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肖邦小传记 肖邦传记读后感2000字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肖邦小传记 肖邦传记读后感2000字肖邦小传记 肖邦传记读后感2000字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我为大家分享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肖邦的爱国故事

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一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那天,音乐厅布满鲜花,音乐会的票在几天以前就已预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后台的。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支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一样充满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当他用尽全身力量弹出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身来。这时,静穆的音乐厅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向肖邦袭来。过度的辛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金花飞闪,一切都在晃动,人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给肖邦看病的医生感到这对一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一个好兆头。而这时,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巴黎人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烈火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倾听着远处枪炮轰鸣和大街上“自由万岁”的口号声。没过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人们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维也纳革命了,意大利米兰人民赶走了奥地利侵略者。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起义——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波兰祖国又有了希望。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斗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生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行。从车站回来,心情的激动、行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心脏急剧地跳动,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他在病痛中延缓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取出十八年前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国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国,死了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离去。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又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脏被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波兰。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珍藏起来,使它免于遭受德国侵略者的破坏。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脏又被庄严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人民中间跳动,他的音乐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世界人民。

肖邦的故事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 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

就是这个奇怪的老师,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 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 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 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要培养一个音乐家,除了要天赋之外,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是最最重要的,发现天才,启发天才,培养天才,这都是一个合格音乐老师应当做到的,尤其是对于小孩子,第一个音乐老师给他带来的音乐思想和思维方式很可能会输入到小孩子的潜意识里一辈子都很难改掉,所以,给孩子找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吧,让他给你的小孩正方向的影响,给你的孩子一个更靠前的起跑线吧。

肖邦的小故事

肖邦三岁的时候,家里举行晚会,别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他在看妈妈弹琴时手指的动作。晚会结束了,他就坐在妈妈的钢琴前弹出一支悠扬的曲子。妈妈听了很惊讶,第二天就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小肖邦学琴很认真,可是,因为年龄小,手也小,影响按键。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手指头缝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间隔大一些。经过五年的艰苦练习,肖邦八岁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钢琴了。成千上万的听众,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剧场里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肖邦爱弹钢琴,并且不怕吃苦,刻苦练习,最后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付出超常的努力!

肖邦自幼就超爱钢琴,时常三更半夜独自爬起来弹钢琴。在四岁时、父就教他弹琴、六岁正式随季夫尼老师学习。

肖邦年幼时,使双亲无比担忧,原因是这个小男孩一听钢琴声就会哇哇大哭,原来,萧邦是因为很喜欢而感动地哭了起来,不久大家就发现这个小男孩居然会自己爬上琴椅,用小手敲打键盘,发觉能弹出声音就手舞足蹈。当姐姐弹琴时,他也吵著妈妈要弹琴。 于是,母亲就设法让四岁的萧邦和七岁的姐姐一块儿学琴,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越过了姐姐了。六岁时,父母亲终於明白他具有音乐异禀,于是让他和宫廷钢琴季夫尼正式学习音乐。

八岁生日时,肖邦就举行公开演奏了,这是在慈善音乐会上弹奏罗维兹的钢琴协奏曲。八岁在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使听众讶异不已,所以被誉为「莫扎特第二」。从这时期开始,他时常即席作曲立刻演奏,他非常擅长这种即兴演奏。

肖邦十二岁起,随华沙音乐院院长艾斯纳学习和声与对位法,这位优秀的教授,很快就发现肖邦具有成为作曲家的优异创造能力,於是避免呆皮的教学法,尽量让他自由地发展。

一八二八年秋天,有一辆驿马车,从柏林赶往波兰首都华沙,中途跑到一个小镇时,不料马蹄脱落了,马车无法继前进。马车夫只好带客人们走进一家客栈休息。

这家简陋的旅馆中,有一台相当古旧的钢琴,琴盖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突然有一个老人喃喃埋怨说∶

“真是糟糕,不知道等多久才能再出发。”

他又指著钢琴问道∶

“有谁会弹钢琴吗?请弹点音乐,放松一下大家的心情吧!”

