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王荆文公诗笺注_王荆文公诗笺注读音

如何鉴赏王安石“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这句诗?

【出处】

王荆文公诗笺注_王荆文公诗笺注读音王荆文公诗笺注_王荆文公诗笺注读音


《狼山观海》

作者: 王安石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创作背景】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逸诗。《临川集》和李壁的《王荆文公诗笺注》以及沈钦韩的《王荆文公诗文笺注补注》都没有收这首诗,而是明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中记载,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任海门县令,当时通州属淮南路,这和宋史本传所载“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相合。《全宋诗》关于王安石诗部分虽没有收全诗,可是却录有“残句”“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笫77卷)且万历《通州志》所载诗题为《白狼观海》。

【意境赏析】

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既描狼山之景,又抒诗人之情,在众多关于狼山的诗篇中可称冠冕。

《狼山观海》系王安石早期作品,从此可见这为他后来的创作现出端倪,也为有宋一代诗作埋下根芽。象“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语言率直,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把锋芒犀利的语言时常斩截干脆得不留余地,没有回味的表达了新颖的意思”(《宋诗选》第48页)缪钺先生也说:“王安石少以意气自许,故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郡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搏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宋诗鉴赏辞典》第11页)《狼山观海》正体现了王安石早期的诗风。这也可能是北宋初期诗风使然,同时王安石这一诗风也为宋诗的质直、散文化,形象思维不及唐诗埋下根芽。

第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第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第二首诗中,作者将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后所写午梦残破颇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意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园亦因此得名。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在王安石诗集中,作者所写有关杨德逢的诗,至今尚保存在十首以上。

其中《示德逢》七律一首,对了解杨的为人较有帮助。诗一开头就说:“先生贫敝古人风,缅想柴桑在眼中。”“柴桑”是陶渊明隐居之所,可见王安石是把陶杨看成同一类型的人物的。李壁说作者和杨是“邻曲”,其实杨居山而王居园,并非近邻。

茅檐长扫静无苔是什么意思

1,茅檐长扫静无苔的意思是: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

2,出处: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白话译文:

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园亦因此得名。

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在王安石诗集中,作者所写有关杨德逢的诗,至今尚保存在十首以上。其中《示德逢》七律一首,对了解杨的为人较有帮助。诗一开头就说:“先生贫敝古人风,缅想柴桑在眼中。”“柴桑”是陶渊明隐居之所,可见王安石是把陶杨看成同一类型的人物的。

尚无心能出岫,不应君更懒于云。”是希望杨尽快到半山园来晤聚。而从此题壁诗第二首来看,显然王安石是写他在杨家里午睡的情景。可见两家住处并不很近。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书:书写,题诗。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3.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4.无苔:没有青苔。

5.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6.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7.将:携带。 绿:指水色。

8.排闼(tà):推门闯入。 闼:宫中小门。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9.送青来:送来绿色。

这是作者题写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作者的朋友。

第一句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第二句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第三句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第四句

两座青山推开门,闯来青翠的山色。

修辞

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有清静幽雅。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书:书写,题诗。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3.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4.无苔:没有青苔。 5.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6.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7.将:携带。 绿:指水色。 8.排闼(tà):推门闯入。 闼:宫中小门。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9.送青来:送来绿色。 这是作者题写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作者的朋友。 第一句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第二句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第三句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第四句 两座青山推开门,闯来青翠的山色。 修辞 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有清静幽雅。

学古诗: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的春风赏析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王安石《春风》赏析

春 风

诗人:王安石 朝代:北宋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著柳,两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赏析】

“一马春风”之快,恍惚重归家山,可明明身在北首之燕地,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以往,画活了志趣心境,落入敌手的山川,春天正与国中无异,而以反侧方式说来,令人印象深刻.

阳“浮”与尘“涨”,正是南方人看北方景的不同之处,今日亦然,两字运用,贴切之至,自是临川炼字长处.

颈联是传诵名句:柳色嫩黄,写做阳光染就,田间新绿,幻成雨水催成;生动警奇,但却不无道理.以方块文字和音律,裁成一幅田园画图,清新明丽.

尾联故意纠正一个回家的错觉(作者家乡辛夷花多,而眼前还没有发出),同首联笔法,再次将心中的情绪,抒发得饶有新意.正是:眼前春色欢欣意,缘从自误起深思.个中道理,使人欲探.

【鉴赏题】

(1)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4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4分)

【参】

(1)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分析2分,效果2分)

(2)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1分)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1分)

(3)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1分)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2分)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1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