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明心见性不二法门 明心见性不二正法

佛家说“不二法门”是说什么?

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即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有得道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是最高境界。

明心见性不二法门 明心见性不二正法明心见性不二法门 明心见性不二正法


指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今用以称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修行入道的门径。

心内求法,明心见性,即是不二法门。

此语出自维摩经,有一品关于此语的论述,都是众大菩萨的讨论,去看看把 ,

我们这些迷途之人有什么好说的

本人家虽然住在归元寺旁,但不曾知道佛教术语,求大师放我一马,不好意思!这算回答了好吗?善哉善哉!~

明心见性

简单地说"明心见性",就是"彻见本来"。知心是妄,见性即真。除妄心丶见真性,才能得"真实受用"。所谓学佛修行,八万四千法门,五宗八教,无非一个目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开显自度度人丶普度众生的觉悟丶能力,就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一路行在这条路上。

不论宗门(禅宗)丶还是教下(读经研教),不论持咒(密宗)丶还是念佛(净土法门)。说法名词不同,实是一个事。明心见性也好,大开圆解也好,一心不乱也好,都是由一门深入而长时熏修达到"破迷开悟"而"彻见本来"。所谓"入道有多门丶归元无二路″,佛教为"不二法门″。

打坐非禅,参禅也不弃打坐。打坐是共法,不论佛法与外道,都可坐而得定。久坐可生定,但开悟明心决非坐而可得。佛法修行自有与外道"不共″的大法。

禅是心法,不假方便,无法可说,教外别传之法,如来拈花,迦叶一笑,便即明心见性。有佛之世,利根人多,闻法即悟的声闻丶缘觉很普遍。末法后世,禅家祖师必须广开方便,学人了道颇不容易。自六祖后,一花五叶,门派林立,主要是参禅悟道之方式方法须多样,才能适应大众开悟见性的修行。什么德山棒丶临济喝丶云门饼丶赵州茶,这都是祖师引导开悟的方便手段。

禅法修行,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其独特。但非利根,绝难成就。即便后世祖师又利用"参话头"的方便,仍然少有甚或绝无开悟明心见性的成就者。

实际上,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亦是禅法,而又有其独特的胜异方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凡夫众生皆可修。一句佛号深妙禅,即是大神咒丶大明咒丶无上咒丶无等等咒。持戒念佛,禅丶净丶律丶密,宗门教下,收括三乘。一句佛号,蓦直念去,行住坐卧不间断,日久功纯,明心见性,即可当生成就,即是花开见佛。至此境界,不光了生脱死,直同八地菩萨的果位,可与观音丶势至丶文殊丶普贤诸大菩萨把臂同行。虽未至佛位,却可不退成佛。

凡夫众生,我执法执,贪嗔痴三毒缠缚,妄想丶分别丶执着,皆是妄想心造轮回业,致无量劫苦海沉沦。不知本来是佛。佛法修行,不论从哪一门进去,禅丶净丶律丶密,五宗八教,都是为了明心见性,回归本来,福丶慧具足,觉丶行圆满。

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是佛法微妙的象征。所谓法门,就是入道的门径。不二法门是绝思议、无分别的佛教真理,高于其他种种法门。

《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载,维摩诘示疾毗耶离城,与诸位大菩萨共论不二法门。维摩诘请众菩萨说一说什么是不二法门,三十一位菩萨列举了许多对立的概念(“二”),诸如生与死、垢与净、罪与福、善与不善、为与无为、我与无我、明与无明等等。众菩萨认为,消除了这些对立面,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即可进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最后总结说:“根据我的想法,对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绝问答,这就是进入不二法门了。”

文殊问维摩诘:“你觉得是不是这回事呢?”

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赞道:“好啊,好啊,连文字语言都没了,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啊。”

三十一位菩萨通过把二见合为一见,即消除对立的方法,来说明什么是不二法门,这属于“以言遣言”;文殊比他们要高出一等,以无言遣言。然而,这种作法仍然像用扫帚扫灰尘,灰尘虽除去,扫帚的痕迹犹在。唯有维摩默然,才是不二法门的最高境界。

何为"不二"?

据说在佛家里面一共有八万四千个法门,而不二法门为第一法门,人一旦进入门,就是进了超越了生死的涅境界便可以成佛了。当然这只是从思想境界上而不是从空间上来说的。法门可以理解为一种门道或途径,所有修行的人只要依着这样的途径去不断修炼便可 以获得正果。既然说它是一种思想境界,它又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呢?不二是一种非常深奥的理念,也不是我们言语可以说清楚的,简单的说,不是一,不是二,没有彼此的分别就是不二。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尽管在现象上有千差万别,但从佛性上来看都是没有分别的,只不过是因缘凑合,都是虚无的,没有相对,也没有绝对。

