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新四军副军长(新四军副军长粟裕)

抗日战争新四军几个师?

新四军是在八路军改编之后开始谈判组建的,军长职务人选曾经经历了激烈的斗争,重庆方面第一次提出的人选是“老四军”原军长张发奎,甚至又提名了土木系老大陈诚兼任,均遭到延安方面的严辞拒绝,最终,双方同时认可了海外归来的叶挺将军。

新四军副军长(新四军副军长粟裕)新四军副军长(新四军副军长粟裕)


(一师师长粟裕)

叶挺将军在北伐战争期间,曾担任“铁军”第四军著名的独立团团长和师长,因此新四军这个番号其实是他提议的,意即继承北伐铁军和井冈山红四军的光荣传统。这个番号与孙立人的新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一样,都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新设置的军级番号,全称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新四军的主体是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各省的游击队,于1937年10月集中整编而来,初创期只有10300余人。因此没有设置师或者旅的建制,只由军部下辖四个支队: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军长陈毅、副军长兼二师师长张云逸)

但是叶挺毕竟不再是党员,因此新四军实际负责人其实是副军长、分局书记项英,在华北八路军大发展的时期,扩军指导思想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新四军的壮大,到1941年仍然不过六个支队25000余人,继续保持各支队下属团的编制,也无师旅级番号。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苏北重建军部,以陈毅为代军长,并着手整顿和统一新四军编制体系,原拟组建四个师,最后总共完成了七个师的整编,其中二个主力师是由八路军改编而来的,即黄克诚的第三师和彭雪枫的第四师。

(三师师长黄克诚)

第一师,师长粟裕,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组成,由新四军原第1、第2支队合编后发展演变而来,也是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下辖第1、第2、第3三个旅,创建时全师约11000余人。

第二师,师长张云逸(新四军副军长兼),以原新四军第4支队发展而来,下辖第4、第5、第6三个旅及若干独立团,创建时全师共18000余人。

(四师师长彭雪枫)

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在黄桥决战时,八路军山东军区组建“南下支队”进行增援,到达苏北后改编为新四军三师,下辖第7、第8、第9三个旅,创建时全师共20000余人。

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前身是八路军第四支队,下辖第10、第11和第12三个旅,创建时全师15000余人,1944年9月彭雪枫将军不幸牺牲后,继任四师师长的是张爱萍将军。

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前身是新四军第4支队和河南、湖北等地抗日武装共同组成的“鄂豫挺进纵队”,创建时共辖四个团15000余人。

(五师师长李先念)

第六师,师长谭震林,由原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等部合编而成,下辖第16和第18两个旅,创建时全师8000余人。不过该师同年11月即与一师对内实行合并,统归粟裕指挥,对外仍保留第六师番号。

第七师,师长张鼎丞,由原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团,以及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编成,共辖四个团和一个教导队,张鼎丞并未实际到职,由谭希林任代师长,创建时全师共3000余人。

(六师师长谭震林)

新四军重建时的七个师加军部直属部队共计96000余人,比新四军刚成立时的10300人壮大了九倍。到日本宣布投降时,新四军有了更大的发展,总兵力达到30余万人,除第三师和第五师外,都编入了后来的华东野战军。1955年授衔时,粟裕、黄克诚和张云逸三位师长被授予大将军衔。

当时酝酿的大将授衔名单中,也曾经有新四军其他几位师长李先念(已任副总理)、谭震林(已任副总理)、邓子恢(中央农村工作部长)以及张鼎丞(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名字,但是考虑到他们已经转入地方工作,最终没有授衔。

(七师师长张鼎丞)

新四军的 历史 或以划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组建初期,由叶挺为首任军长。部队的来源是对当年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敌后坚持游击战的江南8省游击队进行收拢组编。当时军以下是以支队的形式编成的。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第二阶段是皖南事变以后,叶挺被俘,以后又重建了以陈毅为军长的新四军部队,下辖七个师:1师师长粟裕,2师师长张云逸,3师长黄克诚,4师师长彭雪枫,彭雪枫牺牲后张爱萍接任,5师师长李先念,6师师长谭震林,7师师长张鼎丞。

