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学习动机名词解释_学习动机名词解释是什么

动机的名词解释

动机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动机来造句?下面是我为你整理动机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

学习动机名词解释_学习动机名词解释是什么学习动机名词解释_学习动机名词解释是什么


动机的意思 动机, 指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是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1. 推动人从事某种事情的念头或愿望。

《纪念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 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 茅盾《一个女性》:“正象她自己在花丛中追逐一只彩蝶,动机只是爱美而好玩罢了。”

2. 契机。

《北上宣言》:“农工业之发达,使购买力增加,商业始有繁盛之动机。”

版本二: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凡是个体趋向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动机造句欣赏 (1) 路上,汽车的发动机出现了故障。

(2) 孩子们做好事的动机是纯正的。

(3) 这台发动机一直工作得很正常。

(4) 不承认这是动机,是一种强烈的动机,完全是自欺欺人。

(5) 虽然这件事的客观效果不怎么好,但他们几位的动机还是无可厚非的。

(6) 这个行为将他的动机暴露无遗。

(7) 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己的动机,把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

(8) 警察经过几天的奋战终于使不法分子的作案动机水落石出。

(9) 他们的动机很快就能看出,完全是自私自利。

(10) 飞机、汽车都靠发动机推进。

(11) 两类动机都必散布于字里行间,是瞒不过读者的。

(12) 使用这些字样的动机是庄严肃穆而非趋炎附势。

(13) 他这样说的动机是什么呢?

(14) 之后却食言而肥那便是我采取攻击的动机。

(15) 因为发动机故障了,如今只能任船儿在海上随波逐流。

(16) 从能量守恒方面来看,想发明一台永动机不过是想入非非而已。

(17) 我的动机来自于更多的自信,绝非自怨自艾。

(18) 一切尘寰中生存竞争的动机都变得比梦幻还要恍惚。

动机造句精选 1.一旦避免失败变成你做事的动机,你就走上了怠惰无力的路。

2.以真诚待人,并不是为了别人也以真诚回报。如果动机是以自己的真诚挽回别人的真诚,这本身已不够呛真诚,真诚是晶莹透明的,它不应该含有任何杂质。不错,真诚也是一种高尚,真诚的反面为虚伪。

3.我们还把创造认识上争论情景的方法和组织学习讨论的方法列入学习和启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学生参与科学争论,不但使他们在有关问题上加深知识,而且不知不觉地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4.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

5.读一部书有两个动机:一个是你喜爱它,另一个是你可以夸耀它。罗素

6.一身漆黑亮光的茸毛,一对漂亮轻捷的羽翼,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生动机灵的小燕子。

7.廉洁的人干实事往往不需要表白自己的动机。

8.一个人如果下决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下决心要做成什么样的事,那么,意志或者说动机的驱动力会使他心想事成,如愿以偿。

9.坦克的发动机和主炮一样,都是武器。

10.一个人动机纯正,完全为公,就是随机应变。一个人动机不纯,完全为己,就是投机取巧。

11.情不能掺假,情不能包藏过多的自私动机。

12.人生的努力,总向光明的方面走,这是人类向上的自然动机……

13.泄露机密的重要动机之一,就是炫耀自己受人信赖。

14.处理拒绝有其诀窍,加强沟通技巧,疏清拒绝动机,必能化拒绝为接纳。

15.世界上购买股票的愚蠢的动机是:股价在上涨。

16.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17.一个人如果能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及其动机加以反省,并且觉得其中若干是对的,若干是不对的,他便是一个能辨别是非的人。

18.人类的创作犹如自然的创作一样,真正地说起来,值得注意的主要是动机。

19.权利产生一种利益效应。某些人有一种隐藏在权利背后的利益动机,这是某些人凭手中的权利以权经商的动因,也是某些人的动因。

20.尊敬和感激是爱情恰当的动机,正如青春和美貌是欲望的诱因。

22.卑鄙和高傲的动机只会满足愚人、武夫、人类的侵略者和掠夺者的贪欲,人们应当放弃这种动机,不要让这些诱人的饮料再麻醉那些自命不凡之徒!

