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工信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工信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

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哪些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工信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工信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工信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工信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

汽车

等产业。

新医

由生命科学推动的医产业,如新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力争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新材料

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形成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无论是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等重点工程,还是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材料技术突破问题。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生物产业

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物、现代中等创新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新能源产业

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 风能应用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新能源汽车产业

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农业和生物育种

10年实现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这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超前部署分子设计育种,大规模挖掘动植物种质中蕴藏的优异基因资源。这样,10年左右就可能实现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和猪、牛、羊等主要牲畜的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把什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什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拓展资料: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992年改革开放后正式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02年重组。

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

二、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要立足发展需要和产业基础,大幅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加快发展壮大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等领域,实现向创新经济的跨越。要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和核技术领域一批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2、要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优势和特色,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增长新格局。要把握推进“”建设契机,以更开放的视野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化水平。

3、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完善有利于汇聚技术、资金、人才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营造适应新技术、新业态蓬勃涌现的生态环境,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

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拓展资料:

会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面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竞争力。

(三)生物产业要面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

(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

资料参考:

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哪些行业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1、在节能环保中,将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

2、生物产业将主要面向生物医、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3、新能源中,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将领衔;

4、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提出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5、新材料中分列了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两项。

扩展资料

新兴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就是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新技术一开始,属于一种知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其成果逐步产业化,后形成一种产业。比如说生物工程技术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说在更早的时候,它只是一项技术,那么现在成为生物工程产业,让这些成果服务于。

第二,就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比如说,几百年前,当时用蒸汽机技术改造手工纺机,形成纺织行业,使得整个纺织行业产生了飞速发展。纺织行业相对来讲,在当时就是新兴产业。

第三,是对人们原来认为是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在这个方面,人们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国外,传媒业是一个重要的行业,是近二十年来产生百万富翁多的一个行业。而人们把传媒当作事业来看待,是贴钱的。如我们的电影产业,我们有几十家电影厂,我们在不断地贴钱、不断地拨款。

2019-01-29 八大战略新兴产业

根据2017年1月25日,发改委第1号公告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分为5大领域8个产业(相关服务业单独列出)、40个重点方向下的174个子方向,近4000项细分产品和服务,首次将数字创意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为五个方面:

(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网络设备、信息终端设备、网络运营服务)。

(2)信息技术服务(新兴软件及服务、“互联网+”应用服务、大数据服务)。

(3)电子核心产业(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新型元器件、高端储能、关键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其他高端整机产品)。

(4)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硬件、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

(5)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平台、人工智能软件、智能机器人及相关硬件、人工智能系统)。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为五个方面:

(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智能测控装置、智能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工业机器人与工作站、智能加工装备、智能物流装备、智能农机装备、增材制造)。

(2)航空产业(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航空设备及系统、航空材料、航空运营及支持、航空维修及技术服务)。

(3)卫星及应用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系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卫星技术综合应用系统)。

(4)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速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及部件、轨道交通专用设备关键系统及部件、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关键设备和系统)

(5)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海洋工程平台装备、海洋工程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海洋工程装备服务、海洋环境监测与探测装备、海洋能相关系统与装备、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海水养殖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装备)

新材料产业

3.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分为三个方面:

(1)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新型金属功能材料、新型功能陶瓷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纯元素及化合物、表面功能材料、高品质新型有机活性材料、新型膜材料、功能玻璃和新型光学材料、生态环境材料、高品质合成橡胶、高性能密封材料、新型催化材料及助剂、新型化学纤维及功能纺织材料、其他功能材料)。

(2)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高品质特种钢铁材料、高性能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新型结构陶瓷材料、工程塑料及合成树脂)。

(3)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其他高性能材料)。

4.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分为五个方面:

(1)生物医产业(新型疫苗、生物技术物、化学品与原料制造、现代中与民族、生物医关键装备与原辅料、生物医服务)。

(2)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医学影像设备及服务、先进治疗设备及服务、医用检查检验仪器及服务、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及服务)。

(3)生物农业产业(生物育种、生物农、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兽、兽用生物制品及疫苗、生物食品)。

(4)生物制造产业(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产品、特殊发酵产品与生物过程装备、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及生物制品)。

(5)生物质能产业(原料供应体系、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供热、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能技术服务)。

新能源汽车

5.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分为三个方面:

(1)新能源汽车产品(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电附件、插电式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机电耦合系统及能量回收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

(2)充电、换电及加氢设施(分布式交流充电桩、集中式快速冲电站、换电设施、站用加氢及储氢设施)。

(3)生产测试设备(电池生产装备、电机生产装备、专用生产装备、测试设备)。

新能源产业

6.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分为五个方面:

(1)核电技术产业(核电站技术装备、核燃料加工设备制造)。

(2)风能产业(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风电场相关系统与装备、海电相关系统与装备、风力发电技术服务)。