听到这句话,一位十八岁的青年就走到前。

接著,他就不慌不忙地把双手放到键盘上。

从古旧的钢琴上居然泻出这麼优美的琴声,大家都讶异不已。

不一会儿钢琴四周己围满一堆人,这个年轻人,就弹得更起劲,更为精彩,使人们深深著迷。

最后一曲弹完后,老人就面露笑容对年轻人表示∶

「我是退休的老风琴师,在我漫长的生涯中,还不曾听过这样杰出的钢演奏。如因莫扎特还活著而且听到这个演奏,他一定会紧握你的手说∶『你是我 的继承者!』

年轻人愉快地以优美、高贵的声音答说∶

“承蒙您的夸奖,实在不敢当。我叫费德利克?弗朗梭瓦?萧邦。”

这件轶事,发生在萧邦十八岁时。

肖邦的爱情故事

当肖邦走进巴黎金碧辉煌的贵族沙龙的时候,正是世界文学史上难得一遇的黄金时代。人们在沙龙里可以看到大作家巴尔扎克、雨果、缪塞、海涅、大仲马、司汤达和乔治·桑等在高谈阔论;可以欣赏大画家安格尔、德拉克罗瓦、鲁索等的旷世杰作,可以聆听大音乐家李斯特、罗西尼、门德尔松、舒曼无与伦比的演奏。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而这些明星聚集在一起就像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空。

肖邦这个异乡人初来乍到,还不为人所知。李斯特的慧眼第一个承认了肖邦的天才。李斯特把肖邦引进了巴黎的沙龙。也把他介绍给一位女人。想不到,这竟然决定了肖邦后半生的命运。

这一天,肖邦即席弹了许多曲子,他弹得兴高采烈,完全沉浸在乐曲中,把听众也忘记了。当他尽兴弹完,抬起头来,闻到一阵薇奥丽特香水的芬芳。他这才发现一双热情的眼睛正凝视着他。这位女性穿得很朴素,优雅而娴静地坐在他的钢琴旁边。她并不漂亮,身材矮小,已经开始发胖,但她有一双美好的眼睛和一个高高的哲学家的前额,给人一股男子气概。

乔治·桑第一眼就对肖邦的气质发生了兴趣。可是,肖邦却没有立刻喜欢她。

他甚至还向朋友讲过这样的话:那个乔治·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女人,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是女人,我非常怀疑这件事。”

乔治·桑确实是个特殊的女性。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男装,骂起人来满口粗言秽语,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流。她是一个多情的女人,已经30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与诗人缪塞刚刚分道扬镳。她对男人了如指掌。她欢喜肖邦,就有办法使肖邦喜欢她。

肖邦是个男子,却有女性气质。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他还不到30岁,他的天才备受女人的崇拜。但是,两次失恋使他怀疑女人的情感。他在孤寂中生活,又无法摆脱对爱情的渴望。忧郁的阴影笼罩着他。他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像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他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在他无力的手指中重新注入艺术的生命力。对于命运的忧虑不安和对艺术创造力的忧虑不安犹如双重的阴影和双重的枷锁,压抑在他心头。他那干枯的心田期待着爱情雨露的滋润。

肖邦的感情防线在桑夫人的进攻下很快就全线瓦解。他们相爱了。他们常常在奥特尔区约会,桑夫人在那儿的一幢公寓里租了一个房间。李斯特和他未来的夫人则租了另一个房间。他们四个人常常一起用餐,一起出入沙龙。

