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道德经第一段理解感悟 道德经第一段理解感悟心得体会

读《道德经》第一章感悟新天地

史记中记载老子李耳有:“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开创了道教,为儒、佛、道三教之一,老子的《道德经》被很多人称为玄学,因为其中描绘了不可思议的道。

道德经第一段理解感悟 道德经第一段理解感悟心得体会道德经第一段理解感悟 道德经第一段理解感悟心得体会


他讲的“道”像是未知世界的一种玄奇物质,比天地之气还要早的存在。当时的科研成果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我对老子口中所说的道无从得知,但他所说天地万物是由物质组成的,的确是正确无误。现在的科学发展很快,带给我们很多惊喜,也让老子的道德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道的存在也有一种可能,是通过向人介绍一种未知的神秘物质,向世人说明这种物质存在于天地乃至整个宇宙,它可以传递万物的信息,以达到警醒与规范世人的目的。

结合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老子的道想到电磁波,暗物质,x射线,我们可以想象到工业与科技的发展对我们所处天地的破坏,这里的万物是可以相互传递与影响的。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万物都有一个影响圈的循环,比如金盏菊和月季种在一块,可以有效的防止土壤线虫,葡萄和紫罗兰种在一起可以使葡萄更加香郁。

桃树不宜与杉树同种,丁香、紫罗兰、勿忘我、郁金香种在一起彼此都会遇害。万物间都有所关联,像有一种特殊的物质联系彼此。而这种物质营造出宇宙与天地间的规律,这种神秘的物质可能就是被老子统称为道的物质。

《道德经》后来被奉为道教的经典,还引发了修习吐纳与飞升术、长生术之类的运动。关于它引发的联想与运动还有多少无从考究,也难以预料。这部书已经影响人类两千多年。从它的上篇第一章来看,我们开始踏入它玄奇的门旁。如它所说:“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①大意可以这样翻译:道可以说出来,但这里讲的道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道。我们可以给它命名但不是我们常说的名。

那老子所提的道就很明显了,他所说的道是一种抽象物质的统一称谓。

②大意可以这样翻译:无,天地初期的名字,有,万物产生的名字。

这里老子提出了大胆的想法,天地是从无到有的,试想天地形成之前的样子,萌生出物质后,由外来的物质带到宇宙各处,后来形成细胞,变成万物。

③大意可以这样翻译:因为我们用常说的“无”去观察天地的萌生与发展变化。用“有”去观察万物所依循的规律。

④是承接上一句的重点,大意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和有,是出自于同一的需要,我们要重新定义的两个词汇。

这里所说的同一需要,猜想是人们追寻天地的萌生与发展,万物间的规律与物质,就像我们近些年来在追寻的科技与物理、化学、生物,万物的规律与联系,与化学物质的存在与反应。

正是这同一需要,让我们对万物与天地的玄妙有了近一步的了解。但我们对万物与天地的了解还知之甚少,未解之谜与广阔宇宙可能会让我们的探索在未来重新定义。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由走之旁加首字组成,首字上面的两点代表无形的阴阳二气,又是汉字拼音方案的第三声,代表秋实、成熟,首字中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短竖代表运化,下面的目字代表看得见的”有形”。走之旁的一点代表主神、元神。一点在古代汉字中读“主”。走之旁中的“了”字代表休眠,下面的一捺代表复苏、扩张。道是指无形的阴阳二气运化成有形的物质世界,元神随之而来,包围其中。同时,“首”字又代表万物之灵、万众之头领。道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无形的阶段,第二是运化的阶段,第三是有形的阶段。“道”也是无形化有形、有形化无形的过程。

“可”:由丁+口组成,丁本意是劳力者,这里引申为实践,口原意是劳心者,这里引申为理论。

“道可道”的大概意思是万物之灵或者通过理论、或者通过实践、或者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对道的三个阶段的局部认知或者全部。

“非”是指跨越三界,穿越三世。“非”同时又指穿越坤地。

“常”:上面的三点分别代表无形的阴阳二气和元神,脱宝盖头表示无形和有形的分界线,下面的“吊”代表悬挂着的日月星辰。悬挂着的日月星辰虽然各行其道,但也有例外,产生碰撞等。

“非常道”的意思大概是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对常态下的物质的运化推演其三界或者三世之外的普遍现象。“非常道”的另一层含义大概是通过表象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不要被表象迷惑。

“名”:由月+口组成,月主要是行星(如地球等),口是指口实,“名”的整体意思是物质运动留下的轨迹与口实。

名可名,非常名: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对物质在常态下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和命名,并推演其三世之外的普遍规律。

“无”:三横代表天地人,四竖代表生养老死阶段,四点底灬代表火(指太阳),“无”是指曾经被火焚烧殆尽了的隐藏起来的浓缩的三才。“无”字中的一撇代表先天。“无”并不是指什么空,它只是一粒种子,因为无光而看不见罢了。“无”是指经历过了的一代又一代、一层又一层与其儿子之间的关系,它为“无中生有”提供了空间。无中生有的概率远远大于无中生有。

