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和影响_九一八事变的意义及影响

九.一八事变的意义是什么?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实施“以华治华”的毒计,扶植汉奸傀儡卖国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严重的分裂了中国,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和影响_九一八事变的意义及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和影响_九一八事变的意义及影响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扩展资料:

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

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发表政见和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人人应视为与己有切肤之痛,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作积极的挣扎与苦斗”,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的促进了两党的再次合作,从东北地区到西北地区,最后发展到全中国,终于开创了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新局面,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918事变的历史影响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 *** *** 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 *** 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 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 *** 领导的全国抗战。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多年来,“九一八事变”被我国民众视为国耻。

至今,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在“九一八事变”76周年之际,传统与网络媒体上,我们也处处可见“国耻日”这样的提法,许多评论中也对“九一八”这样的“国耻日”进行反思,并希望通过用“国耻日”给我国人民带来的耻辱去激发国人的爱国注意精神。

“九一八”是一个所有中国人不应该忘记的日子,不仅在9月18日之际,而是在其他的每一天里,国人也都应该记住“九一八”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更需要让他们记住“九一八”事件深刻的历史意义以及所含有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还是媒体上的文字都是反思“九一八”事件所不可缺少的媒介。

但就我个人认为,把“九一八”称为“国耻日”还是有些不太恰当的。曾经有一位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说过,西方倾向于用正与邪来判断一些事情,而东方则更喜欢采用荣与辱的观点。

例如在对于日本人攻击珍珠港,美国方面就是从正与邪的角度来做出定义的,并以次对下一代进行教育。他们认为日本军国主义攻击珍珠港是对美国人犯下的罪行,但并非只是让美国人蒙受了耻辱;同样,美国向日本宣战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报仇,而更重要的是要参与到主持正义的一方,与中国等亚洲国家一起向日本军国主义作战。

我们现在也应该学习美国的观点,不要把只把“九一八”当做“国耻日”,那样的话,它只会变成一个包袱,我们也难以走出“九一八”事件所带来的仇恨。虽然仇恨有时也会成为一种动力,但是它更可能会扭曲自己。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九一八”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邪恶造成的,并以次来激发国人,既要在和平崛起中去富民强国,也要增强自己的实力去面对任何来自外来邪恶的挑战。这才是“九一八”纪念日需要“纪念”的意义所在!。

九一八事变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 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 开始规舰东北三省领土,寻找武力占领的机 会。

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 本,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 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 “中村事件”。由于国民 *** 实行妥协的不抵 抗政策,日本遂于9月发动了大规模武装侵 占东北羊省的战争。

9月I8日夜10时余,日 本关东军按照预谋的计划,炸毁沈阳北郊柳 条湖附近的一段南满铁路,然后诬称系中国 军队所为,当即派兵突然进攻中国军队驻守 的北大余和沈阳内城。

九一八事件的历史意义

多年来,“九一八事变”被我国民众视为国耻。

至今,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在“九一八事变”76周年之际,传统与网络媒体上,我们也处处可见“国耻日”这样的提法,许多评论中也对“九一八”这样的“国耻日”进行反思,并希望通过用“国耻日”给我国人民带来的耻辱去激发国人的爱国注意精神。

“九一八”是一个所有中国人不应该忘记的日子,不仅在9月18日之际,而是在其他的每一天里,国人也都应该记住“九一八”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更需要让他们记住“九一八”事件深刻的历史意义以及所含有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还是媒体上的文字都是反思“九一八”事件所不可缺少的媒介。

但就我个人认为,把“九一八”称为“国耻日”还是有些不太恰当的。曾经有一位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说过,西方倾向于用正与邪来判断一些事情,而东方则更喜欢采用荣与辱的观点。

例如在对于日本人攻击珍珠港,美国方面就是从正与邪的角度来做出定义的,并以次对下一代进行教育。他们认为日本军国主义攻击珍珠港是对美国人犯下的罪行,但并非只是让美国人蒙受了耻辱;同样,美国向日本宣战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报仇,而更重要的是要参与到主持正义的一方,与中国等亚洲国家一起向日本军国主义作战。

我们现在也应该学习美国的观点,不要把只把“九一八”当做“国耻日”,那样的话,它只会变成一个包袱,我们也难以走出“九一八”事件所带来的仇恨。虽然仇恨有时也会成为一种动力,但是它更可能会扭曲自己。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九一八”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邪恶造成的,并以次来激发国人,既要在和平崛起中去富民强国,也要增强自己的实力去面对任何来自外来邪恶的挑战。这才是“九一八”纪念日需要“纪念”的意义所在!。

