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剂量

桂枝的食用方法 桂枝有哪些功效作用

即小柴胡汤加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治肝气郁结,胸胁疼痛。

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桂枝辛甘温熙。 桂枝:有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 桂枝食疗作用: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 香辣行散,体轻升浮;具有散寒解表,温经通脉,通阳化气的功效 主治风寒表症,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蓄血,胸痹,心悸,痰饮,不利。 桂枝做法指导: 1. 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 2. 如风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 3. 如风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 4. 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5]、防风等同用。 5. 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合当归、芍、桃仁等同用。 6. 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与茯苓、等配伍应用。 7. 如膀胱气化失司、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以通利,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8. 桂枝为风寒外感,寒凝血滞、阳不化气等证之要。其发汗之力虽不及麻黄,然其味甘力缓又无伤阳之弊,故风寒感胃虚实皆可应用。 ①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 芍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桂枝汤) ②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桂枝甘草汤证】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200克(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150克(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100克(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桂枝附子汤) ③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200克,芍150克,甘草100克,麻黄100克,生姜250克,白术250克,知母200克,防风200克,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桂枝芍知母汤) ④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150克,枳实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 ⑤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250克,桂枝200克(去皮),甘草100克(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⑥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150克,芍150克,桂枝150克,生姜300克,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芪桂枝五物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剂量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剂量


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21.

1、茯苓甘草汤是中医的一个方剂,它的功效是温中化饮,通阳利水。在临床上主要可以治疗胃中不舒服的疾病,比如出现了恶心、呕吐,还有烧心以及心脏方面的疾病,包括心律失常、头晕目眩等等。

太阳病本证

2、现代医学认为,其治疗胃炎和冠心病都有非常好的疗效。茯苓甘草汤的组方中是四味,分别是茯苓、桂枝、甘草和生姜,在临床应用中可以适当加减,对于一些外科疾病,比如腹腔疝,也有一定的治疗方向;而且对于奔豚症效果也很明显;对于咳嗽、咳痰、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也有一定治疗方向。

什么是甘煵水 中医伤寒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不是甘煵水 ,是甘澜水,一作甘烂水,也称劳水。古时煎煮中,有时对煎的水也有特殊的要求。

甘烂水法,指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医家多取“甘澜水”不助肾气以用腹中痛,去黄芩,加芍;。《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用于治疗太阳病伤寒发汗后,心阳虚引动水饮之上逆,患者脐下跳动作悸,欲作奔豚病。此时煎以甘澜水,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

中医所说的泔澜水指的是什么

【证候分类

甘澜水是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蓄水证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甘澜水的功效是去其水性,以不助肾邪。

在张仲景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方中被应用到。

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补充!

我的答案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桂枝的食用方法 桂枝有哪些功效作用

l.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泽汤,均可治疗无病而渴或病而⑥柴胡陷胸汤:渴。

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桂枝辛甘温熙。 桂枝:有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 桂枝食疗作用: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 香辣行散,体轻升浮;具有散寒解表,温经通脉,通阳化气的功效 主治风寒表症,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蓄血,胸痹,心悸,痰饮,不利。 桂枝做法指导: 1. 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 2. 如风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 3. 如风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 4. 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5]、防风等同用。 5. 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合当归、芍、桃仁等同用。 6. 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与茯苓、等配伍应用。 7. 如膀胱气化失司、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以通利,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8. 桂枝为风寒外感,寒凝血滞、阳不化气等证之要。其发汗之力虽不及麻黄,然其味甘力缓又无伤阳之弊,故风寒感胃虚实皆可应用。 ①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 芍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桂枝汤) ②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200克(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150克(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100克(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桂枝附子汤) ③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200克,芍150克,甘草100克,麻黄100克,生姜250克,白术250克,知母200克,防风200克,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桂枝芍知母汤) ④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150克,枳实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 ⑤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250克,桂枝200克(去皮),甘草100克(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⑥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150克,芍150克,桂枝150克,生姜300克,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芪桂枝五物汤)

气上冲胸

【证候分类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气上冲胸的穴位 2 治疗气上冲胸的方剂 3 治疗气上冲胸的中成 4 古籍中的气上冲胸 1 拼音 qì shàng chōng xiōng

