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张仲景的吴茱萸汤配方_张仲景的吴茱萸汤配方及方解?

吴茱萸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论中所讲的人参,是当时上党这个地方产的人参,现在已经没有了,一般习惯用党参代. 原方写的是以水7升(注意不是1升),煮取2升,古代一升水大约就是200毫升, 超市里常见的盒装牛奶(蒙牛,伊利那种盒盒),一般一盒250毫升,那么古代的一升装这种盒子的五分之四,不到一盒。家里吃米饭的那种小碗,大概能装多半小碗就差不多是一升了,你装几碗水,煮剩一碗半,分成三次服就可以了。

张仲景的吴茱萸汤配方_张仲景的吴茱萸汤配方及方解?张仲景的吴茱萸汤配方_张仲景的吴茱萸汤配方及方解?


古书的人参为现在的党参。古方的一两为现在的15克,一升为200ml。

吴茱萸一升等于现在的50克。

不知你后脑勺疼具体是什么样的。

要注意休息。适当多喝水。

这点信息确定不了病的。

医生可能给你定为感冒。

先休息好,观察几天。

是感冒引起的,太阳经寒气还在,针灸

2楼说的好有道理

我上次生病就是如此

2楼有见解

你知道在经方中,除了甘草,什么药最常用吗?如果是精通经方的人,一定知道,在《伤寒论》中,除了甘草,用得最多的药是生姜。其中直接用其组成的方剂达68首,还有2首方后加减用及此药,共70首。其中在化饮止呕的几个方子中,生姜作为主药使用,其他方子中生姜多作为辅助药使用。现在很多医者常常认为生姜为可有可无之物,其实不然。

《神农本草经》中,生姜附于干姜之后,而到了《名医别录》中,生姜就单独列举出来了,生姜是每家厨房中常见的食物,是典型的药食同源之物,医圣为什么这么喜欢用它呢?这是因为生姜有多种功效。

1、和中止呕

生姜能治疗各种原因引发的呕吐,所以孙思邈称之为“呕家之圣药”,李东垣说:“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一句话将生姜治疗呕吐的机制做了概括。现代药理学也证实,生姜能增加胃液分泌,加强胃肠蠕动,能够通过调整胃肠功能而止呕,不管是痰饮呕吐、寒性呕吐、热性呕吐、虚性呕吐、实性呕吐,还是寒热错杂的呕吐,生姜都可以治疗。

比如小半夏汤汤中,生姜配半夏,既能够化饮止呕,又能解半夏之毒,擅长治疗支饮呕吐,又可以加茯苓健脾利水、引水下行,组成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心下停饮呕吐兼见水气上冲之眩悸证。这都是伤寒论中生姜治疗痰饮呕吐的良方。

治疗寒性呕吐的吴茱萸汤和橘皮汤中,也都重用生姜,而且理中汤和通脉四逆汤这两个治疗虚寒症状的条文后面,也有“加生姜二两”的记录。

此外,治疗少阳胆热犯胃的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胸膈之热犯胃的栀子生姜豉汤,治疗脾胃虚热的橘皮竹茹汤,治疗阳明燥结的柴胡加芒硝汤等等,都有生姜止呕的声影,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呕吐的原因都是胃气上逆,但是造成胃气上逆的原因可能是痰饮、也可能是寒热,或者虚实,甚至是寒热错杂阻结于中。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能用被称为“呕家圣药”的生姜,生姜治疗呕吐,常和半夏配伍使用,再结合辨证,配上其他的药物,就可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了。

2、解表祛邪

张仲景治疗外感邪气、营卫不和之证者,常用生姜配大枣,生姜辛温发散,大枣行脾胃之津液,两者相合,能起到调和营卫的作用。

比如桂枝汤,作为经方之祖,常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这个方中的生姜因为其性味辛散,所以能发散在表在上的外邪,起到辅助桂枝祛邪解表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治卫强;然后姜枣合用,扶脾和胃,助营阴生化,我们称之为治营弱。生姜和大枣二者一起用,是经方中和营卫的绝佳药对。但是现在很多人,不明就里,认为生姜或者大枣用处不大,就盲目地去掉了,这是未得经方精髓的表现。

3、温阳通痹

经方治疗血痹之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脉痹之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皆以生姜为辅助药辛温通阳,和血宣痹。再就是治疗风湿病的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与治疗历节病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皆以生姜为辅助药外散风湿,且与甘草、大枣、白术之类药物相配,又能起到培土制湿的作用。正如《药性类明》所说:“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

4、散寒止痛

经方用生姜散寒止痛功用者有下列三种病情:①治疗虚劳腹痛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及 “产后腹中 痛……腹中寒疝”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皆取生姜为辅助药散寒止痛。《医学入门》说:“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可见生姜能够散寒而通瘀止痛。②治疗太阴腹痛之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加大黄汤,用生姜为辅助药散寒止痛。③治疗冲任虚寒兼有瘀血之温经汤亦用生姜为辅助药温经止痛。