新四军成立时没有师和旅的建制,只有相当于旅的支队,共编有第一至第四支队,共10个团(1-9团,手枪团)。此后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支队和团番号。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军部和直属军部的六个团(新老一团、新老三团、第五团、教导团)遭到严重损失,2月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并建立了7个师、1个独立旅的建制。

第一师为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下辖1-3旅共9个团,11个地方独立团和一个统战性质的“联抗”司令部(约两个团),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二师为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下辖4-6旅共9个团和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师长由副军长张云逸兼(后罗炳辉),政委郑位三,参谋长周骏鸣;第三师由原八路军五纵队编成,下辖7-9旅共9个团,皖东北保安司令部、淮海军区,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四师系原八路军四纵队,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后张爱萍),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下辖7-9旅共9个团和萧县独立旅;第五师系活跃在鄂豫皖的豫鄂挺进纵队,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彬;第六师系活跃在苏南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江南人民救国军所属部队,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下辖16、18两个旅共6个团和东路、西路保安司令部;第七师由原无为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和皖南事变突围人员组成,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下19旅和挺进团共4个团。此外由八路军115师教导五旅编成新四军独立旅,共3个团,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军部直辖特务团和抗大五分校。

1942年7月因第五师远离军部,改由军委直接指挥;10月26日,鉴于在江南作战的第六师遭日伪“清乡”重创,原活动在苏州一带的18旅北上江北,划归第一师,原活动于丹阳一带的16旅仍留江南,第六师内部并入第一师,对外仍保留称呼。至抗战胜利前新四军部队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精兵简政和两次大扩军,抗战胜利时除原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师外又增编了许多纵队、支队、旅和团,但未建立新的师,原本 计划在苏北第一师主力渡江南下后恢复第六师,但粟裕、叶飞先后南下后原第一、第六师部队发展迅速,成立了拥有四个纵队、十二个支队的苏浙军区,规模已远不止师级,因此第六师在抗战期间都未恢复。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三师北上东北,第五师成为直属中央的中原军区,第二、第七师随军部北调山东,其余部队整编为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纵队,后山野二纵五旅南下,和淮南军区第六旅、独立旅编为新二师,第八纵队改称第一师,第六纵队改称第六师。

1947年1月下旬华中、山东两野战军合并,新四军番号取消,原新四军部队主力和山东军区部队合并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华东军区,下辖1-4和6-12共11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其中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第七、第十一、第十二等7个步兵纵队全部或大部为原新四军部队。

综上所述,新四军重建军部后才出现师的编制,最初有7个师,后第六师实际上撤销,抗战胜利后又先后组成过同时属华中野战军和新四军指挥的第一师、第六师和新二师,一共有过10个师的番号,其中第一、第六师番号曾经两次出现。

新四军,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简称, 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毕竟是属于我党的主力部队,就武器装备来说比起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相对来说要好一些。

那么,新四军的编制是怎样的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红军最初的改编;

1937年2月,周恩来等人前往西安,与国民党就红军改编和开赴抗日前线的相关事宜进行会谈,并提出:

并组成一路军,且要 设立总指挥部,配正副总司令,下辖4个军、12个师、36个旅、108个团,军官由延安派。 但是,国民党当局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们在抗日的同时也在预防红军的壮大,所以国民党只给出 2个师、8个团的编制,且不设军和总指挥部,除了师长一职可以由延安调配以外,其他军官则须由南京配备,并且直属国民党军政委员会领导。

关于部队编制这个问题,国共两党僵持了很久,双方都不肯让步。

最后,毛泽东考虑到抗日救国的大计,便做出了相应的让步,并致电周恩来:

最后拟定: 红军编为3个师,总计6个旅、12个团及直属队,总计4.5万人。并批准设立设总指挥部,干部由中共推选。这便是 历史 上著名的“三八协议”。

只可惜,这原本就已经批准了的方案又被蒋介石给“驳回”,对,他反悔了。谈判又回到了原点。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在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以演习失踪一士兵为借口,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

1937年8月,继卢沟桥事变之后,淞沪会战随即到来,蒋介石在调动军队准备淞沪会战的同时,同意了原来的“三八协议”。

但是注意了,改编后的红军并不是新四军,而是“第八路军”,而所设三个师,则分别是林彪的115师、贺龙的120师和刘伯承的129师,并由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

同年十月十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 将南方八个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并由叶挺担任军长。

