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苏轼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临江仙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苏轼的哪一首词,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句话主要是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单词表达的情感就是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人生哲理,给意境当中人们带来启示,我们每个人不过是岁月长河当中的一叶偏舟,但我们更应该坚定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

苏轼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临江仙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临江仙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自苏轼写的临江仙送钱穆父 ,这首诗写出的是苏轼对于人生的感慨,觉得人生来是非常渺小的,不过是岁月长河中很微小的存在,就应该以平常心对待。

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而且通过这首词当中也可以看到舒适惆怅的心情以及所发出来的感叹,而且从这首词当中更有助于我们对于人生的规划和后续情感的发展的一种想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宋代·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 通:樽) 豪放 , 送别 , 友情慰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著酒杯太凄婉。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行人莫便消魂去,汉渚星桥尚有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名句赏析: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中的末句。当时苏轼在杭州为官,友人钱穆父北行途经杭州,苏轼前来相送时写的。全诗没有离别愁绪,用一种旷达洒脱的语气谈笑风生,从叙事到抒情,都表现了诗人豪放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安慰友人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在面对人生失意时的乐观态度。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诗歌译文: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直白的来讲人生的本质就是索取,既然有索取的一方必然就会有给予的另一方。

索取是为了维持生存,具有自觉、积极主动的心理动机;而绝大多数的给予也是基于利益交换的目的进行的,如果人没有对实现或预期收益的觊觎那么就不会有利益交换心理动力了。

而索取与给予就是一对天然的冤家,就是"要"与"不给"的矛盾,所谓"逆旅"即"要"与"不给"的斗争过程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