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二十四史视频讲解 二十四史视频讲解第一集

《二十四史》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十四史,是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视频讲解 二十四史视频讲解第一集二十四史视频讲解 二十四史视频讲解第一集


二十四史,是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给我们以相应的借鉴,使我们从中得到精妙的启发.因此,从管理学、学、学等角度去挖掘历史的内涵,延续古代的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本书的精华在于,使读者借鉴史书,领略智慧精华,成为时代的智者和主宰者.如果把分散的史料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对研究经济发展史是大有裨益的.历史上刊印“二十四史”的主要有过三种版本: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苏、湖北五个书局刻印的“局本”,以及解放前由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

二十四史,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1] 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2]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大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世界上每个都有自己的历史,记载其产生、发展、衍变的书籍就叫做史书。但是还从未有一个的史书像我们这样有着一套完全的、自成体系且记事时间。 与编纂年代跨度长的史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十四史”。它是历史上二十 四部史书的总称。

二十四史包括哪些?

名细如下: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内容介绍: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扩展资料

二十四史发展

三国时期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古代正史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参考资料:

二十四史,是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史记》(汉·司马迁)

2,《汉书》(汉·班固)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三国志》(晋·陈寿)

5,《晋书》(唐·房玄龄等)

6,《宋书》(南朝梁·沈约)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梁书》(唐·姚思廉)

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

11,《北齐书》(唐·李百)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征等)

14,《南史》(唐·李延寿)

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20,《宋史》(元·脱脱等)

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张廷玉等)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

同时又以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古代正史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十年(1921年)大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已故国学张岱年先生在1997年谈到中华版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时候指出:

乾隆时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当时是标准本,但是武英殿本仍有不足之处,近代商务印书馆搜求各时代的善本,编成“百衲本二十四史”,当时可谓“二十四史”的佳版本。

但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没有标点,没有断句,读起来仍有一定困难。五十年代,由建议,集中当时全国史家,对“二十四史”进行校订,加上标点,是为标点本“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史”的佳版本。

参考资料:

二十四史,是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 ,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共二十四部。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

同时又以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二十四史之首史记: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一、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二、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三、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四、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五、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1、《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3、《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由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4、《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的“前四史”之一。

5、《晋书》

《晋书》,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6、《宋书》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

7、《南齐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8、《梁书》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9、《陈书》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

10、《魏书》

《魏书》是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该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11、《北齐书》

《北齐书》,唐代李百撰,它虽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12、《周书》

《周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13、《隋书》

《隋书》作者是魏征。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14、《南史》

《南史》是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延寿。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15、《北史》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16、《旧唐书》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17、《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18、《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19、《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它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20、《宋史》

《宋史》,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21、《辽史》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

22、《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历代对《金史》的评价很高,认为它不仅超过了《宋史》、《辽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筹。

23、《元史》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

24、《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参考资料:

二十四史包括: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它不仅记载了历代经济、、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而且还曲折地反映了的阶级斗争和的一部分真实生活情况;有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材料,更是触目皆是。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

同时又以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公元1739年,经乾隆钦定,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史》、《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这24部史书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当乾隆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十年(1921年)大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大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大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二十四史主要讲了什么?

“二十四史”是历史上二十 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二十四部史书。其中《史记》修成于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时代,《明史》写定于清乾隆(1736~1795年)初年,整个编撰过程长达1800多年。 “二十四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崇帧十七年(公元1644年),长达 4000多年,包括了历史上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几个历史时期。它自成体 系,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这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二十四史”中的经济史料极为可观。除了志中的专门记述外,本纪里的一些皇 帝诏令,列传中的大臣奏议和言行事迹,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历代王朝的田亩制度、赋役政策、钱币规定等情况。如果把分散的史料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对研究经济发展史是大有裨益的。 历史上刊印“二十四史”的主要有过三种版本: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苏、湖北五个书局刻印的“局本”,以及解放前由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 中华成立以后,在、等老一代人的关怀下,从1959年起,史学工作者开始了“二十四史”的整理工作。到1978年“二十四史”点校本已经由中华书局全部出版。新本“二十四史”做了标点、分段,并进行了校勘,纠正了旧本中的谬误、脱漏、衍文、倒置等许多错误,从而便于更多的读者翻、检、查、阅,使这一套书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除《史记 》外,各史都撰写了校勘记。这是整理文化遗产的一项巨大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十四史,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是史记、汉书一直到明史等等正史史书的,讲上古的三皇五帝一直到明朝灭亡的历史,大多是纪传体的,有名的历史人物都有传。

24史是什么?

24史包括

1 史记 汉· 司马迁

2 汉书 汉· 班固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4 三国志 晋·陈寿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8 梁书 唐·姚思廉

9 陈书 唐·姚思廉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 北齐书 唐·李百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 隋书 唐·魏征等

14 南史 唐·李延寿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 宋史 元·脱脱等

21 辽史 元·脱脱等

22 金史 元·脱脱等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 、《南史》、《北史》。

二十四史,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1921年,中华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

简单明了一语中的就是历朝历代历史加在一起的总称就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什么?都有哪些内容?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

《裴注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沈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当一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或许会抱怨呐喊——我这么有才华,为什么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苍天真是不公!苍天真的不公吗?非也,是他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的缘故。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当他面临人生败局时,是否应该自我反思一下呢?是否做得太过分了?是否目中无人,过于突出自己,忽视了众人的感受?是否自以为聪明绝顶,别人都愚不可及?一个人如果这样反思一番,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治疗,等顿悟明澈之后,也就真正成熟起来了!

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被小人运用阴谋诡计的忠臣良将不计其数。一方面是因为小人过于奸诈残忍,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因为被害者不懂玉韫珠藏的智慧呢?他们风头过于张扬,才华过于横溢,同时又目空一切,不把身边的同僚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不掉脑袋才怪。

在上行走,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这种低调隐忍的做人绝学。多一些深思熟虑,少一些锋芒毕露,千万不要把肚子里的“宝贝”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拿出来。若不懂这一道理,肚里有再多的宝贝,也终将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兔子急了会咬人,千万别把对手逼到绝路上。

西方世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自作聪明,要学会真聪明——切忌只知伸不知曲;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自我表现,不知韬光养晦。这样的话,我们即使才高八斗,也照样两手空空!

《二十四史》主要都是什么内容?

《二十四史》是古代的正史,包括了从夏朝到明朝共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史记》:由司马迁撰写,以纪传体形式记录了自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2. 《汉书》:东汉班固所著,详细记述了西汉及早期东汉的、经济、文化等方面。

3. 《后汉书》:五行志所著,记录了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历史。

4. 《三国志》:陈寿所著,详细描述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和军事斗争。

5. 《晋书》:潘岳等人编写,主要讲述了晋朝及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6. 《南齐书》,7,《梁书》,8,《陈书》,9,《北齐书》,10,《周书》,11,《隋书》,12,《南唐书》,13,《新唐书》,14,《旧唐书》: 这些都是分别记载不同王朝始于南北朝至唐代中后期间各自、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

15-20,22-24 分别为宋元明清四大名族正统官修通志类作品

21.全球早一部地理学专著——郭祥正撰写完成并刊行于元世祖至大年间(1312—1320) 的<<元和郡县志>>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