整个巴黎为之惊讶。善意的劝告和恶意的攻击都无济于事,他们情投意合。他爱上这个女人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可悲的。他需要这样的女人。这个男子气的女人正是这个女人气的男人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真正的朋友们都为肖邦高兴,因为爱情不仅使他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竟然一扫而空。他的创作才能又获得了非凡的活力。肖邦来到桑夫人在诺罕的庄园。这是一个典型的法国乡村,与肖邦的故乡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味,在风景优美的草原上,坐落着这幢石头房子,晚上,从田野的远处传来牧羊人粗犷的奇特的歌声,这些都使肖邦激动不已。作家、诗人、艺术家们也常到这儿来作客。肖邦在这儿享有最大的权利,他占有两间幽静的房子,一间摆着专门为他买来的钢琴,写字台和沙发;一间是恬静的卧室。在这里,他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肖邦多年来第一次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了。肖邦创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时期也终于来到了。如果,没有乔治·桑的爱情,没有受到乔治·桑周围那一群大作家朋友的影响,他卓越的才华可能也不容易开花结果,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在这个时期里,他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他意识到这是随桑夫人的爱而带来的平静的心境和平静的创作环境的结果。

但是,肖邦又不能平静地工作,他的身体日渐不适,病魔的阴影时时威胁着他;巴黎的音乐活动和社交生活也在吞噬着他的健康。肖邦的生命化成了音乐,但他的生命力则在一天天衰退。桑夫人戏谑地称呼他:“我亲爱的尸体。”肖邦几次尝到了死亡的滋味,也逐渐变得过分敏感,充满恐怖的幻想,他的思想总是集中在死亡上面。而桑夫人仍然是生机勃勃,永不满足。

他们不得不分手了,他们一起共同生活了九年。

与乔治·桑分手不久,据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肖邦抱病巡回演出(为了让波兰有足够的钱对抗法西斯),后因劳累过度而死。

有人说,是乔治·桑点燃的爱情之火,使肖邦的创作天才燃烧起来。也有人说,是这个女人过于热烈的爱情使肖邦的疾病更趋恶化,英年早逝。

有人赞美她是伟大的女性。也有人诅咒她是放荡的x妇。

有人歌颂音乐和文学的联姻。也有人痛斥这不相称的结合。

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们共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

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是一次成熟的爱情,开花结果的爱情,给予他艺术生命力的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是不能忘记他那创作力高峰期的光辉岁月。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我真想见她一面。”

;

肖邦的故事

肖邦的故事

肖邦是个天才,的确是的 ,但是世界上没有百分百的天才,只有百分百的努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肖邦的故事,欢迎阅读!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49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是世界著名的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1810年2月生于华沙近郊的热里亚左瓦沃里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居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着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音乐天赋,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钢琴。肖邦的第一位钢琴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衣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7岁时肖邦就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时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份经常应邀去为贵族演奏。在10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西欧。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里学习了作曲和其他课程,在此期间他逐渐成为波兰公认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肖邦在少年时代,接触到不少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后,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邦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从1772至1795年,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肖邦去了巴黎。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肖邦从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尔去外地旅行。

1835年在德国的德累斯顿,肖邦认识了波兰贵族出身的玛利亚,次年向她求婚,因门户之见而遭拒。1836年,肖邦认识了法国着名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两人同居,大约在1847年分手。肖邦从30年代起就经常患病,由此也更产生出他乡做客,举目无亲的孤独感。肖邦对祖国的眷恋更加执着,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嘱:“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么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结核病逝世于巴黎。他的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他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兰的泥土。

在肖邦的身上,母亲的血统占着优势,他是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从此以后,斯拉夫民族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在具有战争气氛的波罗涅兹中,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得格外有力,它们那矫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犹如折弯的钢条。那骑士般的玛祖卡闪烁着火热而辉煌的姿态;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贯穿在圆舞曲之中。除了这些精神化了的舞曲形式之外,肖邦还写了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奏鸣曲。他抒发感情有时像魔鬼般地神秘莫测,有时又像水妖般地令人销魂,但却永远是温暖而慈祥的。通过他的抒情而成为一种普遍语言的灵性在他那些光辉灿烂的练习曲中庆祝着最大的胜利,而那些夜曲则是他在孤独中的梦幻,他向静夜倾诉着一个人的最恳切的渴望。他虽然在表面上是幸运的宠儿,但实际上,却和他那浪漫主义的许多同代人一样,也是一个饱经生活苦难的人。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肖邦自己的信条是:“让人们去猜吧!”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创作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惟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

;

关于音乐家励志小故事

你知道音乐家们都有些什么样的励志小故事吗?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家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阅!