③此方去芍,名桂枝去芍汤,治表虚兼脉促而胸满者。

2 英文参考

upward adverse flow of QI to the ches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气上冲胸为症状名[1]。《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少阴在泉,……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指腹内逆气上冲胸脘部,或吞咽有气团阻塞感的表现[1]。见于奔豚、厥阴病及肝气逆证[1]。

参见奔豚、厥阴病及肝气逆证:

奔豚为病名[2]。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又名贲豚、奔豚气[2]。《难经》列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2]。症见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或有腹痛,或往来寒热,病延日久,可见咳逆、骨痿、少气等症[2]。多由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致[2]。治宜温散寒邪或清肝降逆[2]。用桂枝加桂汤或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奔豚汤等方[2]。

厥阴病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3]。它是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所以常出现寒热错杂的证候[3]。主要有上热下寒与厥热胜复两类情况[3]。上热下寒者,症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利及吐蛔等,治宜清上温下[3]。厥热胜复者,可预测病情的进退,厥多热少为病进,厥少热多为病退,故其治法当以扶阳抑阴为主[3]。阳虚寒厥,见脉微恶寒,手足厥冷者,治宜回阳救逆;血虚寒厥,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治宜养血和营、通阳散寒[3]。阳气内郁,以致手足厥逆,心下痞塞,胸胁苦满,或腹中痛,脉弦有力者,治宜疏肝泄热退厥[3]。

肝气逆为证候名[4]。肝气郁结,或因怒而引起上逆或横逆的证候[4]。如上逆则见眩晕头痛,胸胁苦闷,面赤耳聋,甚则呕血;横逆则见腹胀、腹痛,嗳气吞酸,月经失调等[4]。《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治以平肝或疏肝为主[4]。 4

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

目录 1 拼音 2 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6 各家论述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fú líng bái zhú tāng

2 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的别名

桂枝汤去芍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

3 处方

桂枝汤去芍加茯苓3两,白术3两。

4 功能主【证候分类治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不利者。

5 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桂枝汤去芍加茯苓白术汤(原书同卷)、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方解》)。

6 各家论述

①《金鉴》: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者立治法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当是去芍,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若去桂则是芍、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营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法,无所谓也。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用桂枝去芍加附子汤主之,去芍者,为胸满也;此条证虽稍异,而其满则同,为去芍可知矣。用桂枝汤以解表,去芍之酸收,避无汗、心下之满;加茯苓之燥渗,因水停不利也。余依桂枝汤法煎服,谓依桂枝汤法取汗也。利则愈,谓饮病输水道则愈也。此方即桂苓甘术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②《伤寒论方解》:本方如去桂,便与证候不合。日医如吉益猷、丹波元简、山田正珍诸氏亦认为不当去桂。因此,理应从《金鉴》及吉益猷氏的说法,将“去桂”改为“去芍”,庶几与证合。

7 摘录

《金鉴》卷三十一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 《删补名医方论》:[卷六]删补名医方论(六)

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不利者,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方于桂枝汤...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汇方

甘草汤。根据本方去芍,名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棱枝甘草大枣汤...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咳嗽者,去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汇方

甘草汤.根据本方去芍,名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

《医宗金鉴》:[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桂枝汤去芍加茯苓白术汤

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不利者,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于桂枝汤方内,去芍加茯苓,白术... 《医学入门》:[外集·卷三(病机)外感]伤寒用赋

伤寒中苓桂三剂的异同辨析

-虚证

伤寒中苓桂三剂的异同辨析

戚子荣 龚水帝 庄岸山

苓桂剂所治疗的水气病属于阴邪, 人体阳气虚时易产生水气病。 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主要依靠肺、 脾、 肾的相互作用, 并与三焦、 膀胱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 所以以上脏腑的阳气虚弱可以导致水邪内生, 水邪上泛所出现的症候称为水气病。

下面我们从以下组成、 病因及作为小柴胡汤加茯苓、铅丹、桂枝、大黄、生龙骨、生牡蛎,主治三阳合证,神浮阳越,临床主要表现为“伤寒日,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用部位、 功能与主治、 现代临床上四个方面分析苓桂术甘汤、 苓桂枣甘汤和茯苓甘草汤的异同。