【入不二法门】

乃指超越相对之差别,而入于绝对平等之境地。略作入不二门。维摩经卷中之入不二法门品,记载文殊师利等三十二菩萨与维摩诘居士谈论有关入不二法门之问答。其中,诸菩萨对生灭、善恶等相对原理,各提出超越此类相对问题之绝对答案,而以之为不二法门;文殊师利则认为无言无说,无示无识者为不二法门;对此,维摩诘唯以沉默不语(默不二)显示入不二法门。

对于上述三种意义,诸家各有说法。僧肇认为三者之中以维摩之境界为最高。慧远则谓法门虽殊,然妙旨虚融,总为一义,而唯以遣相、融相二门统摄之:(一)依舍遣相对,以表示高层次之绝对,此指诸菩萨之观点,是为遣相门。(二)认为二法同体,非有所舍遣,此即文殊及维摩之观点,是为融相门。〔维摩经义记卷三末、注维摩诘经卷八〕

1.

维摩经中:维摩诘居士一默如雷

文殊菩萨赞:

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这是真正的反本归元之相

为什么不说归真,请看2

2.楞严经文殊言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这就是回答

如果还不明白,请看3

3.

宋朝理学家程明道作定性书,讲如何修定:“不将迎、无内外”。“将”在这时是“送”的意思,也就是“拒”的意思。一个念头来,不欢迎,也不拒绝,既不在外,也不在内。这是佛法的高度修心方法,若说这就是“不二法门”,这是不对的。因为不二法门是真妄不二,真的就是妄的,妄的也就是真的。程明道所说的,只能算是进入不二法门的一个方法。而那位荷兰大师的方法也是如此,接近禅,也接近大手印。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此身也是唯心中间的重要东西,此身既不能转,这一种修养最后还是靠不住,因为这一种境界纵然高,却落于自然外道,由于它一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人,不能叫做“了”了生死。因任它生自来,任它死自去,生怎么来,何必问!它已经来了嘛!将来怎么死,何必问!到死的时候就死了嘛!这并没有彻底的明心见性。

现在告诉大家,为何需要打坐修定。打坐盘腿修定,与明心见性没有多大关系。真的明心见性,不一定是靠打坐的,但又有绝对的关系。若想回到本来清净面目,进一步转换这个色身,就非靠打坐不可。除此之外,无第二条路可走,而且非经修持功夫不可。为什么?明知那个是自然的东西,但是这个自然的东西,被无始以来的尘埃涂蒙得太多,非清理不可。因此修各种功夫的目的,也就是先清理之后,才能见本来。禅宗、大手印,乃至这位大师所教的都对,先见本来,慢慢再谈清理。但是这样的人,会产生一种毛病,就是往往落于自然外道,只求自然,不做功夫了。

这个问题可参考楞严经卷六,文殊菩萨对二十五圆通说的偈子: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第一句话觉海性澄圆,是由形而上的本体,说到我们现在的人生,一切众生觉海的本性,本来清净圆明,这是不二法门。可是怎么找到觉海呢?圆澄觉无妙,倒过来,先要把功夫做到圆满、清净,然后悟到了这个本来觉性,原是元明玄妙的。如何达到“圆澄”境界呢?那位荷兰大师所教的方法有点近似,但要修正一下,把它扩大,一切妄念来不要管它,等于大人看小孩一样,不理它,待小孩跑累了,就休息了。可是做不到,你越看住妄念,妄念越来,这是什么道理?因为元明照生所的缘故。

我们这个元明的功能,有照的力量,照到一切妄念,但照久了以后,它也变成妄念了。这是阳极阴生的道理。这个电力太强了,照得很厉害,功能用完了以后,什么都看不见了。有照有用,妄念就如此产生了。所以元明照生所,看住那个,就是照。照生所,就是能照的本身,生出妄念来。等妄念起来了,所立,就照性亡了。大的妄念一起,形成以后,那个能照的就给盖住了,反过来盖住了本觉。所以,我们有时侯情绪来、烦恼来,或者是用功过度,妄念也越增加,都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的道理。

因此,第二重的世界形成了: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采用楞严经中这段话的目的,是要李同学注意,走原来的功夫路线,往往产生一个偏差,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再看楞严经卷五: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自性本空,既然本空,为什么叫作有为空呢?性空缘起,因为空才能缘生万有。如果空不能缘生万有,就是“顽空”了,但有为万法,缘生性空(强名叫它真如)。

“缘生”,一切万有起来的时候,就是因缘所生,如梦幻,佛经上说如梦如幻,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有啊!不过这个有是偶然的、暂时的存在,是假有,一切“生”在过了这个“有”的阶段就空了。缘生故如幻,我们一看到如梦如幻,就马上把念头放到空里头去了,如梦如幻是假有、妙有。小乘认为是假有;菩萨认为是妙有,“有”也是很妙的。

妄念起、情绪来,是缘起而幻有,因此不要管它,但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本体自性本来无为,为而不为。虽然起一个妄念,但它停留不住,因为第二个妄念又起了。所以也不生、也不灭。我们的念头,永远如海潮般,一个浪潮,再接一个浪潮,那是不实在的,好比揉揉眼睛,眼前看到的一些亮光,当时不能说没有,过后自然就没有了。

