁士战役一起,迫使德国抽调兵力加强东线,从而间接配合了西线英法军的行动。战役期间,塞尔维亚军队英勇抗击奥匈军的进攻,钳制了大批奥匈军,对俄军是有力的支援。

10 、戈尔利采战役Gorlice, Battle of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奥军于1915年5~6月对俄国西南方面军的进攻战役。战役前,西线相对平静。东线奥匈帝国面临俄军大举入侵的威胁,内部不稳;加上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即将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对奥匈压力甚大。德国统帅部为支援奥匈,稳定东线,决定从西线抽调兵力,对俄国西南方面军右翼发动大规模进攻,计划规定突破维斯瓦河上游与贝斯基德山麓之间的戈尔利采地区(属奥匈,由俄军占领),围歼俄国第3集团军(Д.Р.拉德科-德米特里耶夫指挥)。德第11集团军(A.von马肯森指挥)担任主攻,奥匈军在两翼配合。在35公里宽的突破地段上集中了10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2.6万人,457门轻炮、159门重炮)的兵力。战役准备极其周密、隐蔽。俄国西南方面军战线长达600公里,兵力分散,没有应付德奥军发动进攻的准备。第3集团军在德军预定的突破地段上只部署有5个步兵师(6万人,141门轻炮、4门重炮),后勤保障很差。5月1日德奥军开始炮火准备,2日一举突破俄军防线,不断扩大突破口。俄国大本营匆忙抽调部队增援,但零星投入战斗,无法扭转局势。俄第3集团军的溃退,导致友邻两个集团军全线后退。俄军西南方面军先后放弃所占领的奥匈要地,于6月底退回俄国本土。第3集团军损失殆尽。此役,德奥集中兵力火力在狭窄地段实施正面突破,但忽视了迂回包围,俄国西南方面军得以保存了部分兵力。

11、俄军西南方面军夏季进攻战役Russian Summer Offensive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俄军西南方面军于1916年夏对奥匈军的进攻战役。战役前,英、法准备同德国在西线决战,意大利在奥匈军压力下处境困难,都要求俄国在东线大力配合。俄国大本营计划由西方面军担任主攻,西南方面军担任助攻。A.A.布鲁西洛夫指挥的西南方面军(辖4个集团军),决定以第8集团军的9个半师的优势兵力,在21公里的正面上向卢茨克方向实施主攻;同时,其他各集团军也各自选定数个突破地段实施进攻,企图使整个方面军在450公里战线上的20~30个地段同时施行突破,使敌军难以判断主攻方向,分散兵力,便于达成突然性。6月4日,西南方面军开始炮火准备,3天后占领卢茨克,到6月15日前进了十几公里至数十公里。但西方面军两度推迟进攻日期,使西南方面军陷于孤军作战,不得不暂停进攻。在此期间,德国从西线抽调部队,加强奥匈战线。7月3日,西方面军开始进攻。次日,西南方面军全面恢复进攻,前出至斯托霍得河。而西方面军则毫无进展。大本营乃命令西南方面军担任主攻,西方面军改为助攻。7月28日,西南方面军全线进攻,但遭德奥军猛烈抵抗,进展不大。9月初,俄军完全丧失进攻能力。战役持续3个多月,总计德奥方损失约150万人(被俘41万余人)。俄方损失近50万人。此役,同英、法在西线进行的各次战役一起,稳定了意大利战局,迫使德国在1916年底转入防御。战役的主要特点是在漫长战线上以一点为主,实施多点正面突破,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此种突破方式的先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