后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央成立了“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并由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新四军刚开始形成编制之前,人数并不多, 只有一万零三百人,皖南事变时也只有两万五千人左右。

后来, 经过一番整改,新四军最终共编为7个师,总计九万六千人,比起皖南事变时的2.5万人,多出了7万多人。

新四军,全称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隶属于国民政府军队战斗序列,由主力红军长征时留守在南方数省进行游击战争的红军和地方游击队改编的队伍。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国共双方都能接受的北伐名将叶挺为中将军长。

而我党领导的北方红军,则已经在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

实际上,由于南方的新四军建立稍晚,战绩也不如华北地区坚持抗战的八路军大,对抗战的贡献也没有八路军大,从1955年全军授衔情况来判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级别是不对等的,新四军军长级别,只是与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即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师长同级别。

因此,1955年9月27日授衔时,新四军军长授元帅军衔,而八路军除了总指挥、副总指挥、参谋长是元帅军衔以外,所有以上三个主力师的正副师长全都是元帅军衔。

而同期,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则仅为大将军衔,新四军师长最高军衔仅粟裕、黄克诚为大将军衔,其他的新四军师长基本上为上将军衔,而八路军的旅长中就有大将军衔,团长中出现了许多上将。

至于新四军有几个师,其实,新四军刚成立时,并没有师级的作战编制,只有数个支队,分别是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

“皖南事变”后,党领导迅速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由原来的6个支队扩编为7个正规师。

其中,将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下辖第一、第二、第三旅,另辖11个地方独立团。

将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下辖第四、第五、第六旅,另辖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

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基础编成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下辖第七、第八、第九旅,另辖盐阜军分区、淮海军区,以及皖东北保安司令部。

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成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彭雪枫牺牲由张爱萍继任师长),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

由豫鄂挺进纵队改编成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下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

由原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等部合编而成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下辖第十六、第十八旅,另辖江南东路保安司令部、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

由活动于皖江地区的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团及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编成的第19旅及挺进团组成新四军第七师,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

抗战开始,国共合作,南方红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下辖4个支队: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第二支队张鼎丞,第三支队张云逸,第四支队高敬亭,鄂豫皖红28军改编。

后来第三支队一部留在皖南护卫军部5长江流域发展,第5团在皖中;第四支队发展成为江北指挥部,第一、二支队合并,发展成江南指挥部。随后江南指挥部的主力北上过长江,成立苏北指挥部。

皖南事变后,江南指挥部编为新四军第六师,江北指挥部编为新四军第二师,苏北指挥部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皖中的部队和皖南零散人员编为新四军第七师。这是新四军部队发展出来的四个师。

第四支队出皖中淮河流域后,留在鄂豫皖的人员独立发展,皖南事变后编为新四军第五师,但是没有实际隶属关系。只是借机会把部队变成正规番号,以合法化。抗战胜利后,成为独立的中原军区,在中原突围中名存实亡。

彭雪枫从华北带部分人员到鄂豫皖工作,随后建立游击支队向皖北活动,建立了第6支队,(第五支队是第四支队发展出来的)。后逐渐扩大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皖南事变后编为第四师。该部和八路军、鄂豫皖都有关系。

华北八路军南下部队第344旅,在苏北活动。皖南事变后为增强新四军实力,改为新四军第三师。该部实际上和新四军没有渊源。抗战胜利后,就被调到东北,脱离了新四军序列,新四军各师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粟裕率领一、六师南下苏浙,北返后苏浙第四纵(原一师第1旅)跟着陈毅到了山东,第二、四、七师也跟着陈毅到了山东,成为陈毅在山东的基本部队。山东主力只有鲁南第八师。苏浙其余的部队苏浙第一、三纵队(一师2、3旅)留在华中成为粟裕的两个拳头——华中第一、六师,还是新四军时的番号。

所以1941年初新四军重建,下辖七个师,实际上只有一、二、六、七师属于,原来的新四军。第五师是编外人员的,第四师是临时人员,第三师是借调人员。

最初毛打算编五个师,只包括第四师。

毛主席在他的著名的《为人民服务》开篇中就讲到: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是对这两支人民抗日武装最准确的定义。

日寇的猖獗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敌!

