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5岁小男孩嘉豪的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如何有效干预与矫正?

分析案列,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教育这个孩子。请设计一个干预和

答题:

5岁小男孩嘉豪的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如何有效干预与矫正?5岁小男孩嘉豪的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如何有效干预与矫正?


本案例题中的小男孩嘉豪的表现为内向型问题行为。弗洛伊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诉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与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幼儿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和适宜的教育,幼儿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幼儿容易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而5岁小男孩嘉豪的爸爸妈妈性格都内向,不善于表达。整天忙于生计,由此看来对小孩子的教育是缺少的,从而造成嘉豪的性格内向孤僻,不爱与人交流。

如何进行有效干预与矫正,我们可以从家庭和幼儿园教师两大方面入手:

(1)从家庭来干预与矫正

①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努力来构建的。

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双方都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许多研究都认为,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更大,因为母亲具有女性的美德和天赋、温柔体贴、情感细腻等优点,母亲的温存、宽容、优雅的风度和文明举止都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品质的先决条件。但父亲对幼儿发展、特别是早期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有研究曾发现,父亲的惩罚性对幼儿的问题行为有较大影响,并在2-4岁之间父亲的教养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 教养好自己的孩子, 不仅要重视母亲的作用也应重视父亲的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需要父亲和母亲形成合力,权威性的教养模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②父母应了解更多幼儿的心理特点, 掌握一些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

在当前, 许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 是自发的、本能,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父母应该多学习只有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理论掌握好, 并灵活、具体的和对幼儿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

③ 父母要保证与子女的沟通时间。

尽管现在许多父母工作都很繁忙,但不应减少与子女的沟通时间,父母的角色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替代的。只有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气氛,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坦诚沟通,尊重孩子的需要,就既能让幼儿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正的温暖和照顾,父母也可以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与感受,又能让他们更加信任父母,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父母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情感情绪表达,移情能力这样的话,父母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

④父母要以身作则, 作好孩子的榜样。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 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 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与行为, 父母必须先从自身做起, 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行, 幼儿会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父母应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替代学习的榜样,让幼儿在自己的良好熏陶下健康成长。

(2)教师如何应对幼儿问题行为

①从理念层面提高教师对幼儿问题行为的认识

实质上,幼儿的问题行为许多属于发育性障碍和行为障碍,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行为如果不加以,任其发展,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到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对于孩子的问题行为,教师不能采取放任或回避的态度,而是要及时对其从心理分析和行为习惯帮助等方面入手,使这些孩子从“问题行为”中走出来,尽早摆脱这种不健康状态对其成长道路上的人格和心理的影响。对问题行为的判定要特别注意,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得到及时纠正的行为不能列为问题行为,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对儿童的发展影响较重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可以判定为问题行为。我们应当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具有正确的认识并做积极的探索,弄清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如生理因素、家庭因素、个性因素等。

②从实践层面针对不同的行为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针对幼儿的退缩、害羞、胆小、过分依赖、孤独等内隐性问题行为,宜采用正强化的方法。在良好的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强化,使这种行为模式不断反复出现直至保持下来。应用过程要注意做到:目标分层次,过程分步骤。具体来说,就是要把达到一种行为的大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同时相应地把整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定出给予强化的标准。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标准要逐渐提高,强化物要逐渐减少。在幼儿已经习惯表现良好行为时,就可以减少或延迟给予奖励,同时奖励可逐渐由精神性奖励和活动奖励代替实物奖励。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哗众取宠等外显性问题行为时宜采用消退法。消退法就是对儿童的不良或不适当行为有意忽视,不予理睬,使之慢慢消弱乃至消失。在运用消退法时,同时强化幼儿出现良好行为,使受到强化的行为得到保持和巩固,而受“忽视”的行为则会逐渐消失。