5、宣化痰饮

经方治疗痰饮咳喘的射干麻黄汤、泽漆汤、越婢加半夏汤,治疗水饮内停的茯苓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真武汤,治疗痰阻气滞的半夏厚朴汤与治疗脾虚痰阻气滞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以及治疗风水的越婢汤与治疗皮水的越婢加术汤等,皆取生姜为辅助药,既内化痰饮,又外散阴寒水湿之邪。此外,治胸痹轻证的橘枳姜汤与治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的桂枝生姜枳实汤,都用生姜,以取化饮之功。

这是因为生姜具有健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的作用。中医认为中焦乃决渎之官,脾胃乃气机升降的枢纽,这时用上生姜,能“温中”而使得中焦阳气恢复,再配上甘草、人参、大枣等药物来调和脾胃,从而使得气机升降有序。而水湿之邪又具有凝聚之性,所以用上生姜等辛散之品,多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6、健脾和胃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很多疾病的调治,归根结底,都有赖于脾胃的健运,故此在中医理论里,脾胃功能的盛衰,对于疾病的转归与预后,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生姜具有很好的健运脾胃的功效。如《药性解》所说:“生姜……中焦之元气定,而脾胃出纳之令行,邪气不能容矣。”

所以,医圣张仲景非常喜欢用生姜,而且是妙用生姜,现在很多人认为是方中的生姜是可有可无之品,这是不对的,我们中医人,也应该认真了解每一味药材,深入了解它们在方中的配伍意义,这样才能够提供我们的组方技巧。

说起寒邪一事,很多人会把冷、凉以及感冒等感官明确清晰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这些可算得上是外感寒邪给我们的最直观的印象。接下来,就来谈一谈寒邪对我们的肝经、胃经、肾经有哪些影响?

第一个:胃经受寒

胃,通常都是以通降为顺。若是胃经受到寒邪侵袭,就会胃失和降。一般多表现为呕吐、进食恶心、食欲不振、胃部冷痛。这些症状,在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身上多为常见。

第二个:肝经受寒

我们的肝经夹胃上行,直入头顶。若是肝经被寒邪侵袭,一般会表现为头痛。还可能会肝寒犯胃,这样也容易呕吐。这类症候多出现于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的患者身上。

第三个:肾经受寒

我们的肾主元阴和元阳。若是寒邪入了肾经,气血遇寒则凝。因此,元阳之气就容易被郁遏,我们的身体就会失去阳气的温煦,一般直接的表现就是四肢发凉。若是寒邪上逆犯胃,同样也会表现出恶心、欲呕、食欲不振等症状。因为体内的寒湿缺少了阳气的温化,所以就容易下侵,那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腹泻、下利等症状。

以上这些,就是寒邪侵袭阳明、厥阴、少阴三经的症候表现。而这三者有一个共性——都能引发呕吐、食欲不振。

而这些症候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比较多见的。比如,一些头痛患者,头顶疼痛较为明显,一旦疼起来,就伴有恶心欲呕等表现。而这些症候,就是典型的肝胃受寒、阴浊上逆的表现。

再比如说,有慢性腹泻的患者,在吃了生冷的食物后而被诱发,每天排便数次,腹部冷痛,吃东西还有恶心感,同时还会四肢发凉。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少阴肾经有寒,清不升、浊不降的表现。

另外,还有一种最典型的表现,那就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的患者。他们的主要表现就是胃痛、干呕、吐涎、恶心,同时还会手脚发凉、喜温怕凉,头痛。

受寒邪侵袭该怎么办?

若要谈论调理之法,就不得不提记载于《伤寒论》里里的千古名方——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作为一张经典温里散寒方,其主要作用在于调理胃寒呕吐、肝寒上逆、肾寒上逆所导致的偏颇。因此,它对肝经、胃经、肾经里的寒邪,有一定的温散化解的作用。

总的来说,《吴茱萸汤》能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所以说它能应对寒邪在肝经、胃经、肾经所致的恶心、欲呕、胃疼、头痛、胃痛等症状。同时,还能应对诸如畏寒肢冷、头顶疼痛等症状。

1.苇茎汤,苇茎,薏苡仁,瓜瓣,桃仁。

主治: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吐腥臭脓血。

2.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主治: 热毒血痢证。腹痛,下痢脓血,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渴欲饮水。

3.理中丸,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

主治:脾胃虚寒,阳虚失血,中阳不足之胸痹。

4.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主治:胃寒,肝寒,肾寒。食后欲吐,巅顶头痛,畏寒肢冷。

5.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

6.葛根芩连汤: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湿热泄泻,湿热痢疾。

7.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主治:益气健脾。

8.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主治:营血虚滞。

9.四磨汤:人参,乌药,沉香,槟榔。

主治:肝郁气逆证。胸隔胀闷,心下痞满,上气喘急。

10.槐花散: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

主治: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便血证。

11.麦门冬汤:麦冬,人参,甘草,半夏。麦冬:半夏7:1

主治:虚热肺痿,胃阴不足。

12.平胃散:厚朴,陈皮,苍术,炙甘草。

主治:湿滞脾胃。

13.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14.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

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风湿。

15.萆薢分清饮:益智仁,萆薢,石菖蒲,乌药。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