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八上唐诗五首原文翻译(八上唐诗五首原文翻译注释)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第五首是什么?

钱塘湖春行 

八上唐诗五首原文翻译(八上唐诗五首原文翻译注释)八上唐诗五首原文翻译(八上唐诗五首原文翻译注释)


唐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八年级上册中唐诗五首的第五首古诗,是我国的白居易所写的,这是一首早春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初二唐诗五首古今异义?

1.同予者何人 古义:介词,像,如 今义:动词,相同

2.陶后鲜有闻 古义:很少 今义:鲜美,鲜艳,新鲜

3.往来无白丁 古义: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今义:,平民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动词,扰乱,搅乱 今义:没有秩序

5.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6.悉如外人 古义:桃花源以外的世 今义: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7.问所从来 古义:从……来 今义:从过去到现在

8.莫说相公痴 古义:不要 今义:没有人,没有什么

9.仍怜故乡水 古义:爱 今义:可怜

初二唐诗五首古今异义?

1.同予者何人 古义:介词,像,如 今义:动词,相同

2.陶后鲜有闻 古义:很少 今义:鲜美,鲜艳,新鲜

3.往来无白丁 古义: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今义:,平民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动词,扰乱,搅乱 今义:没有秩序

5.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6.悉如外人 古义:桃花源以外的世 今义: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7.问所从来 古义:从……来 今义:从过去到现在

8.莫说相公痴 古义:不要 今义:没有人,没有什么

9.仍怜故乡水 古义:爱 今义:可怜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第五首是什么?

钱塘湖春行 

唐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八年级上册中唐诗五首的第五首古诗,是我国的白居易所写的,这是一首早春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八年上册唐诗五首的诗人及历史。?

1.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背景链接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使之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滩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文体知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计四联,习惯上称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野望》笔记

一、诗人: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二、诗歌批注

三、诗歌主旨: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笔记

一、作者: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出身“博陵崔氏”,唐代诗人,曾担任许州扶沟县尉,官位一直不显 ,后游历天下,天宝九载前后曾任监察御史 ,官至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卒。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三、诗歌分析:

四、重难点分析: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使至塞上》笔记

一、诗人: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他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他的画画得也好,所以苏轼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详细批注:

三、重难点解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其“诗中有画”的特点。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优美。

第三,色彩丰富。黄沙、红日 、白烟,对比鲜明。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与孤独情怀。


《渡荆门送别》笔记

一、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雄壮豪迈,气势磅礴,充满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二、创作背景: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抒写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三、诗歌内容分析:

四、主题归纳: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


《钱塘湖春行》笔记

一、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著《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写作背景: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三、诗歌重点批注:

四、诗歌小结:这首诗描绘了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赞美了西湖美好景色,表现诗人的喜悦及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

八年上册唐诗五首的诗人及历史。?

1.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背景链接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使之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滩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文体知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计四联,习惯上称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野望》笔记

一、诗人: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二、诗歌批注

三、诗歌主旨: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笔记

一、作者: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出身“博陵崔氏”,唐代诗人,曾担任许州扶沟县尉,官位一直不显 ,后游历天下,天宝九载前后曾任监察御史 ,官至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卒。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三、诗歌分析:

四、重难点分析: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使至塞上》笔记

一、诗人: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他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他的画画得也好,所以苏轼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详细批注:

三、重难点解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其“诗中有画”的特点。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优美。

第三,色彩丰富。黄沙、红日 、白烟,对比鲜明。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与孤独情怀。


《渡荆门送别》笔记

一、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雄壮豪迈,气势磅礴,充满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二、创作背景: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抒写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三、诗歌内容分析:

四、主题归纳: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


《钱塘湖春行》笔记

一、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著《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写作背景: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三、诗歌重点批注:

四、诗歌小结:这首诗描绘了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赞美了西湖美好景色,表现诗人的喜悦及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