③矫正各种问题行为的较针对幼儿情绪和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如过度焦虑所引起的神经质的敏感、多虑、害怕、烦躁、焦虑、抑郁、过分依赖、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偏执、爱发脾气、粗暴、多动、胆怯、孤独等问题行为,较宜采用情境性强的游戏矫正法。幼儿不仅乐于参与游戏,而且多数在游戏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开朗活泼、友好善良。游戏的情节和玩具对幼儿极具吸引力,而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又是一种幼儿乐于接受的约束,同时游戏中宽松的心理氛围以及幼儿对游戏的专注也有利于缓解幼儿的紧张和焦虑,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游戏的这些特点对于矫正幼儿的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以这样一种非强制性、非严格性、非专业化的游戏方法对幼儿问题行为进行矫正,使其回归正常,符合认知调整、学习以及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可以为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幼儿的问题行为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产生原因极其复杂,矫正涉及到教育、心理、医学、学等多种学科的整合,故教师在面对幼儿存在的不良问题行为时,要综合运用强化、惩罚、游戏、消退、自然后果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优化自己的教育行为。

特殊幼儿观察记录与分析措施怎么写?

可以按以下内容展开写:

1、个案观察记录包含以下内容:

①学生学习观察。

②学生生活观察。

③学生习惯观察。

2、分析措施应该有:

①学习问题措施。

②生活方面措施。

③习惯纠正措施。

写作要点

孩子在幼儿园,相当于是一个小家庭一样,因为在幼儿园的孩子年龄都不大,所以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需要观察的,自然也就是一个需要集中记录的一个内容。

学生习惯方面的观察也是很关键的,因为幼儿园个案观察的记录一定是要有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这种习惯观察是相当关键的,孩子一定要对于自己的一个好习惯的记录,所以老师应该要记录好这其中的习惯问题,以便后续解决。

工作者介入残障儿童及家庭过程分析

工作者介入残障儿童及家庭过程分析

介入需要广泛的技巧,它包括执行、介入并协助服务对象达到目标的技巧。那么,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家属做了心理辅导,帮助建立自信,面对困难的勇气,使服务对象家属能够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下文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介入残障儿童及家庭过程分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一、个案背景介绍

男,罗某,2005年出生,八个月的时候因为缺氧问题,大脑细胞严重受损,智力发展不正常,不能独立行走,不能说话,生活不能自理,个人日常生活一直由奶奶照顾。在罗某3岁的时候,关于罗某的康复与日常照顾问题,罗某的父亲母亲产生分歧,经常吵架,达成协议离婚。罗某的抚养权被判给自己的父亲。

目前奶奶年事已高,患有心脏病、腿脚有毛病,照顾孩子的精力有限。罗某的父亲忙于工作,只有到周六周日才能帮忙照顾孩子。周围亲戚都忙于上班和自家的事情,所以很难抽出时间来帮助照顾罗某。罗某的爸爸比较爱面子,不想向周围资源求助。家里经济来源主要靠罗某的爸爸以及奶奶有退休工资,经济条件一般。目前罗某家里的老房子正在城中村改建,现在所住的房子是租赁的房子,他们没有更多的经济资源请保姆,大部分经济资源都用来给罗某看病。目前家里面除了、奶奶、爸爸以外,没有照顾孩子的人,罗某的家人在一般情况下很难正常按点吃饭,奶奶有事情需要忙的情况下一般找邻居帮忙照看罗某。在社区居委会的协调帮助下,奶奶有给罗某申请残疾证,认定为一级残疾。奶奶希望能够寻求志愿者帮助他们照顾罗某。

二、分析预估

通过三次家访,工作者采用过程式评估的方式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了分析预估,运用个案管理模式的实务方法来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

(一)建立关系。

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开展专业服务的步,只有与服务对象建立真诚的关系,服务对象才会毫无保留地表达内在的情绪、深层次的想法,才有利于目标的达成。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工作者主要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家属面谈这种途径来了解服务对象情况,对服务对象和整个家庭系统的需求进行评估,来和他们建立专业关系。工作者是通过一场社区活动和个案服务对象的家人结识。在社区活动结束后,服务对象的奶奶认真地询问了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并向工作者讲述了她家里的具体情况,希望工作者有时间可以到她的家里去走访一下,是否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家人谈了自己的工作范畴,“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和宗旨,以及所能提供的助人服务。在交谈结束之后,老人向工作者留下了,觉得工作者可以为她的家庭带来帮助与服务,对工作者有了初步的信任。在初次会面的第二天,服务对象的奶奶给工作者打电话联系,询问我们什么时候有时间可以进行家访。在工作者通过对社区居委会的走访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和整个家庭的基本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约定好时间、地点等,确定次家访的安排,建立专业服务关系。