1 组成上的异同

苓桂剂群以苓桂术甘汤为底方, 以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四种物为基础, 其中茯苓利水健脾, 是为主; 桂枝温阳降逆, 与茯苓配合温阳化气; 白术配茯苓, 健脾燥湿利水,配炙甘草, 健脾益气。

三方均有茯苓、 桂枝和甘草三味, 功效的不同关键是白术、 大枣、 生姜的配伍变化之区别。 苓桂术甘汤用白术健脾化饮, 除中焦之寒饮; 苓桂枣甘汤用大枣健脾, 合炙甘草温脾助运, 培土制水, 预防奔豚病的发生; 茯苓甘草汤用生姜温胃散水, 除中焦之水, 这是三个方子的个性。 苓桂枣甘汤还用了特殊的甘澜水, 其用意是将水扬数遍, 令其烂熟, 可去水寒之性而不助水邪之义 。

2 病因及作用部位的异同

“苓桂” 三方均为主治阳虚水停之方, 该证或由于患者素体阳虚, 或因为误用、 过用汗、 吐、 下三法, 伤及其身中阳气,使气化失利, 水液代谢发生紊乱, 引发水邪内停而致 。 苓桂术甘汤是治疗误用吐下法后致脾虚水气上冲; 苓桂枣甘汤是治疗汗后心阳虚, 欲作奔豚; 茯苓甘草汤则治疗汗后水停中焦。三方虽然都是治疗水气病, 但是在脏腑病位上有明显的异: 苓桂术甘汤证病位在中焦脾胃, 苓桂甘枣汤证病位在下焦脐下, 茯苓甘草汤证病位在上焦心肺。

3 功能与主治上的异同

病势而言, 苓桂术甘汤证和茯苓甘草汤证较缓, 苓桂枣甘汤证相对较急。 苓桂术甘汤主治脾阳虚水气上冲, 具有温阳健脾利水的功效; 苓桂枣甘汤主治心阳虚, 下焦水饮欲动, 具有温通心阳, 化气利水的效果; 茯苓甘草汤主治胃阳不足, 水停中焦, 可以温胃化饮, 宣阳利水。 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方, 是治疗痰饮、 水湿停聚中焦的理想方剂。 水湿痰饮停聚中焦会导致心下逆满、 泛吐清水痰涎, 水气上蒙清窍则眩晕。颜面虚浮、 溏薄是水气上逆的表现, 舌淡、 苔薄白、 脉沉滑等都是水气不化的症状 。 苓桂枣甘汤是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 临床用于治疗“奔豚” 或“欲作奔豚”。 茯苓甘草汤治疗由于汗出过多, 胃阳被伤, 腐熟的功能受损, 水停中焦导致口不渴、 四肢冷、 心下悸动等阳气被抑制之证。

4 现代临床上的异同

苓桂术甘汤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脾虚水饮凌心之风心病、肺心病、 心包积液、 心力衰竭等病, 临床中, 只要抓住脾阳虚弱、 痰湿中阻这个病机, 不仅可以治疗本例的眩晕, 还可用本

方加减治疗慢性胃炎、 幽门梗阻、 冠心病等辨证分型属于水气病类者; 苓桂甘枣汤现代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如神经性心悸、假性痫症、 神经衰弱、 慢性肾炎、 胃扩张、 胃部有振水声等等,对胃部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茯苓甘草汤临床上可以治疗肺胀、 心下悸、 慢性胃炎及特发性水肿等病症; 三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临床应用时宜鉴别使用, 对苓桂术甘汤、 苓桂枣甘汤和茯苓甘草汤各方面的异同进行对比辨析后, 对临床气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苓桂剂对水气病的治疗原则是温阳、 化气、 利水, 主要运用茯苓、 桂枝、 甘草为各剂的共同物, 这三种物主要又有两种搭配, 种是茯苓和桂枝配伍, 可以用桂枝的温阳之性协助茯苓利水祛湿, 第二种是桂枝与甘草相配, 甘草都用炙甘草增强其温通阳气的作用。 两种物搭配成为了苓桂剂的核心, 但是治疗水气病还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才能辨证立法施治。由于导致水邪停留的病因不同, 水邪在身体停蓄的部位不同,阳气被遏的程度不同, 病变脏腑的不一, 还有夹杂兼证的异,水气病需要弄清病变机理、 证候变现的微细异、 各脏腑的辨证及对夹杂兼证分析才能灵活地选用合适的物、 方剂来治疗, 在临床上需要细心辨析。