原长征到陕北几大方面军的主力组建了八路军(又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下辖三个师,约四万余人。

主力红军北上后,留在江南八省打游击的红军则组建成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首任军长为叶挺,副军长兼政委项英,下属不是师,而是四个支队。按其组建发展、受挫又崛起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组建之初,叶、项为正副军长。下辖四个支队的司令员依秩为: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约一万余人。他们都是主力红军长征后在极艰苦条件下八省坚持打游击的留下来的红军。

国民党顽固派发起皖南事变,几千新四军战士和正副军长一样,或被捕或牺牲。

二,党中央决心重组新四军。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下辖七个师。师长依秩为:粟裕、张云逸、黄克诚、彭雪枫、李先念、谭震林、张鼎丞。

他们在敌后搞得日寇、敌顽永不安宁,直到抗战结束前,蒋介石接到情报,吓了一大跳,此时新四军总兵力已超过34万,比他的一个战区还要多。

在解放战争中,他们构成了华中、尤其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新四军做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武装,功勋卓著!

正如《新四军军歌》

中唱的: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20日,中央军委下令于苏北重建新四军,以陈毅为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将新四军剩余部队及八路军南下支援部队整编为7个师,新四军由此迅速发展壮大。值得一提的是,新四军各师兵力相差悬殊。

新四军第一师由位于苏北的新四军部队组成,为新四军原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合编后发展而来,共辖三个旅,总兵力1.1万余人,师长为粟裕,政委是刘炎(未到任,由粟裕兼任)。

新四军第二师由位于皖东的新四军第四支队为主改编而来,师长为张云逸,政治委员是郑位三。第四支队是新四军早期四个支队中兵力最多的支队,由高敬亭将军所率领的红28军改编而来,后高敬亭被错杀,由张云逸领导,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后辖3个旅、2个联防司令部,总兵力1.8万余人。

新四军第三师由南下支援新四军作战的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而来,由原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黄克城任师长,共辖3个旅,总兵力两万余人。新四军第四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来,最初由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总兵力1.5万余人。1944年,彭雪枫于河南夏邑指挥作战时牺牲,张爱萍继任师长。

新四军第五师由豫鄂挺进纵队改编,豫鄂挺进纵队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一部及湖北、河南地方抗日部队发展而来,司令员为李先念,改编为第五师后由李先念任师长,总兵力1.5万余人。新四军第六师由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组成,谭震林为师长,总兵力8000余人。新四军第七师由安徽长江沿岸新四军一部及“皖南事变”突围部队组成,张鼎丞任师长,全师仅3000余人。

新四军,全称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隶属于国民政府军队战斗序列,由主力红军长征时留守在南方数省进行游击战争的红军和地方游击队改编的队伍。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国共双方都能接受的北伐名将叶挺为中将军长。

而我党领导的北方红军,则已经在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

实际上,由于南方的新四军建立稍晚,战绩也不如华北地区坚持抗战的八路军大,对抗战的贡献也没有八路军大,从1955年全军授衔情况来判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级别是不对等的,新四军军长级别,只是与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即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师长同级别。

因此,1955年9月27日授衔时,新四军军长授元帅军衔,而八路军除了总指挥、副总指挥、参谋长是元帅军衔以外,所有以上三个主力师的正副师长全都是元帅军衔。

而同期,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则仅为大将军衔,新四军师长最高军衔仅粟裕、黄克诚为大将军衔,其他的新四军师长基本上为上将军衔,而八路军的旅长中就有大将军衔,团长中都有许多上将军衔。

至于新四军有几个师,其实,新四军刚成立时,并没有师级的作战编制,只有数个支队,分别是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

“皖南事变”后,党领导迅速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由原来的6个支队扩编为7个正规师。

其中,将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下辖第一、第二、第三旅,另辖11个地方独立团。

将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下辖第四、第五、第六旅,另辖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

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基础编成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下辖第七、第八、第九旅,另辖盐阜军分区、淮海军区,以及皖东北保安司令部。

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成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彭雪枫牺牲由张爱萍继任师长),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

由豫鄂挺进纵队改编成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下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

由原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等部合编而成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下辖第十六、第十八旅,另辖江南东路保安司令部、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

由活动于皖江地区的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团及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编成的第19旅及挺进团组成新四军第七师,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