(二)提供支持系统。

工作者在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技巧(沟通技巧、关系技巧、过程技巧等)来对服务对象采取介入,从支持网络等多个方面为服务对象及家庭提供辅导帮助,主要从志愿者招募,专业的康复治疗两方面对服务对象进行帮助,遵循“助人自助”原则,协助服务对象及家庭系统来解决当前的首要困境,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主动寻求资源等自助能力。

(三)服务对象的问题分析:

1、服务对象的生活不能自理,大脑发育不正常,不能独立行走。

2、奶奶年事已高,奶奶腿脚不便,家里缺少照顾罗某的人。

3、服务对象家庭成员的情绪心态比较低落。

三、服务

(一)服务目标

1、针对服务对象的情况,联系爱心康复机构对他进行专业的康复治疗,使罗某的身体可以康复。

2、工作者通过招募社区志愿者,解决服务对象缺乏人照顾的问题。

(二)服务策略

1、开始阶段

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的家属进行次会谈时主要是搜集服务对象的基本资料,解释“任务中心”模式,在目前阶段中,优先要考虑的问题,需要介入的家庭资源等等,按照主排次序,共同确定问题的主次,与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协商制定口头协议。

2、阐述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

工作者根据次家访,制定出服务对象的工作。带着工作目标清单,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进行第二次的家访,对服务对象的家属进行协商讨论,阐述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在征求服务对象家属的同意前提下,调整服务目标问题。服务对象的目标问题是经过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慎重选出的,工作者提供问题的解决的手段并支持服务对象履行任务。

3、结束阶段

工作者按照服务联系志愿者资源和爱心康复机构资源,对服务对象开展专业个案服务。在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家属讨论结束工作接触的`可能效果。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家属一起回顾服务介入后,服务对象所取得的重要进步并给予鼓励,帮助服务对象确定进一步工作的领域。如果服务对象觉得需要更多时间并表现出完成任务的意愿,可以延长时限。在决定终结个案服务工作时,工作者需要评估服务对象的“投入和产出”,终结个案服务。

四、服务实施过程

次面谈(2013年6月19日):由双方协定次面谈安排在服务对象的家里,工作者进行入户家访。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工作者主要向、奶奶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服务对象小乔在轮椅上由看着,小乔的手脚发育不良,每天只能由搀扶着下地走几步路,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轮椅上度过,她的奶奶向工作者说,平时家里缺少照顾服务对象的人员,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不规律,像他们这个年龄本是享清福的阶段,奶奶在说这些的时候,眼睛有点红。这时小乔在轮椅上坐着可能有些时间长了,开始急躁起来,两手不停地晃轮椅的轮子,让小乔开始扶着小乔让他慢慢联系走路。工作者握住手,想通过肢体语言给服务对象的奶奶生活的力量。服务对象的奶奶希望工作者能够给他们提供资源,招募爱心志愿者,帮助服务对象学习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但是,服务对象的爸爸由于比较爱面子,不愿意接受志愿者服务,工作者找到服务对象的父亲进行面谈,表明工作者的身份和服务宗旨,真诚地与服务对象的父亲进行交流,探讨他对服务对象康复服务的一些意见与看法,通过深层次的互动交流,服务对象的父亲表示愿意接受工作者的服务。在取得服务对象以及整个家庭成员的信任之后,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以及家庭成员表述自己的问题,鼓励他们宣泄自己的情绪。服务对象的父亲对工作者说,自从与妻子离婚之后,感觉自身的压力很大,不敢和自己的同事说自己的家里情况,害怕同事知道后不愿与他交往,自己现在才三十六岁,正值年富力盛的时候,不仅要赚钱养家,照顾一家老小,还要为自己的生活打算,对自己的未来不敢奢求。服务对象的父亲在倾述完之后,工作者对此表示同情,鼓励他们说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排列问题的先后顺序。,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协商制定书面服务合同,以及服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服务过程中不能拍照,志愿者男女比例平衡)并确定下次服务面谈的时间。

