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开普勒定律是什么 开普勒定律是什么定律

开普勒定律是什么?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定律是什么 开普勒定律是什么定律开普勒定律是什么 开普勒定律是什么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简短证明:以太阳为转动轴,由于引力的切向分力为0,所以对行星的力矩为0,所以行星角动量为一恒值,而角动量又等于行星质量乘以速度和与太阳的距离,即L=mvr,其中m也是常数,故vr就是一个不变的量,而在一短时间△t内,r扫过的面积又大约等于vr△t/2,即只与时间有关,这就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

1609年,这两条定律发表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

1619年,开普勒又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的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用公式表示为:R^3/T^2=k

其中,R是行星公转轨道半长轴,T是行星公转周期,k=GM/4π^2=常数

开普勒三大定律是什么?

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的三大定律是什么?

开普勒三大定律内容及公式如下: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每一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从太阳到行星所联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公式:(R^3)/(T^2)=k(其中k=GM/(4π^2))。

详细内容介绍:

开普勒在1609年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一条是开普勒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内容是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的,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到了1619年时,开普勒又发现了第三条定律,也就是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为周期定律,内容为所有的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以上内容参考:

开普勒三定律是什么

开普勒三大定律又分别称为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轨道定律、行星定律。每一行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提出的,在此定律以前,人们认为天体的运行轨道是完美的圆形。

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称等面积定律,指的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开普勒第二定律是对行星运动轨道更准确的描述,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为牛顿后来的万有引力证明提供了论据。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叫行星运动定律,是指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这里,a是行星公转轨道半长轴,T是行星公转周期,K是常数,其大小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

扩展资料

一、开普勒定律发现背景

1600年,开普勒来到捷克西部山城布拉格,成为第谷·布拉赫的助手。 第谷将毕生观测数据交予开普勒,希望他继续编制世界上精确的行星运行表。第二年第谷与世长辞。开普勒于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于1618年,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1605年,根据布拉赫的行星位置资料,沿用哥白尼的匀速圆周运动理论,通过4年的计算发现第谷观测到的数据与计算有8’的误,开普勒坚信第谷的数据是正确的,从而他对“完美”的神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发起质疑,经过近6年的大量计算,开普勒得出了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又经过10年的大量计算,得出了第三定律。第一和第二定律发表于1609年,是开普勒从天文学家第谷观测火星位置所得资料中总结出来的;第三定律发表于1619年。开普勒三定律,使得哥白尼的日心说不再是“数学天文学”意义上假设,真正确立日心说。

二、开普勒定律适用范围

三条定律适用于宇宙中一切绕心的天体运动,在宏观低速天体运动领域具有普遍意义。对于高速的天体运动,开普勒定律提供了其回归低速状态的方程。根据这三条定律,通过数学计算,预报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且预报与观测结果十分相符。

开普勒第二定律及其引出的推论,不仅适用绕太阳运转的所有行星,也适用于以行星为中心的卫星,还适用于单颗行星或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情况。

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他对具有中心天体的引力系统(如行星-卫星系统)和双星系统都成立。围绕同一个中心天体运动的几个天体,它们轨道半径三次方与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三大定律分别是:

1、椭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调和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时间(

)的平方与它们轨道长半轴(ai)的立方成比例,即

。资料拓展:开普勒定律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第一和第二定律发表于1609年,是开普勒从天文学家第谷观测火星位置所得资料中总结出来的;第三定律发表于1619年。这三大定律又分别称为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

开普勒定律,或者是用几何语言,或者是用方程,将行星的坐标及时间跟轨道参数相连结。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微分方程。开普勒定律的导引涉及解微分方程的艺术。我们会先导引开普勒第二定律,因为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导引必须建立于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效应是什么?

开普勒效应是行星在宇宙空间绕太阳公转所遵循的定律。开普勒定律也统称“开普勒三定律”,也叫“行星运动定律”,是指行星在宇宙空间绕太阳公转所遵循的定律。由于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等人的观测资料和星表,通过他本人的观测和分析后,于1609~1619年先后归纳提出的,故行星运动定律即指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定律的意义

开普勒的三定律是天文学的又一次革命,它摧毁了托勒密繁杂的本轮宇宙体系,完善和简化了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开普勒以数学的和谐性探索宇宙,在天文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的科学家称为“天上的立法者”。

他试图建立天体动力学,从物理基础上解释太阳系结构的动力学原因。它对后人寻找出太阳系结构的奥秘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为经典力学的建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都作出了重要的提示。

开普勒定律内容

开普勒共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着太阳运行,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公共焦点上。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每一行星的矢径(由太阳中心到行星中心的直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长半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

用R代表椭圆的长半轴,T代表行星运转周期,则第三定律表示为R3/T2=K,K是与行星无关常量。

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也称轨道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 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向量半径)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也称周期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 开普勒定律

这里,a是行星公转轨道半长轴,T是行星公转周期,K是常数。

开普勒第一定律是:所有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其大小不一,太阳位于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这样断定:向量半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里扫过的面积相等。由此得出了以下的结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不等速的,离太阳近时速度快,离太阳远时速度慢。这一定律进一步推翻了唯心主义的宇宙和谐理论,指出了自然界的真正的客观属性。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各自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这一定律将太阳系变成了一个统一的物理体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