新四军五师的后代在此冒个泡。

新四军有哪些著名将领

开国少将以上新四军将领名录

元帅(1名): 陈 毅: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大将(4名): 张云逸:新四军副军长。陈毅去延安后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

粟 裕: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兼苏浙军区司令员

黄克诚: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兼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徐海东: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被叛徒杀害,留下一儿一女,后来他们过得如何?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被叛徒杀害,留下一儿一女,后来他们过得挺不错,因为项英是烈士,所以会优待他的家人,这是一种好的政策。

留下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那么就是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含辛茹苦的长大后,来两个孩子长大之后都很有出息,也给家里光宗耀祖了,日子也算过得很好。

女儿项苏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便飞往苏联学习纺织技术,回国后致力于国家纺织业发展,项学诚考入海军军事学校,训练时身体突发疾病,不幸离世!

杀害新四军副军长的凶手,投靠国民党却被关押,最终结局如何?

新四军历任主将?

叶挺,元帅:

陈毅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

大将:

粟裕 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徐海东 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

黄克诚 新四军第三师师长

张云逸 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

上将:

韦国清 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

叶飞 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刘震 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旅长

宋时轮 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部队参谋长

张爱萍 新四军第四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

陈士榘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

洪学智 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参谋长

钟期光 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贺炳炎 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司令

唐亮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傅秋涛 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

赖传珠 新四军参谋长

中将:

王必成 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

方正平 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政治委员

邓逸凡 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

孔石泉 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组织部长

卢胜 新四军苏中军区第四分区司令

田维扬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副旅长

皮定均 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旅长

成钧 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

刘飞 新四军苏中军区独立2旅旅长

刘兴元 新四军独立旅代政委

刘先胜 新四军苏浙军区参谋长

刘培善 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政委

杨梅生 新四军第二师独立旅旅长

李耀 新四军豫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李雪三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委

吴信泉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委

余立金 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

张震 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

张藩 新四军苏中军区副司令员

张天云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旅长

张池明 新四军盐埠军分区政委

张翼翔 新四军苏浙军区参谋长

陈康 新四军干部补充营营长

陈庆先 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旅长

陈先瑞 新四军豫中军区司令员

林维先 新四军第七师副参谋长

周志坚 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旅长

赵启民 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政委

饶子健 新四军第四师第12旅旅长

饶守坤 新四军苏中军区独立旅旅长

陶勇 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

萧望东 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黄火星 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代主任

康志强 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政委

梁从学 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

梁兴初 新四军独立旅旅长

韩振纪 新四军淮南军区参谋长

彭林 新四军浙东游击支队分队队长

彭明治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旅长

覃健 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旅长

温玉成 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旅长

谢有法 新四军津浦前线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赖毅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政委

廖汉生 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政委

谭希林 新四军第七师师长

滕海清 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旅长

吴法宪 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

邱会作 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政委

#深海寻宝总动员 多重好礼任你选!# 提问者采纳 元帅:

陈毅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

大将:

粟裕 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徐海东 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

黄克诚 新四军第三师师长

张云逸 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

上将:

韦国清 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

叶飞 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刘震 新四

军第三师第十旅旅长

宋时轮 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部队参谋长

张爱萍 新四军第四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

陈士榘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

洪学智 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参谋长

钟期光 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贺炳炎 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司令

唐亮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傅秋涛 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

赖传珠 新四军参谋长

中将:

王必成 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

方正平 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政治委员

邓逸凡 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

孔石泉 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组织部长

卢胜 新四军苏中军区第四分区司令

田维扬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副旅长

皮定均 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旅长

成钧 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

刘飞 新四军苏中军区独立2旅旅长

刘兴元 新四军独立旅代政委

刘先胜 新四军苏浙军区参谋长

刘培善 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政委

杨梅生 新四军第二师独立旅旅长

李耀 新四军豫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李雪三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委

吴信泉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委

余立金 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

张震 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

张藩 新四军苏中军区副司令员

张天云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旅长

张池明 新四军盐埠军分区政委

张翼翔 新四军苏浙军区参谋长

陈康 新四军干部补充营营长

陈庆先 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旅长

陈先瑞 新四军豫中军区司令员

林维先 新四军第七师副参谋长

周志坚 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旅长

赵启民 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政委

饶子健 新四军第四师第12旅旅长

饶守坤 新四军苏中军区独立旅旅长

陶勇 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

萧望东 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黄火星 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代主任