铭记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

铭记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如下: 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

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发表政见和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人人应视为与己有切肤之痛,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作积极的挣扎与苦斗”,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的两大政党,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的促进了两党的再次合作,从东北地区到西北地区,最后发展到全中国,终于开创了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新局面,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扩展资料“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9月18日被不少中国人认为是“国耻日”,而中国民间要求将9月18日订为国耻日的诉求也不时出现。沈阳从1995年始,每年在9月18日晚上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以警示民众勿忘国耻。

当前,已有哈尔滨、长春、昆明、合肥、杭州、乌鲁木齐、南昌、齐齐哈尔、金华、本溪、太原、西安等百余座城市选在每年9月18日进行防空警报鸣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的历史意义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1、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益深重,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的呼声.蒋介石却实行不抵抗政策.不甘做亡国奴、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 2、首先是 *** 宣言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给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目标和方向.接着是沦陷区东北人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和在党的领导下组成抗日联军,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和国民 *** 连连退让,引起民主人士和 *** 内爱国力量的不满,他们纷纷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这些都反映了在民族矛盾上升时期,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与组合,为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社会基础.。

九一八事件的历史影响与思考论文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沈阳北郊柳条湖村南满铁路轰地一声巨响,惊醒了睡梦中的沈阳城,日本军国主义者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这一声巨响,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这一声巨响,把日本法西斯战争阴谋暴露无遗。 从“大陆政策”、“满蒙积极政策”到《对华政策纲领》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长期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少壮派军人“满蒙中心论”、“武力解决满蒙问题”的具体实践,从“大陆政策”、“满蒙积极政策”到《对华政策纲领》是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不断增长,对外侵略扩张政策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产生与其民族固有的“大日本精神”和武士道精神密切相关。“大日本精神”宣扬“日本乃万国之本的国家”、“有其独一无二、不可企及的优越性,高站于世界之上”、所有其他国家“宛如朝露,转瞬即逝”;武士道精神信奉“武力为立国之基础”,对内主张残酷镇压人民群众,对外以杀伐征战、穷兵黩武为荣。

正是在这种狂热的所谓民族优越感和以武力征服世界、统治世界的野心驱使下,明治 *** 在建立之初,就以天皇名义公然宣布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就把侵略扩张的目标确定为中国和朝鲜,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扩张政策,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大陆政策”。在“大陆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日本大军阀山县有朋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890年3月,他以首相和陆军大臣的身份向天皇呈递一份奏折,在奏折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曰捍卫 *** 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防护利益线,不失自己的有利地势。何谓 *** 线?国家之疆域是也。

何谓利益线?即同我 *** 线的安全紧密相关之临近区域是也。”甲午战争后,他在给天皇的奏议中进一步阐述,“历来之军备,专以维持 *** 线为根本,然而,如欲不使此次胜利失其成效,进而成为东洋之盟主,则必须考虑利益线之开辟”。

这里,“此次胜利”即指甲午战争的胜利,“利益线之开辟”,就是要加深和扩大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 进入20世纪20年代,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促使日本“大陆政策”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以“满蒙积极政策”作为控制中国、控制亚洲大陆的“第一重大关键”。

用后来《田中奏折》中的话总结就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满蒙”,即今天的中国东北和内蒙东部地区,这个有着辽阔土地和丰厚物产的地方,很早就被日本军国主义看中;经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取得了在“满蒙”的特殊地位与权益。

但贪婪的日本帝国主义并不以此为满足,处心积虑要把“满蒙”地区从中国大陆分割出去,成为其独占殖民地。早在1911年,日本就曾诱说清 *** 愿意协助其巩固政权,只要以东三省为代价,但由于英国干涉,未能实现。

民国时期,日本当局又授意日本浪人纠集清朝贵族策划了两次“满蒙独立运动”,但都没有成功。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以及美国在远东积极扩张的势头,日本对独占“满蒙”的前途忧心忡忡。

1927年,一场全国性的金融危机把日本帝国主义推向了武力吞并“满蒙”的边缘。 1927年6月底,日本东京外相官邸召开了一个极其重要而神秘的会议――东方会议。

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外务省次官森恪、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大将、陆军次官火田 俊六等。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形成了一份正式文件――《对华政策纲领》,尽管这个纲领被一些含蓄而巧妙的外交辞令所包裹,但我们还可以从一些条款中看到日本当权者对“满蒙”政策的巨大变化。