第二次面谈(2013年6月21日):通过次面谈,工作者已经了解服务对象和整个家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次面谈结束之后,工作者根据面谈结果整理出服务对象和家庭所需资源,制定出需求评估表和个案服务。工作者带着这些需求评估表格和个案服务进行第二次家访。本次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与服务对象及家属探讨服务的安排和服务目标的制定是否合适,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和修改。服务对象的对工作者说,他们每天的作息安排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活动时间,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三点是服务对象的休息时间,下午四点至六点是服务对想的活动时间,所以工作者在制定服务时需要特别注意服务对象的作息时间。然后,工作者根据次面谈做出的需求评估,对整个服务制定了初步的需求评估表,希望服务对象再次斟酌自己的需要对需求评估表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这次面谈中,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家属对服务做了稍许的调整,并明确了服务对象的需要,确定服务对象的需求。服务对象奶奶表示:、希望工作者动用周围资源给他们做免费的康复治疗;第二、希望能够有人和她一起看管小孩,减轻负担。工作者表示在下次面谈之前会联系好各方面的资源,开展工作服务。

第三次面谈(2013年6月26日):工作者在第二次访谈结束之后,积极联系资源,希望可以尽快为服务对象罗某提供服务。首先,工作者经机构督导的介绍,可以和郑州市康达康复训练中心联系,康达康复训练中心是一个专业针对脑瘫儿童开展康复训练的机构,并且这个康复机构经常参加一些慈善公益活动。了解到这些信息之后,工作者与康达机构的负责人取得联系,向他讲明了工作者的宗旨,并介绍了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希望贵机构可以定期为服务对象做免费康复治疗。康达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免费的上门康复服务。与此同时,工作者又与社区周边的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取得联系,因为当前正处于暑假期间,大学生暑期空余时间较多,而且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不仅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些日常的生活照顾外,还可以传授服务对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等。经过工作者的积极努力,联系了十二名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联系到这些资源后,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联系,确定在第三次面谈时,会带领志愿者和康达康复训练机构的老师到家里确定服务开展的具体细节等等。在第三次面谈中,工作者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和康达康复训练机构的老师到服务对象的家里,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家人做了简单的介绍,服务对象的家属对此表示非常感谢。康达训练中心的老师先对服务对象做了一些简单的功能运动训练,建议服务对象家属重视肢体训练,做些简单的运动训练,并给服务对象家属记录了一些平时要做的动作要领,时间要求和次数要求,以便服务对象家属能够在家对服务对象进行简单的康复治疗。康达训练中心的老师表示会定期来服务对象的家中做康复训练,他回去之后会对针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家庭康复。除了专业的康复训练外,服务对象的家人对服务对象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此外,工作者对十二名志愿者也做了分工安排,让他们结合志愿者的时间安排三人一组到家里开展志愿者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日常的照顾服务和基本科学知识的传授。此次面谈过程,服务对象对工作者说,非常感谢这些工作者可以为他们联系到这些资源,让他们有了生活的新希望。,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确定第四次面谈的时间。

第四次面谈(2013年7月6日):经过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进行第四次家访,查看服务对象罗某的身体恢复情况和生活状况。服务对象的奶奶告诉工作者说,这一段时间按照康达康复机构的执行,服务对象的身体有所好转,现在一个人可以搀扶着他走路了。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对罗某的照顾也很得当,每天来教他拍手数数,孩子的情绪稳定住了。现在的她觉得身体和心理的负担轻松了很多。但是她的心理还有个疑问就是,如果这些资源过一段时间没有了,他们该怎么办。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奶奶说,按照我们当初制定的工作,现在服务对象罗某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有些目标已经初步实现,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地方。此外,康达康复机构的老师已经为服务对象制定了详细的家庭,这些我们在家里都可以执行,而且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联系老师上门服务。大学生志愿者资源是可以好好循环着的,他们在开学之后可以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服务。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稳固这种康复成果,使罗某的身体尽快好转,减轻您的压力。,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确定了下次的面谈为结案面谈,并确定了结案的时间。