关于音乐家励志小故事:肖邦

肖邦1819年出生于波兰,父亲是一位家庭教师,母亲特别喜欢唱歌,在肖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便一首一首的唱给肚子里的孩子听,她真希望,宝宝能听懂她的歌声,等到小肖邦出世以后,母亲也经常给肖邦唱波兰民歌,虽然那是肖邦只是一个喜欢哭哭闹闹的婴儿,但是每当听到母亲的歌声时,总是非常的安静。

在肖邦4岁那年,家里添置了一台钢琴,母亲常常带着肖邦边弹,边唱波兰民歌。

一天,肖邦自己爬上了钢琴上,去寻找妈妈平时给他弹奏的旋律,而母亲和父亲正在隔壁房间里商店给肖邦找一位钢琴老师呢,当他们听到钢琴房间里断断续续传来的琴声,他们惊呆了。

“莫非是肖邦在弹琴?”肖邦的父亲非常惊讶的问

“是的,是那首民歌”

他们急忙奔向了琴房,果然,肖邦正在凳子上用小手指头找琴键呢,就连父亲和母亲进来都没有听见,他弹的非常专心,知道父母在一旁听见肖邦把曲子弹完。

“孩子你真聪明”父亲一把抱住了肖邦。父亲在看到孩子的音乐才华以后,毫不迟疑的给他请了个钢琴老师,对他进行了严格正规的演奏训练。

老师不仅教他弹琴,还给肖邦讲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成才故事,这样以来,肖邦在练习上更加刻苦了。不久以后,7岁的肖邦就学会了自己作曲。

8岁的时候肖邦便登台演出了,流水般的乐曲从一个8岁的孩子手中流淌出来,人们都惊讶不已。

有一年的夏天,肖邦的父母带着他到乡下去度假,在那里他听到了好多好听的波兰民歌,14岁那年,肖邦对波兰民歌已经到了迷恋的状态,他经常去乡间收集民歌,到农田干活听农民们唱歌,然后把这些歌曲记录下来。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9岁那年,肖邦以优异的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了,第二年,他决定到法国去寻找艺术前程,从此,他开始了大量音乐创作,这些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波兰民族色彩。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尚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关于音乐家励志小故事:莫扎特

我心已许

莫扎特在六岁时,和比他大五岁的姐姐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第一次演奏会。德国皇帝特派自己的马车接他们进宫去。因为宫中地皮光滑,所以莫扎特一进宫门,就滑了一跤。这时有一个跟莫扎特年龄相仿的小公主,走过来把他扶起来,还吻了吻他的手。莫扎特非常感激,不知如何答谢。就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娶你做新娘。大家听了,哄堂大笑。

变奏新声

莫扎特从小就有音乐的天分。六岁开始便到各地演奏钢琴,七岁时到巴黎,有一个女声乐家唱意大利歌,请莫扎特陪奏,只唱了一遍,莫扎特就能不看乐谱来陪奏,从头到尾没有不协奏的。后来他要求那声乐家再唱一遍,他就另外制作新的和声陪奏,这样重复唱十遍,他能制作十曲不同的伴奏曲,当时在场观赏者都惊叹不止。

皇室之宠

莫扎特幼时即很聪明伶俐,他的父亲带他到欧洲去到处演奏,更出入宫廷。他带着微笑,穿着丝绒外套很讨宫廷中人的喜欢。每个皇帝都会摸摸他的脸,每个皇后都要亲亲他的脸。有一次他在法国宫中,因为地皮太,摔了一跤。法王路易十六的夫人玛丽安东妮替他拍拍身上的灰,他甚至向她求婚。他能用两只手的一根手指弹琴,在琴键上盖上围兜,他也能弹奏。人家随便哼一个曲调,他就能编成奏鸣曲。一支咏献调他能编成许多变奏曲。