言妄显诸真,现在我们讲一切心理、情绪叫作妄想,为什么称之为妄想?这是一个对立的教育法,要我们认清非妄想那一面的那个是真如。实际上,佛说的很明白:妄真同二妄,这个妄念情绪固然是假的,那个真如有个清净、空的世界,也是假的。所以你照住它,看住它的那个,也是大妄念。由大妄念来管小妄念,小妄念睡觉了,那个大妄念坐在那里,大妄念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了。所以,妄也不取,真也不立才行。

犹非真非真,功夫达到了空,你觉得这是自性,这是道,但是它并不是真的自性,真的道。所以佛经翻译得非常好,叫真如,意思是差不多像个真的,姑且叫它真如。

云何见所见,真有个明心见性,可以用眼见到,或用心意识体会的,都错了。那个见不是眼或意识可见,所以夹山禅师说:“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楞严经上也告诉我们: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所以荷兰大师指定的修持方法没有大错,只要扩大到无量无边就对了。因为你现在照他的方法,看住自己的妄念,在看的那个是大妄念,懂不懂?明白了这个理,修持的方法还是要从基础来,转回来先作止息的功夫。止息是我们心在造作,这个造作是为转这个身体,肉体四大全部转了以后,才能见到那个真正的: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所以后世一般禅宗,像刚才说的,用放任自然这个方法,以及密宗大手印的方法,最后充其量只转心理状况。真到要死的时候,身体痛得哎哟、哎哟叫,鼻孔上了氧气罩时,空不了啦,那个能照的东西,意识所造的没有了,还是黑茫茫的过去了。

禅宗有个禅师叫天王悟,是马祖的弟子,没有悟道以前,修持功夫、定力都很好。有一次,一个节使看他号召力非常大,认为他妖言惑众,便把他丢到江里去,结果江里冒出一朵莲花,天王悟禅师在莲花上面打坐。节使一看,知道他有道,便把他救起,自己皈依做了弟子。这时天王悟还没有悟道,本事就这么大,等到后来悟道了,没有莲花来了,后来临死时,痛得躺在那里叫哎哟,苦啊!当家的和尚请求他说:师父,你轻声点吧!当年你没有悟道时,被人丢到江里,莲花浮上来,那个名声多大,现在都说你有道了,你临死还那么痛苦地叫喊,传到外面去,我们不好做人啊!请你轻一点叫。天王悟一听,有道理,便问他:你晓得我现在很痛苦,在这痛当中,有一个不痛的,你知不知道?徒弟说不知道,天王悟就对他说道:“啊哟啊哟,这个是不痛的,你懂不懂?”徒弟说不懂,不懂就算了,两腿一盘,死了。

说他有本事,他痛得叫不停;说他没本事,请他不叫就不叫。这又是一个话头。

严格地讲,天王悟禅师只转了第六识与第七识,前五识和第八识没有转。充其量得了法身,而报、化二身并没有转,所以学唯识要知道,六祖也讲过: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六七识容易转,念头一空,三际托空,第六识转成现量的清明境界;功夫再进步,第七识也可以空掉,这容易,是在因位上转的。很多修持的人,充其量到了因位菩萨,果上就难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包括了这个肉体;第八阿赖耶识除了包括肉体外,也包括了整个物质世界。五八要果上圆,要证到了果位才能转,谈何容易!要修就修个全的,修一半只好来生再来,如果来得及,最好这一生完成了它。

上面答复了李文同学的问题,要特别注意。

上次讲到洞山禅师的悟道偈子,再重复讲一次:“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一般修道的,都是从“他”找。他包括了心理、身体。尤其什么任督二脉,什么境界光明,都是他,清净境界也是他,如果一直在“他”上面下功夫,一直在妄心上追求,越修就越远了。

我们参究洞山师祖悟道的偈子时,不要忘记一件事,那是当年,他因为过溪水,太阳照着,溪水把他的影子照出来,他看了自己的影子因而悟了。这个境界要把握住,在这个时候“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到处都碰见他,“渠今正是我”,他现在正是我,我们这个身体是他,他变成我了。“我今不是渠”,实际上,我们那个本性,虽然并不是这个身心,可也并没有离开身心。要把宾主两个合拢来,“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并不是说已见道了,是近于道了,可以入道了。

洞山如何参访、行脚,因时间关系,这里不讲了,现在来看洞山说法。

指月录卷十六:

洞山上堂问:“向时作么生?奉时作么生?功时作么生?共功时作么生?功功时作么生?”

...............

------------南怀瑾

==============

【 不二法门 】 《 佛光大词典 》

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即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载有三十三种之不二法门。今之俗语多援引佛教‘不二法门’一语,转指学习某种学问技术唯一无二之方法。〔旧译华严经卷十、十二门论疏卷上〕(参阅‘入不二法门’259)

清净平等就是不二法门。也就是成佛是不二法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