23.因为耻于作恶而遵守禁规的人,要多于因为本无作恶动机而规规矩矩的人。

24.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

25.一个人在处理事情时,动机纯正就是随机应变,完全为了私利就是投机取巧。

26.这台发动机一直工作得很正常。

27.如果也讲求科学,如果不总是那样出其不意,我们的策略理应可以更好地照顾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动机。

28.我沿街走去,一面走一面左顾右盼,打量着所有的房子,但找不到进门的借口或动机。

29.当cicig密探在研究动机问题时,按卡斯特雷萨纳的话说,调查员取得了一系列"让人瞠目结舌的转折"。

30.不承认这是动机,是一种强烈的动机,完全是自欺欺人。

导入技能名词解释

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

导入技能要素三大类如下:导入技能的定义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在其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什么来设计导入呢?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构成。课堂教学是由认知需求决定的。认知需求是学生要获得知识的这种需要,它本身直接就指向了知识内容,并且以能够得到这种知识的为满足。同时这个认知需求也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稳定的一个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另外一个构成的要素,学习期待的形成是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它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一个外在的,不是学生内在的,是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设定的要达到的目标。而学习期待是解决这个目标,让它转换为学生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一种目标。

所以学习期待和学习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学习需求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者期待,目标和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学生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学习活动。

什么是学习动力

说的简单点就是:想学习、愿意学习,或者是督促你学习的东西(可能是物质的、精神的、意识的)。但是对于我们大部分来说,学习相较于其他活动(如游戏、电视、玩乐等),本来就是一件比较枯燥、无趣的事情,很容易让人失去学习的动力。那么,当不想学习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列出学习可能给你带来的好处,不学习有哪些危害。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并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采用激励、奖励等各种方法,实施和完成,养成学习习惯。

2、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满足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得当,学习严重受挫,就会越来越没兴趣,甚至产生讨厌的情绪。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通过训练,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注意力集中的提高。同时极大的缩短了学习的时间,平时需要几个小时完成的学习任务现在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了,效率提高了很多倍,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很多。具体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你的阅读速度提高5、6倍,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终提阅读、学习效率和兴趣。

3、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培养自学兴趣 。知识要互补,思想要共振,学习讨论也是很重要的,它既可以活跃学习气氛、集中注意力,又可使学生信息得到交流,思维得到调整。

学习动力顾名思义就是 推动你学习前进的力量,学习动力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是兴趣,有的人是目标,而有的人的是被外界感情所牵制。因此你自己应该对于自己的理解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就是去做。再做,继续做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

心理学是近几遍都被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知识学科。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欢迎借鉴!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1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信号系统:是具体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2 1、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作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继续学习。

4、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5、作定向:即了解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6、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8、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10、原型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以外显的作方式付诸实施。

1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1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1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1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1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2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情境。

2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2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2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2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3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3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5、观察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3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一员的积极的功能。

3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3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3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4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4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4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4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4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4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4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4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4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4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5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5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5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5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5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5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56、教师的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方式分为集权型、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5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5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5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6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6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6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6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6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6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6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6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6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

6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7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7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异,以便安排教学。

7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7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7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7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7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3 1、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10、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4 1、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3、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4、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

6、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

7、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

8、性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9、气质—在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

10、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5 1、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产品的能力。

2、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

3、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

4、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5、接受学习:是教师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8、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1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

;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平衡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

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

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啦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田径等。

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练习。心智技能(intellectual skill)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

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中的名词比较多,以下有一些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劳伦兹指出“关键期”指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起作用的时期。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4)异性童年期(小学生),少年期(初中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青年初期(高中生,经验向理论转化)个体成长的两个高峰期:幼儿期和少年期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1—2):客体性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性,思维片面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去自我中心,思维可逆转,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命题运算,思维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教学启示:(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维果斯基“近发展区”:两种水平(1)儿童现有的水平,有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的儿童心理金额给的发展水平。

(2)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异就是近发展区。教学启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终跨越“近发展区”走到新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与支持和知道,帮助其顺利通过近发展区,使之完成终任务。4.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其他的性有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婴儿期)(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儿童早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学前期)(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学龄期)(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初中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0岁以后)(成年晚期)学习理论1.学习定义: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分类:(1)按学习主体分: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2)学习结果加涅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3)学习意识阿瑟雷伯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4)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5)我国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三类。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接派学习理论)(1)经典型条件作用(小狗):巴普诺夫和华生,通过条件作用建立 —反应(S—R),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2)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教育史上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学习的三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3)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迷箱):人和动物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有特定 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和作(不与人任何特定 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性反应。

正强化: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 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 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 或事件。程序教学: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反馈原则。

教育启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L)提供理论支持。(4)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记忆)、复现(产生动作)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强化分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3.认知派学习理论:(1)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科勒的黑猩猩实验。

,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 —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定性。第二,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首先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期望是托尔曼的核心概念)(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教学目的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学习法:发现法(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与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是对立的):学习的分类:在学习方式上分接受学习和发现。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根据小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提出教育建议。

3、举例分析学习、人类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的区别。

4、分析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5、学校实施强化的要求是什么?

6、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7、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8、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9、举例说明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

10、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1、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2、简要说明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13、举例说明如何矫正不良品行?

14、举例说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哪些成分?

15、从哪些方面分析教学内容?

16、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7、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18、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有什么特点?

