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红灯记样板戏京剧电影 京剧红灯记样板戏选段

京剧红灯记全部唱段是?

1975年,新疆歌剧团摄制的尔语歌剧电影《红灯记》是在现代京剧《红灯记》基础上,以我国尔族民间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移植过来的。其中扮演尔语歌剧《红灯记》中李玉和角色的是艾坦木玉赛因。 1975年国庆节之前,尔语歌剧《红灯记》又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尔语彩色艺术片。

红灯记样板戏京剧电影 京剧红灯记样板戏选段红灯记样板戏京剧电影 京剧红灯记样板戏选段


全本唱词:李玉和(唱)【西皮散板】手提红灯四下看……上级派人到隆滩。时间约好七点半,等车就在这一班。--- 李玉

问。京剧电影红灯记。是几几年拍摄的.

演出单位:京剧院

拍摄单位:八一电影制片厂

出品时间:1970年

继《智取威虎山》之后,第二部投拍的样板戏影片是京剧《红灯记》,这部片子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来完成的。

《红灯记》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东北,铁路工人李玉和在一次完成传递“密电码”的任务时,由于叛徒王连举的出卖,与母亲李奶奶、女儿李铁梅先后被捕,他们与日本宪兵队长鸠山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李玉和、李奶奶英勇牺牲,李铁梅在群众帮助下,将“密电码”送到了游击队手中。

这个故事初与观众见面,是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自有后来人》。影片公映后,观众如潮,并且很多戏剧工作者也感兴趣。很快这个故事就被改编成多种戏曲形式搬上了舞台,主要有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话剧《红灯志》、昆剧《红灯传》、沪剧《红灯记》等。

1970

《红灯记》这出样板戏怎么样?

《红灯记》讲述的是一个"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的奇特家庭与日寇顽强斗争,终完成任务的故事。在京剧中,革命的后来人里铁梅由沪剧、电影中的头号主人公降而成为第二好任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的父亲,成熟的革命者的象征--李玉和。对此,初饰演李铁梅的演员杜近芳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她(指)一再强调在整个剧中首先

应当树立李玉和这个员对敌英勇斗争的高大形象。没有革命先烈,没有革命的政,哪有革命的后来人?"这段话表明,在心目中,重要的不是告诉人们一个人是如何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而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究竟是如何高大。

样板戏有哪些?

八大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红灯记》

京剧《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的原创作者是黄泳江。《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抗日斗争的电影,故事的发生地点在虎林铁路上的“辉崔”小站(黑龙江省鸡西市境内)。上世纪60年代,电影在全国上映,不久,该剧便由上海沪剧团改编为沪剧,接着由哈尔滨京剧院率先搬上京剧舞台,当时名叫《革命自有后来人》。

2、《智取威虎山》

1958年,上海京剧院据曲波《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京剧《智取威虎山》,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58年夏。编剧陶雄、李桐森、黄正勤、曹寿春、申阳生(执笔);导演以陶雄为主,李仲林、李桐协助;乐队主要成员为王燮元、赵济羹等;舞台美术设计有幸熙、周凡等;主要演员有李仲林(饰杨子荣)、纪玉良(饰少剑波)、王正屏(饰李勇奇)、贺水华(饰坐山雕)等。

3、《沙家浜》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时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打退敌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战斗结束后,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带领数十名伤员,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

八个样板戏究竟指的是哪八个?

八个样板戏是:

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这是当初为体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指导方针,所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式的文艺“改革”。

至于当时的其它作品(如:京剧《龙江颂》、《杜鹃山》、《平原枪声》、《海岛女民兵》......舞剧《沂蒙颂》,钢琴伴唱《红灯记》等等等等)均是以样板戏的“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间突出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中间突出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中间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为标准创作的现代剧,而不是“样板戏”。

八个样板戏是:

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过去,旧有一些被树立为文艺榜样的,以戏剧作品为主,加上少量音乐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统称为“革命样板戏”或“革命样板作品”,俗称“样板戏”。

除了有心于文艺的人外,实际上人们并不熟悉所有的样板戏。人们普遍比较熟悉,并且容易回忆起来的样板戏,多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八个左右的秀的作品。

虽然样板戏红极一时,倍受推崇,人们却普遍不知道它实际上至少有二十多个。因为,“八个样板戏”和“八大样板戏”等词,甚至比“样板戏”一词更加流行。众口铄金,这两个当年的口头词语,终于演变为习焉不察,以假乱真的伪历史名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