娶妻娶贤

莫扎特二十岁时,开始注意四周的女孩子。可是他不善于引诱异性。廿二岁,碰到一个十六岁的女孩雅洛茜亚,韦勃(Aloysia Weber)即善唱歌,又会弹一点琴,一见钟情。他父亲知道了,怕荒废正业,马上带他出去旅行演奏,等他回来,她已经嫁了一个演戏的。还好,她有三个姊妹,他就搬到她们家去。最后他选中了一个既不漂亮,也不很随便的康斯坦丝(Constanse),他对父亲的解释是:她懂得治家。

身怀五表

莫扎特所作的乐曲,极受皇族喜爱,纷纷送他珍贵礼物,例如金牙签盒,银鼻烟盒,红色佩剑丝带,丝手帕等。他的父母看了固然高兴,但心中却盼望他们最好还是送钱。二十一岁那年他拥有五只表。他说:我真想在裤上多做几个表袋,把表全都装在身上,让他们看了,不再送表给我。

知音税吏

莫扎特在欧洲各地演奏了三年归来,行囊中满载珍贵物品。到了边界地带,莫扎特的爸爸从行囊中取出翼琴,让莫扎特演奏,因为音乐太美妙,把关口的税吏迷住了,居然就马马虎,让他们带了大批贵重物品过关,免收关税。

鼻子功夫

莫扎特曾跟海顿学钢琴。有一次,莫扎特和海顿打赌,他可以写一个谱,是海顿弹不来的他花了五分钟,写了一段谱,递给海顿,海顿弹了几个音符,叫了起来:什么?两只手分别在琴的低音和高音部弹奏,这个音符却在中音部,那一个能弹这样的谱?

莫扎特笑了笑,坐在钢琴凳上,弹到这音符时,就弯下身体用鼻子敲琴键,运用得非常成功!

穷而弥坚

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莫扎特的运气实在太坏,一生在负债中生活,常常得借钱来塞饱肚子。他写的名歌剧「费加洛的婚礼」,虽然后来到处风行,可是他自己只有拿到一点点钱。他死后是葬在一个乞丐的墓园里。虽然如此,他一生共写了四十一个交响乐,其它歌剧等作品共六百二十四件。所以世俗眼光中的成功,并不代表一个人对社会国家,或世界人类的贡献。

旧情难忘

莫扎特死后,他的遗孀康斯坦丝就去丹麦哥本哈根,不久与另一男子结婚。后来那丈夫也死了。她在他墓碑上写着:莫扎特孀妇的第二任丈夫在此安眠。

关于音乐家励志小故事:舒伯特

舒伯特(1707-1828)是音乐史上的大音乐家之一,奥地利人。他的毕生贫苦失意,只活到三十一岁便夭折了。可是留给后人的音乐财产,其价值却难以估计,光是艺术歌曲就有600多首。辞世将近二百年了,今天世界的人们仍旧在唱着他的《魔王》、《鳟鱼》、《菩提树》、《小夜曲》、《野玫瑰》、《摇篮曲》等歌曲,如何增高。他的歌曲形象分明,美好抒情,情真意切,把歌曲的体现力进展到新的高度。在欧洲音乐史上,被尊为歌曲之王。

可是这位英才的音乐家却时常饿着肚子过日期。一天,他彷徨在维也纳的街头,天晚了,饥饿难耐,荷包里却一分钱也不曾,晚餐如何处理?他也想不出线索来。他本能地走进一家饭店坐了下来,然而一个分文也拿不出来,怎能点菜吃饭?可能会碰上友人熟人进来,就便帮一点忙吧?但东张西望,一直不曾见到一张熟知的面容。正在绝望之际,餐台上一张报纸中的小诗跃入他的眼睑。作曲家的本能马上把他的思路转到诗歌的意境中去。他浮想联翩,乐思绵绵,立时便把它谱成歌曲并写了出来。

他把这首歌拿给老板看。老板从他的衣着、脸色中悟出了舒伯特的含义,便用一份土豆烧牛肉,换了他的这首歌。多年尔后,这首歌的手稿被送到巴黎拍卖,竟以四万法郎起价!