第五次面谈(2013年7月16号):经过了四次面谈之后,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讨论结束工作接触的可能效果,让服务对象以及家庭做好结案心理准备。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起回顾服务的整体进程,重要的进步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确定下一步的康复安排。工作者对整个服务过程做评估。

五、总结评估

评估方法:工作者在本次服务过程中的评估方法主要是基线评估,前后测的评估方法。我们在开展服务前,对服务对象的身体健康状况和需求进行评估,了解服务对象身体情况和家庭状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服务目标,即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能否得到好转,能否提供一个专业的康复治疗方法,能否调动周围资源,提供志愿者轮流服务,对于家庭的不完整情况,能否帮助重新组合完整家庭等等,在开展服务之后,服务对象的康复是否有改善,照顾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等等。

评估内容:1、服务对象在接受工作者的服务前后的身体状况;2、服务对象在接受工作者的服务前后的有关照顾问题解决情况;3、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在服务前后的情绪心态方面的情况;

服务对象对服务方案的满意度:根据结构式访谈的工作方法,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进行了深入交谈,服务对象对社工专业辅导很有感触,表示感谢。此次服务不仅拥有了一份专业的康复治疗办法,而且使家庭照顾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缓解了心理压力,服务对象家属的心态也有了调整,树立了乐观、自信、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

工作者对本次服务效果的评估:本次服务效果明显,服务对象能够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家庭照顾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服务对象家属心理状况得到改善,树立了积极心态,整体的服务质量很高。

六、专业反思

结案和约定技巧:它包括同服务对象建立和保持工作关系的技巧,帮助服务对象和工作者对各自的角色有一个现实性理解的技巧,也包括培养服务对象对助人过程有一个初步承诺的技巧。由于服务对象不能说话的特殊性,所以工作者主要通过服务对象家属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工作者次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属见面的时候,服务对象家属很不愿意说出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出起来吞吞吐吐,工作者采取同理心、倾听等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服务对象家属对工作者很信任,愿意主动把实际情况告诉工作者。

评估技巧:它是指收集与服务对象情境相关的资料,以便能实际的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的技巧。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及其家属做了协商,在开展服务前进行了问题评估,通过提问、面谈等方式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评估,指出目前需要解决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在服务即将结束时,对服务对象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和满意度评估,指出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或缓解,对工作者的服务是否满意等。

签订契约技巧:这是同服务对象订立工作的目标,并有能力清楚说出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责任的技巧。在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之后,工作者把服务对象的问题按照严重程度的先后顺序整理出来。在与服务对象家属协商之下,我们签订了各方需要遵守的规定,签订契约;

介入技巧:介入需要广泛的技巧,它包括执行、介入并协助服务对象达到目标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工作者运用同理心和接纳的技巧,按照契约规定对服务对象进行帮助,通过调动周围资源,为服务对象挑选组织一支志愿者队伍帮助服务对象家属一起照顾服务对象,此外,联系康达训练中心,对服务对象做身体状况评估,并为服务对象专门设计一套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并将这些简单性的肢体训练要领传授给服务对象家属,以便更好为服务对象做肢体训练。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家属做了心理辅导,帮助建立自信,面对困难的勇气,使服务对象家属能够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

检讨和终结技巧:它包括定期进行回顾和修订介入,以便客观的检讨其是否有效的技巧,及有地结束关系以帮助服务对象独立的技巧。在服务的,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家属共同回顾了服务过程,并巩固了服务效果,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与服务对象进行确定服务的结束时间,让服务对象做好心理准备。

七、督导点评

本案中社工能够积极链接资源帮助服务对象并为其量身制定肢体康复训练课程,同时整合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协助服务对象家庭照顾服务对象,减轻了服务对象家庭在照顾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