比如第六条规定:“关于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由于在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作为接壤的邻邦,不能不负有特殊的责任”。第八条规定:“万一动乱波及满蒙,治安混乱,我国在该地之特殊地位与权益有受侵害之虞时,不问来自何方,均将予以防护”……东方会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日本帝国主义把“满蒙积极政策”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以东方会议为指导,日本军部、参谋本部、关东军、各右翼团体为武力侵占“满蒙”而竞相活动起来。 战争准备态势 在日本各种政治、军事势力中,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一直是侵略“满蒙”的急先锋。

从1907年起,以守备铁路的名义取得在东北的驻扎权后,这支部队一直图谋分割东北。他们霸占土地,广筑军营、靶场,派遣间谍,大搞颠覆活动,还于1925年非法出兵阻击郭松岭反奉部队,1928年蓄意炸死张作霖,以扰乱东北局势。

东方会议确定以武力解决“满蒙”问题的方针后,关东军如鱼得水,马上进入阴谋策划的战备实施状态。从1929年到1931年关东军参谋先后组织了四次“旅行”,对北满、辽西地区进行军事侦察;作为军事侦察的成果,关东军制定一系列文件对如何武装占领东北,以及占领后的行政统治等事宜作了明确规定。

1929年7月,关东军作战主任石原莞尔起草文件《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1930年9月,关东军参谋佐久间亮三起草完。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 *** *** 的不抵抗主义。

在中国 *** 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 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 *** 领导的全国抗战。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

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

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1、揭开二战序幕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2、社会性质转变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自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华北地区扩展,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华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觉醒和团结。

3、民族团结抗日

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发表政见和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人人应视为与己有切肤之痛,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作积极的挣扎与苦斗”,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的两大政党,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的促进了两党的再次合作,从东北地区到西北地区,最后发展到全中国,终于开创了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新局面,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参考资料来源:

下面有三块内容,你可以自己挑选!

满意请采纳!

简介: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此后,中国国民党在东北开展地下党务工作并支援、资助东北义勇军的抗敌活动;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你可以去百度百科里查找,里面更详细!)

2:诗歌:

满江红·纪念九一八

旧事重浮,关东破,思来恨切!

痛回首,柳条湖畔,夕阳浴血。

城下悬颅魂不死,刀前刻骨节尤烈!

更同呼,万剑向东瀛,都消灭!

应长记,仇未雪!时秣马,休松懈!

看金戈舞处,我心如铁。

四海闲庭飞短棹,神州举火樱花谢。

当对酒,与千古徐郎,同明月!

七律·纪念九一八

豺狼突啮巨龙身,血肉横飞日月昏。

铁马千军挥利剑,长缨万丈缚凶神。

江河浩荡英雄泪,山岳巍峨忠骨魂。

但奏凯歌冲汗漫,誓逐贼寇远国门。

3:事件的启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九一八事变原本会把苦难的中国推向深渊,只因有了坚持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才使我们民族绝处逢生

九一八事变原本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只因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引,才化作民族觉醒的推进器

九一八事变原本是要摧垮中国,结果却把一支先进的政治力量推上历史舞台,使其更早更快地担负起领导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历史重任

九一八事变证明:苦难可以摧垮意志,也可以激发高昂的精神力量。回顾九一八事变,我们再一次明确一个基本道理:要保证中国不再受屈辱,就必须坚定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同心同德,努力前行。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意味着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转变为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

1、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看,"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是它争夺亚洲霸权和走向发动世界战争的起点,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个策源地之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最早形成。

因此,我们不把"九一八事变"看作是只有局部意义的中日两国间地区性的一般军事冲突,而是把它看作日本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法西斯专政,实现其独占中国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人民率先以武装斗争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武装侵略,从而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2、“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无疑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伤害,也意味着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转变为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

此外,这一事件还唤醒了中华人民的民族危机意识,使得民众们的责任感迅速提高,开始了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后期的国共两党的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影响:

1、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2、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

3、九一八事变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扩展资料: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

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战略。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的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3月,日本匆忙拼凑起“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中国东北地区漫长的奴役与殖民统治。

参考资料来源:

影响:

1、“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2、“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

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战。

3、“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

扩展资料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参考资料: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历史意义

1、揭开二战序幕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2、社会性质转变

自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华北地区扩展,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华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觉醒和团结。

3、民族团结抗日

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的两大政党,九一八事变后,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的促进了两党的再次合作,从东北地区到西北地区,最后发展到全中国,终于开创了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新局面,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