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荐读】《回延安》写作背景分析

回延安体裁是什么?

体裁:信天游。

【荐读】《回延安》写作背景分析【荐读】《回延安》写作背景分析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信天游是广泛流传于陕北的一种民歌形式,又名“顺天游”。常用“比”或“兴”的手法,所谓“比”,就是第一句用比喻起兴,紧跟第二句说出与“比”相关的意思。所谓“兴”,就是借事借物起兴,由此引出第二句的本意。

信天游体裁的特点:

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每句四个节拍(有时有衬字),与七言诗略同。短的只有一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多节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回延安》写作背景

《回延安》内容分析:这是一首抒情诗,1935年10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就设在延安。在抗日和解放中,延安一直是革命的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本诗作者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

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贺敬之

现代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把人逼成鬼,新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历任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

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回延安》已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和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

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发表作品。

1、《回延安》的体裁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回延安》的文学体裁是:信天游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作品。诗人采取“信天游”民歌的形式歌颂延安,这本身就是对延安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诗的每一节都由两句构成,按照“信天游”的特点,第一句起兴,有时候两句诗兴、比连用,或比兴、夸张连用,并且通常要押韵。

回延安选自哪里

《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泯灭的真情。

《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不是古诗

贺敬之的《回延安》不是古诗,而是现代诗歌。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氓灭的真情。

《回延安》节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