教你学中 利水消肿之要 茯苓

茯苓入 历史 悠久,早在《诗经》已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记述其功用谓“主胸胁气逆,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久服安魂养神……”。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谓其“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唐·《性论》曰“开胃,止呃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适应慢性肝病,胃病,胆囊及胆道疾患。腹胀满,妇人热淋。”

《日华子本草》则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的记载。宋·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提出“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的观点。金·张元素于《医学启源》论其能“除湿益燥,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元·王好古《汤液本草》总结本品“虽利而不走气”的特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确提出“治心悸必用茯神”。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认为“茯苓一味,为治痰主。”

【性能】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一、水肿证

本品味甘、淡,入脾肾,甘能补脾,淡能渗泄,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峻,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消肿之要,可用治属寒热虚实之各种水肿。用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渴饮水,不利者,以之与猪苓、泽泻、桂枝、白术同用,如《伤寒论》五苓散;用治水湿停蓄之水肿,不利证,可与郁李仁、白术等同用,如《不知医必要》茯苓汤、《世医得效方》郁李仁散;用治脾阳不运之水肿,常与白术、黄芪等补气健脾之品,如《金匮要略》茯苓戎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又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健脾渗湿汤;若身肿腰以下为甚,脘闷腹胀者,以之与白术、附子、厚朴等同用,如《济生方》实脾饮。

用治脾虚湿盛之水肿,以之与白术、苍术、厚朴等同用,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加减胃苓汤;若兼中寒者,以之与参、山、干姜等同用,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健脾温运汤;用治脾肾阳虚之水肿,不利证,常与附子、干姜、白术等同用,如《伤寒论》真武汤,本品既能增强白术健脾利水之功,又助附子以温阳化气利水;用治阴虚不利,水肿证,以之与猪苓、泽泻、阿胶同用,本品配与阿胶有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之功,如《伤寒论》猪苓汤;用于治皮水、四肢肿,以之与防己、黄芪、桂枝同用,如《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本品助防己、黄芪、桂枝以祛四肢肌肤之水湿。

二、淋浊证

本品性平,但赤茯苓性质偏寒,长于渗利湿热而通淋,用于湿热淋浊,用之较宜,可配与栀子、灯心草、冬葵子等利尿通淋之品同用,以加强其清热利湿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淋散;又治欲出不出,痛不可忍者,以之与冬葵子、石韦、泽泻、白术同用,如《世医得效方》葵子汤;用治膏淋,以之与萆薢、石韦、黄柏等同用,以清利湿热,分清别浊,如《医学心悟》萆薢饮。

用治血淋,可配伍车前草、小蓟、栀子等同用,以奏利尿通淋,止血之效,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茅苓汤;用治劳淋属肾阴虚者,以之与菟丝子、山、莲肉、枸杞子同用,如《沈氏尊生书》菟丝子丸;属肾阳虚衰者,以之与泽泻、附子、桂枝等同用,如《金匮要略》肾气丸;用治气淋,以之与猪苓、白术、乌等同用,以共奏通利膀胱,调理气机之功,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五苓加味汤。

三、痰证、饮证

前人认为:“痰饮必用茯苓”,《世补斋医书》谓“茯苓一味,为治痰之,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医宗必读·痰饮》谓“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淤于生痰。”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本品既健脾又渗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故本品宜用于痰证及饮证。

1.痰证

本品利水渗湿,健脾补中,性平和,常与半夏、橘皮、甘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尤宜于湿痰,以助半夏、橘皮燥湿化痰;若配伍清肺化痰,以之与桑白皮、贝母、瓜蒌仁等同用,可用治热痰,如《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用治寒痰,可与半夏、天南星、细辛等同用。