(3)太阳能产业(太阳能产品、太阳能生产设备、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

(4)智能电网。

(5)其他新能源产业。

7.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分为三个方面:

(1)高效节能产业(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余气利用、高效储能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高效节能电器、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筑材料、采矿及电力行业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信息节能技术与节能服务)。

(2)先进环保产业(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土壤及场地等治理与修复装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装备、减振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与应急处理设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设备、海洋水质与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其他环保产品、智能水务、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服务、水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服务、其他环保服务)。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筑废弃物和道路沥青资源化无害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资源再生利用、非常规水源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服务)。

8.数字创意产业

数字创业产业分为两个方面:

(1)数字文化创意(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数字文化创意软件、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制作、新型媒体服务、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应用服务)。

(2)设计服务(工业设计服务、人居环境设计服务、其他专业设计服务)。

(3)数字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应用服务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

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所以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新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赵刚,清华大学博士后,科技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缘战略与安全、能源战略、科技外交、科技与创新政策等。他提出的地缘科技学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曾主持多项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文章百余篇,著有《地缘科技学》、《地缘科技学与安全》和《科技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著作,译著有《石油》、《粮食危机》。

在科技进步加速、新兴产业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后金融危机时期,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流动性加强,创新更多地意味着跨国合作,利用各方的比较优势进行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单打独斗的模式早已成了明日黄花。对于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更需要整合世界创新资源,加速前沿技术和高端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从而加速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在这七大领域中,创新源头之间,市场主体之间,创新源头和市场主体之间还缺少更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本文认为当下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将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欧美等发达积极部署产学研创新联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环境恶化、食品安全、传染病蔓延等问题已超越了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需要各国联手加以解决。随着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资源在全球的流动性加强,跨国合作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目前,上公认的创新型如美国、芬兰、爱尔兰、瑞典、瑞士、日本等,都在通过协同创新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搭建区域产学研创新网络。创新能力强大如美国,同样积极在海外开展创新合作,以融入世界科技浪潮,掌握前沿动态。如目前麻省理工大学(MIT)与全球30多家能源大公司建立了伙伴关系,在世界范围内与产业界建立了直接的、形式多样的短期和中长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芬兰、爱尔兰、瑞典、瑞士等北欧小国尽管在实力上不如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大国,但它们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创新网络,积极整合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得到跨越式的提高,在全球的排名也居于前列。

我国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初探

当前,在一些领域已经零星地成立了一些产学研创新联盟,如“中日韩可再生能源产学研创新联盟”、“中美锂离子电池联盟”、“低碳生物材料产学研创新联盟”、“现代中化产学研联盟”、“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联盟”等等。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发展尚处于一边模仿一边自主创新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一些联盟的合作模式仍局限于项目研发,并没有发挥出联盟的整合效应。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成立了“创新科技联盟”,这一国内外产学研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搭建了科技政策、研发、产业、金融与投资的合作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为了推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与国内企业、大学加强合作,该联盟做了大量的工作:促成了美国陶氏化学与我国珠海银通公司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与广东阳明风电公司在风机叶片等领域的合作;促成了美国康明斯发动机公司与广东康达新能源技术公司在康达公司设立联合研发中心;促成了美国芯原微电子公司与海信集团联合开发芯片技术的合作;促成了瑞士欧瑞康公司与保定天威共建薄膜光伏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合作。

若干思考

需要构建全球创新研发体系。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协同创新主要体现为具有共同利益的不同创新主体分别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和多样化的协作,分散创新风险,实现创新目标,共享创新成果,产生1+1>2的效果。可见,有别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协同创新是一种管理方式的创新。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若干新兴产业布局雷同、技术重复研发和研发滞后以及高端人才缺失等问题,我国更需要坚持开放式创新理念,打破各创新体系的界限,构建全球创新研发体系,从而实现产学研各主体共同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前共性技术研发成本和风险。一方面我们要继续积极参与大科学工程,在大科学工程平台上加强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推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跨国公司和世界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实质性合作研究,在互利共赢、合理分享合作研发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需要分领域分国别地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科技部合作司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设立了“科技合作基地”项目,目的是为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内外科技和智力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合作的规模和质量,增强我国在前沿技术、竞争前技术和基础科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当前,科技合作基地也是是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锋部队,因此如何站在层面部署和规划我国科技合作基地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从而有效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更好地发挥科技合作基地的带动和作用,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大背景下,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既是战略的顶层设计,也是需要多方联合行动的系统工程。一方面,为了有效地发挥科技合作基地的先锋作用,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合作的效果和避免浪费的现象,需要按照国别和具体的新兴产业领域合理布局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如需要客观地评价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创新型在新兴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与我国国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对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