康志强 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政委

梁从学 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

梁兴初 新四军独立旅旅长

韩振纪 新四军淮南军区参谋长

彭林 新四军浙东游击支队分队队长

彭明治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旅长

覃健 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旅长

温玉成 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旅长

谢有法 新四军津浦前线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赖毅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政委

廖汉生 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政委

谭希林 新四军第七师师长

滕海清 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旅长

吴法宪 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

邱会作 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政委

元帅:

陈毅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

大将:

粟裕 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徐海东 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

黄克诚 新四军第三师师长

张云逸 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

上将:

韦国清 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

叶飞 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刘震 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旅长

宋时轮 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部队参谋长

张爱萍 新四军第四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

陈士榘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

洪学智 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参谋长

钟期光 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贺炳炎 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司令

唐亮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傅秋涛 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

赖传珠 新四军参谋长

中将:

王必成 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

方正平 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政治委员

邓逸凡 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

孔石泉 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组织部长

卢胜 新四军苏中军区第四分区司令

田维扬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副旅长

皮定均 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旅长

成钧 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

刘飞 新四军苏中军区独立2旅旅长

刘兴元 新四军独立旅代政委

刘先胜 新四军苏浙军区参谋长

刘培善 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政委

杨梅生 新四军第二师独立旅旅长

李耀 新四军豫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李雪三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委

吴信泉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委

余立金 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

张震 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

张藩 新四军苏中军区副司令员

张天云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旅长

张池明 新四军盐埠军分区政委

张翼翔 新四军苏浙军区参谋长

陈康 新四军干部补充营营长

陈庆先 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旅长

陈先瑞 新四军豫中军区司令员

林维先 新四军第七师副参谋长

周志坚 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旅长

赵启民 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政委

饶子健 新四军第四师第12旅旅长

饶守坤 新四军苏中军区独立旅旅长

陶勇 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

萧望东 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黄火星 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代主任

康志强 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政委

梁从学 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

梁兴初 新四军独立旅旅长

韩振纪 新四军淮南军区参谋长

彭林 新四军浙东游击支队分队队长

彭明治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旅长

覃健 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旅长

温玉成 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旅长

谢有法 新四军津浦前线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赖毅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政委

廖汉生 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政委

谭希林 新四军第七师师长

滕海清 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旅长

吴法宪 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

邱会作 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政委

元帅:

陈毅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

大将:

粟裕 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徐海东 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

黄克诚 新四军第三师师长

张云逸 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

上将:

韦国清 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

叶飞 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刘震 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旅长

宋时轮 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部队参谋长

张爱萍 新四军第四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

陈士榘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

洪学智 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参谋长

钟期光 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贺炳炎 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司令

唐亮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傅秋涛 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

赖传珠 新四军参谋长

中将:

王必成 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

方正平 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政治委员

邓逸凡 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

孔石泉 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组织部长

卢胜 新四军苏中军区第四分区司令

田维扬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副旅长

皮定均 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旅长

成钧 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

刘飞 新四军苏中军区独立2旅旅长

刘兴元 新四军独立旅代政委

刘先胜 新四军苏浙军区参谋长

刘培善 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政委

杨梅生 新四军第二师独立旅旅长

李耀 新四军豫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李雪三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委

吴信泉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委

余立金 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

张震 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

张藩 新四军苏中军区副司令员

张天云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旅长

张池明 新四军盐埠军分区政委

张翼翔 新四军苏浙军区参谋长

陈康 新四军干部补充营营长

陈庆先 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旅长

陈先瑞 新四军豫中军区司令员

林维先 新四军第七师副参谋长

周志坚 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旅长

赵启民 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政委

饶子健 新四军第四师第12旅旅长

饶守坤 新四军苏中军区独立旅旅长

陶勇 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

萧望东 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黄火星 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代主任

康志强 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政委

梁从学 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

梁兴初 新四军独立旅旅长

韩振纪 新四军淮南军区参谋长

彭林 新四军浙东游击支队分队队长

彭明治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旅长

覃健 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旅长

温玉成 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旅长

谢有法 新四军津浦前线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赖毅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政委

廖汉生 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政委

谭希林 新四军第七师师长

滕海清 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旅长

吴法宪 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

邱会作 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政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