分析如何对学前听障儿童实施早期干预

(一)有利于促进听障儿童个人发展实施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直接效益是对听障儿童成长的意义。,在听障儿童发展关键期内进行基于听力语言康复为主线的早期干预,是以充分挖掘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并利用大脑言语中枢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减轻听障儿童的残障程度,巩固或重建听障儿童的听觉概念,形成从听觉途径接受信息,利用信息和习得语言的能力。这里重要的是要及早,在他们的残余听力和发音器官久置不用终致萎缩之前进行训练。否则错过时机,康复效果往往事半功倍。第二,听障儿童的旱期干预也是对听障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期内,给其各种良好的,使得听障儿童个体在获得听力语言康复的同时,也获得了认知,性,个性情感,艺术表现和运动技能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的发展。研究表明,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互为支柱,相辅相成的。早期干预为听障儿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缩减与一样大正常孩子的身心发展距离,使他们充满发展的自信,而不再是受人怜悯的残疾者,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人。第三,听力语言早期干预将为听障儿童创设和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和权利,促使他们早日“回归主流”,孤独寂寞隔绝于正常儿童与世界的听障儿童,也将有自己的同伴,活动,游戏,学习听与说的机会和别人分享交往快乐的权利,这将更加有利于听障儿童面对一个正常人的世界,有利于他们及早掌握交往与思维的工具。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当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逐渐变大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演变成一个受到各界关注的公共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供大家分享。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王某,男,13岁,父母在温州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个人卫生,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王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王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王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王某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起码的任务。

四、辅导效果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①虽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②他已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时完成作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③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

五、个人体会

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到给孩子自信就是给孩子成功的钥匙,而孩子家长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有信心转变王某,我有热心所有留守儿童健康茁壮地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二

在当今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来到大城市里打工,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现在,在我们如此享受着这些便利时,我们也想一想那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那些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他们的身边,与他们相伴的则是年迈的、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不但不能享受到父母的关心,而且还要担负起生活的重担,早上,很早就起来做饭,然后去上学,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使他们过早背负起生活的重担,脸上也少了笑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班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覃荣彪。

性别:男。

年龄:12岁。

合山市上塘小学六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学习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离异,双方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缺乏管教、推卸责任。孩子由于长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生活、学习失去了信心。孩子长期跟年迈的、奶奶生活,老人对孩子缺少沟通,隔代教育,精神上得不到满足。

三、调查访谈结果。

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父母离异,家里还有一个哥哥,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他们跟奶奶生活,老人年纪已大,而且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孙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奶奶也感觉对孙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覃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父母外出打工,缺乏父母爱,无人管教,、奶奶隔代教育,造成他凡事随心所欲,过于溺爱,过于放纵,使好吃懒做。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覃某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多次家访,与其父母进行沟通,温和的态度,耐心地说服,使他认识到,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他们的儿子着想,孩子如果现在管不好,将来后患无穷。真心相劝,其父母亲也理解了老师的一番苦心,主动与老师交流,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他们进行了传授,并让他们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争取到了家长的配合,这是一次好的开端。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保护其自尊心,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张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两个月的了解及教育,张某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张某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门功课,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三

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走了30多年了,改革开放的日益全面深入,不仅提高了的生活水品,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缩短的城乡的距而且在上出现了一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同时也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中。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学习受到影响。出现了各种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

我校地处苏北偏远落后地区,经济十分落后、消息异常闭塞、生活很是贫苦,许多村民为了家庭和儿女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牵挂,奔赴都市,加入到汹涌的打工大潮之中。粗略统计,我校75%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而且60%以上是父母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

在我任教的班中,除了三人父母亲在家务农外做小生意外,其余的二十五人都是留守儿童。在这个小团体里有一个学生特点典型。她就是王艺锦,今年还未满十岁的她父母常年在外,有时过年过节都难得回来一次,跟随着年迈的奶奶生活。

王艺锦是个学困生,成绩,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多数时候是不交作业,课后作业完成的时候更是少之又少的。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上课的时候很少用心听讲,总是做小动作,老师问个问题要吗不说话,要吗说的什么都听不到。经常做些莫名其妙的小动作,你一批评她她就撇撇嘴耸耸肩,满不在乎的样子。不爱劳动不做值日。叫家长吧来了就说,她爸妈不在家,我们不识字什么都不懂,老师多累累吧。真叫人无语啊。

