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横看成岭侧成峰后一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什么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下一句是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后面两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后一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什么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后一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什么什么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赏析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

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

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同时指出:“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即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只缘:即只因为。”此山“指的是庐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这两句紧承上两句而来,是诗人即景说理。

从写作上说,是虚写。诗人触景生“意”,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慨万分,从而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表达了自己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是的,个人的渺小与高达的庐山相比,又是多么的渺小。一个人身处其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视线中局部而已。

也许现在问你庐山是什么样子,你在看不到事物整体时,如果不发挥应有的想象,就会产生“瞎子摸象”的片面性。诗人通过“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引发读者的思索——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地位不一样,往往在看待事物和对问题的认识上,也会存在不同——也许是狭隘的、也许是片面的……如果真是这样,就会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身在其中”的认识差异性和局限性,甚至产生认识上的错误性。

总而言之,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通过身处庐山深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描述,形象地启发读者认识思维,并告诫读者这样的道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克服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才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站得高、看得全”的认识事物的要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后一句是?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自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近高低个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北宋-苏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