19、常见的课堂纪律问题有哪些?如何处置?

20、教学评价有什么意义?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根据小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提出教育建议。

3、举例分析学习、人类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的区别。4、分析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5、学校实施强化的要求是什么?6、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7、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8、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有哪几个阶段?9、举例说明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10、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1、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12、简要说明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13、举例说明如何矫正不良品行?14、举例说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哪些成分?15、从哪些方面分析教学内容?16、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7、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18、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有什么特点?19、常见的课堂纪律问题有哪些?如何处置?20、教学评价有什么意义?。

教育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有哪些?

教育心理学常考的名字有:1学习过程2、心理发展3、学习准备4、关键期5、近发展区 6、人格7、自我意识8、认知过程 9、认知方式10、掌握学习 11、性格12、广义的学习13、知识 14、技能15、行为规范 16、强化17、正强化18、负强化19、消退20、惩罚21、学科的基本结构22、意义学习23、接受学习24、先行组织者 25、动机26、学习动机27、学习需要 28、认知内驱力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0、附属的内驱力31、学习期待32、诱因33、成就动机: 34、自我效能感 35、替代性强化36、自我强化37、问题情境38、学习迁移39、正迁移40、负迁移41、水平迁移42、垂直迁移43、一般迁移44、具体迁移 45、同化性迁移46、顺应性迁移47、重组性迁移48、心向与定势49、知识50、感性知识51、理性知识52、感知53、表象54、概念55命题56、陈述性知识57、程序性知识58、心智技能59、认知策略60、符号学习61、概念学习62、命题学习63、下位学习64、上位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66、直观67、概括68、变式69、前摄抑制70、倒摄抑制71、过度学习72、技能73、作技能74、心智技能75、作定向76、作模仿 77、作整合78、作熟练 79、原型定向80、原型作81、原型内化82、学习策略83、认知策略84、元认知策略85、资源管理策略86、复述策略87、精细加工策略88、组织策略89、元认知90、问题91、问题解决92、理解问题 93、创造性94、发散思维 95、聚合思维 96、头脑风暴训练 97、态度 98、品德 99、道德认识100、道德行为101、从众102、服从103、认同104、内化105、观察学习 106、心理健康107、心理评估108、心理辅导109、系统脱敏110、教学目标111、教学方法112、教学策略113、发现教学114、情境教学115、合作学习116、个别化教学117、程序教学118、计算机辅助教学 119、课堂管理120、群体121、群体动力 122、群体凝聚力123、群体规范 124、课堂气氛 125、课堂纪律 126、教师的方式127、人际交往128、人际关系129、合作130、竞争131、课堂结构132、课堂常规133、问题行为134、教学评价135、测量136、测验137、形成性评价138、总结性评价: 139、常模参照评价140、标准参照评价141、配置性评价 142、诊断性评价143、正式评价144、非正式评价145、标准化成就测验146、教师自编测验147、信度。

148、效度149、区分度150、罗森塔尔效应。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学习动机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啦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田径等。 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练习。

心智技能

(intellectual skill)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学习迁移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名词解释:教育学

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现象,教育学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是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知道意义。

但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很少用得上,理论和实践不一定能够很好结合。比如说,要遵循教学规律等,但是在实际作中。有的学生的确很气人,一点不上进,家长也不配合,什么家校共育更是不行,很多家长太溺爱孩子,不知道的残酷和现实,这也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痛心的地方。

动机的名词解释

动机的名词解释如下:

动机,汉语词语,拼音是dòng jī,意思是引发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力量和念头。

详细释义:推动人从事某种事情的念头或愿望。《纪念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茅盾《一个女性》:“正象她自己在花丛中追逐一只彩蝶,动机只是爱美而好玩罢了。”契机。《北上宣言》:“农工业之发达,使购买力增加,商业始有繁盛之动机。”

动字的详细释义:〈动〉(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同本义动,作也。——《说文》动而健。——《易·彖传》。虞注:“震也。”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将终岁勤动。——《孟子》。注:“作也。”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寨中人蜷伏不少动。——清·徐珂。

例句:

1. 路上,汽车的发动机出现了故障。

2. 千万只蜜蜂在蜂箱前飞动,嗡嗡声好像许多小小的发动机。

3.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4.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5. 当你在事业上碰到挫折,有打退堂鼓的动机时,你应该加以留意,这是危险的时候!

6. 他只知道工作,像一台停歇的发动机,转动,前进,再转动,再前进。

7. 让每一个念头都服从于利益动机。

8. 孩子们做好事的动机是纯正的。

9. 强烈的行动,引发于强烈的动机。

10.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阴影徘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学习动机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啦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田径等。 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练习。

心智技能

(intellectual skill)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学习迁移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