经过半年的接触、观察和分析,我深刻地了解到王艺锦有如此表现的主要原

因:父母的离开和祖辈的溺爱使得他的个性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般自由散漫,毫无拘束。学习作业无人问津,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

根据王艺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套较切实际可行的:一方面和方林的父母取得联系,要求他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至少两周就打个电话询问一下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随时和老师进行交流与探讨,让她知道自己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中。另一方面和她的奶奶相互配合,要求他们严格管教方林,不要给他过分自由的空间。而应给他适当的压力,让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锻炼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此外,我还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和她谈心告诉她她的优点,增强她的自信心,从小处要求她但求点滴的进步。对她他身上的众多缺点在善意谦和的教导和严厉公正的批评中帮助他逐渐改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习惯。

经过将近一年的教育,王艺锦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的她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态度端正了许多,不完成作业的习惯和不认真听讲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课堂纪律有所改进,小动作和交头接耳少多了,情绪也相对稳定了不再自顾自做自己的事了,对劳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值日主动认真热心肯干了,但是要想改掉她身上的那些不足与缺点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相信在我不懈的坚持下,王艺锦会有更大的进步的,因为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要你给他一对翅膀他就可以自由飞翔。

猜你喜欢:

1. 留守儿童教育随笔

2. 关爱学生成功案例

3. 关于班主任教育案例分析

4. 留守儿童教学随笔

5.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事例有哪些

近年来特殊 儿童 教育 和保育也开始受到许多的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特殊儿童的出生是客观存在的,也认识到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案例篇1

老师提醒小朋友多喝水。熠熠不爱喝水,每次就接一点点水,总是让老师要求说:“太少了,多接点儿。”熠熠又接了一点儿,老师又说:“再多接点儿,多喝水对身体好。”于是熠熠接了满满的一杯,一走路水就会洒出来。熠熠看见洒出来的水很是挫败,着急地对老师说“太多了!老师,你让我多接水,水都洒了!”熠熠不能把握多是个什么概念,怎么就是多喝?标准是什么?

熠熠不知道老师要求的标准是什么。运用视觉提示是的选择。老师画了一个杯子,杯子里有多半杯水,然后把图画贴在墙上。每次接完水,熠熠都会将接好的水和墙上的图作比对,然后才放心地回到座位上喝水。这是老师对孩子的宽容与理解。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案例篇2

刘xx,男孩,4周岁,出生时因脑缺氧曾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此前,没上过幼儿园,一直由奶奶看护。动作协调性不太好,眼睛略显呆滞,间或有少量口水流到嘴角。初次送到幼儿园,并没有哭闹。与小朋友交往时语言表达极少,别人玩的时候他喜欢凑过去旁观。活动课时不能安静跟小朋友一起活动,不能倾听老师的指导语,交流起来有些困难。据孩子父亲反映,孩子特别钟爱玩球,有时也会看一些图画本、动画片。

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有时受到其他孩子的,我批评教育那些孩子,情况才有所好转。他上课坐不住,始终跟着我,我有充分的时间和他玩。我翻看一本幼儿画书,他主动凑上来看,我觉得这是交流的好机会。我和他谈起他的奶奶,原来他很愿意和我说的。有了这次经历,我就开始工作了。首先我同他玩踢球、踢塑料圈,他高兴的眉开眼笑。从那以后,我们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我开始提醒孩子们玩的时候也把他拉上,作业活动时给他机会表现一下,这样他的交往和言语方面开始突飞猛进。孩子的父亲很是激动,在外面逢人就说老师教会了孩子说话。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案例篇3