这首歌即使刊登在本站"外国知名歌曲"栏目中的《摇篮曲》。打从问世以来,世界上该有多少母亲坐在摇篮边哼着它?它舒缓、深切、厚意的旋律,轻轻地催着婴儿入眠,让孩子拥抱着母爱的暖和进入睡乡,做着天使般的梦。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看,婴儿在这种情调中生长,必将长得更康健伶俐可憎。因而这首歌所发生的价值,应当是无价的,不止四万法郎?

肖邦刻苦练琴的小故事

肖邦三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家里举行晚会,别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他在看妈妈弹琴时手指的动作。晚会结束了,他就坐在妈妈的钢琴前弹出一支悠扬的曲子。妈妈听了很惊讶,第二天就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小肖邦学琴很认真,可是,因为年龄小,手也小,影响按键。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手指头缝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间隔大一些。经过五年的艰苦练习,肖邦八岁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钢琴了。成千上万的听众,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剧场里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肖邦爱弹钢琴,并且不怕吃苦,刻苦练习,最后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付出超常的努力。

肖邦小时候和钢琴的不解之缘的故事?

肖邦出生时,却每次听到钢琴的声音就哇哇大哭。难道自己的孩子这么讨厌音乐吗?对于这一点,这对夫妻着实担心了一阵子。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会成为赫赫有名的钢琴诗人肖邦。或许是与钢琴有宿命的不解之缘吧,原来是因为小肖邦太喜欢钢琴了,所以见到钢琴就哭,等到稍稍会爬,他就经常爬到琴键上,敲敲打打起来。看到这种情形,他的父母才恍然大悟,安下心来。

关于肖邦小时候的故事:

肖邦小的时候,一天,家里举行晚会,别的孩子都在玩,只有小肖邦在看妈妈弹琴时手指的动作。晚会结束了,他就坐在妈妈的钢琴前弹出一支悠扬的曲子。妈妈听了很惊讶,就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小肖邦学琴很认真,可是,因为年龄小,手也小,影响按键。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手指头缝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间隔大一些。经过五年的艰苦练习,肖邦八岁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钢琴,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以前老师讲过。o(∩_∩)o 哈哈 有用就行了)

肖邦小时候的故事:

肖邦三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家里举行晚会,别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在看妈妈弹琴时手指的动作。晚会结束了,他就坐在妈妈的钢琴前弹出一支悠扬的曲子。妈妈听了很惊讶,就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小肖邦学琴很认真,可是,因为年龄小,手也小,影响按键。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手指头缝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间隔大一些。经过五年的艰苦练习,肖邦八岁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钢琴,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一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那天,音乐厅布满鲜花,音乐会的票在几天以前就已预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后台的。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支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一样充满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当他用尽全身力量弹出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身来。这时,静穆的音乐厅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向肖邦袭来。过度的辛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金花飞闪,一切都在晃动,人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给肖邦看病的医生感到这对一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一个好兆头。而这时,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巴黎人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烈火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倾听着远处枪炮轰鸣和大街上“自由万岁”的口号声。没过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人们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维也纳革命了,意大利米兰人民赶走了奥地利侵略者。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起义——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波兰祖国又有了希望。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斗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生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行。从车站回来,心情的激动、行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心脏急剧地跳动,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他在病痛中延缓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取出十八年前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国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国,死了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离去。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又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脏被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波兰。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珍藏起来,使它免于遭受德国侵略者的破坏。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脏又被庄严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人民中间跳动,他的音乐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世界人民。

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