“天”:在甲骨文中,由像个人字、又像个大字上面加个圆组成,代表太阳。

“地”:由土+也组成,也在古代文字中,像个女性的生殖器官,地指土生万物。

“始”:女子登台,指生养的载体。

“有”:上面是个×,代表爻动、运动,下面是个月,代表行星(如地球等),有本意是指运化中产生了行星。“有名万物之母”:本意是运化中产生的行星(如地球等)是产生万物的母体。

“常无”:让元神常住于无中。

“常有”:让元神常住于“有”中。

“观”(观):隹(鸟)+双眼+见,本意是鸟瞰。观太阳系要把主神跳出太阳系,观银河系,要把思维跳出银河系之外,观是指看全局。

“徼”:双人旁在甲骨文中表示“行”,指运行,白指白光、太阳。“方”是指方向、方位。反文旁代表反复。“徼”的本意是指天地万物源自于一道白光而归于一道白光。”常有欲以观其徼”,一指行星反复围绕太阳运行;二指太阳系或者其他恒星系源自于恒星光,最终也灭亡于恒星光中。

“玄”:古代汉字就是两个圈圈加一个重点,这个重点是强调,它落在先天八卦的离卦也即太阳位置,“玄”本意指先天转后天,后天返先天。

“妙”:少女,指生。

“门”:有无之隔,阴阳之界,生死之隔。

《道德经》形而上版第一章整体解读:道是无形的阴阳二气运化成有形的物质世界的过程,主神随之而来,包围其中。“道”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无形的阶段(运筹帷幄的阶段),第二是运化的阶段(斗争与争夺的阶段),第三是有形的阶段(现状)。万物之灵或者通过理论、或者通过实践、也或者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对道的三个阶段的局部认知或者全局。通过对常态下的物质的运化规律推演其三才之外的普遍现象。三才指天地人。万物之灵通过理论与实践对物质运化的轨迹、规律进行命名或者描述,推演其三世之外的普遍规律。三世指前世、今世和来世。“无”是指被火(太阳)焚烧殆尽了的隐藏着的已经寿终正寝的浓缩的三才。它就像一粒种子,因为无光,只是看不见罢了。“无”是孕育天地的摇篮;“有”是运动中产生的行星(如地球等)“月”是表达行星围绕恒星光运转而留下的痕迹,它是产生万物的母体。如果把元神神游,常住于“无”中,就会观察有形世界的产生的过程;如果让元神神游,常住于运动着的天地之中,就会觉知天地万物运化的归宿。“无”是无和有的共同的源头与场地,“无”和“有”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面;是同一事物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无形的阶段和有形的阶段);是类似于种子与其生长的植物的关系。“玄”就是先天转后天,后天返先天。就像一个旋转的圆,无(背面)有(正面)轮换,阴阳角色互换。万物在旋转中产生。宇宙众生产生的秘诀就在此。

你没有半推半就,世界就不会为你半黑半白。有些底线是必须要坚守的。在原则那里,你失守的越多,人生就沦陷得越多。

道德经第1章怎么理解?你如果理解不错的话,你可以上网去搜索一下道德经第1章,然后下边有评论,评论区会有人告诉你,给你解释,你也可以问一下木事木事也给你解释。

这个理解方式的话就是说明我们在平淡生活中一定要对待别人或者说好的对待别人基本上都是可以的。

道德经的第1章就是告诉我们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东西都是从一个道德的根本出发的。

第一张的话,一般都是讲的是那个水就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讲那种就是比较谦虚。

第1章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总体的大概,还有就是世界万物的道理,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介绍我们如何做人如做事

道德经第一章的读后感500字

道德经第一章的读后感500字4篇

道德经里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们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读完了道德经,你有着怎样的感悟?来写一篇道德经读后感和我们分享。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道德经第一章的读后感500字”,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道德经第一章的读后感500字篇1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道德经第一章的读后感500字篇2

16日——20日,我参加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道德经》妙解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为师,观水悟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你可能会说:水有什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一定会说:向低处流。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谦虚和谦让,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如果撞上去,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你可以去好好体会。

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没有水,我们人类能活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吗?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会枯死。水还可以帮我们清理厕所,清理我们不喜欢的污垢。但水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回报。这种舍已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比如:做环保酵素。那怎么做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选择新鲜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内混合在一起,放在阴凉的空气流通处,要记得每天都要放气,不然发酵过程中瓶罐内产生的气体会把瓶罐顶开,发酵3个月后就可以使用了,当然6个月以上最好。你试试吧!可以用来清洁家具,浇花等等。

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懂得了水的品质,我们离不开水,我们就是水,因为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经第一章的读后感500字篇3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理想、抱负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终于静下心来真正的沉浸下去,才发现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不足!

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察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便会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道德经第一章的读后感500字篇4

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道”。原来,“道”就是规律。

春天小草发芽了,到了冬天就会枯萎,而它却把种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静静地等待来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为地壳的运动而涨落;白天昼夜因为地球的转动而规律的更替……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停地循环变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规律。在七十八章中有这样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来是最柔弱的东西。如果你正确的利用它,它就会给人类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击它,你还不一定能胜利。人们说的“洪魔“就是它。

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不可道。

下面没有了,呵呵。哪个老师会出这种题目啊,能读出意思来已经了不起了,总领道家思想的章节还要“感”,涮人玩嘛

除非哲学老师,不然不会布置这种题目。这种题目要自己写,不用像是读后感。妙不可言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