刘xx,女孩,4周岁,据父母讲孩子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姑且称之为有自闭倾向。她见到老师、小朋友不打招呼,即使在家长提醒后问好或说再见也并不看老师。该幼儿喜欢玩某样东西,就会反复作,持续3、4个小时也不厌烦(可能时间允许的话还要长)。喜欢爬到窗台上看风景(我害怕极了)。每逢幼儿园离园时间,乘老师不小心出了教室门就往外跑。喜欢玩蹦蹦床、飞机,跳多长时间都不累,在飞机上成站立姿势任由飞机旋转,一点也不晕,怀疑前庭迟钝。喜欢吃的东西,别的东西被人拿走不在乎,吃的东西不行。脾气有点儿躁,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对着镜子发脾气。但她对音乐歌曲敏感,喜欢唱《想唱就唱》。学歌曲时,常常是班里的孩子还在学唱,她已经先学会了。她记住的东西,即使是20种不同的蔬菜名称,也会按照原来的顺序背给你听。

这个姑娘是比较特殊的,我首次接触,感觉很棘手。我上网查询,没有什么有效 方法 ;咨询专家,专家告诉我要有长久的耐心。没有办法,我就只能观察。我发现有个别幼儿去骚扰她,抱一下推一下的,她居然正眼看着他们跟他们说些简单的话。我就没有制止,发动一些孩子跟她玩。后来的情况很好的,时间不长她就能和4、5个小女孩玩了,而且成了经常性的玩伴。我给她表演 唱歌 的机会,她也能做的大有进步。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出现反复了。几个小伙伴失去了对她的新鲜感,而她的进步相对于别人又太慢。她开始回到原来那种独来独往的状态中去了。但她喜欢户外活动,我延长活动时间,多提供给她与伙伴交流的机会,以后的情况有所好转。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案例篇4

成成上幼儿园了,每天都哭。小朋友们一个月内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只有他仍然还在哭。当然也有不哭的时候,不哭的时候成成就不停地拍手。成成依恋班上的一个老师。老师带小朋友玩的时候他在一边拍手,小朋友上课的时候他坐在老师旁边形影不离,连老师上厕所的时间都不放过。老师走到哪里,成成就跟到哪里。后来,幼儿园的人都习惯了,见到这个老师旁边没有成成,都会问:“怎么你儿子没有跟来呀?”

幼儿园对于成成来说,是陌生的环境。特殊儿童对于陌生环境的反应首先是因安全感的缺失而产生的紧张。由于离开了妈保护,对于独立要面对的一切,孩子木知所措。,安全感的缺失使得他每天不停地哭泣。班上老师成了妈祷身。因此,对于准备入园的特殊儿童来说,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重要前提。这种思想准备包括对环境的熟悉和对老师的适应。事先带领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能有小区内熟悉的孩子一起入园就更好了。对于老师的适应就是需要老师对他们给予心理上的保护,保护他们的安全感,以宽容的态度去接纳他们,像成成的老师一样,给他们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时间去适应。

现在成成已经上幼儿园一年了,像变了一个人。老师也换了,上课的时候他不再坐在老师的旁边听课,而是和小朋友坐在一起。户外活动的时候,主动和小朋友一起拍球、眺绳、做,已经找不到成成过去的影子。虽然成成仍然还有成成的特点,但是他已经和班里的小朋友融为一体。实践证明,特殊儿童是可以适应普通环境的,关键是要给他们时间与机会,宽容地对待他们与信任他们。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案例相关 文章 :

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案例

2.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

3. 小学特殊学生教育案例

特殊幼儿观察记录与分析措施有哪些?

特殊幼儿观察记录与分析措施有如下:

问题表现:铭铭是个非常活泼、聪明的孩子。刚来幼儿园的个星期,发现他做什么事情都不专心,总是走来走去,吵着要,对阿姨说自己要睡觉,对老师说要打电话给,让快点来接他,但是到了午睡时间,他却又按捺不住,说要去外面走走、玩玩。

于是,每天午睡时间,我就一直陪伴着他,铭铭喜欢拍着背睡觉,但是有时候,无论怎么陪伴他,他都不能安心入睡,一直叫着要来接。

原因分析:铭铭从小由带大的,对他疼爱有加,每天来接送都是抱着他的。铭铭在家里非常的自由,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喜欢走出去玩。

采取措施:个别教育,给予铭铭“特别的爱”,午睡陪伴着他,在一日生活中积极发现他的兴趣爱好。与家长共同商量、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请家长在家里积极鼓励、疏导幼儿的入园焦虑,并在家里也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