2.饮证

本品既利湿浊,化痰涎,又能宁心安神,尤宜于水饮停于胸胁,症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等,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若治水饮停于胃,症见呕吐,眩晕、心悸者,以之与半夏、生姜同用,如《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若治痰饮停于下焦,症见脐下悸,吐-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涎沫而头眩者,如《金匮要略》五苓散;若治心胸中有停饮宿水,以之与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等同用,如《外台秘要》茯苓饮;用治寒饮咳喘兼脾虚湿停,以之与五味子、干姜、细辛等同用,共奏温脾化饮、止咳平喘之功,如《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若治痰饮,常以本品与五味子、干姜、细辛同用,如《金匮要略》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等。

四、泄泻证

本品既能健脾补中,又能渗利水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若脾虚或有湿,脾运化功能失常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而致泻,常用本品与人参、白术同用以治脾胃虚弱之便溏、泄泻,乃取本品既能增强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之功,又合白术以燥湿止泻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六君子汤(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肉豆蔻、诃子)及参连丸,又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温阳扶脾汤;用治脾肾虚之久泻,以之与参、炒白术、煨肉豆蔻同用,如温肾健脾止泻方、温肾扶脾汤;用治脾虚湿盛泄泻,本品与人参、白扁豆、薏苡仁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

若治肠胃虚受湿之肠鸣泄泻,多与附子、白术同用,如《世医得效方》白术附子汤;若与猪苓、泽泻、白术同用,如《明医指掌》四苓散;以之与白术同用,如《素问·玄机原病式》茯苓汤,均取本品配白术以补脾燥湿而止泻;用治湿盛泄泻,常与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增强其利湿止泻之功,如《丹溪心法》胃苓汤、《世医得效方》通苓散;若用治寒湿泄泻,以之与苍术、厚朴、白术等同用,以奏温中焦,祛寒湿止泻之功,如《证治准绳》胃苓汤;若治湿热泄泻,可用赤茯苓配伍葛根、黄连等同用,以清利湿热止泻;用治伤食夹湿泄泻,以之与焦山楂、车前子、葛根同用,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调中止泻汤。

五、脾虚证

本品功能健脾补中,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纳呆、倦怠无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等补气健脾之品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千金养脾丸。

六、心悸、失眠、健忘证

本品味甘能补,入心脾,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味淡能渗湿,水湿不能上凌于心,故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之心悸、失眠、健忘等证,而以茯神疗效为佳。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常与人参、当归、酸枣仁等同用,如《济生方》归脾汤、《世医得效方》益荣汤,均用本品合人参、当归、酸枣仁以补心脾,益心血安神;用治水气凌心所致心悸眩晕,短少或下肢浮肿,以之与桂枝、甘草、生姜同用,如《伤寒论》苓桂术甘汤及茯苓甘草汤,均用茯苓配桂枝以温阳利水,宁心安神;

若脐下悸,欲作奔豚,宜重用本品,与桂枝、甘草、大枣同用,如《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用本品合大枣、甘草以培土制水;用治痰饮蓄于心胃之怔忡不已,以之与半夏、橘皮、沉香等同用,如《世医得效方》茯苓饮子;若治虚证之停饮怔忡,以之与干姜、白术、半夏等同用,如姜术汤;若治心神不安,恍惚健忘及心悸者,则以沉香佐茯神研末为丸,人参汤送服,如《百一选方》朱雀丸;用治情志怫郁所致之不眠、心悸,常与茯神、香附同用,如《沈氏尊生书》交感丹;用治惊悸证,以本品配相应物,可选用《世医得效方》十味温胆汤(半夏、白茯苓、酸枣仁等)、远志丸(远志、茯神、人参等)、加味四七汤(半夏、茯苓、厚朴、远志等)等。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妇女带下病,如《得配本草》谓“茯苓配黄蜡治浊遗带下。”若治湿毒或湿热所致的带下,可与黄柏、车前子、泽泻等同用,如《世补斋不谢方》之止带方;若带下属脾虚者,可配人参、白术、山等,以健脾去湿止带;若属脾肾虚者,可与附子、肉桂、山等同用,以温肾培元,健脾去湿止带。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